JTS 202-1-2010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_第1页
JTS 202-1-2010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_第2页
JTS 202-1-2010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_第3页
JTS 202-1-2010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_第4页
JTS 202-1-2010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JTS 202-1-2010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行业标 准 J TS J TS 2 O 2 1 2 O1 O 水运工 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 控制技术规程 Techn i ca1S peci ficat i o n fb r Th en1 l alCr ack in gCOn t r OlOf Mas s Co n cr ete o f P o 1 - tan dW ater w ayEn g i n eeI I i n g 2 O1 O O5 24 发布 2 O1 O O9 一 O1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交 通 运 输 部 发 中华人 民共和国行业 标 准 水 运 工 程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温 度 裂 缝 控 制 技 术 规 程 J TS 2 0 2 1 - 2 0 1 0 主 编单位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中华人 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施行 日期 : 2 01 0 年 9月1日 厶 良 史 通 虫 版 聿 土 2 叭 0 北 中华人 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书名: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程 著 作 者: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 董方 出版发行: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地址 : ( 1 0 o 叭 1 )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 3号 网址 : h【 I p : , w w w ch i n asyb。o k co m 销售电话 : ( 0 l O)6 4 9 8 l 4 o o , 5 9 7 5 7 9 1 5 总 经 销 : 北京交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印刷 : 北京鑫正大 印刷有限公 司 开本: 8 8 Ol 2 3 Ol , 1 6 印 张 : 3 7 5 字 数 : 1 o 4千 版次 : 2 0l O年8月 第 l版 印次: 2 0 1 O年8月 第 1次印刷 统 一 书号 : l5l1 4 1 5 3 6 印数: 0 o o l 一 3 0 0 0册 定价 : 3 5 0 0 元 ( 如有印刷 、 装订质量问题的图书由本社负责调换 关于发布 水远 工 程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裂缝控制 技术规程 (J T S2 O 2 1 2 01 O) 的公告 2 01 0 年 第 21号 现发布 水运工 程大体 积混凝 土 温度 裂缝 控 制技 术规 程 。 本规程为强制性行业标 准 , 编号为J T s2 0 2 1 2 01 O , 自2 O1 0年 9月1日起施行 。 本标准第5 2 4条 、 第 7 3 4条 、 第 7 4 4条和第7 4 6条中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 条文 , 必须严格执行 。 本标准由部组织中交武汉港湾工 程设计 研究 院有 限公 司等单 位 编制 完成 , 由部水运 局负责管理和解释 , 由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发行 。 特此公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 。 一 。年五 月二 十四 制 定 说 明 本规程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我 国水运T 程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裂缝控制技术经验 的基础 上 , 结合水运工程大体积 混凝土建设技术发展需要 ,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吸收新 的研究成果 , 经广泛征求意见编制而成 。 主要包括温控设计 、 原材料 、 配合比设计 、 温控措 施 、 施工期温控监测等技术内容 。 本规程的主编单位为中交武汉港湾工 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参加单位为中国交通 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 、 中交第 一 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交第 二 航 务工 程局有 限公 司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 院有 限公 司和 中交 四航工程研究 院有 限公 司 。 