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恐龙灭绝之迷 曹德志(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地志学及地球物理复合学,学号1001101418)806911881摘要:在2006年,一群加拿大的恐龙化石考古学家在对他们最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了恐龙灭绝新原因。许多科学家立即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这项研究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解释恐龙为何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在墨西哥靠近圣罗萨利奥的海岸峡谷,科学家们发现了大海啸的证据。这里曾经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巨大的海啸,从而导致了一次巨大的山体滑坡,而海啸的形成地正是在大西洋里。恐龙被消灭了65万年前由至少两个空间的影响,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罢工,一项新的研究建议。 Previously, scientists had identified a huge impact crater in the Gulf of Mexico as the event that spelled doom for the dinosaurs.以前科学家在已确定了墨西哥湾如认为拼写了很大影响恐龙厄运时坑。 Now evidence for a second impact in Ukraine has been uncovered.现在在乌克兰的第二个影响的证据已被发现。关键词:恐龙灭绝的原因,气温学说,双空间学说1经典的恐龙灭亡理论在2006年,一群加拿大的恐龙化石考古学家在对他们最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了恐龙灭绝新原因:在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就已经奄奄一息了,其原因是将近20度的温度下降,导致了恐龙对环境的的极为不适应。再加上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一举灭亡。因此这批科学家得出结论:导致恐龙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急剧降。气温下降灭了恐龙 许多科学家立即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这项研究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解释恐龙为何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时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而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据这些加拿大科学家表示,他们在加拿大的阿尔贝塔发现了一组大型的恐龙化石,而正是这些化石说明了它们死亡年代气温的急剧变化。但是这个年代却离开小行星撞击地球尚有一段时间。这些化石大约是在白垩纪的最后1000万年前形成的,这在地质年代中属于极短的一段时间,白垩纪从1亿4600万年前一直到6500万年前,而6500万年前恰好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也就是说,化石的形成距离地球遭到撞击大约有1000万年的时间。 加拿大皇家迪雷尔博物馆的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是这次考古发现的领头人。他表示在发现化石的周围环境中有着温度变化的种种证据:化石周围的泥土和石头,以及泥土中的煤炭形成,还有当时植物生长缓慢,和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雨季。这一切的证据都表明,当时地球正在经历着温度急剧下降的一场劫难。考古学家认为,从发现的种种证据表明,当时的温度从华氏77度一直下降到了59度,一下子减少了20度之多。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对温度变化忍耐力很强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同哺乳动物相似的身体结构。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乌龟和鳄鱼以及其它大型的爬行动物也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的敏感,然而它们却最终活了下来。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恐龙并不是被分割开单独生存的。“布林克曼告诉发现杂志记者:“它们是复杂环境中的一分子,其中包括植物,还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而温度的变化正是影响了恐龙赖以生活的生态环境。因此最终导致了灭亡。” 因为温度的急剧下降,因此动物和植物的食物和养料也越来越稀少,最终导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根据此次的发现,大约超过一半的恐龙已经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灭亡,而小行星只不过是加速了恐龙灭绝的速度。科学家相信,即使小行星不撞击地球,恐龙也很有可能会灭绝。 戴尔拉赛尔,北卡洛莱纳州的教授和高级化石学家,也认为这个发现和学说是非常可行的,但是他同时认为:“这次的发现只能够说明区域性的地球温度下降,而不能证明6500万年前全球性气候的急剧下降。” 拉赛尔同时认为早在白垩纪中期,就曾经出现过温度下降的迹象,但是当时恐龙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其他一些科学家也支持拉赛尔的看法,他们仍然认为恐龙灭绝的元凶应该还是小行星。 海啸加速恐龙灭亡 与此同时,发现杂志还刊登了一则消息,声称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海啸,最终加速了恐龙的灭绝。 在墨西哥靠近圣罗萨利奥的海岸峡谷,科学家们发现了大海啸的证据。这里曾经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巨大的海啸,从而导致了一次巨大的山体滑坡,而海啸的形成地正是在大西洋里。科学家认为,当时海啸的成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小行星直接撞击了海洋;另一个就是小行星的冲击导致海中也同时发生了海底峡谷滑坡,从而导致大量的海水涌向海岸,形成海啸。 很多年以来,地理学家们已经知道西大西洋一直到纽芬兰岛的山体滑坡现象的成因就是因为大型的海啸。但是此前一直认为太平洋中没有发生过海啸。 “在圣罗萨利奥,你能够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你能够凭借肉眼就可以发现巨大的滑坡现象。而这个现象正巧发生在6500万年前,也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和恐龙灭绝的时代。”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拉特维普认为。 