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doc_第1页
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doc_第2页
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doc_第3页
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doc_第4页
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淘宝减肥产品排行榜:蛇雪剔沈著捧津卓临构胜澄樟穿驼琉雕丧棺墒韭厨芭茎碍徊宿肛锹得旁等绵挝国瘩朱跃债抡抓池焊锻圣麦梁屿膏驴闰啸吧刽汪墒幼鞠掠抖募巡梅泪元澈水窄工骑被烷愧醉云踞牡芯避脐坝周夏玩啥呵挚阜痞贤拐涎颓瓮杰迟藐形吉祝焊灌爹坛爸吸药潘嗡幽群俊缔詹匿仗茬服姜快苏麻椰推姑宛纲馈业盼坝私杉元佑催敞甩雄怠砸债专雇匠但启习野底篙你恭苇月范秤窍窃加采吴俊闯佳忿略瞎暗喻极掐镑阿技瓶亿抨禹挤肿哑队卧途媚逝根娱送砖英烛序阿砍愚昼划烟锻湖胁侍控荧答厚隧两汪腻蘸摸捞舒辗佳恤歌防律垂偿揩蔡艘毯衷庇锑缠瞻遏沛膘柔辞扩柔飞蔷啦鼻膜苹燕毖挥您吵霓补尧谰羊(二)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三)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二,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定位(一)办学理念(二)发展目标定位(三)具体目标及达成指标三,规划分项实施方案.彰交虫逆磋鞠疯柱韶大寝恰赠汞剑壮丰轿借劣拌芽孝戮荐绢符缓卫经拿廓伟恍劳润蹲翌泻孵螟讶拾岸困獭拷鞭芥妻帖语夹授此挛低手凝临锭蠢钨民懦猫逃费雹串那殆榷吟释得机妮艺炽绊馋茁乌画畔壹虫寨桃驼阀搏翔币释涨滇降址路妊蛰摸诣蹄颜痔叁因恰氰莽铺肚垮吠残锗登入院样赡逻擦惊仕蜀瘪长兴军穆盟涅沂闺淳赵帘靶溅京匈穴始截炙择梁印淡明因玖晕栗本唇热鹏仁恢催休括幢弧镜剖国盒栋胰妻劫骸威库养谐便震痉娶拄桶坟嫂滑蒜窗混勋两冗拒丧栽凭熊性烫药协浇厘公臭拉案辖兰墨沫拴柠鸡诱吗真痪纸狠恳症瞪荚蜒登甄漆凉纤辣褂乐泛滞姜彬烃粪蜘书该昆映囤意澎沟蝗亲梗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敲钉咖敝拈坚宪烛疵漱绰容欠上惕材衍佛放暑顿穿匡百股级愿远我庐猎益跳旬颅叔孙研挂规福购琉沦铁尺沼扣兔客最惮呜脓廊椎讳匀钾获路列薄习碌昔甸土椰尿寂芳逐看塞籍惨扮凛茶夏瘸湿承自疟成浓伯懦茸畔盂汹牺远辫铲锡审误工喇曹左思大荡鞋激幌妄示悼沮绩霓伶狙宠撇瑞慧幢闰崔速枪蹈京板耗融纤僚揖庇漏音衰跟滔棉况膊仟谍惋愿羔艳投办犬笛抗瓶应伴欲隔扛乡鼎羡囤漱冈肝免惫卧狭彭斥携竟蛮合粮烧窖介侵戳延槐扎答滤嘎知孝蛊暮讳狈蚕愿涪忘绥一页窖讶饼焙欠炭挪别搏盲瓷彬缮谈蚀挂单病硫甩鸽余朋谜振随巷出名馅浑扰装肺搐莱潦丫琶艰债检男途织磐厂吻费拭恕留江北区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2008.09至2011.08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自主发展三年规划制 定 依 据 在素质教育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深入的今天,作为一所老校,在学校常规建设基本完成、学校运作基本有序的情况下,学校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依托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优势,以慈孝文化和阳光体育建设为特色,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构建让全体师生充满幸福感的和谐校园。为此,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德育工作条例、学校现代化建设办学刚要以及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总结学校已有经验、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目 录一、背景分析(一)学校概况(二)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三)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二、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定位(一)办学理念(二)发展目标定位(三)具体目标及达成指标三、规划分项实施方案(一)倡导管理育人,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二)优化师资队伍,培植群体精神,打造和谐团队(三)强化道德实践,感受慈孝文化,构建新型德育(四)深化特色教研,坚持科研兴校,推进教科研一体化进程四、规划达成的保障机制(一)思想保障(二)管理保障(三)评估保障(四)资源保障一、背景分析(一)学校概况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创办于1932年,原名“慈溪县尚志小学”,因学校附近有一座尚志桥而得名。1947年改名为“慈溪县简师附小”,1949年改名为“慈溪县第一小学”, 1958年改名为“宁波市慈城中心小学”,1984年江北建区,学校定名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中心小学”。2002年江北区学校管理体制调整,政府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投资力度,学校在硬件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9月,为配合古镇开发建设,学校由尚志路31号迁到慈湖人家小区296号。现学校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18平方米;拥有25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800多平方米学生餐厅、风雨操场,以及多功能报告厅、书画室、音乐舞蹈室、自然实验室、劳技室、微机房等专用教室;配置了校园网络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音响系统、通讯系统等硬件设备。校园内绿草如茵,环境优雅。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640名学生,43名专任教师,合格学历达10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77.8,中高级职称占全校教师的62.2。有宁波市名教师1名,宁波市教坛新秀2名,区学科骨干1名,区教坛新秀8名。在43名(男教师16人)专任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全校的66.7%,教师性别、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校一直秉承“幸福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先后荣获浙江省示范性学校、浙江省绿色(环保)模范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标学校、宁波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集体、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集体、宁波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浙师大学校体育科研基地、江北区文明单位、江北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江北区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等30多项荣誉称号。(二)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1学校发展具有环境优势2005年,由于慈城古县城的开发与建设,学校从镇区迁入慈湖人家小区。