随着我国水运工 程建设技术 的持续发展 ,水 运 工 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 大体积混凝土 应用范围 日益 广泛 , 与此同时 ,混凝 土结构 耐久性 和质量安 全 的要 求不 断提 高, 为控制大 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 , 提高水运 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工 程质 量 , 促进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事业 不断发展 , 交通部水运局组织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 究 院有 限公 司等单位制定本规程 。 本规程第5 2 4条 、 第 7 3 4 条 、 第 7 4 4 条和第 7 4 6条中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 条文 , 必须严格执行 。 本规程共分 8章1 4节和7个附录 ,并附条文说明。 本规程编写人员分工如下 : 1 总则 :甘新平 2 术语 : 杨 昌维刘可心 3 基本规定 :张国志 贡金鑫 4 温控设计 :刘秉京 田俊峰 屠柳青 5 原材料 :刘秉京 李俊毅 6 配合 比设计 :屠柳青 王迎飞 7 温控措施 :甘新平 张国志赵晓岚屠柳青刘可心李俊毅 王迎 飞 8 施工 期温控监测 : 刘可心贡金鑫 附录 A :贡金鑫 附录 B:屠柳青 附录 c:张 国志 附录 D : 甘新平 附录 E:刘可心 附 录 F:赵 晓岚 附录 G : 李俊毅 王迎飞 本规程 2 o O 9年l1月l 0日通过部审 ,2 0 1 0 年 5月2 4 日发布 ,2 0l 0年 9月1 日起实施 。 本规程 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 。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 的 问题 和意见及时 函告交 通运 输 部水 运局 ( 地 址 :北 京 市建 国 门 内大街 1 1号 , 交通运输部 水运局技术管理处 , 邮政编码 :1 0 0 7 3 6) 和本规程管理组 ( 地址:武汉市武 昌区民主路 5 5 3 号 ,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 院有 限公 司 , 邮政编码 : 4 3 0 0 71) , 以便修订时参考 l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3) 4 温控设计 ( 4) 4 1 一 般规定 ( 4) 4 2 温控标 准 ( 4) 5 原材料 ( 5) 5 1 水泥 ( 5) 5 2 矿物掺合料 ( 5) 5 3 粗骨料 ( 5) 5 4 细骨料 ( 6) 5 5 外加剂 ( 6) 5 6 拌和水 ( 6) 6配合 比设计 ( 7) 7 温控措施 ( 8) 7 1 一 般规定 -一 ( 8) 7 2 浇筑温度控制 ( 8) 7 3 内部最高温度控制 ( 8) 7 4 混凝土浇筑 ( 9) 7 5 表面保温和养护 ( 1 0) 7 6 其他措施 ( 1 0) 8 施工期温控监测 ( 1 1) 附录 A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计算 ( 1 2) 附录 B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 1 3) 附录 c 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 力计算 ( 1 4) 附录 D 混凝土 出机 口温度 、 浇筑温度计算 ( 1 7) 附录 E 混凝土保温层厚度计算 ( 1 9) 附录 F 温度监测记录表格式 ( 2 0) 附录 G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 2 1) 附加说 明本规程主编单位 、 参加单位 、 主要起草人 、 总校人员 和管理组人员名单 ( 2 2) 附条文说明 ( 2 5 1 : 总则 1 0 1 为控制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 ,确保 工程质量 , 制定本规程 。 1 0 2 本规程适用于水运工 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设计与施 工 。 水运工程 附属 的工业 、 民用建 筑 的大体 积混凝 土 温度 裂缝 控 制设 计 与施工 , 可参 照 执行 。 1 O 3 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 , 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 O 1 大体积混凝土 预计因胶凝材料水化热等因素引起混凝土温度变化导致裂缝 , 或结构断面最小尺寸 等于或大于 1 m 的混凝土 。 2 0 2 绝热温升 绝热状态下 , 胶凝材料水化放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数值 。 2 O 3 温控抗裂安全系数 标准养护条 件 下 的混 凝 土 劈 裂 抗 拉 强 度 试 验 值 与 对 应 龄 期 温 度 应 力 计 算 最 大值 之 比 。 2 0 4 浇筑温度 混凝土平仓振捣后 , 上层混凝土未覆盖前距上表面 1 0 0 mm 处的混凝土温度 。 2 0 5 内表温差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同 一 时刻距表面 5 0 mm 处的混凝土最低温度之差 。 2 0 6 降温速率 混凝土浇筑体 内部温度到达峰值后 , 单位时间内的温度下降值 。 2 0 7 开裂敏感性 不同配合 比混凝 土在相 同试验条件下 的开裂趋势 。 