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列国与古印度列国之比较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掌(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01.27.No.4Ju1.201l春秋列国与古印度列国之比较邱文山(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淄博250049)【摘要”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间的渊源深厚,特别是诞生于古印度的佛教使中国成为其”第二故乡”.而春秋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时可谓是社会急剧变化,政治错综复杂,战争连绵不断,学术文化异彩纷呈.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同样是古印度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东移,城市和国家再度兴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文章将二者时代特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诸方面作比较研究.关键词春秋列国;古印度列国;时代特征;思想文化中图分类号l(2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40(2011)040054?06中国的春秋时期(前770403),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学术界一般将周平王元年(前770)东周立国起,到”三家分晋”(前403)为止,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相继称霸.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变革时期.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前6世纪一前4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这是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东移,城市和国家再度普遍兴起的时代.随着大城市的出现,商品货币经济的迅猛发展,阶级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随着文化中心的东移,阶级力量的消长,在恒河中下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景象;特别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兴起,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一,时代特征之比较(一)古代中国春秋时代的特征童书业先生说:”春秋为一过渡时代,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均开始发生变化.”春秋初年,54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小块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姜太公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多次大会诸侯,成为春秋首霸.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一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遂称雄一时.正当楚国称雄中原之时,晋国就发展了起来.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收稿日期20110313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101002)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邱文山(1965一),男,山东沂源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思想研究.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抵黄河.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竞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郧(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战,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虽皆以晋国获胜收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前496年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阊,阖闾因伤逝世.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吴王珍宝美女西施,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败齐军成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在前473年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二)古代印度列国时代的特征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的各部落大部分已过渡到国家,佛教文献称为”十六大国”.据长阿含经记载十六大国是: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跋祗,末罗,支提,跋沙,居楼,般阁罗,阿湿波,阿般提,婆蹉,苏罗婆,乾陀罗,剑浮沙.所谓”十六大国”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实际要超过此数.除十六大国外,还有小的共和国或自治族,如释迦国,毛利耶国等.释迦国是释迦牟尼的故乡.这些国家绝大部分位于恒河流域,可见,恒河流域已成为列国争霸的政治舞台.最初,恒河中游的伽尸强盛一时.它同居萨罗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而且有时也同鸯伽和摩揭陀进行战争.后来居萨罗征服了伽尸,发展成为强国,同时摩揭陀也正在兴起.摩揭陀国在公元前六世纪为频毗沙罗(即瓶沙王)所统治(前544493).频毗沙罗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犍陀罗,阿般提,居萨罗等国通好,而以全力吞并东方的邻国鸯伽.他征服了东部的鸯伽,把摩揭陀的领土扩展到孟加拉湾.他扩大了摩揭陀的领土,据夸张的传说,他统治下有八万个村镇.对内,他一方面宣扬佛教,另一方面却实行严刑苛法.其刑罚有监禁,鞭打,炮烙,斩首,割舌,折断肋骨等酷刑.频毗沙罗奉行扩张政策,他先对居萨罗进行一场争夺伽尸村落的战争,结果双方暂时讲和.他在晚年被其子阿阁世所杀.