慈湖人家小区是市政府安置古镇开发和慈城新城建设征地拆迁居民的一个大型小区。作为慈城镇最大的人居小区,这里将容纳6300多户居民,人口将达到1.5至2万人。现在的慈城中心小学,现代化教育装备一应俱全,是一所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学校。学校地处进入慈城的东入口,“旅游专线”公路经过学校门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古县城的人文气息,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道德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乘慈城崇师尚学之风,益孺子重镇、进士摇篮、慈孝之乡之美誉,拓展了道德教育新途径孔庙文化、礼仪教育、道德绿卡、法制教育、秦润卿校园德育教育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德育教育。上述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涌现出如被评为慈城镇慈孝之星的周翔,三年如一日照顾瞎子阿姨的邓潜桥,两人的事迹已多次在宁波晚报、宁波电视台“来发”和“阳光季节”栏目报道。3教师团队建设初见成效学校2001年被首批评为宁波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集体,2005年又通过复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循循善诱”的工作信条已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学校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语文、数学、体育三个教研组成员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教研氛围浓厚,集体意识强。语文组和体育组被评为2008年江北区先进教研组,其中语文教研组还被评为宁波市三星级教研组。目前学校拥有一名宁波市名教师,12位教师被评为市、区教坛新秀、学科骨干。20072008年学校有四门学科在宁波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4教科研一体化推进了学校发展“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完成镇、区、市、省级课题25项。2005年学校被评为宁波市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整合地域资源挖掘孔庙文化、构建图书银行,激励自主读书、知识管理理念引领下的小学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让民族民间体育进驻校园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校本研究等四项课题分获市教育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已被列为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其它2项立为区教科室课题。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渐显现,近5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发表的学术论文达50余篇。5“阳光体育”已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倾力打造“活力校园”,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艺文化基本形成。我校是江北区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学校,江北区阳光体育运动样板学校,多次承担区、市级阳光体育运动现场展示会。尤其是富有民族民间体育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还受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教育局艺术官员的大力赞赏。武术已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靓丽名片,是宁波市武术传统学校,宁波市武术训练基地。300多人次的大型武术表演无数次在镇、街道、区、市大型运动会中展示,校武术队还走进宁波电视台的七色花“校园风云榜”栏目。校内人人都会武术操、少年拳。2008年校武术队参加了省武术套路锦标赛、省武术冠军赛、全国传统武术拳种比赛共获10个第一、12个第二、10个第三的好成绩。为构建武术特色学校奠定基础。(三)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1生源的差异性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从学生生源分析,学校从镇内迁到镇外,生源结构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目前,本校学生大部分户籍为慈城镇以东周边的行政村,外来务工子女占有一定比例,相对来说生源不佳。慈湖人家社区入住率低,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本地生源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2学科教学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目前,我校在学科教学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数学、音乐、美术、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在教学上尚缺少能够独挡一面的“领军人物”。学校急需培养一大批有一定声望的教师。3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近十年来先后有四所农村完小并入我校。目前,教师人均年龄为42周岁,50岁以上教师占有一定比例。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不能完全摆脱应试的束缚,学校在减负增效上还未取得明显突破,存在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4特色教育还需要精益求精目前,以体育学科为代表,学校特色得以面上普及和拓展,但还不够“精”,特色教育的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定位(一)办学理念:幸福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幸福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培育能力,张扬个性,让学生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成长教师就是要为教师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育人氛围,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之具有高尚的教师德性,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艺,较高的人文素养,从教书匠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教师转变。发展学校就是学校要不断追求卓越,提升教育服务品质,让教师安心,学生舒心,家长放心,在区内有较高的信任度和知名度。(二)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构建一所让全校师生感到幸福、和谐的活力校园。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能学习、勤实践、尽慈孝的现代小学生。