2 0 8 出机 口 温度 混凝 土拌 和均匀后 , 搅拌机 出料 口处的混凝土温度 。 2 O 9 基础强约束 区 浇筑块从底部算起 至 0 2倍长边尺寸高度范 围内的混凝 土 区域 。 2 O 1 O 浇筑间歇期 分层浇筑时 , 相邻两层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 。 2 0 1 l 气温骤降 日平均气温在3 d 内连续下降累计 6 以上 。 2 O 1 2 稳定温度 混凝土建筑物在环境温度作用下 , 最终 达到而又处 于长期不变状态的温度 。 2 0 1 3 准稳定温度 混凝土建筑物在环境温度作用下 ,最终 达到而又处 于重 复循环变化状态 的温度 3 基 本 规 定 3 0 1 大体积混凝土应在结构设计 、 材料选用 、 混凝 土配 制及施工的全过程采取保证结 构安全 、 适用 、 耐久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 3 O 2 大体积混凝土应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 、 构造措施和混凝土 强 度 等级 。 结构型式应简单 , 减少应力集中 , 降低基础约束 , 并应考虑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 响 , 配置必要 的构造钢筋 。 3 0 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应按表 3 0 3控制 。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 mm )表 3 O 3 环 境 类 别 淡 水 环 境海 水 环 境 水上区 水位变动区水下区大气区 浪 溅 区水 位 变 动 区水 下 区 裂 缝 宽度限值 0 2 50 3 00 4 0O 2 00 2 00 2 5O 3 0 注 : 缝宽小于等于 O - 1 mm 时 , 无需修补 ; 缝宽在 0 lm m 与表中规定的限值之间时 ,应根据缝深 、 缝型 、 钢筋保护层厚 度 、 混凝土表面有无涂料等情况 ,综合判断, 确定是香应予修补 。 3 O 4 当不影响结构安全时 , 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评定可采用 6 0 d或9 0 d强度 。 3 0 5 大体积混凝土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 宜选择温度相对较低时段浇筑混凝土 , 并应 避免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施工 4 温控 设 计 4 1 一 般 规 定 4 1 1 大体积混凝土应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 使用环境 和结 构 特点等因素进行温控 设计 。 4 1 2 温控设计应包括下列 内容 : ( 1) 混凝 土原材料选择 、 配合 比设计和性能指标确定 ; (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分析计算 ; ( 3) 温控标 准 ; ( 4) 温控措施 ; ( 5) 温控监测方案等 。 4 1 I 3 大体积混凝土宜分层 、 分块浇筑 , 并应合理设置施工缝 。 施工缝 的设 置应考虑混 凝 土结构特点 、 耐久性要求和施工方便等因素 。 4 1 4 底板上连续浇筑墙体结构时 ,水平施 工缝宜设置在距墙底不小 于 1 m 的位置 。 4 1 5 分块施工时 , 块体平面最大尺寸不宜大于 3 O m; 相邻块高差不宜超过 1 2 m , 相邻块 浇筑时间间隔宜小于 3 0 d 。 4 1 6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前 , 宜进行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 、 混凝土绝热温升 、 线 膨胀系数 、 抗压强度 、 劈裂抗拉强度 、 弹性模量等试验 ,确定其数值及变化规律。 无试验资 料 时 ,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可按附录 A 计算 ; 混凝 土绝热温升可按 附录 B 计算 ; 弹性模量 可按附录 c计算 。 4 1 _ 7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及温度应力宜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 , 也可按 附录 c估算 。 4 1 8 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温控抗裂安全系数评定温控抗裂安全性 。 温控抗裂安全 系 数不应小于 1 4 , 计算方法见附录 c 。 4 2 温 控 标 准 4 2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的温控标准宜满足下列要求 : ( 1) 混凝 土浇筑温度不高于3 0 , 不低 于 5 ; ( 2) 混凝 土 内表温差不大于2 5 q C; ( 3) 混凝 土 内部最高温度不高 于7 O ; ( 4) 混凝 土块体降温速率不大于2 d 。 4 2 2 重要 的大体积混凝 土结构温控标 准应根据温度应力分析计算确定 5 原材料 5 1 水泥 5 1 1 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复合硅酸盐水泥或 中 热硅酸盐水泥 、 低热硅酸盐水泥 、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 不 宜使用 早强水 泥 。 所 用水 泥应 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通用硅 酸盐 水 泥( GB 1 7 5) 或 中热硅酸盐水泥 、 低热硅酸盐水泥 、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 GB 2 o o ) 的规定 。 