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资料.doc_第1页
伊格尔顿资料.doc_第2页
伊格尔顿资料.doc_第3页
伊格尔顿资料.doc_第4页
伊格尔顿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人物简介: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20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伊格尔顿著述情况:1966:新左翼教会;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 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1984:批评的作用;1986:与众不同;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 ;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文化的观念;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5:神圣的恐怖;2006:怎样读诗;2007:生活的意义;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年份不详)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2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后伍晓明又将此书加以仔细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重新出版。3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4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又名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5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01年再版改名为审美意识形态。6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C.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8马克思M,李志成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年。9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11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M.方杰、方宸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1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北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1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戴侃摘译自英国哲学杂志1982年增刊第14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译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3年版,P227-236。2文本意识形态现实主义,张冲译,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3话语与意识形态,马驰、王朝元、麦永雄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62-393。4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94-409。5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张丽芬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452-462页。6资本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弓惠英译,见: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王朝元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6辑2003年版,P304-308。8理论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理论的发展,袁新译,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2005年版,P211-222。9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N.王宁译,国外文学,1996(2)。10文化之战J.王宁译,南方文坛,2001(3)。沈阳师范大学馆藏伊格尔顿书目(12种)书名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馆藏数量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 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本文学原理引论刘峰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0本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9年1本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 明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本美学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第2版王杰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001年4本1本文化的观念方 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本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3本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林出版社2005年2本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方 杰方 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本理论之后商 正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年2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 杨任文科郑 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本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伍晓明王逢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上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1987年2007年1988年2006年1本1本5本7本2本附注:目前沈师观馆藏的伊格尔顿著作有11种中译本,沈师仅缺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中译读本。生活、学术历程:1943年 墨索里尼倒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同年2月22日,特里伊格尔顿出生在英格兰中部著名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附近一座名叫萨尔福德的小城镇里的一个工人家庭。伊格尔顿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在爱尔兰大迁移时,他的祖父母到了兰开夏郡的工厂,后来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又来到城市谋生,最后在萨尔福德定居下来。伊格尔顿的父母是他们家族的第一代英国人,有着深厚的爱尔兰文化背景。伊格尔顿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在当时最大的一家机械厂工作,他是一位社会主义信仰者。童年时伊格尔顿生活贫困,他的母亲曾在旧书店以每周付两先令六便士的方式给他买下了一套狄更斯全集,这套书现在仍保存在他的书橱里,并且还经常被使用。在18岁之前,伊格尔顿没有离开过萨尔福德,他在当地的天主教会中学读书,并在那里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获得奖学金才有可能去读大学,而且这种机会并不多。但是战后的教育法使得大学对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子敞开了大门,伊格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1961年 伊格尔顿考取英国著名学府剑桥大学,进入三一学院学习。那个时期剑桥作为上等阶级文化堡垒的情形仍然十分明显。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占很小的比例,他们非常孤立。参加政治活动成为这些学生惟一的出路,伊格尔顿那时就卷入了核裁军运动,此外他还参加了一个由离开公立学校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营的人称“伊顿(公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劳工俱乐部。