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常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常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常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常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第一章 地质公园概况第一节 地质公园的概念和分类地球上存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其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地质遗迹是地壳活动和史前生物演化留下来的记录和痕迹,属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列入630处各类遗产地,其中文化遗产地472处,自然遗产地126处,还有25处为混合类型。在这些遗产地中,有91处是以地质遗迹为基础的。地质公园属自然公园的一种,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它是向游客展示地质景观的地球科学知识和美学魅力的天然博物馆。其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1999年4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第156次会议(巴黎)提出了在世界遗产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地质公园实质上就是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其主要类型包括:有重大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不仅是地质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基地,往往也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旅游景区。例如,英国北爱尔兰的巨人石堤(Giants Causeway)是由火山活动流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37000根正六边形的石柱,沿北部海岸绵延伸展长达8公里,蔚为大观。国际上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工作较为领先,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的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英国自然保护委员会于1990年提出地球遗产保护分类法,将地质遗迹分为出露性景点和完整性景点两大类。其中前者指人工开挖或自然侵蚀暴露出来的地质遗迹露头;后者指地表或近地表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对于出露性景点,如果开挖和侵蚀持续进行,可能会出现新的剖面或景观而不影响景点的价值,其保护原则是维持露头;而完整性景点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再生,其保护原则是保护资源。除此之外,按用途又分研究与教育两类;按重要性又分国际性、国家性、区域性、郡级性和地方性5个级别。按以上分类法,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应属于国家级的科研与科普教育并重的出露性景点,其保护原则就是“维持露头”。第二节 国内地质公园概况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差异显著,气候分带明显,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产。我国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1987年由原地质矿产部颁发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我国开始建立了一批地质自然保护区。1992年以前,共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31处,县级17处。1995年,地质矿产部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履行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保护地质遗迹”的职能,2001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并邀请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等部委领导作为成员,参照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评选办法等系列文件,先后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等文件。2001年审定批准第一批国家级地质公园11个,2002年审定批准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33个,2004年审定批准第三批国家级地质公园41个。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为33个国土资源部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中国以政府名义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举措,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极大关注,认为这是对教科文组织倡议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的重大支持和有力推动。中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建成310个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其中国家地质公园6080处。 当前,全国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都十分重视地质公园的建立工作,制定了计划,并密切与各级地方政府相结合,共同推进地质公园建设,形成了一个地质公园建设的高潮。第三节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以奥陶纪地层古生物化石、藻礁灰岩岩溶景观和构造地质为特色,以大量的江南地层区古生代层型剖面及这些地层中产出的古生物化石为主。尤以早中奥陶系(4.65亿年前)地层及笔石、牙形刺动物化石的良好发育闻名于全球。晚奥陶系(4.44.6亿年前)三衢山藻礁灰岩也以其岩溶地貌、生物特征和岩相变化的独特性而著称。