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宜大于 8 。 5 1 2 与侵蚀性介质接触 的混凝土结构所用水泥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混凝土结构耐 久性设计规范 ( GB T5 0 4 7 6) 和 海港工程 混凝 土结构 防腐 蚀 技术规 程( Jr r J2 7 5) 的有 关规定 。 5 1 _ 3 水泥 8 0 m 方孔筛筛余不应小于 1 , 比表面积不应超过 4 0 0 m。 k 。 5 2 矿物掺合料 5 2 1 大体积混凝土宜掺加粉煤灰 、 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 , 其质量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5 2 2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时 , 应选用 I 级或 级粉煤灰 。 5 2 3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宜为 4 0 0 4 5 0 m。 k g 。 5 2 4 大体积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 不应单独使用硅粉 。 5 3 粗骨料 5 3 1 粗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水运工程 混凝 土施 工规 范 ( J T s2 0 2) 的有关规定 。 5 3 2 粗骨料应洁净 、 坚 固 、 级配 良好 。 5 3 3 粗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 1 , 其中泥块含量不应大于 O 5 ; 有抗冻性要求 时含 泥 量不应大于 0 7 , 其中泥块含量不应大于 0 2 。 5 3 4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粒径较大的粗骨料 , 最大粒径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 不大于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l 4; ( 2) 不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 4; ( 3) 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 O mm 时 , 不 大 于保 护层 厚 度 的 4 5;在南方地 区浪溅 区 不大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 3 。 5 3 5 海水环境工程 中不得采用碱活性粗骨料 ; 淡水环境工程 中所用 的粗骨料具有潜在 碱活性时 , 应采用抑制碱 骨料反应 的相应措施 。 5 3 6 粗骨料宜选用线膨胀系数较小的碎石 。 5 4 细骨料 5 4 1 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 J T s2 O 2) 的有关规定 。 5 4 2 细骨料宜采用级配稳定的中砂 。 5 4 3 细骨料含泥量不应 大于 3 ,其中泥块含量不应大于 l 。 5 4 4 海水环境工程 中不得采用碱 活性细骨料 ; 淡水环境工程 中所用 的细骨料具有潜在 碱 活性 时 , 应采用抑制碱骨料反应 的相应措施 。 5 5 外加剂 5 5 1 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减水剂 、 缓凝剂 、 引气剂 、 膨胀剂等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5 5 2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缓凝型高效减水剂 , 其减水率不宜小于 1 8 , 其中缓凝成分 不应为糖类 。 5 5 3 掺外加剂混凝土的 2 8 d收缩率比不应大于1 2 5 。 5 5 4 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胶凝材料相容性检验 , 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 5 6 拌和水 5 6 1 大体积混凝土拌 和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水运工程 混凝 土施 工 规范( J 佟 2 O 2) 的有关规定 。 , 5 6 2 拌和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物质 ,p H 值不宜小于 5 6 配合比设 计 6 0 1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 求 , 并应按照绝热温升低 、 抗裂性能 良 好的原则通过优化确定 。 6 0 2 配合 比设计 除应 按 现行行业 标 准 水 运工程混凝 土施工规范(J , r s2 0 2) 的有关 规定执行外 , 尚宜满足下列要求 : (1 ) 在满足施工 工艺要求的条件下 , 选择较小 的坍落度 ; ( 2) 在满足施工 工 艺要求的条件下 ,选择较小 的砂率 ; ( 3) 矿物掺合料掺量根据掺合料种类和混凝土水胶比按表6 0 2选定 。 大体积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掺量表 6 O 2 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掺量范 围 ( , 占胶凝材料总量 ) 粉煤灰 0 4o3 O 5 0 0 4 0 , 2 O 4 0 粒 化高炉矿渣粉 0 4 03 0 7 0 0 4 o3 0 6 0 粉 煤灰与粒化高炉矿渣粉复合 O 4 07 0 0 4 06 0 注 :水泥中的混合料应计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总量 。 