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歌大全.doc_第1页
中国史歌大全.doc_第2页
中国史歌大全.doc_第3页
中国史歌大全.doc_第4页
中国史歌大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雅典城邦文化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约前2070-约前1600) 1、兴 盛 禹建夏朝都阳城,王.位.世袭启初行。 “公天下”为“家天下”,国家机构初建成。 奴隶社.会初迈进,豫西晋南为中心。 2、衰 亡 夏桀暴虐比太阳,百姓受压民抗争。 黄河下游商部落,伐桀获胜商朝兴。 二、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前1046) 1、 兴 盛 商汤灭夏亳都城,盘庚迁殷国稳定。 殷商属国星捧月,世界大国非虚名。 2、 衰 亡 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极残忍。 酒池肉林纣残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兴亡(前1046-前771) 1、 兴 盛 商朝末年局变更,渭水流域周初兴。 姜尚改革 姜尚改革军渐强,经.济发展局清明。 牧野之战 武王伐讨战牧野,阵前倒戈纣自焚。 定都镐京幅员广,国内各族交流频。 2、 衰 亡 西周厉王多暴行,贪财好利压百姓。 国人暴动逐厉王,重创西周盛衰分。 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灭周杀帝君。 四、重要制度 1、 井 田 制 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产品分配 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 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 分 封 制 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内 容 王 . 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影 响 土地renming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注释 阳城:在今河南登封。亳: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一带。镐京:今陕西西安。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政 策 三代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 业 农 具 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水 利 大禹治水水利兴,三代水利渐兴盛。 作 物 五谷稻黍稷麦豆,商周种植见诗文。 农 技 粪肥绿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 牧 业 商朝饲养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车行。 二、手工业 1、冶 铸 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冶炼夏初兴。 商朝权贵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铜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铭文。 2、纺 织 业 夏商纺织多平织,西周发展两典型。 斜纹提花织物美,刺绣出现惊世人。 3、陶 瓷 业 原始瓷器初发明,商周遗址有遗存。 4、玉 漆 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妇好墓存多精品。 制车用漆装饰美,用漆工艺超前人。 三、交通和商业城市 1、交 通 三代交通工具新,车船泥橇夏盛行。 商周交通渐繁盛,沿途旅舍客盈门。 邮驿传递初建立,西周大道任驰骋。 2、商业城市 商朝重商贝为币,商民善商称“商人”。 “商邑翼翼”远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释 三代: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称赞“青铜时代”。