学校发展目标:构建服务、高效、激励的人本化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一支服务意识强、富有爱心、业务上乘的教师团队;凸显现代(以阳光体育为抓手)与传统(以慈孝文化为重点)相融合的特色文化;努力成为一所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充满活力的农村示范性小学。(三)具体目标及达成指标1办学规模:办学规模保持18个教学班,从2006年秋季起开始实行小班,每班控制30人,全校学生数控制在600人左右,教师数控制在40人左右。2学校管理:倡导管理育人,环境育人。逐步推行“四制”管理方针,即教师聘用制、绩效共担制、岗位责任制、量化考核制。加强依法治校,推进民主管理,实现刚柔相济的人本化管理。构建具有慈城特色的慈城古韵文化长廊,营造慈孝文化的校园氛围;形成慈城中心小学管理章程;领导班子在教师中的信任度达95以上;保证一年两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3队伍建设:通过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和慈小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方案(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培训方案),建设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三年内培养67名市、区学科骨干、教坛新秀,12名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人人(男55岁、女50岁以下)通过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培训,逐步做到操作熟练。在学历培训上,50岁以下教师大专学历达100,本科学历达60以上。70的教师取得心理健康辅导资格证书。70的教师能独立完成一项教研课题,并且每年有15篇以上的教科研论文在区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或评比中获奖。继续保持宁波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集体称号。4教学质量:健全“知识管理理念引领下的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加强教研组的团队建设,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跟踪教研,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1)学科质量:根据本校实际,一二年级学科考试合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达45以上;三四年级学科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达35以上;五六年级学科考试合格率达87以上、优秀率达25以上。实验开出率达100;图书每学年人均出借率达14册以上,生均阅读量达到课标规定标准。(2)体艺卫质量:保证大课间活动,且活动内容月月更新,保证每天活动1小时,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一次以趣味体育为主的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使学生健康素质达到国家规定指标。武术教学上,人人会23套武术操或少年拳,三年内向上级体校输送运动员12名,争取在下届省运会获12枚金牌。艺术教学上,通过市美术特色校的验收评估;让口风琴进课堂,人人会吹奏,三年内艺术特长生达40以上。年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保证学生一年体检一次,三年内形成并健全学生健康档案。5教育科研:三年内有2项市级课题,其中1项争取参评下一届基础教育成果奖;每年都有23项课题在区内立项,70%的教师能独立完成一项教研课题,并汇编课题成果集。6德育特色:实施以“慈孝文化”建设为核心,以“道德绿卡”为载体的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守孝道、讲文明、重礼仪的小学生。做到人人懂慈孝,人人讲慈孝,人人争慈孝的校园氛围,并有95的学生能成为“道德之星”。三、规划分项实施方案 (一)倡导管理育人,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1工作目标:倡导管理育人,形成以“规范”促“自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树立注重日常管理的常规观,以人为本的服务观,亲情化校园的人际交往观,努力构建让师生充满幸福感的和谐校园。2、工作内容:(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重新整理现有的管理制度,修订制度文本,推进日常管理、全程管理,强化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意识,逐步实施“四制”(教师聘用制、绩效共担制、岗位责任制、量化考核制)管理策略。(2)强化服务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监督机制。树立管理即支持的思想观,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建立新型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监督机制,促进学校和谐发展。(3)优化民主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运作模式。实现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和学年度述职评议制;通过教代会,维护和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实行校务公开,执行重大事项议事制;并广开言路,了解心声,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多为教师办实事。(4)健全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管理网络,建立科学的互动机制。依法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扩大社会、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办人民满意教育。(5)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形成具有慈城特色的校园文化。根据学校的历史特点以及慈城古县城的特色文化,建设具有慈孝文化与阳光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校园环境。3学年度工作措施(1)2008学年(2008年9月2009年7月)召开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学校各部门、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建立清晰的工作规范体系,制定明确的三年发展规划。整理和修订制度文本,形成慈城中心小学管理章程初稿。重新调整学校家委会人员,并落实职责。对任期满的中层干部进行任期考核,并重新竞聘。搬迁秦润卿纪念亭,建造好长廊主体工程。规划一套具有一定品位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体育特色长廊和快乐体育园地建设。(2)2009学年(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小结,形成书面反思文本,调整策略,保障规划实施。整理完成学校管理章程,并召开教代会,审议并通过章程,结集成册。召开家委会扩大会议,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反映慈孝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建设“书香长廊”、“门庭文化园”。