6 0 3 大体积混凝土含气量宜为 2 4 ; 有抗冻要求时含气量宜为 4 6 。 6 O 4 配合 比设计宜进行开裂敏感性试验 。 6 0 5 大体积混凝土宜限制早期强度 的发展 , 1 2h抗压强度不宜大于8 MP a 或 2 4 h不 宜 大于 l 2 MP a 7 温控 措 施 7 1 一 般 规 定 7 1 1 温控措施应根据工程环境条件 、 结构特点和温控标准 , 按照经济 、 有效 、 便于操作 的原则制定 。 7 1 2 大体积混凝土施 工应采取减小结构所受外部约束的措施 , 优化施工方案 。 7 1 3 施工设备和原材料应满足大体积混凝 土连续浇筑 的要求 。 7 1 4 施工应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匀质性 。 7 1 5 内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应根据混凝土 升降温历程 , 采取相应温控措施控制在规定范 围内 。 7 2 浇筑温度控制 7 2 1 大体积混凝土应 控制出机 口温 度 , 保证浇筑温度满足温控标准的要求 , 出机 口温 度 和浇筑温度可按 附录 D 计算 。 , 7 2 2 热天施工出机 口 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控制 : ( 1) 利用温度较低时段施工 ; ( 2) 水泥温度不高于6 0 ; ( 3) 骨料堆场采用遮阳 、 堆高或喷淋等措施 ; ( 4) 使用地下水 、 制冷水或冰水等低温水拌和混凝土 ; ( 5) 必要时 ,采用风冷骨料、 液氮冷却混凝土拌和物等措施 。 7 2 3 冷天施工时 , 出机 口 温度宜采用料场遮盖和拌和水加热等措施进行控制 。 7 2 4 浇筑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控制 : ( 1) 提高混凝土浇筑能力 , 缩短暴露时间 ; ( 2) 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 , 减少转运次数 ; ( 3) 对混凝土运输设备进行遮阳 、 隔热 、 降温 ; (4) 热天进行仓面喷雾 。 7 3 内部最高温度控制 7 3 1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 内部最高温度宜采取下列措施 : ( 1) 降低浇筑温度 ; ( 2) 掺人缓凝剂 , 延 长混凝土凝结 时间 ; ( 3) 分层施工 , 并控制分层厚度 ; ( 4) 埋设水管通水 冷却 。 7 3 2 混凝土分层施工宜满足下列要求 : ( 1) 分层厚度不 大于3 O m , 其 中基础强约束区不大于 1 5 m ; ( 2) 浇筑 间歇期不超过7d 。 7 3 3 冷却水管宜满足下列要求 : ( 1) 采用 内径2 5 5 O mm 的金属或塑料水管 ; ( 2) 水管 间距0 5 1 5 m; ( 3) 单根水管长度不超过2 0 O m; ( 4) 进 出水口集中布置 。 7 3 4 混凝 土浇筑前 冷却水 管应 进行 压水试 验 , 管道系统不得 漏水 。 7 3 5 混凝土覆盖冷却水管后应开始通水冷却 , 通水冷却宜满足下列要求 : ( 1) 定期改变通水方 向 ; (2) 冷却水流速不小于0 6 r n s; ( 3) 冷却水 的温度 与混凝土 内部温度之差不超过2 5 ; ( 4) 通水时间根据降温速率确定 , 不超过 1 5d 。 7 3 6 通水结束后 , 冷却水管应及时进行压浆封堵 , 压 浆材料应 采 用不低 于混凝 土 强度 等级 的微膨胀砂浆或净浆 。 , , 7 4 混凝土浇筑 7 4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 , 除应进行常规施 工 检查验收外 , 尚应检查 冷却 水管 和测 温 元件 的位置及可靠性 , 并掌握水文气象预报资料 。 7 4 2 大体积混凝土应由搅拌站或搅拌船集 中搅拌 , 新拌混凝土 应 品质均匀 、 性能稳定 , 不应 出现泌水 、 离析和较大的坍落度损失 。 7 4 3 大体积混凝 土应 分层 摊铺 。 泵送 混 凝 土 的摊 铺 厚度 不 宜 大 于 5 O O mm , 非泵送混 凝土 的摊铺厚度不宜大于 3 O 0 mm 。 7 4 4 上层混凝土必须在 下层混凝 土初 凝 之前 浇筑 完毕 , 不得 随意 留施 工 缝 。 严 禁出现 施工 冷缝 。 7 4 5 混凝土布料应均匀 , 不得用 振捣棒赶料 。 7 4 6 顶层混凝土浇筑 完毕 , 初凝前必须进行 二 次抹面并及时覆盖保湿 ; 初凝前宜进行 二 次振捣 。 7 4 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缝 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 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 、 软弱混凝土层 及松 动 的石 子 , 均匀露出粗骨料 ; ( 2) 在上层混凝土 浇筑前 , 清除混凝土表面污物 , 并充分润湿 , 无积水 ; ( 3) 低流动度混凝 土浇筑前 , 采用接浆措施 ; (4) 设计对施工 缝有特殊要求 时 , 按设计要求处理 。 7 4 8 垂直施工缝处宜采用快易收 口 网模板 。 7 4 9 后浇带宜采用微膨胀混凝 土浇筑并 蓄水养护 , 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1 4d 。 7 4 1 0 无筋或少筋大体积混凝 土 中埋放块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 7 4 1 O 1 埋放 的块石 尺寸应 根据 运输 条件 和振捣设 备能力 而定 , 块石形状应大致方 正 , 最长边与最短边之 比不应大 于 2; 有显著风化迹象 、 裂缝夹泥砂层 、 片状体或强度低于 规定粗骨料强度指标的块石不得使用 。 