地质公园内的黄泥塘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于1997年1月被国际地科联确认,成为中国第一枚“金钉子”是国际地质科学研究的“活教材”,其地层剖面和化石组合的典型性、稀有性、独特性和地质科学研究价值均为全球罕见。此外地质公园内三衢山园区有“中国最古老石林”、“华东第一石林”和“秀甲东南,江南一绝”之称。常山港园区有多阶段发展形成的各类微地貌单元和河流地质地貌景观,广阔的河漫滩、阶地上胡杨林以及长风一带的气象景观等均为国内罕见。青石园区发育了大量几何上配套、力学上相关的构造形迹,是构造地质科学的优秀典型,园区内有高频褶皱现象,还有驰名中外的园林观赏石花石。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1月3日正式揭碑开园。第二章 地质景观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一节 地质景观资源评价一、区域地质情况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扬子古板块的南东缘,出露的地层有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及少量第四系。以早古生代地层尤其是寒武系泥质碳酸盐岩、早中奥陶统泥页岩、晚奥陶统砂泥岩发育良好著称。加里东期的造陆运动结束了江南盆地的演化,使晚古生代的华南板块成为稳定的陆表海盆地。印支期的造山运动奠定该地区北东走向褶皱与断裂的区域构造样式。燕山期多次不同方式的构造活动使区域北东向断裂性质复杂化,并明显地产生了一组北北东左行扭性断裂及其各种样式的派生构造;晚期大地应力松弛,形成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及火山盆地(图2-1)。早古生代的华南大地构造被分为三部分,由北西向南东称为扬子区、珠江区和华夏古陆。从扬子区向东到珠江区在岩相与生物相上都存在一个过渡带,称为江南过渡带,该过渡带西接扬子台地东连珠江盆地。但是在华南板块的东北部,该过渡带西北、东北接扬子台地,至晚奥陶世东南尚出现浙赣台地,因此被称为浙皖盆地。地质公园位于浙皖盆地的东南缘。二、地质遗迹景观根据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特征及自然属性,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景观可以分为四类:典型地质剖面类、典型地质现象及岩石矿物类、古生物景观类、地质地貌景观类,其中典型地质剖面类8处,典型地质现象及岩石矿物类6处,古生物景观类2处,地质地貌景观类12处(表2-1)。1、典型地质剖面类此类包括地层剖面和构造剖面。地层剖面主要为已经被前人详细工作或专题研究过,成为区域内该类剖面中的典型,公园内主要为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事件地层剖面。包括黄泥塘“金钉子”剖面、西阳山组标准剖面、华严寺组标准剖面、三衢山组标准剖面、蒲塘口滑塌堆积岩剖面。构造剖面主要为中小尺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构造样式、构造特征的剖面。包括池茶构造剖面、桥亭构造剖面和里方山构造剖面。2、典型地质现象及岩石矿物类指以露头形式或小尺度出露的地质遗迹点,这些点能够展示岩石的典型结构、构造,表现构造变形的典型现象,产出具有指相意义的典型或特殊矿物等。该类在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虎山断层组、纺织厂背斜、石门坑断裂、观音洞斜卧褶皱、雁列方解石脉和小古山方解石脉等。表2-1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类遗迹类型遗迹小类遗迹名称数 量典型地质剖面地层剖面黄泥塘金钉子剖面5西阳山组标准剖面华严寺组标准剖面三衢山组标准剖面蒲塘口滑塌堆积岩剖面构造剖面池茶构造剖面3桥亭构造剖面里方山构造剖面典型地质现象及岩石矿物典型地质现象虎山断层组4纺织厂背斜石门坑断裂观音洞斜卧褶皱岩石雁列方解石脉2小古山方解石脉古生物景观古生物化石保存地洞口古生物化石1古生物遗迹化石保存地飞碓叠层石1地质地貌景观流水地貌长风深切曲流河3常山招贤曲流河汪家淤江心洲岩溶地貌石崆山清明洞9白龙洞岩口溶洞小古山岩溶凹地天景石林岩溶凹地仙人洞城堡石林紫藤峡谷黄泥塘表生褶皱3、古生物景观类指古生物化石保存地、古人类化石产地及古人类文化遗址所形成的景观。该类遗迹又可分为古生物化石保存地和古生物遗迹化石保存地。公园内该类遗迹点有洞口古生物化石和飞碓叠层石。4、地质地貌景观类地质地貌景观类是一个最为复杂,涵盖最广的大类。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带、地质构造作用、岩性这三大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这三大因素对地貌形成的贡献有所不同并形成不同的地貌,因此也促使地貌景观成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公园内的地质地貌景观有两类: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其遗迹点为长风深切曲流地貌、常山招贤曲流河地貌、汪家淤江心洲、石崆山清明洞、白龙洞、岩口溶洞、小古山岩溶凹地、天景石林岩溶凹地、仙人洞、城堡石林、紫藤峡谷和黄泥塘表生褶皱等。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根据欧洲地质遗迹保护协会(Pro GEO)提出的一项鉴定原则、全球地质遗迹标准(1993)、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自然遗产评定标准,以及瑞士Fribourg州 Geotopes评价程序、要求、因子和指标等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制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按定量方法进行评价。1、地质遗迹的评价指标对地质遗迹点(群)的定量评价,一般分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2个方面的评价因子。对这两个评价因子分别选出了评价指标,价值评价中主要考虑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自然完整性5个评价指标;条件评价主要考虑环境优美性、交通状况、安全性、环境容量、可保性5个评价指标。同时对这2个评价因子和10个评价指标分别给出了权重(表2-2)。表2-2 地质遗迹评价因子及评价指标权遗迹评价评价因子权重评价指标权重价值评价0.7(70分)科学价值(科研、教学、科普)0.3美学价值0.1历史文化价值0.1稀有性0.1自然完整性0.1条件评价0.3(30分)环境优美性0.1交通状况0.05安全性0.05环境容量0.05可保性0.052、地质遗迹的评价标准把地质遗迹评价因子中的每个评价指标以100分记,每15分为一个级差,划分为、五个档次,并给出每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内容,制定出地质遗迹的综合评价标准(表2-3)。 