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 文化补习班 文化宫 文化俱乐部 文化局 文化部 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 京剧 针灸推拿 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 民族精神 中华智慧 华夏神韵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 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 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 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 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 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 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 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 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 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敛的程度2.牧业经济不能够完全自给,于是产生了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1、记录功能2、认知功能3、传播功能4、教化功能5、凝聚功能6调控功能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 见前面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强调征服,战胜自然1、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利2、人与自然是敌对的3、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生存。中国天人合一思想 1、人是自然界得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 二、人与人的关系 1、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2、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主,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象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三、民族关系1、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不向外扩张,理想的关系模式就是通过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2、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通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西神话的共同主题:一、关于创世的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2、圣经 创世纪3、希腊神话有关创世之说 二、关于造人的传说 1、中国女娲造人传说 2、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传说3、圣经 创世纪上帝造人传说 三、关于英雄的传说 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伊阿宋、赫克拉克斯、阿基琉斯2.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后羿、夸父 四、关于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故事 1.关于洪水2.关于其他自然灾害 五、解释自然现象中西神话差异:1、希腊神话体现追求个性,崇尚个人荣誉,充分肯定现实的人生,强调个体生命之美。而中国神话群体意识,注重个人对整体的服从。2、中国神话是宗族式多元制,古希腊神话是家庭式一元制3、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中国神话中的神都强调人与神或者人与英雄间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一、“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w 中国的“天人合一” 重和谐 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 w “天人合一”认识论1、“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2、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3、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自然观1、“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系。2、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3、“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4、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社会观1、“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宗教观1、“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2、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3、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 二元对立”认识论1、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2、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3、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自然观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2、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3、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社会观1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2、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3、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 宗教观1、 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2、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1、 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2、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法律的蔑视。评级之二: 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评价之三: 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1、 优点: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2、缺点:限制了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也包括牺牲思维的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逻辑的法则。有时表现为刻板地不近人情,不会灵活变通。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 1、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2、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3、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4、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西方抽象理性1、 西方哲学沉迷于追求物质的本质。本质是潜在的,非直观能把握的,因此抽象理性在西方成为其文化思维的特点。2、抽象理性具有超越功利、脱离急功近利目标而趋于纯粹方法、纯粹认识的指向,即为认识而认识,因而更注重于方法的寻找,系统理论的建立。 3、抽象理性的心理基础是对理性的崇拜。西方人认为人的理性是值得信赖的,而经验常常会发生错误。 宗教对于西方的意义1、 宗教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约束,即人的存在是有限和有罪的,在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所以人对神始终怀有敬畏之心。