“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农作物。妇好:指河南安阳妇好墓。翼翼:繁盛的意思。 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诸侯争霸(前770前476) 1、争霸原因 平王东迁周衰微,诸侯势大显野心。 争夺土地与人民,争霸战争频频兴。 2、齐国称霸 齐国首霸多原因,管仲为相举措新。 (前7世纪前期) 改革政治与军事,鱼盐之利工商兴。 “尊王攘夷”初结盟,夷戎楚蛮皆称臣。 葵丘会盟成霸王,中原霸主初确定。 3、晋楚争霸 齐国衰落晋楚争,争夺小国又交兵。 (前7、6世纪之交) 城濮之战晋败楚,文公称霸好艰辛。 楚军败晋趋京郊,问鼎中原霸权兴。 4、吴越称霸 长江下游吴国兴,任贤用能军连胜。 (前5世纪前期) 西入楚都南灭越,称霸南方二十春。 钱江越王志复国,卧薪尝胆事竞成。 灭吴北上战中原,末代霸主史有名。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东周诸侯有变更。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废姜姓。 南楚西秦北为燕,战国七雄多战争。 2、齐魏交战 中原齐魏初强盛,双方交战齐连胜。 (前4世纪中) 桂陵马陵败庞涓,孙膑用兵真如神。 3、秦赵交战 东方衰落秦强盛,秦赵交战在长平。 (前3世纪中) 坑杀赵军四十万,秦军东进似风云。 三、东周的民族融合 1、民 族 东周华夏民族多,匈奴东胡戎狄越。 2、影 响 兼并战争多交流,华夏各族促融合。 局部统一灭小国,秦国一统势逼人。 注释 葵丘:今河南兰考。城濮:今山东鄄城。桂陵:今河南长垣。马陵:今河南范县,或山东郯城。长平:今山西高平。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220) 同期的世界 秦朝(前221-前207) 印度孔雀王朝 西亚 安息 秦汉时期(前221-220)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前221-前207年) 一、政治 1、统一原因 秦王一统多原因,经济发展用贤能。 民族融合奠基础,民心思安反战争。 远交近攻新策略,秦国变法渐强盛。 2、统一概况 东灭六国十秋春,南服越族又北征。 收复河套败匈奴,修筑长城帝国兴。 疆域陇西东临海,南濒南海北长城。 3、意义 a政治 统一国家多民族,结束割据意义深。 b经济 经济发展民安定,各族人民喜盈盈。 4、集权措施 秦王嬴政都咸阳,中央集权举措新。 政治方面 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大权权至尊。 a中央 中央三公设诸卿,各司其职听帝君。 b地方 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乡里亭辖行政。 c秦律 颁行秦律为地主,历代律令有范本。 经济方面 土地私有纳田税,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筑长城。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为小篆,旋后隶书又流行。 焚书坑儒控思想,严禁私学图愚民。 以吏为师法为教,举措影响两分明。 影 响 中央集权初形成,祖国疆域初奠定。 巩固统一多民族,积极作用要肯定。 加强统治严酷刑,矛盾激化民抗争。 5、秦末起义 原因 秦末残暴民难忍,农民起义多原因。 a役繁 徭役繁重兴土木,田地荒芜民贫困。 b刑酷 刑罚严酷兴连坐,农民亡逃多抗争。 c税重 田租户赋多捐税,土地兼并民难忍。 概 况 陈胜首义大泽乡,“伐无道,诛暴秦”。 a陈吴首义 张楚政权定于陈,陈吴被害业未竞。 b刘项反秦 刘项起兵反暴秦,项羽巨鹿败秦军。 刘邦西行入咸阳,秦朝灭亡影响深。 意义 a政治上 秦末起义诛暴秦,重创地主振人心。 要求平等反王侯,“布衣将相”汉振兴。 b经济上 秦朝暴政史为镜,休养生息汉施政。 c精神上 陈吴揭杆反暴秦,首创精神励后人。 二、经济 户籍征税兵徭役,统一货币度量衡。 开凿灵渠传铁器,土地私有按亩征。 三、民族关系 南征越族开灵渠,北收河套修长城。 四、外交关系 国人迁朝避暴秦,徐福东渡到东瀛。 五、文化 雕塑珍品兵马俑,秦砖汉瓦楚歌行。 小篆隶书书同文,法家思想为至尊。 注释 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长城: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咸阳:今陕西咸阳,秦朝都城。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沟通湘江和漓江。