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oc_第1页
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oc_第2页
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oc_第3页
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oc_第4页
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200712340217学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 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专 业: 法学 班 级: 0702班 2011 年 5 月25 日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 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查询。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1年 5月 25 日目 录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引言 一、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不足(一)我国隐私权的研究现状(二)我国法律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及不足 二、国外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一)(一)国外关于隐私权保护内容与发展(二)国际人权法对隐私权保护的陈述三、中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构建(一)立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之处(二)司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之处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中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隐私保护意识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历来非常重视,对公民隐私权保护都有相应的立法。然而,我国民事法律发展较为缓慢,对隐私权的研究相对滞后,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显然不足,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适应世界民事立法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分析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不足,参照国外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及保护成果,就公民隐私权进行探讨和分析,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当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法律保护制度,浅见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关键词:隐私权;现状;国外;立法保护;启示 AbstractAs society develops, peoples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law, self-awareness of privacy protection has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World Privacy protection, research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 privacy, but also the 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However, the relatively slow development of civil law, research has lagged behind, in the privacy protection legislation, privacy is obviously not enough,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also have some shortcomings,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ainstream of development trends, the needs of the worlds civil legis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and thus privacy protections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legislation and abroa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atus of privacy protection system,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ivacy of citizens,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legislation on privacy protection of the current shortcomings, and improve the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that Views on their immature thinking. Keywords:Privacy; status; Abroad; legislative protection; Inspiration引 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也在提高,各国都有对隐私权保护的研究和探讨,随之都有相应立法以保护隐私权。然而,我国民事法律发展较为缓慢,在隐私权理论研究方面,隐私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滞后,有待深入。在立法方面。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隐私权的立法。民法难以全面正确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性规定。在司法方面。隐私权被侵犯只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这不利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使的侵犯隐私权的例子时有发生。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信息时代下社会复杂度增加,保护隐私权就更加必要。“隐私权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和各国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 1为适应世界民事立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法制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更应加快对隐私权立法保护的步伐,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以健全和完善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 通过在网上浏览以及参考学校图书资源,对“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考察:(一)国外的研究现状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源于美国。近现代的法制化进程中,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代表,也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隐私权的理论。2 1890年美国法学家山姆利.沃伦(Samuel Warren)和路易斯.