表2-3 地质遗迹定量分级评定评价因子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100-85()85-70()70-55()55-40()40()价值评价科学价值科研、教学、科普极高很高较高一般低美学价值艺术、造型、形态极高很高较高一般不明显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内涵、科学史极高很高较高一般不明显稀有性世界、国内、省内极特殊很特殊特殊一般很一般自然完整性自然状态、破坏情况完好较好好稍破坏破坏严重条件评价环境优美性环境自然状态、配套景观、环境质量极好很好好一般差交通状况通达性便利良好一般较差差安全性地质稳定性、灾害隐患很安全较安全安全有不安全因素有灾害隐患环境容量正常情况下容纳游客数量极大很大一般小很小可保性遗迹的保护可能性易保护能保护可保护不易难3、地质遗迹的级别及等级划分按照上述制定出来的综合评定标准,由地质遗迹调查者和熟悉该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专家共同讨论商定,对各个地质遗迹景点(群)的评价指标分别按级打分,并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得分,评价因子的得分之和即为该地质遗迹点(群)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计算公式:M=Xi*Pi其中:M为遗迹评价综合得分;Xi为i项评价指标得分;Pi为i项评价指标权重。若Xi均为一个评价因子中的评价指标得分,则计算出的M为该项评价因子的得分。根据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各地质遗迹点(群)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表2-4),再按照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重要性把地质遗迹点(群)划分为五个等级,其等级划分为:级、国际性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100-85分,属世界级级、全国性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85-70分, 属国家级级、区域性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70-55分, 属省级级、地区性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55-40分, 属县、市级级、其它重要性的,遗迹评价综合得分40分,属县、市级以下公园内共有地质遗迹景点(群)28处,通过对园内地质遗迹的定量综合评价,公园内有级地质遗迹点1处,占总数的3.57%;级地质遗迹点4处,占总数的14.29%;级地质遗迹点10处占总数的35.71%;级地质遗迹点7处,占总数的25.00%;级地质遗迹点6处,占总数的21.43%。表2-4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定量评价表遗迹类型遗迹名称价值评价条件评价综合评价等级典型地质剖面黄泥塘金钉子剖面63.025.588.5西阳山组标准剖面42.524.066.5华严寺组标准剖面42.021.063.0三衢山组标准剖面43.027.070.0蒲塘口滑塌堆积岩剖面53.026.579.5池茶构造剖面52.025.577.5桥亭构造剖面52.526.078.5里方山构造剖面53.026.079.0典型地质现象与岩石矿物虎山断层组19.525.044.5纺织厂背斜15.023.538.5石门坑断裂24.026.550.0观音洞斜卧褶皱14.022.036.0雁列方解石脉14.522.036.5小古山方解石脉14.021.535.5古生物景观洞口古生物化石42.026.068.0飞碓叠层石38.025.063.0地质地貌景观长风深切曲流河16.027.043.0常山招贤曲流河15.525.040.5汪家淤江心洲13.525.038.5石崆山清明洞17.023.040.0白龙洞16.024.540.5岩口溶洞14.022.536.5小古山岩溶凹地42.023.065.0天景石林岩溶凹地44.025.069.0仙人洞29.024.053.0城堡石林43.525.068.5紫藤峡谷40.025.065.0黄泥塘表生褶皱30.524.555.0第二节 区位和环境现状一、区 位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境内,在东经11823001184300,北纬285130290631范围之内。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与江西省接壤。它东邻衢州市,南接江山市,西界玉山县(江西省),北靠开化县,东北与淳安县相接,自古有“两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称。作为钱塘江源头的常山港自西北向东贯穿常山的绝大部分地区;320国道和205国道在常山县城西南处交叉,杭金衢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常山县全境;即将建成的黄徽南高速公路南北贯穿常山境内;作为国家铁路前身的衢常铁路专用线也即将开工建设。二、地 貌常山县地貌总体呈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县西北为中山地貌,千里岗山系呈北东向延伸,该山系最高的白菊花尖海拔高度达1394.7m。怀玉山余脉绵亘于县西和县南。地质公园处在中间的中山和低山-丘陵地带,其中西北的三衢山一带为中山地貌,公园东南的常山港、黄泥塘及青石一带为低山-丘陵地貌。三、气 候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为238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841.7毫米。冬季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受大陆性气团蒙古冷高压气团控制,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冷。春季为冬季风向夏季风转变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降水量逐渐增多。天气时冷时热,气温变化大,阴雨天气多。前期为春雨,后期为梅雨。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初夏为长江流域的梅汛期,因而经常有暴雨和大暴雨发生。一般年份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入盛夏高温干旱季节。温度高,日照多。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过渡季节,秋高气爽,日照百分率较高,辐射量较大,气温开始降低。本季雨量雨日是全年最少的季节,经常有秋旱发生。四、水 文常山县水系分属钱塘江水系与鄱阳湖水系,属钱塘江水系的河流有常山港及其支流,属鄱阳湖水系的河流有球川溪。常山港古称定阳溪,又称金川;上接开化县的马金溪,下至衢州双港口。