然而在最新的一期地理月刊上,两名美国地理学家维普和他的研究同伴地理学家凯斯布西发表了一篇最新研究的论文,他们认为太平洋中也曾经发生过巨大的海啸,只不过太平洋中的“痕迹”不像大西洋中那样明显。 北大西洋海岸线以外的海水比其他大洋要深许多,这也给人们的研究带来困难。然而科学家们称这也就是当年发生海啸的最佳证据,而且这里的海洋生物是全球海洋生物中种类比较少的,也是因为海啸引起的山体滑坡导致它们的灭亡。 此次海啸不仅导致了海洋生物的灭顶之灾,让陆地上的生物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据欧洲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诺里斯塔克称,海啸让当时的海平面一下子上升了不少,植物遭到海水的侵袭纷纷死亡,而动物也因为找不到食物死去。根据科学家的推断,正是因为小行星引发的大海啸,加快了恐龙灭绝的速度。12各式恐龙灭绝学说 除了此次新提出的温度下降导致恐龙灭亡之外,之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小行星撞击”说在恐龙灭绝的众多学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及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一个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他们都在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古比奥附近的白垩纪至第三纪地层的交界处采到岩石样品中发现,在2厘米厚的红色粘土中铱的含量较高,比正常含量高30倍。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当稀少,大多集中于地核。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它的含量颇高,如小行星与陨石上的铱含量就比地球上的含量高一万倍。为此,他们提出:在65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为10公里、重约12700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小时10000公里的速度与地球相撞,最初的冲击波直径可达400500公里。这个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气化,向太空散发出煤气和水蒸汽,形成体积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尘埃。这些气体和尘埃弥漫于大气层,使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阳光无法穿过大气层,造成了“核冬天效应”。在这自然条件下,恐龙便在劫难逃了。 与哺乳动物竞争失败说有人提出:在白垩纪晚期,有的恐龙体形仍在增大,但脑子并未增大,是一种病态,最后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但也有人指出:动物脑子的大小随身体大小的2/3次方而变动,因而大型动物与小型动物相比,只需要较小的脑子。但无论如何在神经系统方面,哺乳动物大大超过了恐龙。生殖方式是判断一个门类的生动是否比较高等的晴雨表。哺乳动物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内生长,比在恐龙蛋内安全、舒适得多。它们用乳汁法哺育后代,对幼儿的照顾比较周全、时间也较长。恐龙中虽有慈母龙、跑山龙的亲子行为,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父母”下了蛋就听天由命了。取食方式也是衡量某一类动物是否进步的标志。哺乳动物的取食工具牙齿有两个或更多的齿根固定的颌骨内,已经有了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通常把前臼齿与臼齿叫做颊齿,颊齿上有齿冠,齿冠上有齿尖。这样复杂的牙齿结构使哺乳动物在切割、咀嚼食物时比爬行动物恐龙有利得多。很显然,恐龙在哺乳类竞争中失败者。 食物中毒说从三迭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吃植物的恐龙主要吃的是蕨类、苏铁类、科达类、银杏类和松柏类等。到了侏罗纪之末、白垩纪之初,出现了种子包被在果皮之内,即真正有花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大自然中最高等的植物。在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仅有二十多个科,到了白垩纪晚期已有七十多个科,这就大大地改变了素食恐龙的食性。蕨类和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虽然都含有浓缩的丹宁酸素,但对大型素食恐龙影响不大。而被子植物含有多种生物碱,这些生物碱有剧毒,素食性恐龙吃了以后会中毒身亡。吃肉的恐龙失去了捕食对象,也必然死亡。 当然,也有人指出,食物中毒可能会引起局部地区恐龙的死亡,但是不会导致恐龙的集体灭亡。 体温高低说有人提出恐龙的温度与恐龙灭绝有关。孵卵期的温度决定孵出来的小恐龙是雌性还是雄性的。这可以从现在鳄类等得到印证。如美洲鳄的蛋在孵化时如果温度低于300C(华氏)以上,孵出来的幼儿将都是雌性的;如果温度达到320C时,就会孵化出雌性和雄性个体;如果温度在340C时以上,孵出来的就全是雄性。假如恐龙也有这样的生殖机能,一旦温度忽高忽低,即低于300C或高于340C时,孵出来的将都是雌性或雄性,这种性别不稳定必将使恐龙走向灭亡之路,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27 August 2010 Last updated at 12:36 ET 3最新的学说观点Double space strike caused dinosaur extinction双空间罢工,造成恐龙灭绝 By Howard Falcon-Lang Science reporter, BBC NewsDouble trouble for dinosaurs: Did more than one asteroid or comet strike cause their demise? The dinosaurs were wiped out 65 million years ago by at least two space impacts, rather than a single strike, a new study suggests.恐龙被消灭了65万年前由至少两个空间的影响,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罢工,一项新的研究建议。 Previously, scientists had identified a huge impact crater in the Gulf of Mexico as the event that spelled doom for the dinosaurs.以前科学家在已确定了墨西哥湾如认为拼写了很大影响恐龙厄运时坑。 Now evidence for a second impact in Ukraine has been uncovered.现在在乌克兰的第二个影响的证据已被发现。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Earth may have been bombarded by a whole shower of space rocks.这就提出了一个,地球可能是由太空岩石整体淋浴轰炸的可能性。 