布伦迪斯(Louis Brandeis)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of privacy),文章中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和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隐私权”。这是第一次提到有关隐私权,将公民隐私权保护引入法学研究领域,是公认的对隐私权的真正确立与发端。六十年代后,著名的法学家威廉普罗塞在他的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中把隐私权分为四部分,即与私人生活有关的、与安宁生活有关的、与形象有关的、与姓名有关的。3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部分对“私权” 有详尽的列举,名誉权和个人秘密权得到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学家和法官拒绝这些特殊的“人身权利”作为应受民法典第823条保护的绝对权利。二战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联邦法院于1954年通过“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保护隐私和名誉”的司法解释。法国在1970年7月11日第70643号法律中增补了民法典第9条,规定了隐私权保护,即“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1978年通过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英国隐私权的隐私立法很零碎。英国现正努力实现隐私权保护的系统化和专门化。日本,在民法中没有具体规定隐私权,但二战后修改民法典,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实质”等为民法解释的最高准则,个人尊严包括隐私权。1988年日本也出台相关规定。当今国际社会也在立法上规定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全球性多边条约有规定,区域性多边条约也有规定,如世界人权宣言、欧洲人权公约和美洲人权公约都把隐私权确认为人人均平等享有的权利。(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关于隐私权,我国大陆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以下几种:佟柔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4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5张新宝认为,“隐私权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控制私人活动、个人信息等私人领域内不为或不欲为他人所悉的秘密,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但不以危害公共利益为限,包括动态性和静态性的隐私权.” 6 在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时候,由于立法者对隐私权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而在这部法律中仅仅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身权,没有将隐私权规定为公民的人格权。这是立法上的一个疏漏。隐私权是公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它涉及到人的重要的人格利益。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民事立法如果不规定隐私权,无论它的内容是何等完备,它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都是不完善的。在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5年作出相关立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我国并无明确法律规定隐私权保护,但是隐私权保护在1988年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均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使隐私权初见于成文法律,但是问题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隐私权虽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人格权,利益受司法保护,但是该解释隐含侵害隐私权保护的内容,却也是一种立法和法律研究的进步,然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显然不足,使我国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缺陷。我国采取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对隐私权的保护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中,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总体上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完善:(1)在隐私权理论研究方面。隐私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滞后,有待深入。(2)立法方面。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隐私权的立法。民法未能全面正确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性规定。(3)在司法方面。隐私权被侵犯只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这不利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一、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不足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是近年来法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经取得了成绩,但不足之处同样明显。(一)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1 、隐私权的研究现状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的排他性控制、支配权。通说认为:“隐私,就是公民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7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和保护进度较慢,在1988年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93年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初见于“隐私权”,随后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确定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隐私权保护的内容,却是一种立法和法律研究的进步,但在隐私权保护方面仍存在缺陷。公众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认识模糊,侵害隐私权的例子时有发生。2005年5月30日,新城子新兴中学十五岁的女生因老师当其他学生的面宣读其情书,从鸿运大厦十五层楼跳下身亡。8 2009年11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十七岁的女学生,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当众念出其发给男生的手机短信内容,承受不了压力跳楼身亡9等等。公民、企业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具体侵害行为有:(1)侵入侵扰。私自侵入他人住宅、搜查他人住宅或者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的,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延安毗虼村村民张某和妻子在居住的诊所看黄碟事件。(2)监听监视。