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doc_第1页
论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doc_第2页
论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doc_第3页
论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doc_第4页
论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 2012年3月1日摘要近期接连发生的“酒驾肇事”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特别是刑法修正案八酒驾入刑后酒驾这个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在认定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有将酒后驾驶行为区分为一般违法的酒后驾驶行为与作为犯罪的酒后驾驶行为1,充分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行为的性质同时结合刑法的一般原则来对不同性质的酒后驾驶行为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才能做到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关键词:一般违法的酒后驾驶;作为犯罪的酒后驾驶;刑法的基本原则ABSTRACTThe recent spate of drunk driving case caus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social all circles and lively discussion, especially criminal law amendment eight the penalty for drunk driving after drunk driving the two words has been hitherto unknown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that regard. We all know that the only drinking drive behavior is divided into the general law of drunk driving behavior and as a crime of drunk driving behavior, fully consider the behavior persons subjective attitud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riminal law general principle to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drunk driving behavior and apply different legal provisions, to comply with the crime punishment legal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suiting punishment to crime.Key words: the general law of drunk driving behavior;as a crime of drunk driving behavior;The basic principle of criminal law目录前言1一、案情与判决2二、本案所引发出的思考4三、酒后驾驶行为的分类63.1一般违法的酒后驾驶行为63.2作为犯罪的酒后驾驶行为63.2.1交通肇事罪63.2.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63.2.3危险驾驶罪7四、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方法8五、酒后驾驶行为认定考量因素95.1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应该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95.2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应该考虑行为的性质95.3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应该考虑因果联系105.4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应该符合罪行法定原则10结语11参考文献12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法学系学年论文前言2011年5月1号,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5月5日,最高法向各高级人民法院发出通知,要求上级人民法院加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指导。5月1日至5月15日,全国共查处醉驾2038起,同比降35%,全国因醉驾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降37.8%。显而易见,将酒后驾驶纳入刑事犯罪行列,依法对涉嫌醉驾者追究刑事责任的作法确实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而且也达到了减少酒驾保护道路安全的目的。但是,醉驾行为是不是应该一律刑事立案呢?某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相关负责人称: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一律进行刑事立案,掌握充分证据后,一律移送检察机关。相反,5月10日,最高法副院长张军称:醉驾不应一律认定为刑事犯罪;而且,5月17日,最高法下发通知:法院可视(醉驾)案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可见,法院是不支持醉驾一律认定为刑事犯罪的,而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则是支持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喻中说,公安和检察院的意见相对一致,这是因为他们更多站在社会公共利益一方,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法律惩戒,打击醉驾现象。法院则是作为一个中立的裁判者,法院的审理判决要保持公正;同时,如果醉驾者一律入刑,仅审理判决而言,法院需要处理的案件将会有明显上升,司法压力也会增大,因此就必须从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考虑,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动司法的体现。我认为,醉驾不应一律认定为刑事犯罪,这不仅是对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责相适应原则的轻视,对于醉驾行为的认定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因果联系、以及行为性质等方面,将醉驾行为进行分类,依法定性。一、案情与判决案情:2008年12月14日中午,孙伟铭在为亲属祝寿期间大量饮酒。在酒后驾车送其父母搭乘火车的折返途中,从后面冲撞与其相向行驶的比亚迪轿车车尾部。其后,孙伟铭继续驾车向前超速行驶,接连造成相撞事故,共造成4死1重伤的严重后果。经鉴定,孙伟铭案发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为135.8毫克/100毫升,属醉酒驾驶。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孙伟铭于2008年5月购买车牌号为川A43K66的别克牌轿车后,长期无证驾驶,并有多次交通违法记录。2008年12月14日16时许,孙伟铭醉酒驾驶该车从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场“四方阁”酒楼送其父母去火车北站后,又继续驾车沿成龙路前往龙泉驿区。17时许,孙伟铭驾车在成龙路“蓝谷地”路口从后面撞上正常行驶的川A9T332比亚迪轿车尾部后继续向龙泉驿方向高速行驶,行至成龙路“卓锦城”路段时,越过道路中心双实线,猛烈冲撞对面正常行驶的川AUZ872长安奔奔轿车,接着又先后撞上川AK1769长安奥拓轿车、川AVD241福特轿车、川AMC337奇瑞QQ轿车。致川AUZ872长安奔奔轿车内驾驶员张景全、乘客尹国辉、金亚民、张成秀死亡,代玉秀重伤,造成公私财产损失5万余元。法院认为,被告人孙伟铭作为心智健全、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在明知驾驶车辆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国家有关机关考试的情况下,仍无视国家交通安全法规,置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长期无证驾驶车辆并多次违章,2008年12月14日在严重醉酒的情况下,驾车行驶于车辆、人群密集之处,并最终造成四死一重伤及他人财产损失数万元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且情节特别恶劣,应予以严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认定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孙伟铭不服判决,并以不具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故意,一审判决定性不准,适用法律错误为由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认定:上诉人孙伟铭购置汽车后,未经正规驾驶培训长期无证驾驶车辆,并多次违章。