7 4 1 0 2 块石应立放在新浇筑的混凝土层上 , 并被混凝土充分包裹 , 埋放前应 冲洗 干 净并 保持湿润 ; 块石间净距不得小于 1 O O mm , 且不小 于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 。 7 4 1 0 3 块石距混凝土结构物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 1 o 0 mm , 且 不小于混凝土粗骨料 最大粒径的2 倍 , 当有抗冻要求时 , 不得小于 3 O 0 m 7 4 1 0 4 埋放块石 的总量不得超过混凝 土体积 的 2 5 。 7 4 1 0 5 水平施工缝处埋人 的块石应外露 一 半 。 7 4 1 0 6 混凝 土受拉 区不得埋放块石 。 7 4 1 0 7 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时 , 应停埋块石 。 7 4 1 l 当采用预制混凝土块替代块石时 , 混凝土块强度不应低于现浇混凝土强度 , 块体 表面应进行凿毛处理 。 7 5 表面保 温和养护 7 5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模板构造设计和验算应考虑保温和养护措施的要求 。 7 5 2 混凝 土浇筑完毕后应及 时养护 , 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1 4d 。 7 5 3 养护宜采取覆盖 、 蓄水 、 洒水 、 喷雾和涂养护剂等措施 , 不得采用海水养护 。 7 5 4 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宜大于 1 5 ; 蓄水深度不宜小于 2 0 0 mm 。 7 5 5 当 日平均气温低于5 时 , 裸露的混凝土表面不得直接洒水养护 , 应采用塑料薄 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湿 、 保温养护 。 混凝 土保 温层厚度可按 附录 E 计算 。 7 5 6 低温季节拆模应选择气温较高时段并立即采取保温措施 ; 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 温度之差 大于 1 5 时应推迟拆模时间 。 7 5 7 气温骤降时 , 龄期低 于 2 8 d的混凝土应进行表面保 温 。 7 5 8 保温材料应覆盖严密 , 接缝处重叠覆盖不应少于 3 o 0 mm , 边角处应加倍保温 。 7 5 9 低温季节应封堵竖井 、 廊道等孔洞 , 基础部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及 时 回填 。 7 6 其 他 措 施 7 6 1 有特殊防裂要求的混凝土结构 , 可采用纤 维混凝 土 等特种混凝 土 , 或掺加降低水 化热 、 减少收缩的特种外加剂 。 7 6 2 腐蚀环境下 的混凝 土结构 , 宜使用透水模板 布 8 施 工 期温控监测 8 0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 中应监测混凝 土浇筑温度 、 内部温度 、 环境温度 、 冷却水温 度等参数 , 同时监控 内表温差 和降温速率 , 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温控措施 , 必要 时应 监 测 混 凝土应变 。 8 0 2 测温元件 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2 5 环境下测试误差 不超过 O 3 0 c; ( 2) 测试范 围 一 3 0 1 5 0 ; ( 3) 绝缘 电阻大于5 0 O Mn 。 8 0 3 应变测试元件 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 ( 1) 测试误差不超过1 0岬 ; (2) 测试范 围 一 1 0 0 0 1 0 0 O邮 ; ( 3) 绝缘 电阻大于5 0 OMQ 。 , 8 0 4 测点 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 O 4 1 测 点应 布置在混凝土浇筑块体平 面对称 区域构成 的测试 区 , 测试 区内测点应 按平 面分层 布置 。 8 0 4 2 测点位置 与数量应根据混凝土浇筑块内温度分布 、 应力分布和温控要求确定 。 8 O 4 3 温度测点应能测 出混凝土 内部最高温度 、 表面温度和温度梯度 。 8 0 4 4 环境温度测点应 同时监测气 温和水 温 。 8 0 4 5 应变测试应能测 出混凝土内部最大应变 。 8 0 4 6 应变测试应设置零应力测点 。 8 0 5 测试元件的安装和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 8 0 5 1 安装前测试元件应进行水下 lm 浸泡试验 , 并达到 2 4h不损坏 的要求 。 8 0 5 2 安装位置应准确 , 元件应 固定牢 固 , 并与钢筋等金属体绝缘 。 8 0 5 3 测试元件 引 出线应集 中布置 , 并加以保护 。 8 0 5 4 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不得直接 冲击测试元 件及 引 出线 。 8 0 6 混凝土温度 和应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 O 6 1 混凝土浇筑温度监测 每 台班不应少于 2 次 。 8 O 6 2 升温期J1| J , 环境 温度 、 冷却水温度和内部温度应每 2 4h监测 一 次 , 降温期间 应每天监测2 4次 。 8 0 6 3 温度监测持续时 问不应少 于 2 0d , 应变监测不应少于 6 0d 。 8 O 6 4 监测数据应及 时记 录 , 温度监测记 录表格 式可参照 附录 F 。 8 0 7 监测数据应及 时分析整理 。 l 附录 A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计算 A 1 水 泥水化热 总量 A 1 1 水泥水化热总量可参考出厂检验值确定 。 