2、 这种约束与中国儒家文化的道德约束有着相似的功能,因此,在西方,宗教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即在敬畏上帝惩罚的阴影下对灵魂与欲望进行道德反省和自我约束,并执着期待于身后的救赎和解放。3 这种宗教道德的约束对于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人来说,恰恰起到了制衡的作用,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4、“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价值观和天赋人权的理想提供了思想武器,并被自然转换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而使法律获得了宗教强有力的支持。 5、宗教还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因为拥有共同的信仰而彼此信任,共同合作。6、清教徒讲求勤俭节约和刻苦工作的宗教伦理更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原因,并对西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宗教缺失对中国的影响1、 对于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以家为中心的思想足以确保社会稳定而有序的运转。因而,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得不到重视。2、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西方个人本位思想的影响,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中国,靠什么来约束个人的利己欲望?失去了信仰的民族将如何走向现代化?在残酷竞争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将如何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恐怕是摆在当代中国极其迫切的难题。中西方建筑的基本差异1、 建筑材料的差异2、建筑空间的布局的差异3、建筑的发展的差异4、建筑的价值的差异5、建筑的审美情趣的差异建筑材料的的差异1、 建筑材料的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2、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3、唯有中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1、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2、西方思想文化更多地是石头般的真率、质朴、刚硬、雄壮 。3、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4、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木材的细致、深秀、坚韧、柔美有更多相通之处。 中西方医学的基本差异一、基本理论的差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细胞学说和分子学说二、基本观念的差异1中医的整体观念 :(1)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3)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六淫2、西医的局部观念:1生物医学模式。从公元十四、五世纪起,西方工业化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西方医学摆脱了宗教禁锢,对有生命的生物体进行试验研究,如哈维的实验生理学、莫尔迦尼的疾病器官定位、巴斯特的微生物学、科赫的细菌学以及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等,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看病全盘西化,一切依照检查结果,专科分得越来越细,一个整体的人被割裂开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当代心身医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任何疾病在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和康复等方面都会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除了躯体因素之外,必须对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不应偏离“生物心 理 社会” 医学模式的综合要求 。 三、治疗特点的差异1中医治疗内在、主观、经验性、抽象2中医治疗以纠偏来恢复人体平衡,注重人体自身的恢复;中医诊断仪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需要医生长期的经验;中医的辩证施治比较含混、抽象,一般人难以理解。3西医治疗、外在,客观,以实验为基础,具体4西医治疗以外在的药物和手术来治病;诊断以各种实验为基础,比较客观;西医治疗方法以科学(物理、化学、机械等)为基础,比较具体,容易理解!5中医全方位治疗,不仅治病,而且治人;西医治疗仅仅局限于病灶部位,而不太注重整体治疗四、治疗节奏的差异中医缓慢,西医快捷。中医柔和,西医剧烈有关服装起源的学说抵御自然气候说、遮羞说、异性吸引说、巫术说、装饰说、保护说抵御自然环境说1人类经常暴露在阳光、风雨、冰雪之中,因为气候寒冷而穿衣服,或者为了避免暑气、潮气侵害人体而身上缠布或者穿衣 。2即使在气候非常适宜的地方,人们也要穿上衣服,这时穿衣并不是为了御寒或预防暑气。遮羞说1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裸体出现于他人面前会感到羞耻,为了遮羞而穿上衣服。2这种说法脱胎於基督教的旧约,在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原始人类),吃了智慧果(进化)之后,对裸体生活感到羞耻。3但持反对论者认为,动物都是裸体,并无羞耻感,人类如果都裸体,也应该无羞耻感。换句话说,羞耻感的产生应在衣服产生之后异性吸引说1达尔文认为动物有雌雄之分,人类亦有男女之别。动物以其鸣声或身上美丽的羽毛,引诱同伴,而人类装饰美丽来引诱异牲,获得求偶方面的胜利。2人类的情感与动物有很大的差异,人类在情感上有精神需要,并不仅仅只看外表 巫术说 1人类的原始信仰认为生老病死、天灾地变和野兽的侵害,是魔鬼神灵生气时对人类的惩罚。为了避免生命财产受害,在身体的一部位配戴某些东西,如野兽的骨牙,皮肤上割青,或破坏身体的某一部位,作为避邪祷福的符物,认为如此则魔鬼神灵或可息怒而避免疾病、野兽的侵害,及天灾的发生,此即巫术学说。2巫术本身缺乏科学性,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巫术,但仍然穿衣服。 装饰说1这种观点认为爱美是人类之天性,将美丽的羽毛,有光泽的贝壳等装饰於身上,或在身上做纹身,刀痕等最原始的装饰方法,为装饰门面产生衣服的学说 。2人类穿衣服不完全仅仅是为了漂亮,人体本身就表现出美感,但人类并不会都赤身漏体保护说1人类经常驰骋于荒野深山与野兽搏斗,为了保护身体不受外物的伤害而使用衣服,此为保护说。 这些原始衣服,是使用自然物如树叶、树皮、兽皮等著於身体某些部位而成。2现代人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并不需要保护身体,但人类还要穿衣服。中西不同的着装观念 1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一种“包”的文化,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2西方的服装则不同,除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影响,出现了否定人的存在,否定人体美的表现这种特殊时期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中西方饮食基本差异营养与美味、规范与随意、分别与和合、机械性与趣味性 、单一与丰富两种饮食观念:1西方人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2中国人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饮食观念的影响:1.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2.由于中国人极端重视味道,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3.西方人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4.厨艺大赛,西方厨师一个菜营养成分开列得一清二楚。饮食方式:1.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2.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就餐者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几道菜同时下肚。饮食对象:1.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2.