在剑桥,伊格尔顿受业于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英国著名文学批评与理论家利维斯。正是利维斯严格的“细读”训练,使得伊格尔顿无论在理论建树上还是批评实践上都获益匪浅,尽管伊格尔顿对利维斯一直持尖锐的批判态度。然而在学习期间,对伊格尔顿学术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威廉斯。基于类似的经历和共同的身份意识 主要指的是二者的工人阶级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产生了一个新的人文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出身于工人家庭,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细节有着亲身的体验。其中,威廉斯作为一个来自于威尔士农村工人阶级社区的知识分子,其个人轨迹的变化是和社会历史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他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整体上的一些变迁,如消费社会的形成等。因此,威廉斯曾用“越界”来形容自己所进行的跨越个人出身、社会阶层和学科分类界限的学术研究。,伊格尔顿从心理上更容易接近威廉斯。同为工人阶级出身的威廉斯和伊格尔顿都有着强烈的身份意识,他们两人在剑桥都有着不愉快的经历。在谈及曾在剑桥的遭遇时,伊格尔顿说道:“(威廉斯)在为利维斯写的一篇出色讣告中,认为剑桥是世界上最粗鲁的地方之一通过冷酷、肮脏和残忍的语言中伤人。而我则发现自己被放逐于一群学生之中,他们个个看上去人高马大、不可一世我们要达到目标是一件难以定夺的事情。”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威廉斯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并启发了伊格尔顿。他曾这样写道:“对我来说,聆听威廉斯讲课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人格解放。威廉斯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内在天性其实比他想要达到的和已经达到的要精妙得多、完美得多它们可以转化为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深邃智慧而又丝毫不损伤自身的人格信仰。威廉斯确是一位非常宽厚高尚的人,正是依靠这位威望的长者的引导、我才意识到应以某种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 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中译文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刘纲纪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1998年版,第395页。因此,在威廉斯的影响下,伊格尔顿大量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1964年 年仅21岁即获得博士学位的伊格尔顿从剑桥毕业后接受了威廉斯的邀请,留在了威廉斯所在的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做助理研究员(是 18 世纪以来进入该学院的最年轻的研究人员),边教书边从事学术研究,一做就是5年。 和威廉斯共事的这5年间,伊格尔顿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沿着威廉斯最初的思想道路进行的,他关心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至1950是英国文化理论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该书出版于1958年,后数次重印发行,影响广泛。这部论著注重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尤其是从社会多重视角和社会的动态发展来诠释文化的新方向,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非常活跃的一派学说,即“文化唯物主义”。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大加赞扬,认为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而且弘扬了剑桥最富创造性的传统:“剑桥的文学研究有两个迥然不同的流派:一方是利维斯倡导的细致的文本分析,另一方是生活与思想研究,在文化与社会中,威廉斯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了整合。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是一部把训练有素的文本分析技巧尝试着运用于一般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大胆而富有独创性的著作它至今仍然是一部可以用来协调利维斯主义同社会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论著。” 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中译文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刘纲纪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1998年版,第398-399页。事实上,在这本书的论述中威廉斯为文化研究奠定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基础,为将来文化研究采用新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作好了准备。也正是威廉斯在这本书中所显露出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论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伊格尔顿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67年 伊格尔顿出版了其第一部理论著作莎士比亚与社会。他将这部专著题赠给威廉斯,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其理论上的探询是在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框架之内进行的。这部著作采用了“文化与社会”的视界与方法,沿用了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试图打破个体与社会、自发生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界线的做法。1968-1969年 对于伊格尔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政治及学术观点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伊格尔顿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初到剑桥时,他只是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欧洲和美国的左翼激进政治活动加剧,也由于新的理论不断发展,伊格尔顿觉得老一代的新左派(威廉斯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理论上不够严密,对政治也不够十分关心。而伊格尔顿倾向于更严密的、在某些方面更多地与政治相关的理论形式。这时,他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逐渐成长为英国新左派第二代的佼佼者。 所谓新左派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而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一批英国前共产党知识分子、左翼文化人以及激进的大学生结合而成的政治运动的成员。新左派的理论资源是新马克思主义(也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左派的目的是在英国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 英国的新左派是通过两代英国左翼知识分子之间的商榷和趋同而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第一代由共产党人组成,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在反抗法西斯主义的群众运动中产生的,杰出人物E.P.汤普森;第二代于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形成。这两个群体各有自己的刊物大学与左派评论和新理性主义。1961年 大学与左派评论和新理性主义合并,开始出版新左派评论杂志。从1975年起,伊格尔顿开始在新左派评论上发表文章,与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积极而严肃的对话。他的许多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都是通过这个刊物得以产生广泛影响的。由此 伊格尔顿也被列为“新左派”。由于他的年龄比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小很多,也因为他的许多理论观点和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的理论建树为推动英国新左派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他称得上是英国新左派“第二代”。