A 1 2 无参考值 时 ,水泥水化热总量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三 : 旦 + 上 Q 。 Q 。 。 Q 。 Q 。 = 丽 瓦 式 中Q 。 龄期 时 的累积水泥水化热 ( k J k g) ; Q 0 水泥水化热总量( k J k g ) ; 龄期 ( d) ; n 常数 ( d) , 随水 泥品种 、 比表 面积等 因素不 同而异 ; 仇 、 Q , 龄期分别为 3 d和7d时 的累积水 泥水化热 (kJk g ) 。 A 1 3 水泥水化热总量也可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 ( 1) 根据公式(A 1 2 1) , 以龄期 #为横坐标 ,z Q 。 为纵坐标作图 , 拟合 一 条直线 ( 2) 确定直线 的斜率 1 Q 。 ; ( 3) 确定水泥水化热总量 仉 。 A 2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 A 2 1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宜在水泥 、 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用量确定后通过试验得出 。 A 2 2 无试验数据时 ,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 Q = 七 ,矗2Q0 ( A 2 2) 式 中Q 胶凝材料水 化热总量 ( k J k) ; 。 粉煤灰掺量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 , 按粉煤灰掺量参照表 A 2 2取值 ; : 粒化高炉矿渣粉掺量对应 的水化热调整系数 , 按粒化高炉矿渣粉掺量参照 表 A 2 2取值 ; Q 。 水泥水化热总量( k J k) 。 矿物掺合料水化热调整 系数表 A 2 2 注:表 中掺量为矿物掺合料 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 比 附录 B 混凝 土 绝 热 温 升计算 B 0 1 混凝土绝热温升宜根据混凝土实际配合 比通过试验确定 。 B O 2 无试验数据时 ,混凝 土绝热温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 一 业 p c l = t( 1 一 e “ ) 式 中咒 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 ) ; ( B 0 2 1) ( B _ 0 2 2) 卜 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 材料用 量 ( k m。) ; Q 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 ( k J k g ) ; P 混凝 土质量密度 ( k m) , 可取 2 4 0 Ok m。; c 混凝土 比热容 ( k J ( k g - 。 C) ) , 可取 1 O k I1 ( k g ) ; l 龄期 t时的混凝土绝热温升 ( ; m 系数( d“ ) , 与水泥品种 、 比表 面 积 、 浇筑温度等 因素有关 , 一 般可取 0 3 0 5 d : 混凝土龄期 ( d) 附录 C 混 凝土 温度及温度应力计算 c 1 混凝土 内部最高温度计算 C 1 1 混凝 土 内部最高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 L 。,= + fL 一 一 。 ( C 1 1) 式 中L 。 混凝 土 内部最高温度 ( ) ; r , 混凝土浇筑温度 ( ) ; f 温升折减 系数 ; 一 混凝 土最终绝热温升 ( ) ; r 。 冷却水管降温效果值 ( ) , 一 般可取 2 4 , 水管间距较小时取较大值 , 反之取较小值; 无水管时取 0 。 C 1 2 温升折减 系数应 根据浇筑层厚度按下列原则取值 : ( 1) 一 次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 , 直接按表 c 1 2取值 ; ( 2) 分层连续浇筑时 ,第 一 层直接 按 表 c:1 2取值 ; 第 二 层及 以上浇筑层 , 当已 浇筑 各层总厚度小于 2 m 时 , 按本层厚度加已浇筑各层总厚度取值 ;当已 浇筑各层总厚度大于 等于 2 m 时 , 按本层厚度加 2 m 取值 。 温 升 折 减 系 数表 C l 2 浇筑层厚度 (m )0 5I O1 52 O2 53 0 温升折减系数 f 0 2 80 4 60 5 5O 6 20 6 8O 7 4 浇 筑层厚度 ( m )3 54 04 55 05 , 56 0 温 升折减系数 f 0 8 O0 8 5O 9 00 9 50 9 9l o o c 2 混凝 土弹性模 量计算 C 2 1 混凝 土弹性模量 可按下式计算 : E ( f ) = E1 ( 1 一 e “ )( c 2 1) 式中 E( ) 龄期 时的混凝土 弹性 模量( M Pa) ; 瓯 混凝 土最终 弹性模量 ( MP a ) , 通过试验确定 ; 。 系数 , 通过试 验确定 , 无试验数据 时可取 0 4 O; 混凝 土龄期 ( d) ; 6 系数 , 通过试验确定 , 无试验数据 时可取 0 6 0 。 I C 3 混凝 土温度 应 力计 算 C 3 1 混凝土表层拉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 盯 ; ( ) = 詈 E( ) L 6( )K( c 3 1) 式中 盯 , ( ) 龄期 时混凝土表层拉应力 ( MP a ) ; a 混凝土线膨胀 系数 ( “ ) , 可取 1 O 1 O。 一 ; E( ) 龄期 f 时混凝土弹性模量 ( MP a ) ; k ( t ) 龄期 f 时混凝土 内表温差 ( ) ; K 混 凝 土徐 变 引起 的应 力 松 弛 系数 , 通 过 试 验 确 定 , 无 试 验 资料 时 可 取 O 5 。 