私自对他人的行踪及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安装窃听装置或者摄像设备等,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引起媒体关注的有厦门合资企业东龙陶瓷有限公司在厕所内装摄像头、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港资利祥表厂在男厕所安装探头等。又如四川省泸州市中院审理的妻子雇人偷拍丈夫婚外情行为,误将其他家人洗澡的镜头拍入。10(3)窥视。故意窥视他人居住,利用望远镜或者其他设备偷看他人的私生活,或者私自拍摄他人室内私人生活的照片或者录像片等,应当认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4)刺探。故意调查刺探他人的通信或者其他私人文件的内容,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性生活,非法刺探调查他人的财产状况等隐私资料,应当被认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5)搜查。在公共场所或者工作场所,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或者财物的行为,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6)干扰。非法干扰他人夫妻两性生活,利用电话等方式骚扰他人,应当被认为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7)披露、公开或宣扬。非法披露、公开或宣扬他人的隐私资料,如他人的个人数据、受害记录、财产状况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其他属于受害人的隐私范围的一些资料、信息,都是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2、我国法律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及不足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立法较国外滞后,“从1968年到1978年短短十年时间中,美国国会制定了六部法律来调整各种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传播。这开创了用成文立法来保护信息隐私的新时代。”11随着我国主义社会法制化发展,公民隐私权的价值逐渐提高,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也不断发展。从最初老师偷看学生日志被告上法庭,到男女病人分诊,到最近厦门杭州等多地出租车统一安装视频监控,不少乘客都有这样的顾虑,“这会不会侵犯到自己的隐私?”都表明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这个条例首次将个人隐私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加以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联系方式、指纹、等将作为隐私权纳入人格权的范畴受新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保护。2010年11月,“如何维护网民隐私权”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各界专家、学者、业内知名人士,以及网民、博客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这都是我们越来越关注对隐私权保护的体现。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主要有宪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和民法等 首先,宪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上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该规定明确禁止两种侵害私生活安宁的侵权行为,也为刑法和民法在公民私生活安宁上分别保护,提供了依据。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究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该规定包括了对通信自由的保护和对通信秘密的保护。前者属于自由权的范畴,后者则属于隐私权的范畴。其次,刑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刑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隐私”或“隐私权”等概念,但其中的几个条文可以理解为包括了对公民隐私的保护。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违法侵犯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刑事处分。”该规定具有宣示性,反映了我国刑法对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一般态度。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非法管制他人,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非法搜查或侵入他人住宅,是对公民个人私生活的侵入,属于侵犯公民隐私的情形之一种。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隐匿一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邮电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隐匿、毁弃他人信件,属于侵犯通信自由权利的行为。而私拆他人信件,不仅侵犯了他人的通信自由权利,也毫无疑问侵犯了他人通信秘密的权利,属于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行为。第三,民法或侵权行为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中再次强调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中有披露隐私的内容,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中有隐含隐私权保护的内容,隐私保护附属名誉权上。第四,诉讼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我国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从不同方面对公民隐私权作出了相关规定:(1)刑事诉讼法第14条第3款规定: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查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刑事诉讼法第105条第3款规定: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能公开审理。(2)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3)行政诉讼法第30条规定:代理诉讼的律师,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可以向有关组织和公民调查,收集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保密,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行政诉讼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 其他法律对公民隐私的保护。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予以特别保护;调整房东与承租人关系的法律法规对承租人的隐私给予保护;有些国家有关计算机与数据的立法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由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常成为侵犯隐私的主体,所以国家赔偿法中对此作出了专门规定。由于新闻媒介常成为侵犯隐私的主体,一些国家的新闻立法对此作出了专门规定。劳动立法应当对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与限制问题作出相应规定。此外,法律对医生、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员的职业规范也作出特别规定。