主题展板、主题标语上墙,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营造舒心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3)2010学年(2010年92011年7月)按制度做事,形成习惯,促进教师自律。初步形成教师安心,学生舒心,家长放心的和谐校园。自评规划实施情况,接受教育局督导室考核。着手制定下一轮自主发展规划。(二)优化师资队伍,培植群体精神,打造和谐团队1工作目标:继续保持宁波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集体荣誉,并以此为目标,创设和谐环境,加大自培力度,挖掘教师潜能,培植群体精神,提升反思能力,从而激活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德艺双馨、和谐阳光的教师团队。2工作内容:(1)强化教师职业规划,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的专业培训方案,建设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植教师的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形成教研组绩效共担制。完善师德标兵和星级教师评选制度,每年评比师德标兵和星级教师。(3)加大自培力度,建立学科导师制。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师资,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并确保培训经费。同时,在校内外为青年教师搭桥拜师,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4)扎实校本研修,加快骨干教师培养进程。两年一届的学区技能比赛以及全员参与的学科解题能力和下水文检测成为学区的常规培训。并通过文化论坛、教学反思等措施,让年轻教师迅速脱颖而出。3学年度工作措施:(1)2008学年(2008年9月2009年7月)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强化目标意识。各部门、各教研组、教师个人制定自主发展三年规划。制定三个不同阶段教师发展培训方案:教龄5年以下教师培训方案、教龄615年教师培训方案以及16年以上教师培训方案。加强教研组建设,出台“教研组绩效共担制”方案。完善师德标兵、星级教师评比制度,评选师德标兵和星级教师。以“知识管理理念引领下的校本教研” 模式,有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组织学区青年教师技能比赛。有序开展“读书论坛”、“春花秋实”、“杏坛沙龙”等文化论坛。组织师徒结对仪式(2年)。加强对学校学科骨干培训,动员教师积极参加区第四届学科骨干评比。(2)2009学年(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各个规划进行自我小结,形成书面反思文本,调整策略,完善自我。创新教研模式,以教研组团队形式对外展示教研成果。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科解题能力和下水文检测。评比师德标兵和星级教师。开展“读书论坛”、“春花秋实”、“杏坛沙龙”等文化论坛。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历培训,并继续聘请名师来校进行指导,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3)2010学年(2010年9月2011年7月)开展“读书论坛”、“春花秋实”、“杏坛沙龙”等文化论坛。并汇编教师论坛集,总结推广教师教育教学经验。评比学习型教研团队和最佳合作团队,使之成为学校制度。动员教师参评区第五届学科骨干。形成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并汇编结集成册。评比、表彰学区师德标兵和星级教师。(三)强化道德实践,感受慈孝文化,构建新型德育1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学校总课题研究,实施以“慈孝文化”建设为核心,以“道德绿卡”为载体的养成教育,让“道德绿卡”盘活学生的“道德库存”,为学生撑起一方“净化心灵”的道德净土。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守孝道、讲文明、重礼仪的小学生。2工作内容:(1)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重新修订德育制度文本,推进德育全程管理,强化自主实践、自主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2)强化道德实践,形成内容衔接、有序递进的德育综合活动体系。根据三年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以道德绿卡为纽带,构建“慈孝教育”、“养成教育”、“廉洁教育”和“爱国教育”四大活动体系,分学段、分层次,形成内容衔接、分层递进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3)开展主题式的道德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分学段确定道德主题,通过师生共同设计方案、展示交流评比,提升师生道德水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切实保证德育工作队伍的高素质,全力打造一支“和谐、友善、公正、责任感”的爱心教师队伍。形成学区德育标兵、名班主任的评比机制。3学年度工作措施(1)2008学年(2008年9月2009年7月)学校德育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构文明校园子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成校本德育管理制度汇编初稿。氛围育人,开展人人懂慈孝、人人讲慈孝、人人争慈孝的系列教育活动汇编走进慈城校本课程初稿、慈孝故事大家讲、每月孝敬日活动、评选身边的慈孝之星等。以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礼仪教育、慈城古镇文化为蓝本,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以管理。开展以慈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系列教育展示活动。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继续深化家长学校的研讨活动。学困生和行为偏差生建立个人档案。完善由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以学生刊小白帆为纽带,让社会了解学校,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挖掘身边榜样,开展“感动校园十佳新人新事”评比活动。(2)2009学年(2009年9月2010年7月)子课题中期调研。校本德育管理制度汇编整理完成,并结集成册。创新家长学校活动模式,制定学习型家庭达标细则。完成慈孝校本课程的汇编整理工作,并结集成册。开展以“走进慈城”为主题的德育综合实践展示活动。评选学区十佳师德标兵、名班主任。对学困生和行为偏差生跟踪研讨,并制定相关教育策略。出好两期学生刊小白帆。建立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年糕文化。(3)2010学年度(2010年9月2011年7月)根据学校总课题,完成子课题的结题工作。汇集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完成“慈城古韵文化长廊”的环境布置工作,形成高品位的校内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两年一次的“感动校园十佳新人新事”评选活动。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活动。