c 3 2 混凝土 内部最大拉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 盯 。= 丁 ! E 0 K 尺 ( 丁 一 L)( c 3 2) l 一 儿 式中 r , ; 混凝土 内部最大拉应力 ( MP a ) ; d 混凝土线膨胀 系数 ( “ ) , 可取 1 O 1 O。q C ; “ 混凝土泊松 比 , 可取 1 6; , E 。 混凝土 内部 达 到 稳 定 温 度 或 准 稳 定 温 度 龄 期 时 的混 凝 土 弹性 模 量 ( MP a ) ; K 混凝土徐 变 引起 的应 力 松 弛 系 数 , 通 过 试 验 确 定 , 无 试 验 资 料 时 可 取 O 5: R 混凝土基础 约束 系数 ; L 。 。 混凝 土 内部最高温度 ( ) ; L 混凝 土浇筑块体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 ( ) 。 c 3 3 混凝土基础约束 系数 可按下式计算 : R : 1 一 : : : 一 co s 矗c 万 导 , 式中 尺 混凝土基础 约束 系数 ; 日 - 混凝土浇筑块体厚度 ( mm ) ; ( C 3 3) E。 混凝土 内部达到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龄期 时 的混凝土 弹性模 量 ( MP a ) ; c 。 外约束介质单位面积的水平变形刚度( N mm ) , 可按表 c 3 3取值 ; 混凝 土浇筑块体长度 ( mm ) 。 水 平 变 形 刚 度表 c 3 3 外 约 束 介 质软 粘 土砂 质 粘 土 】 硬粘土 I 风化岩 、 低 等级素混凝 土 l 配筋混凝土 C : ( 1 ON l nm) 1 33 6 l 6 1 0 l 6 0 l o o I l 0 0 1 5 C 4 混凝土抗裂安全性评价 c 4 1 表层混凝土温控抗裂安全系数应满足下列公式 : K = , 。 ( ) 盯 。 ( ) K 1 4 式 中 K 表层混凝土温控抗裂安全系数 ; 盯。 ( ) 龄期 时混凝 土表层拉应力计算值 ( MP a ) ; , 。 ( ) 龄期 时混凝 土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值( MP a ) 。 c 4 2 内部混凝土 温控抗裂安全系数应满足下式 : K = 二 ( f ) 叽 K 1 4 式 中 内部混凝土温控抗裂安全系数 ; ( C 4 1 一 1) ( C 4 1 - 2) ( C 4 2 - l1 ( C 4 2 2) 盯 ; 混凝 土 内部最大拉应力计算值 ( MP a ) ; -厂 : , ( ) 混凝 土块体 达到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 时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值 ( MP a ) 附录 D 混凝土出机 口 温度 、 浇筑温度计算 D 1 混凝土 出机口 温度计算 D 1 1 混凝土 出机 口 温度 可按下式计算 : , 一 塑兰 + Q 。 ) 以互 + ( 0 2 + 啡)睨t + o 2畋 t + ( 睨 一 Q 。 形 一 哦取) L ” O 2( 肜 + 耽 + 睨 ) + 殴 ( D 1 1) 式 中瓦 混凝 土 出机 口 温度 ( ) ; Q ; 细骨料的含水率 , 以质量 百 分 比计( ) ; 形 每立方米 混凝 土 中细骨料 的质量( k) ; t 细骨料的温度 ( ) ; Q 。 粗骨料的含水率 , 以质量百分 比计( ) ; 畋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的质量( b) ; t 粗骨料的温度 ( ) ; 睨 每立方米混凝土 中胶凝材料 的质量 ( k g ) ; t 胶凝材料 的温度 , 取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温度 的质量加权平均值 ( ) ; 睨 每立方米 混凝 土 中水 的质量 ( k g ) ; F 。 水 的温度( ) 。 D 2 混凝土浇筑温度计算 D 2 1 混凝 土浇筑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 0 = r, 0 + ( 瓦 一 ) ( p + 吼 + 巩) + r, , ( D 2 1) 式中瓦 混凝土浇筑温度 ( ) ; 玎 混凝 土出机 口温度 ( ) ; L 环境温度 ( ) ; 乱 混凝土装 、 卸转运时的温度变化系数 ; 如 混凝土运输时的温度变化 系数 ; 吼 混凝土浇筑时 的温度变化 系数 ; l 泵送施工时的摩擦升温值 ( ) , 按每百米泵送距离温度升高 0 7 一 O 8 考 虑 。 D 2 2 温度变化系数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 口l= 0 0 3 2 ( D 2 2 1) 1 良 : A f 扶 = O 0 O 3, 式 中 矾 混凝土装 、 卸转运时的温度变化系数 ; 混凝 土装 、 卸转运次数 ; 岛 混凝土运输 时 的温度变化系数 ; A 热量损失参数( m i n。 ) , 可按表 D 2 2取值 ; f 运 输 时 间 ( m i n ) ; 吼 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变化 系数 ; 一 浇筑振捣时间( m i n ) 。 ( D 2 2 _ 2) ( D 2 2_ 3) 混凝土运输时热量损失参数A值 表 D 2 2 运 输 工 具容 积 ( m。 ) Ar m i n、 混 凝土搅拌车 6 O 1 2 O0 0 0 3 0 0 0 0 4 0 吊 斗l 6 6 O0 o 0 0 5 一 O 0 01 3 注 :混凝土搅拌车和吊斗容量小 时取大值 , 反之取小值 附录 E 混 凝 土保 温层 厚 度 计算 E 0 1 混凝土保温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 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