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行政法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6项,储蓄管理条例第45条第2款,逮捕拘留条例第10条。其他行政法规还有出版管理条例第25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2条第5项、第7项等。以上简要的法律规定,对正确隐私观念的树立及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隐私权在我国还未成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隐私权的侵犯在何种情况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诉讼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制度等等。 这显然不利于对公民隐私权全面、充分的保护。从总体上说,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完善:(1)在隐私权理论研究方面。隐私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滞后,有待深入。(2)立法方面。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隐私权的立法。民法未能全面正确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性规定。(3)在司法方面。隐私权被侵犯只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这不利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二、 国外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 自从人类开始以树叶、动物皮毛遮羞后,人类就产生了隐私的观念,但人们保护隐私的需求上升到法律权利的层面却是经历漫长的。隐私权概念最早是在1890年由美国的学者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缪尔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中提出的。12 其后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隐私权理论作为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一些国家则把隐私权作为人的一项宪法权利加以保护,各种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法规也相应而出。(一)国外关于隐私权保护内容与发展1、美国 世界隐私权理论研究的开端始于1890年美国山姆利.沃伦和路易斯.布伦迪斯在哈佛法律评论第四期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开创了美国隐私权研究的先河,并成功地影响了美国侵权法的发展。威廉.普洛塞尔教授发出和推动了美国隐私权法理论发展的第二次运动。美国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基本制度是通过大量侵权行为判例确立的。在美国,纽约州在1903年的州法中首先确认了“私生活的权利”,其他各州也陆续跟上。加州最高法院在1931年的一个判决中宣示:“私生活的权利”,蕴涵于联邦宪法及加州宪法“追求幸福之权利”条项中,受联邦及州宪法的保障。而在1928年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一个案件的审判中表示:“凡对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国家行为,皆被视为违反宪法修正案第四条的行为”,该判决将隐私权视为宪法上的权利,即使美国政府也不能任意侵害。在1973年的禁止堕胎案件之后,联邦最高法院正式明确宣示隐私权为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当今美国隐私保护立法已呈专门化趋势。“从1968年到1978年短短十年时间中,美国国会制定了六部法律来调整各种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传播。这开创了用成文立法来保护信息隐私的新时代。”11这些法律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隐私法等,此后,美国联邦政府又相继出台了财务隐私法、隐私权保护法、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等专门法律法规。其中美国隐私权法第2条规定:“隐私权为联邦宪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权”,为隐私权的全面保护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对隐私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美国总统批准并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架构报告,以回应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美国国会又于1998年通过儿童网上隐私权保护法。这些都反映了美国隐私权制度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 2、德国随美国之后,隐私权保护得到不断发展,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也不断完善。在德国,基本法将人格权确立为独立权利之前,尚未有隐私权的规定。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一些著名法学家(如Kohler、Gierke 等)最先提出将隐私作为一项一般性的民事权利,与之相反法院对此却是冷淡的反映。1907年德国的艺术制作法第22条规定,未经本人之同意不得刊登其照片。该规定就含有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内容。民法典中有关损害赔偿的“其他权利的规定”为隐私权的最终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依据。1954年德国联邦法院在一个案件中不仅将人格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而且认定人格尊严、自治、隐私的权利是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项中的其他权利,使隐私权能够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受到德国民法典的保护。从此,名誉权和隐私权被作为绝对权利对待。在1973年“离婚记录案”中,联邦法院确认了个人隐私是要求国家尊重并保护的宪法权利。德国通过对隐私权存在的基础价值和权利即人格尊严的阐释,使其对隐私权的保护更具有整体的意义和功能,即凡属与人格尊严有关的私人领域包括人身自由、住宅自由、通讯秘密等均可纳入维系人格尊严的权利保障范围。 1976年德国颁布了联邦数据保护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确认人格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2)确认侵害隐私权得请求金钱赔偿;(3)确认公开他人隐私为侵权行为。该法对数据的储存、处理和传送上,个人资料的处理上也有详细规定。1996年德国颁布了联邦信息和电信服务法,1997年德国通过联邦信息和电信服务架构性条件建构规制法。3、日本日本在二战后开始对民法典进行修改,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平等”为民法解释的最高原则。日本隐私权保护经历了从承认私法上的隐私权到承认宪法上的隐私权的过程,现在一般学说与司法实务中多数倾向于将隐私权作为宪法权利予以保障,但日本亦未对隐私权有直接的明文规定,主要以日本国宪法第13条幸福追求权作为规范依据。然而幸福和幸福追求权具体含义并不明确,这一具有价值意义的宏观规定在宪法上承担的角色,被日本法院及学界称为基本权利的概括条款,超越于具体权利条款之上,往往成为新兴宪法权利的规范依据。日本宪法的其他条款则提供了某些领域隐私保护的规范依据。1964年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在“宴之后”事件的判例中首次使用隐私的概念并承认隐私的权利属性。1969年法院在“京都府学联案件”中,首次确认了隐私权的宪法权利属性。据张军教授对世界宪法全书涉及的124个国家的宪法文本、宪法性法律或制宪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其中80%以上的国家在其宪法或宪法性法律中规定或涉及了隐私利益的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住宅隐私、通讯隐私、个人信息隐私以及刑事诉讼中的隐私保护方面。