大泽乡:今安徽宿州。陈:今河南淮阳。东瀛:对日本的一种称呼。兵马俑:即陕西临潼秦皇陵兵马俑。 第二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秦 朝 监察制度源先秦,秦朝御史传诏令。 监察百官多进谏,“汉承秦制”有改进。 2、西 汉 武帝划分监察区,刺史巡查州慎迎。 3 东 汉 剌史监察辖军权,改称“州牧”权更盛。 郡县转为州郡县,监察机构空虚名。 二、郡国并存制 1、汉 高 祖 汉初郡国两并行,高祖分封图永存。 王国割据后反叛,侯国收税隶属郡。 2、汉 武 帝 王国势大胁帝君,武帝颁行“推恩令” 分割王国多列侯,归郡管辖权归君。 “附益之法”又颁行,诸侯收税禁迎宾。 禁止参政无权势,中央集权终又成。 三、察举制 1、西 汉 中央集权秦汉兴,选官制度汉革新。 皇帝征召与察举,岁举人才重贤能。 杰出人才遭重用,武帝繁盛有原因。 2、东 汉 东汉察举重孝廉,选拔人才有变更。 乡举里选重声望,门第望族多公卿。 官僚集团多豪强,世家地主渐形成。 四、编户齐民 1、制 度 汉朝强盛人丁盛,管理百姓举措新。 平民百姓入户籍,编户齐民有身份。 2、负 担 承担义务据资产,兵役徭役赋税征。 丁税更赋民沉重,田租较轻民贫困。 官府巧立附加税,男女服役多艰辛。 秦汉强盛国强盛,人民辛勤民贫困。 五、两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高祖措施 政治 刘邦起兵灭暴秦,约法三章民欢迎。 汉王败楚都长安,前朝为鉴举措新。 分封王国埋祸根,郡国并存最鲜明。 经济 复员释奴还爵宅,十五税一抑商人, 民族 北伐匈奴遭围困,国力弱小先和亲。 2、武帝措施 政治 武帝雄才措施新,改革官制明治令。 选举贤能察举制,王国“附益”“推恩令”。 刺史监察独尊儒,中央集权又形成。 经济 盐铁官营抑物价,铸钱五铢商税征。 民族 北败匈奴通西域,“百越”“西南夷”设郡。 外交 接待朝日两使节,交往频繁促强盛。 文化 儒家思想成正统,设立太学读儒经。 岁首正月“太初历”,重视文史多名人。 3、光武帝 政治 刘秀起兵灭“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光武柔道治天下,优厚武将重文臣。 剌史尚书台扩权,地方官衙减大臣。 乡举里选重孝廉,豪强势大多公卿。 经济 复员释奴民返乡,三十税一汉中兴。 民族 光武遣使“西南夷”,西南回归喜盈盈。 外交 三韩遣使见光武,加强联系交流频。 光武赐印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4、汉明帝 民族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又占领。 明帝遣使为班超,经营西域三十春。 文化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注释 三韩:指秦汉时期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赐印: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 第三节 两汉对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1、战 国 匈奴崛起牧又耕,使用铁器渐强盛。 冒顿统一占河套,南犯三国踏长城。 2、秦 朝 蒙恬率军收河套,修筑长城挡骑兵。 中原农业有保障,长城利弊史作证。 3 西 汉 汉初高祖曾遭困,国弱和亲边贸行。 击败匈奴 武帝国强新策略,卫霍率军三远征。 首征收复河南地,二征河西逐匈军。 三征汉军至漠北,大破匈奴主力军。 昭君出塞 汉末匈奴乱纷纷,呼部归附又求婚。 昭君出塞春意暖,双方互市乐盈盈。 4 东 汉 匈奴分裂南称臣,北匈南犯又西征。 窦固窦宪双出兵,大败北匈北疆靖。 二、张骞通西域 1、出使西域 武帝遣使图匈奴,张骞“凿空”初西行。 西域诸国初了解,二次出使交流频。 2、出使影响 葡萄石榴传内地,细君公主嫁乌孙。 西域内地连一体,有利双方共奋进。 世界文化汇聚焦,西域文化彩缤纷。 3、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初设置,保护商旅辖军政。 (前60年) 西域初始归中央,华夏国土一部分。 4、东汉班超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势压顶。 明帝遣使为班超,深入虎穴败敌人。 西域班超为都护,投笔从戎三十春。 三、西南夷 1、秦 朝 云贵川湘多峻岭,民族众多路难行。 秦汉统称“西南夷”,秦朝统一初设郡。 2、西 汉 武帝遣使夜郎国,设郡封王赐王印。 管辖贵州封滇王,“滇王之印”为见证。 武帝西南设郡县,汉末西南离家庭。 