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远追求和谐 读认知失调理论 多年前,我有个喜欢艺术的学生,他是个对自我认知失调敏感的男孩。比如:夏天走路时,以前家长、老师的传授的认知为”走路边,有树荫!”。可他偏偏走太阳底下,行为后他认识到自己当时也想“走在太阳底下,感受太阳的炙热” ,他为这脑海中的两个自己而懊恼,也责怪自己的种种看似不该干的事,并怀疑自己心理是否有问题。我从刚开始的坚定的正常,到自己都怀疑的支持.如果当时看过此书就好了,虽然当时有这心理理论的雏形! 费斯汀格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两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比较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二)认知失调论,于1957年提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注:teny不太严格同意这促使调和一致的方法,不一定非要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如果两个认知A,B单个看矛盾,如果把它们置于两个非交错的条件、背景下,那么这种矛盾也就不攻自破了。比如前面我学生例子,一个是为了躲避太阳光而有的认知,而另一个就是为了接触,人时刻需求、目的不同,指挥行为的认知当然不同了。再说:“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其实我们退回到人的道德本能和欲望本能,就能更好地原谅、认识自己了。题目写成“永远追求和谐”源于此。这一段是后心理学学生对他理论的理解: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这样说只是涉及到情绪一方面了,忽略了认知其他大部分),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生理上也会有反应)。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他进而提出了有关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1)是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2)是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消极的措施颇多)。可见,这里不协调状态已具有了动力学的意义,正是由于认知上的不协调才引起人类的行为(认知调整行为)。他将人类行为的动因从需求水平转移到认知水平上,突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其实这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瞒有趣的,和大家分享如下: 在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态度会有所改变以和行为保持一致。”的解释有两条:第一,在脑中演绎过程划痕;第二,试着往有利于给定立场的方向考虑。为了确证这种解释,实验提供被试金钱回报以让其作出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令人信服的演说。大家预期,回报越丰厚,演说者的观点转变也会越大(这听起来很合逻辑,不是吗?)。然而,就像很多常识难以预测人类行为一样,研究结果刚好相反。比起微薄的利益,报酬越多,所产生的态度改变越小。(我第一次见时如此解释:你给演说者撒谎提供了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他还是依旧那么认为一东西,而理由不充分者说出除非他内心说服自己了。当然如果叫男人公开说自己生殖能力有问题,估计100美元不够!我很自豪自己阅读时一定的未卜先知的能力。) 几年之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才解释了以上的矛盾结果。观念向行为是由于你无法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或者当时的形势压力太大),于是你只好改变你的态度。哪怕是你认为这次行为错了,找的解释就是自我认知调整。这个理论的提出是源于对谣言的注意。1934年印度地震后广布全印度的谣言报道。谣言预测,在灾区之外还会有地震,而且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这些传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费斯汀格很奇怪,人们为什么要传播如此具有毁灭性的耸听危言。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想到:也许谣言并非增加焦虑而是确认焦虑。也就是说,即使住在危险区之外,这些人仍然非常恐惧。这样就产生了认知不协调:对自身恐惧的认知与缺乏恐惧科学证据相抵触。所以散播将有更大地震的谣言就能确证他们的焦虑,减少他们认知的不协调。他们是先有感觉和行为,然后再设法将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之相吻合。读到这段文字我不得思考到周围的人和事。谣言.谣言什么样的人那容易起作用?也许是两种人。第一种:对生活中人、事猜疑心重,为了自保他们对来自外在的判断不会太相信。也许他是个缺乏爱、受过伤的哲人。第二种:对外在判断能力弱,认知主要来自于言听而来。“谣言始于小人、止于智者”只是道德方面的谚语。造谣呢?针对第一种人,比如A觉得B表现看来是个好人,但A也怀疑这只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好,这时C只要传言其私底下不一样的表现时,就能让A会小英明自己的怀疑。第二种人就不用讲究技巧了,演说功夫到家就可以。那么那些觉相信眼见为实的人呢?依据他的认识习惯,知道他世界里和原先判断相反的假象即可。当然谣言最终害人害己,少为而好。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简介: 对于认知不协调的条件,费斯汀格认为,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如“我今天去郊游”;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如“天下雪”。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费斯汀格将认知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干。