约公元前493前462年,阿阁世自立为王,对内实行残酷的统治,对I-N大肆扩张.他与居萨罗国争夺伽尸,最后吞并了伽尸.后来同跋祗进行了16年的战争,战前双方都积极备战,跋祗共和国为了对抗摩揭陀,同末罗共和国和迦尸,居萨罗王国结成了同盟.阿阁世也在积极筹划.战争已呈不可避免之势,最后终于爆发,结果以跋祗为首的东印度联盟被击溃.阿阁世最终征服了这个共和国,从此摩揭陀成为列国的霸主.根据佛教文献记载,阿闭世是一个极其奢华的国王,他出游时用了上万头大象和二三十万车马作扈从.这虽有些夸张,但它反映了王权的强大.从此,摩揭陀开始在列国中称霸.在阿阁世以后的四个国王期(约前462一前430),迁都华氏城,其位于恒河与宋河汇合处,水陆交通便利,在商业和战略上都很重要,对摩揭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说阿闺世和这四个国王都是杀父自立的,而且很暴虐.最后一个国王,是由于市民起义被赶走,大臣希苏那伽登上了王位(约前430).希苏那伽统治时期,摩揭陀征服了阿般提强国,从此国势日强.大约在公元前364年,希苏那伽的继承人伽腊索伽,被一个出身下层的摩诃帕德摩?难陀所杀.此后,开始了难陀王朝(约前364前324)的统治.在难陀王朝时,摩揭陀征服了其最大劲敌居萨罗,逐渐统一次大陆北部,为后来的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政治制度之比较(一)古代中国春秋时代的政治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关系在名义上是”宗属”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而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55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时期,诸侯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始在新兼并地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春秋时期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这表现在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尊王攘夷等三个方面.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是从西周社会开始的重要政治制度.许多诸侯国都实行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为了谋求发展,在用人政策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尊贤用能政策,这对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是一个大大的冲击.自此尊贤的用人政策成为世卿世禄制的有益补充.如齐桓公提拔外国异姓士人管仲为相,总理国政,位在国子,高子之上,自此宰相制度在齐国确立;他利用上计制,三选制,和书伐制等一系列制度从下层人士中选拔贤人能士.晋国在春秋时期也开始重用贤能人士,晋献公,晋文公重用异姓卿族,文公之后晋国逐渐形成了其他诸侯国少有的异姓卿族专政的政治局面.而这种政治局面又直接导致了春秋末期的六卿专政和韩,赵,魏三家分晋.不但晋国君主重用贤能人士,而且晋国大臣中也形成了举贤的良好风气.晋文公时,老资格的赵衰避贤让权,极力推荐先轸等贤才担任军政要职;晋悼公时,元老重臣祁奚荐贤,有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美称.(二)古代印度列国时代的政治古印度十六大国中,拔祗和末罗两国是贵族共和国,其余都是王国.列国的政体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君主制;另一类为共和制.在列国中,君主制的王国是大多数;共和制国家较少.君主制的象征是世袭的王权.但在最初的君主国里,王权还受某种制约,或来自传统的习惯法规,或来自某种形式的会议.因而最初的王权还不具有专制主义的性56质.在君主制的国家中,主要有迦尸,居萨罗,摩揭陀,跋沙和阿般提等国.迦尸虽强,但很早就被居萨罗国吞并.后四者是佛陀时代的所谓四大强国.在这四强中,摩揭陀的势力最大,其他三强后来均被摩揭陀吞并.据佛教文献夸张地说,频毗沙罗统辖八万个村镇.每个村镇都有村长和村长领导下的村会议.中央管理机关在国王之下有大批官吏,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频毗沙罗对全国实行严格的控制.共和制同一王统治的君主制相反,是多头共治.共和国没有一个世袭的王,有的有一个称为”罗阁”的首领(相当于希腊的执政官),长老会议和公民会议在政治生活中起很大作用.如释迦国有行政,司法方面大事,都要召集全体老幼在只有顶棚的会议厅里开会,作出决定.拔祗也属于此类型的共和国,据长阿含经记载,在那里”数相集会,讲议正(政)事”.据佛本生经记载,参加会议的人有7707名首领,表明商议国事的人很多,这些人都是刹帝利贵族.按习惯凡是参加会议的人,都要在圣池中举行灌顶仪式.从当时列国的组成看,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部落组成的,如释迦国.末罗国分两部分,也是由两个单一的部落组成的.另一类是由比较复杂的部落联盟组成的,如拔祗国是由毗提河,梨车,弗栗恃等八九个部落联盟组成.从总体上看,古印度列国时代,在较大的王国里,一方面王权在加强,一方面反抗也很激烈,表现出专制王权正在形成中的状态.三,经济发展之比较(一)古代中国春秋时代的经济春秋时期,农业文化在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而又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这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粮食品种是粟,可称为粟作农业.而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主要粮食品种是稻,可称为稻作农业.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随着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为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春秋时代手工业发展的突出反映是出现了冶铁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青铜器时代开始逐步进入铁器时代.冶铁手工业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的面貌,在手工业发展方面,带动了青铜冶炼,纺织,陶瓷,漆器,玉石等其他手工业的全面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类的生产,各诸侯国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墨子?尚贤上),”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春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品交换活动和商人队伍的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大商人垄断市场,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高利贷的盛行和券的普遍使用,农林牧副渔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据荀子记载,当时北方的走马,吠犬,南方的羽翮,齿革,丹沙,东方的织物和鱼盐,西方的皮革,文旌,都出现在中原市场上.