3 东 汉 光武中兴使西南,回归团圆喜盈盈。 四、百越 华东华南多越人,中华民族一部分。 1、东 周 两广南越浙东越,越王称霸曾卧薪。 2、秦 朝 秦朝征越开灵渠,运输军粮军连胜。 南海象郡桂林郡,南方开发初跃进。 3,西 汉 武帝南越设九郡,有效管辖到如今。 注释 三国:指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卫霍:指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河西:指河西走廊。呼部:指匈奴呼韩邪单于一部。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中朝关系 1、使节往来 隔江朝鲜为友邻,秦汉战乱多移民。 三韩遣使见二武,加强联系交流频。 2、贸易往来 输华檀弓果下马,铁器漆器镜东行。 3、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跨两岸,辰韩似秦俗相近。 二、中日关系 1、使节往来 隔海相望有东瀛,徐福东渡到日本。 日本“使译通于汉”,汉武喜迎交流频。 光武赐印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2、贸易往来 东传丝帛铁铜器,倭人生活初变更。 三、丝绸之路 1、陆上丝路 张骞“凿空”辟蹊径,丝路长安西远行。 阳关西行越葱岭,安息中转到大秦。 中西商旅携异珍,风餐露宿伴驼铃。 2、海上丝路 广东扬帆去远航,途泊南洋又西行。 穿过海峡到印度,中外交往影响深。 3、中外交流 丝路开辟商旅行,中西南亚交流频。 中越往来 象牙犀牛入中国,牛耕水利到越境。 中西往来 铁器丝绸渐西传,佛教传入后兴盛。 铸铁井渠造纸术,中华技术受欢迎。 往来影响 东西两大外交圈,丝路沟通联系紧。 扩展东亚文化圈,远及欧洲影响深。 四、与西亚(安息)往来 西亚大国为安息,海陆丝路联系紧。 丝绸之路中转站,转手贸易获利润。 五、与欧洲(大秦)往来 1、间接往来 欧洲大国有大秦,安息阻隔难通行。 欧中遣使图直通,加强往来贸易盛。 2、直接往来 甘英西行波斯湾,出使大秦事未成。 大秦使者到中华,后汉书中载分明。 注释 二武:指汉武帝和光武帝。赐印: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一带。大秦:古罗马,今地中海地区的庞大帝国。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特征 1、民 族 性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 放 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 进 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领先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 观 性 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二、自然科学 1、历 法 秦汉科技立功勋,领先世界为特征。 岁首正月“太初历”,完整历书初制订。 2、天 文 太阳黑子汉记录,世界公认第一名。 东汉才子数张衡,解释月食科学性。 遥测地震地动仪,早于欧洲千七春。 3、数 学 东汉算术有九章,算术命题时先进。 应用数学新标志,完整体系已形成。 4、医 学 黄帝内经汉编定,医学理论初奠定。 医 著 东汉神农本草经,药学著作初诞生。 名 医 东汉“神医”数华佗,擅长外科能回春。 手术使用麻沸散,早于西方千六春。 “医圣”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世永存。 5、造纸术 四大发明纸先行,西汉首创有实证。 绘图纸出放马滩,改进造纸有蔡伦。 植物纤维“蔡侯纸”,造价低廉易推行。 初传朝越与日本,唐传非欧促文明。 三、社会科学 1、哲 学 两汉哲学有精进,唯心唯物两分明。 董 仲 舒 西汉儒生董仲舒,顺应统治学说新。 “天人感应”有联系,天子替天统臣民。 诸家学说皆禁止,独尊儒术统政令。 建立太学育顺臣,教育内容为儒经。 王 充 东汉王充唯物论,反对感应反鬼神。 精神依存于形体,提倡薄葬利国人。 物质元气构万物,批判神学著论衡。 2、宗 教 汉朝宗教格局新,佛教传入后兴盛。 儒家学说成正统,道教产生后变更。 佛 教 西汉丝路交流频,佛教初传后兴盛。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道 教 东汉道教太平经,方术道家联系紧。 散财济穷民欢迎,道教派别两典型。 宣传起义太平道,五斗米道源张陵。 3、文 学 两汉文学有精进,汉赋乐府最典型。 