有超过25个国家的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了隐私权或私生活权的内容。13 4、英国英国对隐私权的研究不够发达,立法比较零散,涉及隐私的判例也很少。独立的隐私权并不被英国法律承认,但是可以通过对其他侵权行为的案件进行起诉,从而把侵害隐私纳入其范畴以寻求法律保护。英国是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形式国家,虽然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其侵权行为法采取了一种比较保守的态度,但在成文立法实践对隐私权保护亦有进展。1984年英国制定了数据保护法。该法承袭了欧洲数据保护公约的基本内容,规定不允许以欺骗手段从数据主体那里取得信息,取得个人信息必经经过个人的同意,只有为特定的和合法的目的,才能持有个人数据;使用或透露个人数据不能与持有数据的目的相冲突,对于用户遗失、毁坏有关数据或者未经许可而透露有关数据的,数据主体有权请求赔偿。但从整体上说,英国还需进一步完善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5、法国法国民法典没有对隐私权保护作出规定。1970年增补的法国民法典第9条规定:“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法官在不影响赔偿所受损害的情况下,得规定一切措施,诸如对有争议的财产保管、扣押以及专为防止或停止侵犯个人私生活的其他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法官得紧急下令采取以上措施。”这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但其后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保护隐私权司法实践经验不多。在立法方面,法国于1978年通过了一项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数据处理、档案与自由法案。它规定收集和处理,使用个人数据,不得损害个人数据主体的人格和身份以及私生活等。规定数据库必须公布其搜集资料的授权、目的和种类等。也有些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隐私权或个人信息,但在宪法、民法等法律中体现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如土耳其宪法第20条规定:每个人都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秘密不受侵犯。荷兰宪法第10条规定:每个人都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但须遵守议会法令的限制。议会法令制定有关记录和公布个人数据的规定,以保护个人的私生活。个人有权询问被记录下的有关本人的数据、数据的使用情况和修正错误数据。法国民法典第9条规定: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法官在不影响赔偿所受损害的情况下,得规定一切措施,诸如对有争议的财产保管、扣押以及专为防止或停止侵犯个人私生活的其它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法官得紧急下令采取以上措施。14(二)国际人权法对隐私权保护的陈述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隐私权保护通常被认为是国际人权法的范围。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时至今日,人权的保护已全面进入了国际法领域,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其中涉及隐私权的国际法文件成为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法律渊源。这些国际法文件确立的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标准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有些已付诸实施。1.全球性多边条约的有关规定(1)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二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和攻击。”这一条文采用了列举式立法方式,其中涉及公民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等内容是隐私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上该条文成为最重要的国际法渊源。其他国内法以及国际人权文件对宣言所确立的原则都有所借鉴和采纳,其确立的原则可被看作是国际习惯法的一部分。(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包括序言和6编53条,其中第三编第十七条规定:“一、任何人之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无理或非法侵扰,其名誉及信用亦不得非法破坏。二、对于此种侵扰或破坏,人人有受法律保护之权利。”该规定基本同于上述宣言第十二条的规定,在公民隐私权保护上以国际人权法的高度重申了其重要性。 2.区域性多边条约的有关规定(1)欧洲人权公约第八条规定:“一、人人有权使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和通信受到尊重。二、公共机关不得干预上述权利的行使,但是依照法律的干预以及在民主国家中为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国家的经济福利的利益,为了防止混乱或犯罪,为了保护健康或道德,或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有必要进行干预者,不在此限。”根据公约,公民隐私权一般不得任意干预、限制和剥夺,在某些合法的条件下除外,在欧洲公民隐私权应得到有效保护。(2)美洲人权公约第十一条规定:“一、人人都有权使自己的荣誉受到尊重,自己的尊严受到承认。二、不得对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加以任意或不正当的干涉,或者对其荣誉或名誉进行非法攻击。三、人人都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受上述干涉或攻击。”由此可见,其保护范围与联合国人权公约的有关规定是基本相同,隐私权保护的义务也是为美洲国家承认。 (3)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第4条规定:“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人格权均有权受到尊重。任何人均不得被剥夺此权利。”第5条规定:“每个人的固有尊严有权受到尊重,其合法地位有权得到承认。”第6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能够达到的最佳的身心健康状况。”第18条规定:“家庭是社会的自然单位和基础。他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应当关心他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健康。”等三、中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构建、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日常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在公共场所的自动监视的增加、对面部特征的技术辨认、卫星定位监视、工作场所的监控、互联网上的跟踪、在电脑硬件上装置监控设施、透过身体的扫描等等,这些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人们无处藏身,所以,他发出了“隐私已经死亡”的感慨。他呼吁进一步加强对隐私的法律保护。这也许是高科技带来一个副作用。在现代隐私越来越重要了,社会的发展使隐私面临的威胁也显现出来,对隐私的保护就尤为重要。就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不足的现象,笔者认为在考虑我国国情情况下,应参考国外有效经验与成果,对我国隐私权保护加以立法,并明确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法律方法。预防和救济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两种基本方法。立法保护具有预防性,司法保护具有救济性。立法、司法保护应共存于一个和谐的权利保护体系中。