马金溪发源于皖南休宁县青芝埭尖(海拔1144m),常山港自华埠镇下界首入县境,自西北经何家、辉埠、天马(湖东、狮子口、小天马)、阁底、青石、五里、招贤等7个乡镇,在招贤官庄村和五里泉目山村下交界处出县境,常山县境内流程46.6Km,落差28.9m,坡度0.605,流程形状系数为3.99,流域面积3176.1.Km2,其中,马金溪流域面积2062.7 Km2。长风水文站19562001年测得常山最大年降水量为2879.6mm(1975年),最小年降水量为1229.9mm(1963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854.5mm。五、自然灾害从资料记载的各类灾害统计,常山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和涝灾,次为大风、冰雹、冻害等。据县气象站资料分析,对常山县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特征主要为:暴雨,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每年5月至7月上旬)。产生大于50mm的暴雨日数年平均3.05天,大于100mm日数年平均0.53天,大于150mm日数年平均0.11天;局部强对流天气,包括冰雹、大风等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夏之交的4-5月份,冰雹年均发生0.5次。大风一般可达20m/s(8级),年均发生1.8次;冬季冻害,在冷空气影响下,会出现大雪和持续低温天气。积雪日数年均7.4天,最大雪深31cm;日最低气温小于0日数年均27.2天,小于-5日数年均1.9天。六、环境质量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表2-5 常山港地表水监测结果统计项目溪东断面枧头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年均值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年均值pH值7.327.707.127.387.877.877.447.73BOD522222222CODMn3.133.121.652.632.582.801.972.45NH3-N0.380.330.360.360.230.250.150.21挥发酚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CN-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F0.110.080.100.100.090.090.090.09Pb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Cd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As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Cr6-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pH值7.597.747.427.587.637.787.437.61BOD522222222CODMn3.333.943.003.422.843.152.462.82NH3-N0.150.370.490.340.190.240.330.25挥发酚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CN-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F0.120.200.140.150.110.130.150.13Pb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Cd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As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Cr6-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0.004根据常山县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方案的规定,常山港沿岸区块的功能区为:从何家乡文图村起至湖东徐村止河段为类水质多功能区,自湖东徐村起至城区紫港浮桥止河段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紫港浮桥起至青石镇江家渡口止河段为类水质一般景观用水区,自江家渡口起至五里乡泉目山村止为类水质多功能区。黄泥塘区块的南门溪的水环境功能区为类水质多功能区。根据常山县环境监测站2002年常山港地表水监测数据统计结果(表2-5),溪东断面为水质,枧头断面为类水质,富足山断面为类水质,招贤断面为类水质。均符合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根据2002年7月份对南门溪城南公路桥测点的监测结果(表2-6),南门溪常棉厂以上段的水质为类,好于功能区的水质要求。表2-6 南门溪城南公路桥监测结果PHBOD5CODMnNH3-N挥发酚CN-7.5023.160.130.0020.004FHgPbCdAsCr6-0.070.000050.0010.00010.0070.0042、大气环境质量根据常山县环境监测站2002年的环境空气监测统计结果(表2-7),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为0.003mg/N.m3;二氧化氮(NO2)年均值0.026 mg/N.m3,测值范围为0.009-0.052mg/N.m3;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0.152mg/N.m3,测值范围为0.039-0.244mg/N.m3;降尘年均值为6.34吨/月.km2,测值范围为4.69-8.10吨/月.Km2。经评价常山县大气环境质量为二级,符合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表2-7 城区环境空气监测结果统计项目一季二季三季四季年平均SO2季日均值测值范围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NO2季日均值测值范围0.0300.009-0.0520.0270.016-0.0420.0210.014-0.0310.0240.018-0.0350.0260.009-0.052TSP季日均值测值范围0.1770.046-0.2380.1460.049-0.2440.1190.055-0.2080.1650.039-0.2430.1520.039-0.244根据2002年5月28-29日对三衢山石林景区的大气质量的监测结果,二氧化硫(SO2)日均值为0.024mg/N.m3,测值范围为0.010-0.067mg/N.m3;二氧化氮(NO2)日均值0.009 mg/N.m3,测值范围为0.006-0.015mg/N.m3;总悬浮颗粒物(TSP)日均值0.110mg/N.m3,测值范围为0.097-0.120mg/N.m3。根据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该景区大气环境质量为一级。 