汉 赋 新体汉赋多特征,排比散文多韵文。 辞藻华丽多堆砌,两汉赋文两分明。 气势恢弘篇幅长,相如子虚赋上林。 东汉班固两都赋,现实感强短而精。 乐 府 诗 汉武乐府歌轻盈,乐府采诗民间行。 形式朴实语通俗,乐府名篇印人心。 十五从军陌上桑,战城南并东门行。 4、艺 术 秦汉艺术多精品,历史资料为特征。 雕 塑 秦始皇陵兵马俑,八大奇迹非虚名。 成都洛阳艺术俑,造型生动乐盈盈。 砖瓦瓦当建筑美,艺术实用到如今。 绘 画 壁画帛画木刻画,艺术珍品多纷呈。 马王堆墓帛画美,色彩绚丽为珍品。 画像石与画像砖,解读历史汉风情。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同期的世界 亚洲 1、波斯萨珊王朝 2、印度笈多王朝 魏晋南北朝 3、朝鲜“三国”时代 4、日本大和国家建立 欧洲 1、罗马帝国分裂 2、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 3、法兰西王国建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概况 区域 六朝开发初跃进,江东扬子达粤闽。 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盆多粮囤。 垦 荒 江南蛮荒多於地,南迁农民技先进。 开垦荒地勤劳作,鱼米之乡渐有名。 种 植 兴修水利多工程,作量种植量激增。 北方作物南引种,产量提高民欢欣。 2、原因 政策 六朝统治举措新,奖励耕织劝农耕。 安抚农民兴水利,农业发展国安稳。 劳力技术 汉末农民初南迁,两晋末年民南进。 南方劳力达百万,技术先进勤耕耘。 民族融合 南迁荆扬达粤闽,各族交融似家庭。 各族人民齐开发,南北经济趋平衡。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受挫原因 秦汉北方为中心,过度开垦源人增。 水土流失劣环境,汉末魏晋战乱频。 五胡内迁多畜牧,中原农耕屡废兴。 2、恢复发展 北方政权图振兴,重视农业渐复兴。 工 具 水碓水磨谷加工,马钧翻车灌溉勤。 深耕细作积肥粪,技传南方农兴盛。 水 利 渠堰堤塘魏兴复,三国经济魏至尊。 水田通渠勤浇灌,北魏孝文曾诏令。 开发边疆 开发边疆图强盛,河西走廊亦牛耕。 辽东各族勤耕作,中华各族立功勋。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纺 织 业 丝织为主纺织业,三国发展最典型。 曹魏织造设机构,襄邑洛阳为中心。 吴国育培八辈蚕,缫丝质量超前人。 蜀汉蜀锦美精致,行销吴魏受欢迎。 2、矿 冶 业 冶炼技术又精进,百炼成钢技又进。 灌钢合炼生熟铁,相州军刀天下闻。 酒泉龟兹见石油,蜀汉中原多气井。 油气照明又治病,北周石油焚敌军。 3、制 瓷 业 制瓷技高好前景,南方青瓷多器皿。 形制美观技北进,北方白瓷初诞生。 4、造 纸 业 两汉造纸初发明,六朝造纸量激增。 取代简牍利书写,南北造纸四中心。 洛阳长安纸白滑,建业扬州纸薄平。 四、商业 1、北 方 魏晋六朝多战争,南北商业两分明。 商品经济发展慢,北魏洛阳初兴盛。 2、南 方 南方安定商贸频,荆扬益州最典型。 建康城内有四市,商旅秦淮笑盈盈。 五、阶段特色 1、商品经济 魏晋经济多特征,商品经济低水平。 2、自然经济 庄园寺院两经济,地位显要特鲜明。 3、区域经济 江南开发发展快,中原缓慢源战争。 4、民族经济 各族经济多交流,取长互学多亲情。 注释 江东: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扬子:指长江流域。两湖一盆:指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四川盆地。荆扬:指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和扬州(今江苏扬州)。五胡:旧时指匈奴、鲜卑、羯、氐和羌五个民族。相州: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自然科学 1、数 学 刘徽精算圆周率,极限理论巧运行。 南朝数学祖冲之,“祖率”缀术远扬名。 2、农 学 北朝农学贾思勰,潜心研究成理论。 齐民要术农牧副,现存农书最完整。 3、地 理 学 裴秀禹贡地域图,绘图原则初诞生。 水经作注郦道元,介绍地理文笔俊。 4、化 学 东晋葛洪抱朴子,炼丹化学说养生。 二、社会科学 1、宗 教 魏晋六朝多战争,宗教盛行影响深。 道 教 东晋葛洪多才能,宣扬炼丹图长生。 道教儒家初结合,利于统治压人民。 萧梁道教多经典,丰富教义陶弘景。 吸取佛教等级观,神仙体系亦形成。 佛 教 汉朝佛教初引进,东晋法显西取经。 a法显取经 旅行著作佛国记,南亚历史资料存。 b佛教危害 魏晋六朝佛盛行,佛教危害略说明。 佛教忍耐说轮回,利于统治压人民。 