此时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联系,例如“我每天早上七点钟吃早饭”与“我对足球不感兴趣。”(2)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矛盾,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3)不协调。此时“如果考虑到这两个认知元素单独存在的情况,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出它的正面假如从y产出非x,那么x和y就是不协调的”。例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两者就是不协调的。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 就认知不协调的强度而言,他认为,不协调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它取决于两个方面:(1)是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比如丢掉一元钱与丢掉一份满意的工作造成的不协调程度是不同的;(2)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可用公式表示: 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不协调程度 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当然一般人会为自己找更不伤己的解释)(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目的不一样,改变的方式、对象也可差异化,但我觉得可以说的更全面些) 这三种解决途径是从“知”、“行”角度入手,来达到消除认知不协调的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不协调在主观上被体验为心理的不舒适,这种心理的不舒适,不同的个体其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对个体选择减少失调的具体途径,认知不协调理论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例如,一对父子开车外出,发生了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的情况也十分危急,儿子被很快送到医院,实施手术抢救,当医生走入手术室见到这个病人后,突然大叫:“我不能做这个手术,这是我的儿子。”这种情况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发生,如果这个病人的父亲已经在车祸中丧生,病人就不可能是医生的儿子。至少在想到医生是病人的母亲之前,他们会这么推理。如果之前你自认为没有性别歧视,那你会很好的体会到认知不协调的感觉。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你表现得比以前更加反对性别歧视。当你未回答出问题,你将意识到自己存在性别歧视,这个认知和你之前的想法冲突,为了消除不协调,你会通过表现出对性别认识更加开放的思想,从而改变了你以前的态度。 再如,浪费水、电的居民,在先前签下承诺书保证自己节约用水用电后,其使用量会显著减少。由于他们原有行为和承诺保证二者出现矛盾,居民通过改变原有行为的方式,来协调认知。 例如,班级选举,张三和李四均为候选人,当他们作完各自竞选发言之后,你要选择支持其中一个,并投他一票。当投完票后,你可能觉得你支持的候选人张三就是最佳候选人,最有可能赢得选举。因为你的行为即投票需要和你的认知保持一致,否则将产生不协调感,为了避免这种感受,在你行为后,认知也更加向行为的导向靠拢。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可以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变得温和一些,那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标准更加强硬,那就引导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付出。 任何新理论的面世难免招到旧人的批判,从逻辑学说调侃地说,费斯汀格理论是否有效,就看他能否有理论让批判者的认知不协调向他这协调了,幸好他做到了。当然完全接受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研究者纷纷改善之,将认知失调中态度的转化过程分成四个必要步骤。 第一步,这种态度矛盾必须产生人们不愿有的消极影响。反面能很好解释为何当你恭维某人衣服漂亮而你其实对其根本无法容忍时,你对衣服的态度不会改变。 第二步,被试必须对这种消极影响负有责任感。通常这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如果你自己对消极结果做出态度改变的选择,你会体验到认知不协调。然而,如果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鼻出血培训课件
- 防城区那巴水车、那巴村、板蒙里林沟采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灯具工程配套方案(3篇)
- 猫咪面具课件教学
- 农业智能化转型2025年灌溉监测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创新
- 猫咪画毛衣课件
- 农业无人机租赁市场2025年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潜力分析
- 工程保修工作方案(3篇)
- 电厂钢架改造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摩托车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歌乐山下的英烈课件
- 涉警舆情应对课件
- 2025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赛事承办协议书
- 产品变更通知单模板PCN(4P)
-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
- 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 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