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景之特点:宁静安谧之景诗人之情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主要手法:以动衬静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C2、C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2000年(全国卷)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景物特点:室外雨声蛙声不断,喧阗鼓噪;室内一灯如豆,寂静无聊,枯坐敲棋。表达情感:约客因雨不至,诗人之失望、焦躁与落寞。主要手法:细节,对比(室内外)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答案:C2000年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8分)甲 乙约客 赵师秀 雨睛 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蕊,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景物特点:花落春残,蜂蝶之逐春而来,又因花落春残而远去,小园冷落。情感主旨:惆怅失望,惜春之情主要手法对比映衬,以雨前与雨后对比,映衬小园之花落春残,诗人之失落扫兴。奇妙的联想:“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分)17.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季节景物甲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4分)甲:_乙:_-。16.(2分)绝句(或:七绝)17.(2分)黄梅时节(或:初夏)(1分)蜂蝶(或:叶)(1分)18.(4分)甲: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2分)(言之成理即可)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2分)(言之成理即可)2000年(北京春季卷) 蝉 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形象特点:显贵清高,声音悦耳动听,清音远播(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情感主旨: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赞美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应是诗人的一种自况。主要手法:比兴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象征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D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2001年(全国卷)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形象特点: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迷蒙暗淡,阴沉压抑。情感主旨:怅惘凄戚之送别之情,主要手法:写景之动静结合,抒情之寓情于景,尾联之直抒胸臆。修辞之比喻语言(炼字):重,迟:完成1-2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憧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8C9B 2001年(上海春季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7一19题。(8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形象特点:冷落沉寂,荒凉凄清。白露凄霜,明月皎洁。情感主旨:怀乡思亲与对丧乱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在家乡的热爱,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的忧患。主要手法:即景抒情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诗。(3分)18从诗中_和_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分)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 (四)(8分)17(3分)诗圣(2分)律(1分) 18(2分)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19(3分)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2002年(上海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1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四) 16欢乐 失意 无奈 (意思对即可)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19春潮带雨晚来急 山色空蒙(濛)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 2002年(上海春季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8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ng):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1分)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 (2分)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2分)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8分) 15(1分)C 16(2分)希望抗金报国 17(2分)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8(3分)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2003年(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题。(6分)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涉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的水天一色的江月感景的无限感怀。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体裁) (内容) (写法) 17.(6分)(1)、BE(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五、(15分)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这两首都是抒发_。(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_20(6分) (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004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20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16、(6分)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2004年 (全国卷之三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2004年 (全国卷之四青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2004年(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题。(4分) 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12、1. 2.13、(5分)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2004年(天津卷)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 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2004年 (重庆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16、(6分)(1)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 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 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2004年(湖南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2004年(浙江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答:_。(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_。16(6分)“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2004年(江苏卷)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16.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04年 (辽宁卷)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 苏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2004年(北京春季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6分) 新沙陆龟蒙 渤渤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欧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17(6分) DC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2005年各地高试卷2005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解析“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附:作者介绍:汪元量,字大有宋末诗人,别号水云,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原来是南宋宫廷里的琴师,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军进入临安,(现在流浪生活杭州市),宋恭帝赵顯和太后等被服北去,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纪实诗篇。他留在燕京(现在北京市)的时间很久,文天祥被囚禁时,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慰问,两个人唱和了不少诗,变成很好的朋友。他的诗,情绪悲凉,风格朴素。作品有湖山类稿、水云集,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历史,感慨深沉,悲凉凄恻,被誉为“宋亡之诗史”。后来出家做了道士,公元一三一五年还在世。说明: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译诗: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注释:(1)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山后为元都城所在。此处泛指北方。(2)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赏析: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逐题详解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2005年全国卷(1)逐题详解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第1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答案如下: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第(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答案如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江西卷)详解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绝 句 吴 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16(6分) 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答案详解第16题: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浙江卷)详解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16(6分)(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第卷(共42分)16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答案为:(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详解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答案详解16(6分)【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详解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7分)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答: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答: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 不同点: 12(7分)D C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答案详解12(7分)D“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C“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005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2(黑、吉、桂卷)详解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像物流配送标准化报告
- 小学四年级数学点位小数教学设计
- 油料计量员前沿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教育培训机构市场推广策略及案例
- 歌曲《猜花》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花城版二年级下册-花城版
- 低碳环保电子小报设计模板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九 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1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说课稿 青岛版六三制
- 整模脱模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无机盐单元操作能耗分析报告
- 锅炉安装调试质量控制规范报告
- 采暖补贴审计方案(3篇)
- 一例前置胎盘的个案护理讲课件
- 锂电池公司管理制度
- GB/T 17948.7-2025旋转电机绝缘结构功能性评定总则
- 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 2025年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新疆交投面试题目及答案
- 卫生院卒中哨点建设汇报
- 工会换届面试题目及答案
- 低压电工安全培训
-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练习题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