3、环境噪声根据常山县环境监测站2001年11月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城区环境噪声昼间平均水平Laeq=51.6dB(A),夜间平均水平Laeq=43.2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水平Laeq=66.8dB(A)。根据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评价,所功能区域均符合噪声功能区要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4、农业生态状况常山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日同季,十分适宜动植物生长发育。同时,县城内地理地貌复杂多变,生态环境系统比较特殊,因而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农业用地总面积2.26万公顷,农业人均用地2168m2,人均耕地756m2。农业生态虽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但系统结构尚属稳定。水、气、土等主要农业环境指标优良。七、土地资源常山县山多地少,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全县总面积158.55万亩(1057km2),人均5.14亩。土地构成中,有林地98.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89%,水田16.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33%,园地17.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88%,旱地10.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8%,水域面积5.06万亩,交通用地1.09万亩,未利用土地9.99万亩。八、动植物资源常山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缘地区,植物资源较丰富,种类繁多。200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2.8%。县内已发现植物约1300多种。天然植被有5个植被型、8个群系;人工植被有4个植被型、11个群系。主要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及常绿阔叶混交林等类型。常山县东北以及西南山村地带,野生动物资源相当繁多。据调查,常山县境内有两栖类动物26种,隶属2目7科;爬行类动物50种,隶属3目9科;鸟类110种,隶属13目30科;兽类58种,隶属8目21科;陆生脊椎动物合计有244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黑麂、金钱豹、云豹四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虎纹蛙、鸢、赤腹鹰、白鹇、勺鸡、猕猴、穿山甲等28种,另外还有多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九、土特产资源常山县山多地少,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有不少有名的土特产资源,如胡柚、食用菌、山茶油、常山银毫、藏玉砚、蕨菜及杜仲、厚朴等名贵药材等。常山拥有“中国常山胡柚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茶油之乡”、“全国食用菌生产、加工重要基地”等美誉。常山胡柚是常山独有的地方水果良种,是我国第一个优质杂柑;常山银毫是八十年代崛起的优质名茶,获得国内农产品最高奖;常山县青石镇砚瓦山村藏玉砚畅销海内外。第三节 开发建设条件评价根据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各地质遗迹点的分布状况、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公园内外其它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并结合区域位置及公园发展方向,对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条件作出如下结论: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典型,部分景观国内外罕见,且山色水光交相辉映,同时又有佛教文化、岩溶洞穴、古牌坊等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价值。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赣、闽、皖四省交汇的常山县,杭金衢高速公路和320国道、205国道从公园附近通过,交通十分便捷。地质公园距上海400km,杭州255km,衢州40km,背靠着中国经济、中国旅游业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此外,公园北靠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和黄山;东有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烂柯山、国家4A级旅游区龙游石窟;南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山江郎山、世界地质公园温州雁荡山;西有江西三清山、龙虎山等地质旅游风景区和中国最美丽的乡村骛源,能够与周边地区的景区进行线路组合。通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常山和衢州市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常山建设浙赣闽皖旅游新的转息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地质公园与常山胡柚正成为常山对外宣传的两张金色名片。常山旅游已经被外界誉为“神奇边际、毓秀常山”。常山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主要领导对地质公园的建设极其重视,曾多次开协调会并邀请有关专家共同讨论地质公园的建设思路,同时对地质公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了大力支持。此外,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公园的开发也具有很高的热情。这些都是地质公园得以顺利开发建设的根本保证。