商业交换的兴盛,使商人队伍日益扩大,在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地区,如齐,晋等地,居民中商贩为业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当时的一些卿大夫亦参与商业活动,如典籍有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的记载.(二)古代印度列国时代的经济列国时代的村落(村社)有多种形式,例如工匠村落,畜牧村落等,但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是农业村落.在这里,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同城市很少联系.农业村落的范围有大有小,大者上千家,小者几十户.村落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的地区落后,有的地区发达.在最落后的地区还保留有共耕制.发达地区的村落已有明显变化,吠陀时代的亦农亦牧的吠舍等级,已为村社的自由农民和农庄主所代替.农庄主多为婆罗门.他们占有较多的土地,主要靠雇工劳动.在佛本生经中所描写的考西亚果陀的农庄,共有1000迦梨沙(近1千英亩)的土地,种植稻田.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当时的税率一般为农民收入的六分之一.但遇有暴政出现时,税率要大大增加,农民将忍受残酷的剥削,或背井离乡逃亡在外.至公元前6世纪,在北印度,特别是恒河的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一批大城市,历史家称之为第二次城市化.在佛典大般涅盘经中列出八大城市,即王舍城,吠舍厘城,舍卫城,波罗奈城,阿腧陀城,瞻波城,懦赏弥城,咀叉始罗城.这些城市都是各国的首都.这里既是商业贸易的中心,也是各种手工作坊的集中地.在手工业产品中,纺织业颇负盛名.波罗奈(迦尸国首都)的精丝和细布曾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分工,佛经中提到的手工业匠人,就有十八种之多.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出现了许多”同业公会”的组织,例如木匠,锻工,皮匠,画匠,织工,象牙工,宝石匠,等等.当时的商业贸易不仅在内陆很活跃,而且同斯里兰卡,缅甸和西亚的海外贸易也在进行.在佛教文献中经常看到航海贸易的风险记载.当时航海贸易从外国输入的主要产品有金银,宝石,珊瑚和金钢石等.印度输往海外的主要商品有织物,香料,药草和金银宝石加工品等.内陆的通商贸易是组成商队,大商队有时达几百辆货车.内陆贸易的主要商品有织物,油,谷物,香料,金银珠宝制品等.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金属货币也发展起来.当时的货币有金的,银的和铜的,每种金属货币都各有不同单位的名称.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金钱的借贷即高利贷也伴随而来.贷金常常用金银,戒指或人身抵押,如无力偿还则不可避免地要卖身为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仅起着衡量作为商品的一切产品的价值的作用,而且人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由它来衡量了.四,思想文化发展之比较(一)古代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文化春秋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57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如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l生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产物.相传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到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王官之学”失坠,有些散落民间.与政治上那种”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权利下移相并行的,便是文化的下移.过去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孔子在民间开始收徒授业,成为”私学”的开创者.他宣称”有教无类”,孔子的弟子中既有贵族子弟,也有生活贫寒者.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来教诲学生,即所谓的”六艺”.由孔子首创的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个礼制问题.儒家学派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主流.透过墨子等古代典籍,我们发现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方面,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春秋时期并没有一种广泛流行的宗教,因为道教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佛教也是在西汉时期传人中国的.不过,春秋时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如盛行于齐地的方仙道等.(二)古代印度列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古印度列国时代的社会动荡,不能不在各阶级,阶层人们的心目中有所反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宗教像雨后春笋般地产生了.在这以前,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旧氏族贵族.到这一时期,婆罗门教与现实社会的变迁不相适应,表现出最顽固,最反动,最腐朽的性质.所以,它就成了各种新思潮,新宗教的首要攻击目标.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据说当时有”六师”,”六十二见”或九十六种外道.它们各有自己的学说和徒众,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其中,思想最激进的是顺世论派,而影响最58为久远的则是耆那教和佛教.顺世论派梵语为“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人民中间的观点”)汉译佛经译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等名称.它又被称为”斫婆迦”派.这派学说,大约早在后期吠陀时代即已出现.传说其创始人是毗诃跋提.