15以下谈下可借鉴需完善的地方:(一)立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之处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形成以宪法保护为核心,以民法保护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保护为辅助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宪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的地方 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应在宪法中予以直接规定。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国外立法,如荷兰宪法第十条规定:“每个人都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但须遵守议会法令的限制。” 土耳其宪法第二十条规定:“每个人都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秘密不受侵 ”。 在我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非法刺探、宣扬、披露、公开公民的隐私。”在有了根本大法对隐私权保护的这一原则性规定,必将引起广大公民对隐私权的重视,在维护自身隐私同时也尊重他人隐私,同时,其他部门法在隐私权立法上也有据可依。2、刑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的地方 刑法是最为严厉的法律,维护公民的隐私权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就是规定侵犯隐私权等相关罪名。建议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权罪”,并尽可能详尽地规定诸如第二百五十二条、二百五十三条等法条所规定的具体罪名和刑事责任。由于隐私权保护的重心还是在于民法,笔者认为对罪名成立的要件之达到“情节严重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立法机关在立法中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当然也可看到世界各国也在把将隐私权保护纳入刑法领域。如美国早在1968年就制定了综合犯罪控制和街道安全法,后来又出台了犯罪控制法等一系列和公民隐私权相关的刑事法规。 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刑法均规定了隐私罪或类似侵犯隐私权罪,法国刑法第418条,意大利刑法第622条、第623条,奥地利刑法第310条等也规定了妨碍秘密罪或者类似这种罪名的犯罪。3、民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的地方 隐私权既是人格权利、也是民事权利。因而应着重在民事立法中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 首先,应将隐私权独立于名誉权,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立法中予以体现。 其次,尽早颁布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使其成为与婚姻家庭法、保险法等相平行的民商事法规。可借鉴美国的隐私法、隐私权保护法等国外成文法。因为对隐私权单独规定也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就难以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因而需要制定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对隐私权的概念、特征、范围、内容、侵权构成要件以及侵权责任等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这对于形成一套完整的隐私权法律体系是必需的。 再次,应制定专门化隐私权保护法,以解决隐私权受到普遍侵犯的具体领域,对这部分领域给予特别力度的保护。如对网络隐私、青少年隐私、弱势群体隐私等予以专门立法。可借鉴瑞典1973年数据库法、美国联邦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电子通讯保护法、电话消费者保护法案、等。4、行政立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的地方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和职业道德法。应当对收集、储存、传输、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化过程中涉及公民隐私权的问题加以规定,并规定相关的民事责任,在特殊服务领域,如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诉讼代理服务、审计服务等强化对服务对象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并明确其侵权责任。制定新闻出版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内容,并在公民个人隐私权与新闻出版自由、社会公众监督之间界定界限。16 (二)司法中对隐私权保护需完善之处我们不仅要在实体法上对隐私权进行确认,还需进一步在程序法上给予相关内容的保护。任何一种法律权利都源于人类需求,都是人类需求在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司法机关以法律实践积极应对社会的需要,运用法律解释等方法能动地发挥司法职能,对于把某一需求上升为法律权利并以法律文本确认下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7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应尽快建立隐私案件审判制度,防止隐私权受到侵害。有以下内容: 1、确保公民隐私权证据的合法收集 根据证据法规定:证据必须由当事人依照法定程序提供,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照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仅认为证据是与案件有关联的客观事物或者不按法定程序提供及调查收集、审查核实,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也就无法起到证明作用。原因如下:(1)隐私权涉及敏感的个人问题,不经合法收集的证据,本身就是一种侵权行为和权利的滥用。学理上衡量是不是权利的滥用的标准是侵犯一种权利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是否别无选择的必须采取侵犯该权利这一方式,如果不能做到,这种行为就不具备合法性,不受法律保护。18(2)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当事人所争执的事实必须通过大量的证据加以证明,但并非所有有助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都应以牺牲对方当事人的隐私为代价。 实践中,坚持合法收集证据的原则应做好以下工作:(1)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证人向法庭举证,但这种披露为有限披露,不是广泛的对社会公开,而仅限于反对侵犯隐私权的目的;(2)只收集与本案有关的隐私资料或证据,当事人或证人对涉及自己隐私而与本案无关的提问均有权拒绝回答;(3)必须利用合法手段收集隐私资料和证据,否则收集到的资料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4)不得将合法收集的解决本案的隐私资料用于解决本案之外的目的。 2、确立公民隐私权严格不公开审判制度 隐私具秘密性,它以事实不被公开为内容。若隐私公开则会受到侵害,当当事人自愿告诉他人时,隐私权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为更好维护隐私权,应明确规定隐私权案件不公开审理。当事人要求公开审理时,一般不作出公开审理的决定,只有在当事人请求下,且不涉及对方当事人和案件隐私或取得其他当事人和涉及隐私的案外人的一致同意时,方可作出公开审理的决定。 3、实施公民隐私权有限处分制度 隐私权的内容具有隐秘性,他人不得随意公开和干涉,但当事人可自行行使其隐私权,可将其公之于众,也可授权他人公开发表。在不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当事人可自行处分隐私权,否则会构成违法行为。法律具有利益调节和再分配的职能,从根本上说是法律主要是为调整利益关系,法律的公正与否,取决于利益的平衡与否,权力是法律规定的内容。法律不能国家、社会的利益至上,也不能只顾个体一方面的利益,应当树立社会公共利益的观念,法律的公平价值能否实现,不能只看个体利益是否得到完全的保障。个体利益的实现不是现代公平价值的全部内容。19因此,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