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2003年地质公园内部主要交通道路(县城至三衢石林景区)已经完成了升级;2004年县城增加了较多的住宿接待设施,包括修建了四星级标准的常山国际大酒店,其它四星级的酒店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此外还有长城山庄、虎山度假村、金钉子度假村等休闲度假设施已经或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设施的兴建与完善都为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是地层剖面(出露性地质景点)为主,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但是客观的来讲对一般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属于虽有“说头”,却少“看头”和“玩头”(三衢石林景区除外,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已经使其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充分结合公园内的自然、人文景点开发趣味性浓、参与性强、雅俗共赏的旅游项目,对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是一大挑战。 总之,从公园的资源特色、区域位置来看,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扩大宣传,并组合开发公园内其他自然、人文景点,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前景比较可观。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能够促进常山旅游业的发展。第三章 总体布局规划第一节 规划依据和范围一、规划依据1、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2、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 ,1994年10月9日);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原地矿部,1995年21号令);6、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年11月;7、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局;8、常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常山县人民政府,2001年11月;9、常山县志等基础资料。二、规划范围1、范围确定的原则有利于地质遗迹、地学旅游资源和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丰富和充实地质公园内容、展示地质、地貌的多样性,将地质遗迹、地学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或地域上有某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地段划入本地质公园;能够妥善协调地质遗迹保护、旅游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具体界线走向,依照自然山脊、山谷、道路、河流等地物,并参考行政区划而定。针对地质公园有部分地质遗迹呈点状散落式分布的现象,在其周围根据保护的要求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而不再硬性划入某个景区。2、具体范围确定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境内,地理坐标是东经东经11823001184300,北纬285130290631范围之内,总面积为40.7平方公里。主要由黄泥塘园区、三衢山园区、常山港园区和青石构造园区构成。第二节 地质公园总体布局规划一、总体布局原则1、严格保护原则。规划必须能确保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地貌不受破坏;特别是核心部分的景观地貌必须规划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完整。2、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原则。地质公园规划要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地质公园多种功能需要。要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其它旅游资源,有效规划,综合利用,协调发展,从而能更有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3、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游客游览与当地居民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要给持续发展留有余地。4、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原则。二、总体布局概述按照室内、野外互为注解,互动推进的思路,整个地质公园布局两个博物馆,即室内科普博物馆和野外博物馆。室内博物馆位于基础设施良好的常山县城天马镇,主要运用现代展览的技术集中展示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丰富地质内涵及其演变的地史,从科普旅游的角度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野外博物馆涵盖了公园各景区的野外地学景观,以生动的实体展示地球科学知识。两个博物馆形成一个有机体。野外博物馆布局主要是为了在规划界线内,充分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同时尊重现有的自然景观风貌,结合地质公园的资源特色,根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参考旅游行为学、心理学和旅游经营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地质公园划分为黄泥塘园区、三衢山园区、常山港园区和青石构造园区,在此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黄泥塘景区、石崆山景区、三衢石林景区、白菊花尖景区、长风水库景区、招贤风景河段景区、青石景区和一些零星地质遗迹保护点。各园区(景区)面积统计见表31:表3-1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各园区(景区)面积统计表园区(景区)名称面积(公顷)地理坐标黄泥塘园区黄泥塘(金钉子)景区110东经11828301183148,北纬285130285442。石崆山景区126西阳山剖面保护点7东经11830071183015,北纬285323285328。蒲塘口剖面保护点14东经11831331183146,北纬285330285337。虎山剖面保护点(位于东明湖公园)17东经11830461183100,北纬285352285355。三衢山园区三衢石林景区650东经11829101183101,北纬285836290000。白菊花尖景区1346东经11840251184238,北纬290402290631。