众所周知,汽车作为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其使社会受益的同时,由于其高速行驶的特性又易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国家历来对车辆上路行驶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孙伟铭作为受过一定教育、具有安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明知国家的规定,仍漠视社会公众和重大财产安全,藐视法律、法规,长期持续违章驾车行驶于车辆、人群密集的公共道路,威胁公众安全。尤其是在本次醉酒驾车发生追尾交通事故后,孙伟铭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后果的发生,以超过限速二倍以上的速度驾车在车辆、人流密集的道路上穿行逃逸,以致又违章跨越道路黄色双实线,冲撞多辆车辆,造成四死一伤、公私财产损失数万元的严重后果。事实表明,孙伟铭对其本次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完全能够预见,其虽不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但其完全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其间无任何避免的措施,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规定,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综上,本院认为,对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孙伟铭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孙伟铭所提不是故意犯罪的辩解及其辩护人所提孙伟铭的行为应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意见,与查明的事实及相关法律规定不符,不予采纳。辩护人提出的原判存在重大事实遗漏的辩护意见,因证据不足且所提情节与本案事实及定性没有关联,不予采纳。孙伟铭及其辩护人所提的有真诚悔罪表现、原判量刑过重的意见成立,予以采纳。原判认定事实和定罪正确,审判程序合法,但量刑不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一、维持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成刑初字第158号刑事判决中对被告人孙伟铭的定罪部分;二、撤销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成刑初字第158号刑事判决中对被告人孙伟铭的量刑部分;三、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孙伟铭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本案所引发出的思考本案的争议焦点一是:被告人孙伟铭应该以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辩护人称: .其不具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故意,其虽然从2008年7月开始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并多次交通违法,但主观上并非是对他人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漠视;事发当天其酒后驾车是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不是以汽车作为犯罪工具危害公共安全;酒后驾车追尾、超速、跨双实线发生交通事故,都是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实施的行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故意。法院称:国家历来对车辆上路行驶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孙伟铭作为受过一定教育、具有安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明知国家的规定,仍漠视社会公众和重大财产安全,藐视法律、法规,长期持续违章驾车行驶于车辆、人群密集的公共道路,威胁公众安全。尤其是在本次醉酒驾车发生追尾交通事故后,孙伟铭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后果的发生,以超过限速二倍以上的速度驾车在车辆、人流密集的道路上穿行逃逸,以致又违章跨越道路黄色双实线,冲撞多辆车辆,造成四死一伤、公私财产损失数万元的严重后果。事实表明,孙伟铭对其本次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完全能够预见,其虽不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但其完全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其间无任何避免的措施,其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规定,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争议焦点二:孙伟铭有真诚悔罪表现。案发后其和家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获得被害人方的谅解,是否应该从轻处罚。一审法院称:本案被告人孙伟铭的行为给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被告人孙伟铭不具有从轻处罚的情节,故对此请求,本院不予采纳。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孙伟铭无证、醉酒、超限速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进行危险驾驶,致四人死亡、一人重伤,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余元,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应依法严惩。但孙伟铭系间接故意犯罪,不希望、也不积极追求危害后果的发生,与驾车撞击车辆、行人并造成重大伤亡后果的直接故意犯罪有所不同,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其犯罪时处于严重醉酒状态,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归案后,其真诚悔罪,并通过亲属尽其所能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被害人及其亲属因此出具了谅解书,依法可从轻处罚。基于以上因素综合衡量,孙伟铭尚不属罪行极其严重必须施予极刑的罪犯。由上可见, 二审认定孙某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非交通肇事罪的关键理由在于, 孙某对于肇事结果的发生, 主观上持放任心态而非轻信能够避免心态。似乎只要认定了主观罪过就能认定罪与非罪, 就能区分此罪和彼罪, 并未对与两罪犯罪构成有关的事实, 比如构成要件行为、结果、因果关系、明知或预见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认定。而在量刑方面,一审法院也只是不断强调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有多严重,却从未考虑孙伟铭本人的主观心态,及事后表现。站的根本就不是法官中间人的角度,而偏向于公检机关严打酒驾一边。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是不能仅从某一个或两个反面考虑的,而是必须考虑多反面的因素。三、酒后驾驶行为的分类3.1一般违法的酒后驾驶行为酒后驾驶行为泛指行为人在饮酒过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它区别于刑法上的醉酒驾驶行为,醉酒驾驶行为是酒后驾驶行为的一种类别,是一种程度较深,危害较大的行为。对一般违法驾驶行为主要规制手段是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大幅提高了对酒后驾车的罚款额度和暂扣驾照期限: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罚款从200元以上500元以下提高至1000元以上 2000元以下,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期限从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改为6个月;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拘留和 2000元罚款,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对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修正案草案增加了15日拘留的处罚,将罚款从500元提高至5000元,并将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改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同时根据修正案草案,对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将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改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并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很明显,一般违法的酒后驾驶行为只涉及行政处罚的。