1969年 伊格尔顿转到牛津大学,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仍然对剑桥有那种从一开始就产生的心理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因为与威廉斯富有成果地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想看看自己究竟能独立做些什么。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剑桥不给他讲师职称,他觉得:“至少在那个时候,从经济方面考虑讲师的职称还是必要的。不给我讲师职称实际上是间接地反对威廉斯本人,因为人们一向把我和他联系在一起。威廉斯太强大、太有影响,不好直接攻击,所以只好拿他的一两个同事或学生开刀。” 引自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十四位著名批评家访谈录,王逢振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在牛津大学,26岁的伊格尔顿获得了讲师职位。在20世纪70年代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他丢弃了威廉斯的“人文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视角开始转向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的理论思潮。 1988年 这一年威廉斯去世,伊格尔顿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也被看作是英国新左派的旗帜。1990年 伊格尔顿被正式任命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托马斯沃顿英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并经常在欧美各国讲学,直至2001年。2001年 伊格尔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繁华的曼城,进入曼彻斯特大学,任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爱德华泰勒讲座教授”。2007年 离开曼彻斯特大学,进入英国位于海滨小镇的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大学是英国十所最佳的研究大学之一,亦是一所国际性大学。伊格尔顿的离开源于曼彻斯特大学糟糕的财务状况,该校与曼彻斯特科技大学合并之后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高校,但很快出现3000万英镑的债务并遭遇全球经济危机。2007年9月,学校宣布了一系列应对财政危机的计划,包括卖地、削减科研经费和裁掉650个岗位。伊格尔顿正是该计划的受害者,他在2008年达到了英国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这不是一个硬性规定,劳资双方可以协商决定是否续约,65岁对学者来说原本也不算太大,但在财政状况的压力之下,校方决定不再续聘。 2009年秋 离开兰开斯特大学,进入美国圣母大学,任5年客座教授。学术影响及理论贡献:伊格尔顿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是马克思文学理论批评家中的“珍品”。伊格尔顿著述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著述风格和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在国际理论界拥有广泛影响和众多读者。伊格尔顿曾在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中自问自答: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卢卡奇、戈德曼、考德威尔、萨特、阿多诺、马尔库塞、德拉沃尔卜、马歇雷、詹姆逊、伊格尔顿。伊格尔顿的这个表态并不是自夸,他完全有资格在这个队伍里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代西方文论界,毫无疑问,伊格尔顿是继雷蒙德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新的形势下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之成为当代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中的重要一支立下了汗马功劳。伊格尔顿的理论贡献首先在于他积极的理论探索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0世纪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较之欧洲大陆国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英国新左派理论家佩里安德森在其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所列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名单上竟然没有一个英国人。威廉斯曾感叹道,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文化距离远远大于地理距离。伊格尔顿也以调侃的语气说,欧陆的新思潮要在多佛港口经过海关检验,证明无害之后方能进入岛内。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对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克考德威尔和威廉斯等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为了抵抗经验主义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对考德威尔和威廉斯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批判。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作家作品批评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批评对象几乎囊括了英国文学史上的所有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和他长年在学院英文系教授文学理论不无关系。他的批评实践既是对他自己理论建树的实践证明,也是对有关理论问题的进一步阐发;既是具有理论深度和广度、透彻有力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又是极富诗性和感染力,耐人寻味的创作性文本。他的这项工作也有力回击了有些人讽刺当代理论家们是因为读不懂作品才去堆砌理论话语的言论。在伊格尔顿身上可以明显体察到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在文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与走向。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倡导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又与当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平等对话,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应具有的学术风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格尔顿在学术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范意义。批评思想理论来源: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它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和当代西方从精神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为他的批评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问题视角,而当代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社会地位:“自1960 年代以来,在美国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在大不列颠的特里伊格尔顿已经在马克思主义批评领域占据支配地位。” “目前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概是特里伊格尔顿,他有大量的著作,包括重要的研究文学批评的介绍性作品文学理论。”这是美国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本文学理论读本对伊格尔顿的评价,的确,如该书作者布莱斯勒所言,目前,伊格尔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领域风头正劲。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等著作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伊格尔顿被公认为当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尤其是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