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中西方音乐的基本差异不同的音律、不同的调式、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力度、不同的织体、不同的乐器配置、不同的体验方式、求实与求虚不同的音律w 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1西方音乐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中国采用的是五度相生律。2、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个均等的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3、根据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年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 不同的深度1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 2、西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是就音乐所表现的主题而言的;中乐的深邃则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乐所特有的韵味而言。3、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观念的;中乐的“深遂”则是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它是主题之外的一种审美特质。 不同的力度1西乐以强度胜,中乐以深度胜。 2、中乐与西乐都有自己的“力度”,但造成这力度的方式和内含却很不相同。西乐的“力度”是由强度而来,是“强而有力”,中乐则是由深度而来,是“深而有力”,前者是一种阳刚之力,后者属于阴柔之力。3、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特别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对人心的震撼力 ;中国音乐不仅并不追求音响的立体效果,不追求合奏中的音响的厚实、丰满,而且还尽量地避免它。不同的织体1织体(texture):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 结构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宽泛,在音乐作品中,它常常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上的形式,一是在“空间”上的形式。2、单声织体:只有一条旋律,而没有任何附加的和声伴奏或不同的旋律线条;多声织体:多个声部或多个旋律线条的同时叠置。3、在乐曲的织体上,西方不太使用复调音乐,而多用主调式的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的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中国音乐的织体是作横向线型的延伸、展开,其旋律的抑扬起伏,如同一条蜿蜒而行的蛇,它能无声无息地就进入你心的底部,能达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达不到的地方,起到西方音乐所无法起到的效果。 不同的乐器配置1在配器与乐队组成上,也不太喜欢采用小型乐队,而是多为大型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在合奏中,也很少有由单个乐器独奏的机会,而总是以合奏中的强弱来表达特别的情绪需要;中国音乐的演奏很少用大型乐队,最常用的是独奏和几样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在这种合奏中,也很少作西乐那样的齐奏,而是在齐奏中留出更多的机会让特色乐器独奏或领奏,以发挥该乐器的独特音色。 2、在音色上不追求乐器的独特音色,而重视乐器音色上有较好的渗透力和融和性,乐曲的音响更为绵密厚实;中国音乐就特别重视每一种乐器的独特音色,并注意在乐队中予以适当而又充分的发挥。不同的体验方式:1.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它那强烈的震撼力和裹胁力。聆听西方音乐,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自己的全部感官,整个身体。即使是非常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它也倾向于使你动作起来。中国音乐的力度因为来自其深度,故中国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只给你深心的陶醉,而很少会给你付诸形体动作的冲动。 2.西方音乐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然后带及心灵做出共鸣震动,中国音乐则是“穿过”,或者说是“超越”感官(听觉器官)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而且是心灵的最底层、最深处,故它的美感状态完全是内在的陶醉,封闭的玩味。 建筑空间的布局差异1建筑空间的布局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2、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3、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建筑的发展的差异1建筑的发展的差异,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2、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3、与中国的差异,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建筑价值的差异 1建筑价值的的差异,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2、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3、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4、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 建筑的审美情趣的差异(一)和谐之美与对抗之美1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汉朝以后,中国传统建筑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2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二) 封闭与开放1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建筑的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2、西方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庶几可窥得全貌。即使加上草坪、花园,也在开阔之处。3、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此外大门口还要加上照壁,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4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非宗教的人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测评题集以及答案
- 个人短期担保借款协议
- 工业自动化设备采购与安装维护协议
- DB3502-T 187-2025 海峡两岸工程结构术语对照
- 安庆康复考试题库及答案
- 库存管理库存预警与补货策略表
- 2025年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社会教育考试真题与答案
- 团队成员融洽共事承诺函4篇
- 202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幼教《综合素质》笔试真题及答案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b类考试真题及答案
- 熊海虹主编《高等学校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课后练习答案
- 人教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1PeopleofAchievementGrammar导学案
- 高中英语词汇3500词(必背)-excel版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绝对值》说课课件 肖娜
- 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表
- DDI领导力学习地图
- 顾正田医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处理
-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案例
- 控制论与维纳
- GB/T 12718-2001矿用高强度圆环链
- 舞蹈教学课件第五单元-中外舞蹈名作赏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