常山港园区长风水库景区280东经11823001182424,北纬285730285906。招贤风景河段景区510东经11837421184300,北纬284948285154。青石构造园区青石景区1010东经11827121184048,北纬285130285448。总 计4070三、分景区规划说明1、黄泥塘景区黄泥塘景区位于常山县城南的黄泥塘村,距县城约3.5公里,205国道从其西南通过。景区内有我国第一枚金钉子(黄泥塘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全球层型剖面点);宽约15米的南门溪河段从景区东北部穿过;景区西南部有面积约80亩的水库,水库周围为相对高度2040米,坡度1025度的缓坡地,其中水库北部还有一小型谷地。整个黄泥塘景区地质遗迹景观与周围自然山水景观组合良好,适宜开发成旅游景区。整个景区是以保护重要的地质遗迹为核心,兼具景观、科考、游憩和休闲度假等功能,融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景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功能要求,结合今后的发展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入口服务区、人造地学景观区、金钉子地质景观区、水库度假娱乐区、生态林地与发展预留区。2、石崆山景区石崆山景区位于常山县城西南,景区内有古刹石崆寺,是目前常山县来访游客较多的一个景区,此外景区内还分布着众多地质遗迹。景区在常山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用地性质被定位为文化设施用地和城市绿地。石崆山作为地质公园的一个景区来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地质公园的内容,增加公园的内涵。规划景区以青山、古刹、溪泉、茂林为基本特征,以常山名刹石崆寺为依托,以佛教文化为主线,具有观光礼佛、地学科考、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景区。规划做好景区的环艺整治工作,包括部分建筑(大雄宝殿)的复建、园林绿化和景观小品的增加;利用景区内的平地建造休闲公园,辅以曲径、树荫和草坪,以增加景区供游人停留休闲的场所;改建、增建景区内的步行道,使景区游览路线更趋合理;增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厅、入口景观和部分商业设施。3、三衢石林景区三衢石林景区位于常山县宋畈乡境内(部分涉及辉埠镇),距常山县县城约10公里,整个景区以喀斯特地貌形态构成的砾石林为主,融石林奇观、峡谷险胜、山林野趣于一体。景区主要由三衢山、小古山、大古山三大部分构成。三衢山景观以典雅精致见长;小古山景观以奇、险、美为主要特色;大古山景观以曲折幽深、气势宏伟而著称。三衢石林景区同时还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围绕着“江南翡翠石林”的定位,对景区资源进行有序组合与搭配,按旅游客观规律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从而以全新的内涵诠释地质资源,实现景区内容的扩充,全面提升景区品级。景区考虑可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地学游览区、野营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地学游览区原来的三衢长廊、仙人洞、城堡石林、生肖园、石林迷宫、紫藤峡谷等景点的保护工作,同时合理组织内部交通,添置少量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亭、台、廊等;做好“天坑”的开发工作(“天坑”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展现自然景观的原汁原味,不宜兴建过多人工设施,同时设施要把保护地质遗迹和游客安全放在首位);加强景区的绿化及景点的美化工作,绿化树种的选择注意富有变化,以便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另外需在持续的规划中统筹考虑地质遗迹保护、旅游功能及基础设施配套。4、白菊花尖景区景区位于常山县东北,距常山县城直线距离约20公里,是三衢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景区具有“雄、险、奇、秀、幽”特点,区内山高林密,地貌复杂,生态多样,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景区冬不太寒,夏日清爽,年平均气温14.6,极高气温不超过35,夏季的平均气温要比附近地带降低510,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规划把白菊花尖景区建成以生态观光、田园野趣、休闲游憩为特色,并配备适量的旅游商业设施,集亲近自然、运动休闲、科研科普为一体,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多功能生态型景区。整个景区开发环保生态是前提,风景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为防止保护与发展的冲突,景区需制定综合性的总体规划,从而使生态旅游开发的溢出效应最大化。规划以大面积的生态林地为背景做好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利用自然美景和旅游服务设施开展健康与休闲活动;以自然观光和科学观察活动组织旅游线(如在景点周围设风景观光步道,提供自然考察步行道、徒步旅行服务站等)。整个景区是地质公园中远期建设的重点。5、长风水库景区长风水库景区位于常山县城西北,距县城约13公里。主要包括水库湖面和周围一些山地,景区内有“狮身人面像”、“石门佳气”、“长风碧波”等自然景观。景区环境迷人,是旅游开发的佳地。近期规划充分利用水库湖面开展水上游乐活动,同时积极引导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并具相当吸引力的鱼味馆项目,发展成农家主题餐饮街。中远期着重做好整个景区休闲度假项目的建设工作,包括度假宾馆、度假别墅群等项目。6、招贤风景河段景区招贤风景河段景区位于常山县城东北侧,距常山县城约15公里。整个景区规划以风景河段为主、开展旅游观光活动。根据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修整两岸的景点,配置相应的游乐设施,同时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为游客领略常山港的之静、之美提供条件。同时积极开展漂流等旅游活动。7、青石景区青石景区位于常山县城东南侧,距县城约12公里,整个景区面积约10.1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外蓬滑脱断层、飞碓断层组、飞碓叠层石藻礁等地质遗迹剖面点,并且景区自然环境良好。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景观开展地质科考和地学旅游活动。8、其它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