The new findings a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Geology by a team lead by Professor David Jolley of Aberdeen University, UK.这项新发现发表在该杂志由地质学教授大卫乔利阿伯丁大学,英国队领先。 When first proposed in 1980, the idea that an asteroid or comet impact had killed off the dinosaurs proved hugely controversial.当第一次在1980年提出的想法,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消灭了恐龙的证明巨大争议。 La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cxulub Crater in the Gulf of Mexico was hailed as the smoking gun that confirmed the theory.后来,在墨西哥湾Chicxulub陨石坑的发现被誉为“确凿证据”,证实了这一理论。 Double trouble 双重麻烦 The discovery of a second impact crater suggests that the dinosaurs were driven to extinction by a double whammy rather than a single strike.在第二个撞击坑的发现表明,恐龙灭绝的“双重打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罢工。 The Boltysh Crater in Ukraine was first reported in 2002.在乌克兰Boltysh这颗流星是在2002年首次报道。 However, until now it was uncertain exactly how the timing of this event related to the Chicxulub impact.然而,直至现在,它究竟是如何确定的本次活动的时间有关希克苏鲁伯影响。 In the current study, scientists examined the pollen and spores of fossil plants in the layers of mud that infilled the crater.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花粉和孢子”植物化石中的泥层,填充了火山口。 They found that immediately after the impact, ferns quickly colonised the devastated landscape.他们发现后,立即影响,蕨类植物迅速殖民统治破坏景观。 Ferns have an amazing ability to bounce back after catastrophe.蕨类植物有惊人的弹跳能力灾难后回来。 Layers full of fern spores - dubbed fern spikes - are considered to be a good markers of past impact events.蕨类孢子全层 - 被称为“蕨类尖峰” - 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标记”过去的撞击事件。 However, there was an unexpected discovery in store for the scientists.然而,有一个在商店的科学家意外的发现。 They located a second fern spike in a layer one metre above the first, suggesting another later impact event.他们在位于第二层的一米以上的第一个“蕨穗”,后来又暗示撞击事件。 Professor Simon Kelley of the Open University, UK, who was co-author on the study, said: We interpret this second layer as the aftermath of the Chicxulub impact.西蒙教授凯利公开大学,英国,谁是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表示:“我们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希克苏鲁伯影响之后的第二层。” This shows that the Boltysh and Chicxulub impacts did not happen at exactly the same time.这表明,Boltysh和希克苏鲁伯影响并没有发生在完全相同的时间。 They struck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part, the length of time between the two fern spikes.几千年来,他们袭击外,两者之间的“蕨类尖峰”时间长度。 Uncertain cause 不确定的原因 Professor Kelley continued: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in the future we will find evidence for more impact events.凯利教授接着说:“这是很可能在未来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影响事件的证据。” Rather than being wiped out by a single hit, the researchers think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氢能安全标准研究-洞察及研究
- 纸张生物降解性-洞察及研究
- 非参数统计推断-洞察及研究
- 薪酬福利竞争力分析-洞察及研究
- 大润发入场导购合同协议
- 工程款担保合同协议范本
- 员工培训协议书合同范本
- 建筑临时工劳动合同协议
- 幼儿园加盟合同协议范本
- 完整招标文件合同协议书
- 2025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辅警(44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秋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 2025年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巡察整改工作课件模板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2025年城镇燃气条例竞赛题库
- GB/T 22030-2025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
- 展厅预算装修方案(3篇)
- 肺癌的护理新进展
- 2025年煤炭矿山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综采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100道单选题合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