广修寺塔占民田,施舍钱财民赤贫。 寺院经济大发展,苛捐杂税民更困。 c反佛斗争 南朝范缜神灭论,反对佛教观念新。 形神互存似刀刃,唯物主义最典型。 魏太武帝周武帝,两次灭佛利弊明。 2、文 学 建安文学 建安诸杰多才情,“建安风骨”多特征。 风格苍凉详写实,富有生气多作品。 王粲悲吟七哀诗,曹操诗诉蒿里行。 文姬归汉诗悲愤,承先启后多作品。 田 园 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歌歌清新。 朴实恬淡皆自然,归园田居乐农耕。 桃花园诗说理想,反抗压迫求安宁。 山 水 诗 六朝山水诗初兴,登池上楼谢灵运。 鲍照感叹行路难,矫健之笔抒感愤。 民 歌 南北民歌大盛行,南北风格两分明。 南方代表采桑度,缠绵婉转颂爱情。 北方恋歌牧战歌,慷慨激昂多神韵。 敕勒歌与木兰辞,草原边塞话风情。 3、艺 术 书 法 东汉书法成艺术,学者蔡邕隶书俊。 曹魏钟繇隶转楷,得其真传卫夫人。 卫铄指点王羲之,“书圣”父子诸体精。 兰亭序与黄庭经,书法珍品永扬名。 北方书法雅端庄,“魏碑”龙门二十品。 绘 画 六朝艺术新特征,宗教色彩特鲜明。 吴国画家曹不兴,佛像画祖史有名。 东晋“画祖”顾恺之,擅画人物多珍品。 洛神赋图女史箴,画中人物栩如生。 雕 塑 佛教盛行影响深,南北建筑两分明。 北方修造石窟寺,云冈龙门史有名。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东周的社会经济 1、农 业 农 具 西周晚期铁器兴,春秋农具大变更。 东周耕犁高效率,铁器时代喜来临。 标志提高生产力,农用动力新革命。 水 利 东周水利亦精进,楚国芍陂利农耕。 中原桔槔灌农田,西门豹渠反迷信。 沟通泾洛郑国渠,都江堰边说李冰。 2、手工业的发展 冶 铸 业 东周冶铸多发明,铸铁柔化技先进。 冶铁工艺先领跑,早于欧洲二千春。 青铜工艺亦创新,莲鹤方壶为珍品。 铜器图案金银错,青铜器皿美绝伦。 纺 织 业 纺织技高多细密,麻布残片楚墓存。 漆器工艺亦创新,夹纻漆器映丽人。 盐 酒 业 煮盐酿酒多兴盛,国人生活联系紧。 池海井盐全开发,用曲酿酒喜发明。 考工记 手工发展有理论,考工记载齐官营。 手工工艺详介绍,工程技术有盛名。 3、商业和城市 商 业 春秋战国商繁盛,土特产品交流频。 鱼盐皮革马象牙,中原市场常见品。 范蠡号称“陶朱公”,巨商吕氏后相秦。 城 市 东周城市多特征,政治中心商繁盛。 都城临淄邯郸郢,人口众多商贸频。 二、春秋社会变革 1、田税改革 东周铁器与牛耕,效率提高地开垦。 私田激增兴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施行“初税田”,按亩征税影响深。 2、影 响 剥削方式大变更,农民地主新阶层。 耕地国有转私有,封建地制初形成。 三、战国七雄变法 1、原 因 春秋田制初变更,土地私有渐流行。 新兴地主势渐强,废除旧制变法兴。 2、概 况 魏国李悝初变法,吴起变法后牺牲。 商鞅变法为强秦,两次改革略说明。 第二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唐朝时期 辽河上游契丹兴,游牧渔猎后农耕。 唐末汉人闯关东,带去农耕建筑兴。 2、五代时期 建立政权 统一各部阿保机,太祖建国称帝君。 (916) 国号契丹都上京,任用汉人汉化深。 蕃汉分治 蕃汉分治制度新,中央南北官分明。 南官契汉同担任,统治汉人渤海人。 契丹主宰北面官,统治契丹北方人。 经济方面 提倡农业重农耕,封建文化渐行进。 文化方面 契丹文字新创制,中原文化影响深。 河北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史有名。 民族方面 耶律德光初南征,进攻后唐割幽云。 契丹为“辽”改国号,控制长城任南行。 二、宋辽的和战 1、高染河战役 太宗统一亲北征,夺取幽云目标明。 幽州激战高梁河,宋军连败妥协兴。 “守内虚外”转防御,防范人民渐弱贫。 2、澶洲之盟(1005) 辽军南下攻澶州,真宗亲征士气振。 背 景 射杀敌酋挫税气,辽方求和双结盟。 内 容 约为兄弟各守界,送辽“岁币”辽撤兵。 影 响 宋辽结盟少战争,宋辽对峙初形成。 百年和平北疆靖,使者来往榷场兴。 民族友好常交往,民族融合新促进。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 羌族支脉党项族,中唐游牧陕甘宁。 政治方面 元昊称帝都兴庆,仿效唐宋官制新。 设立中书枢密院,选拔官吏科举兴。 官职羌汉两系统,各司其职利统领。 部落兵制民皆兵,兵农一体渐强盛。 文化方面 仿照汉文楷书体,西夏文字有创新。 2、宋夏和战 元昊兴兵犯宋境,两败俱伤和议定。 取消帝号称国主,北宋册封夏称臣。 北宋每年送“岁币”,边境贸易渐繁盛。 注释 幽云:指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等十六州。