3.2作为犯罪的酒后驾驶行为依据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见,作为犯罪的酒后驾驶行为普遍的一个共同点是就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中这一类行为所涉及的罪名有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3.2.1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3.2.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和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各种不常见的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此罪还区分故意或过失。根据“其他危险方法”进行解释,可以认定在道路安全方面,酒驾行为本身可能对行人以及其财产和公共财产带来严重侵害。所以酒驾行为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被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3.2.3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第22条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该条规定增设了一个全新的罪名危险驾驶罪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危险驾驶罪是将醉酒驾驶作为该罪构成要件之一,可见醉酒驾驶仅仅是酒后驾驶中一种程度较深的状态,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酒后驾驶行为都构成犯罪。四、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方法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是根据驾驶人员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值来界定的。所谓饮酒驾车,指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所谓醉酒驾车,指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很明显,呼气测量和抽血测量是两种主要的方法,而且也是公安局认定行为人是否饮酒的最重要且唯一的证据。但是不得说这两种方法是不足够的。广州怡乐路交通肇事案,虽然后来肇事者供认自己系酒后驾车,但是在时隔40个小时之后再进行血液酒精测试,得出来的结论却是“未测出乙醇含量” 警方无法查出其在案发时是否醉驾,因此只能以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对于此前法律界人士所称肇事者可能触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该负责人表示肇事者的主观罪过是过失,而不是故意,因此不能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此案凸显了肇事逃逸核心证据搜集难,呼气、抽血测量无法解决。对此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司法解释把关,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这说明酒精检测非唯一证据。对于酒后驾车肇事后逃逸,一段时间后再投案自首,导致血液中无法检测出酒精的情形,如果有其他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肇事人系酒后驾车,例如,有多名证人证明肇事人曾在肇事前饮酒,或者发生交通肇事后现场目击证人或被害人证明肇事人身上有浓烈酒味,这些证人证言经庭审举证、质证后予以确认,那么,也能够认定肇事人系酒后驾车。五、酒后驾驶行为认定考量因素“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他社会统治的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说,只有其他社会统治手段不充分时,或者其他社会统治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代之以刑罚的必要时,才可以动用刑法。这叫刑法的补充性或谦抑性。”2 也就是说,对某种危害行为,尚未运用民事手段、行政手段予以调控时,不应率先运用刑法手段;如果运用民事手段、行政手段足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或者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时,亦不应运用刑法手段。3可见,不能把一切醉驾行为都认定为是犯罪,都予以刑事处罚。5.1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应该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2011年5月7日在杭州文二西路发生的胡斌驾跑车飙车撞死行人一案,很明显其行为是危害了公共安全,但是胡斌主观上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他只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好,车也很好,可以避免撞死人的事情发生。最后法院也是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根据马克思主义刑法学基本原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主要是罪过)外化为客观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因此,没有主观恶性因素的纯客观损害,不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因而无以谈犯罪,更无以谈刑事责任;同时,只有主观恶性而无实际客观危害的“思想犯”,在我国刑法中亦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4区分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看行为人是不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还是过于自信导致危害行为的发生。即如果行为人酒后,从事危险驾驶的行为,如严重超速、超载、乱闯信号灯、逆行等则此时行为人毫无眷顾地放弃了别人生命的责任,也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则可以判断出行为人主观方面属于故意范畴。此时,应该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是如果行为人知道自己饮酒并且小心翼翼开车,并且遵守交通规则,也没有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已经达到了醉驾的标准,此时也只需要对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或者还有就是太过自信认为自己技术很好、并且车也很好可以避免撞死人的事情发生,但结果却还是造成了危害结果,那么应该以交通肇事罪或者危险驾驶罪认定。只有通过对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进行考量才能区分出是交通肇事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5.2酒后驾驶行为的认定应该考虑行为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没有明确规定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前提条件。但是刑法总则第十三条确实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也就是说对于在危害社会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于那些在道路上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应该考虑与行政处罚的衔接,决不能因为严打酒驾就提出刑法总则第十三条不适用“醉驾入刑”,要是每一起酒后驾驶案件都提交司法审理,这不仅加大了司法资源的浪费,而且这也违背了刑法的本质要求,刑法的谦抑性要求立法机关只有在没有可以替代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故应该通过对行为性质的考虑来认定酒后驾驶是否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