总的来说,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是与婆罗门教,佛教等一切宗教哲学根本对立的.顺世论派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他们激烈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的说教和祭祀杀生的行为.他们称所有”吠陀”的创造者都是伪善,狡猾和贪婪的骗子,婆罗门的祭祀是他们谋生和发财的手段.他们也反对其他宗教所宣传的禁欲主义和苦行,认为这是叫受苦的人无穷地忍受痛苦而舍弃快乐.顺世论派还反对种姓制度.他们认为,婆罗门和旃荼罗(贱民)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红的,人是生而平等的.顺世论派这些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下层人民反对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反映.它在奴隶制社会里,是不能得到发展的.它被看作是邪门外道,其着述绝大部分已被烧毁,残留部分也有很多被歪曲.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一种新宗教.最初是在南亚次大陆东部传播起来的,其门徒主要来自刹帝利种姓和吠舍大商人.学术界一般认为筏驮摩那(意译为增益)是耆那教的创始人,虽然根据耆那教徒的传说,他不过是该教二十四祖的最后一位.筏驮摩那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无疑是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期间,大约与释迦牟尼同时或稍早.耆那教徒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的权威性和实行杀生祭祀.他们信奉的经典是十二支.基本教义是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和苦行主义等.耆那教提出三条使人摆脱轮回,解脱灵魂的道路,称为三宝.即:正智,正确学习并理解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正信,确信该教的经典和教义;正行,正确实行该教的教义和戒律.为了达到耆那教的所谓解脱道路,对教徒规定了严格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非暴力),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按耆那教的主张,只要人们厉行五戒,特别是戒杀生和极其严酷的苦行,就可以达到济度(解脱),甚至主张舍身,以肉体的痛苦来换取灵魂的快乐.早期佛教,最鲜明的旗帜是反对”婆罗门至上”,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释迦牟尼在同弟子婆悉吒的谈话中激动地说:”汝观诸人(指婆罗门),愚冥无识,犹如禽兽;虚假自称,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今我无上正真道中,不须种姓,不恃吾我骄慢之心,俗法须此,我法不尔.”(长阿含经)佛教之所以激烈反对婆罗门居高自傲,是反映了刹帝利和上层吠舍的要求.早期佛教的阶级基础是刹帝利官职贵族和吠舍中的大商人两个新兴奴隶主阶层.佛教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发展很快.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它与婆罗门教相似,但总的说来它是反婆罗门教的.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固定不变的种姓论.提出了自己的创世说.佛教认为,世间最初本无种姓差别,后来由于为财产发生争讼,人们便”宁可立一人为主,以治理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刹利(即刹帝利).”按照佛教这种说法,最早产生的是刹帝利种姓,它当之无愧,应列第一.长阿含经中说:“刹利生为最,能集诸种姓,天人中为最.”“世间为第一”.佛教在肯定刹帝利的最高地位的前提下,按人类形成之初的职业分工,确立了其他三种姓的地位,即婆罗门居第二位,吠舍和首陀罗仍居第三和第四位.佛教对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地位的颠倒,其目的在于排除婆罗门对刹帝利的压制,以使他们能够扩张其社会的和政治经济的势力.这对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另外,佛教把种姓制的产生看作是历史现象,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因而不再是人力不能改变的,从而也否定了种姓固定不变论.早期佛教主张以阶级划分代替种姓划分.在早期佛教经典中,经常提到奴隶主与奴隶,称二者为”大家与奴”,”大家与奴婢”,”良人与奴婢”,”人与奴”,”王与僮”等.例如,中阿含经中说:”犍陀罗和剑浮沙有二种姓,大家及奴”.增一阿含经在谈到犍陀罗和剑浮沙的情况时说:”彼土人民有二种之姓,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或先作人后作奴,或先作奴后作人.”佛教如此把作为奴隶主的”大家”,”良人”,”人”,”王”与作为奴隶的”奴”,”奴婢”,”僮”直接对立,用奴隶制阶级划分代替种姓划分,从而消除了种姓制结构中旧的排列次序.这是符合要求改变现实地位的新兴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参考文献1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用支付及成长基金合同
- 离婚协议书简易版(财产分割协议)
- 间歇性负压吸引应急预案
- 3.3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第九课 我的星星多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辽大版一年级上册-辽大版
- 任务一 输入数据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桂科版八年级上册-桂科版
- 2025标准合同范本格式
- 《0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5建筑材料采购项目招标代理合同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和反应应用试卷及答案
- 浙江省通用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第八册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课件
- 中频电疗法理疗(共60张PPT)精选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医学院
- 黑底搭配大气企业宣传商业计划书商务通用PPT模板
- GB/T 17608-2006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 沪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地下停车库设计统一规定
- 综合实践课《绳结》教学设计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