澶州:今河南濮阳。榷场:宋辽夏金在边境的贸易场所。兴庆:今宁夏银川。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1368-1840) 同期的世界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14-17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清朝(17-19世纪初) 17-18世纪封建国家的改革 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 同期的世界 东罗马帝国 亚欧非 隋唐 阿拉伯帝国 欧 洲 查理曼帝国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和中期改革 一、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 1、背 景 唐末藩镇显野心,废唐五代十国兴。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都东京。 年号建隆建宋朝,南北征战割据平。 2、中央集权措施 前朝为鉴图国安,中央集权举措新。 控制军权 太祖杯酒释兵权,控制禁军三统领。 精壮之士入禁军,拱卫京师为重心。 枢密将帅互牵制,统兵调兵两分明。 北宋实行更戍法,兵走将留为特征。 控制中央 君权相权为矛盾,相权三分权归君。 调兵权归枢密使,参政知事掌行政。 执掌财权三司使,赋税转运到京城。 控制地方 地方知州为文臣,通徒监督又署名。 地方司法央派员,死刑上报需核准。 北宋各路转运使,赋税大部送京城。 各地驻兵常更戍,知州无兵常易人。 控制科举 北宋科举又改进,乡省殿试初推行。 殿试录取任帝君,“天子门生”多顺臣。 主考科目进士科,试卷糊名防弊政。 录取增加近万名,仕途广开利国君。 3、评 价 北宋集权举措新,正反作用两分明。 积极方面 a政治 藩镇割据喜铲除,维护统一国安定。 b经济 国泰民安促生产,经济发展好环境。 局限方面 a政治 机构重叠多冗员,行政效率低水平。 b军事 将不识兵难指挥,军队“积弱”难取胜。 c经济 地方财政多困难,国家财政亦“积贫”。 二、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 1、社会危机 北宋危机有原因,矛盾聚焦略说明。 阶级矛盾 政府纵容地兼并,土地集中民贫困。 饥寒交迫民抗争,中原边地多义军。 统治内部矛盾 中央集权多机构,互相牵制冗员兴。 募兵养兵防抗争,军队“积弱”难取胜。 巨额开支成“积贫”,岁贡辽夏常犯境。 民族矛盾 辽国西夏常犯境,北宋岁币难安宁。 2、庆历新政(1043) 参政知事范仲淹,整顿吏治为中心。 官吏选拔 官吏升迁严考核,加强保举防恩荫。 精简机构 严肃政令并州县,取信于民徭役轻。 新政触犯保守派,庆历新政遭废停。 3、王安石变法(1069) 理财措施 缓和矛盾利农民,财政增收医“积贫”。 a青苗法 仲春贷谷给农民,夏秋偿还息二成 。 农民免受高利贷,。政府收入又大增。 b募役法 权贵农民皆复役,以钱代役多富人。 政府收取免役钱,农民生产负担轻。 c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水利,开垦荒地大盛行。 d方田均税法 丈量土地重施行,按征田税较公平。 权贵田地亦征税,国家田赋收入增。 e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贱买贵卖物价稳。 限制商人稳市场,商品交流收入增。 军事措施 对付辽夏平抗争,医治“积弱”在强军。 a保甲法 农户十家为一保,保丁作战又农耕。 控制人民减军费,抵御辽夏立功勋。 b将兵法 禁军将官初固定,充实边防强军训。 教育措施 选贤用能防“冗官”,提高素质为新政。 a科举改革 考试科目废明经,增设明法考律令。 免考诗赋进士科,专考经义与时政。 b整顿太学 贤者免试成官员,重编教材重儒经。 重视才能轻出生,学校育人造舆论。 评 价 a积极方面 北宋新政多成就,积贫积弱有变更。 军事实力亦增强,击败西夏民心振。 开垦荒地修水利,财政收入亦渐增。 b失败因素 变法失败多原因,用人不当害百姓。 新政触犯大官僚,反对变法法废停。 注释 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和吴、吴越、楚、闽、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南汉、北汉十个政权。东京:今河南开封。参知政事:北宋时期的副相。乡省殿试:指乡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