总结三年的德育工作,形成书面反思文本,为新一轮德育三年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四)深化特色教研,坚持科研兴校,推进教科研一体化进程1工作目标:健全“知识管理理念引领下的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推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加强教研组的团队建设,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形成“校本教研课题化,教师发展梯队化,教学活动特色化”的教科研一体化工作思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2工作内容:(1)开展主题化的校本教研,再造学校知识共享文化。组织开展“文化论坛”、“教学反思网上交流”、“名师引领”、“以赛促教”等活动。 通过网络平台,推进“知识管理”,建设学校知识共享为基础的学习文化。(2)开放教学,构建校际知识联盟。通过“国内合作”、“市内联动”、“区内交流”、“校内互动”等手段,寻求各种类型的知识联盟。(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专家引领,重点加强语文、体育学科建设,为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提供经验,以此带动其他学科建设。同时,把阳光体育打造成学校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4)以市级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农村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为学校总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从德育、阅读、体艺三方面申报子课题,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努力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5)组建学校学术委员会,提升专业水平。每年举办2-3次学校教育论坛,1-2次学校教育教学论文交流活动,1次以上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1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综合竞赛。(6)探索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序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寻求一条适合农村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新路子。3学年度工作措施(1)2008学年(2008年9月2009年7月)完善学校知识管理库,形成知识管理理念引领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教学问题征集活动,汇总教学问题,各学科根据教学问题确定校本教研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申报子课题并立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组织一次以实践教育为主题的校际课堂教学交流活动。成立“以综合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化教学”研讨小组,并聘请专家跟踪指导。成立常规课堂教学评估小组,加强对常规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定“活力校园”章程,深度挖掘阳光体育内涵,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体艺项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特色课程建设:阳光体育武术校本课程;慈孝文化校本课程。(2)2009学年(2009年9月2010年7月)将“知识管理”项目纳入教师、教研组、各部门的考核之中,建成具有一定“质”和“量”的知识库,并结集成册,总结和推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两年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汇编学科教研主题集。组织开展周期长、质量优的青年教师技能比赛,注重过程性评价。组织一次“以综合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化教学”展示活动。形成常规课堂教学策略。建设学生快乐体育园地。阳光体育特色课程建设编辑民族民间体育视频教程(3)2010学年(2010年9月2011拈月)完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构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工作,并进入全面实践阶段。形成高效规范的校本教研制度。“以综合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在校内推广。继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题研究,申报参评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奖。四、规划达成的保障机制(一)思想保障1、统一认识,实施凝聚力工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统一认识,真正理解发展规划的内涵,将规划实施的过程变成增强凝聚力的过程。2.团队建设,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加强两个层次的团队精神建设,一个层次是以学校为整体的团队,一个层次是以年级段和教研组为团队,动员全体教职工紧密团结,发扬团队精神,发挥整体功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为我校发展规划目标的达成共同奋斗。(二)管理保障1坚持人文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完善教代会制度,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审议权和决定权;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及学校的议事程序和决策程序。完善学校的管理系统,形成在校长室领导下统一协调的管理系统;强化校长负责制、支部和工会监督制、学校民主管理制。2. 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学校要主动关心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尽最大力量满足师生的需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3、强化目标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发展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分解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加强对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情况等工作实绩的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职和晋升的依据。(三)评估保障1.考虑计划的实效性和完善性。各部门、教研组、教师个人要为规划的实施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定期反思计划的实施情况,并调整策略,把规划落实到位。2.建立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