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1页
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2页
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3页
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4页
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2005学年度初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三峡一、课文简析三峡是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以凝诗生动的笔墨,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分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文本以状伤的渔歌作结,在赞美胜景的同时,流露了伤时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阙处():叠嶂():曦月():自非():沿溯():素端():绝谳():长啸():属引():飞漱():三、译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痋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每至晴初霜,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四、理解:1.文中写景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先写,后写水,写水则依次分、四季加以描写,这种顺序与水由到的顺序有关。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中的“有时”与文中的词意思相同。3.文章引用渔者歌曰,有什么作用?4.文中描写山水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之中能体现其特点的写景句。5.全文的结构方式是式,分层用序号表示为:,归纳各段大意:分别用八个字概括其特点为:;。6.第段正面描写山“连”的句子是,写山高的句子是,侧面描写的句子是。7.第段用一个特例,写出,表现,特例给人以具体印象。此文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什么异同?8.赏析第段中的“素端绿潭,回清倒影”一句。9.松柏为何是“怪柏”?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0.写猿鸣有什么作用?11.找出文中所有俯视和仰视的句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课文简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是一篇游散文。作者写本文时,已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特殊的心境。前段叙寺庭步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同是被贬谪在典州的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精妙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传神之笔,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而愈显其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结尾,作者连发两问,“何夜之月?何处无竹柏?”却用不着回答。月夜常有,竹柏常有,“但少闲人如季两人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饱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感悟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之中得到的些许慰藉。语言含蓄,饶有余味。二、解释词语。念:寝: 相与:但:三、记叙文一般具备六个要素,请试着把本文的六要素写在横线上。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四、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后写的。被贬,近于流放。请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五、文中写景的句子是六、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是七、翻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念无与为乐者”八、把省略的成分补上。()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情记趣一、课文简析: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卷二。在本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情趣,把蚊虫想像成白鹤,把丛草看做树木,把碎石土坑视为丘壑,观赏虫子斗架,把虾蟆驱之他院。这一切都充满了童趣。全文紧扣着一个“趣”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的趣事。先总写童年对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然后具体地写观察景物的奇趣(物外之趣)。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童稚()藐小微物()项为之强()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怡然()庞然大物()鞭数十()三、比较各句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请指出。故时有物外之趣。()之昂首观之。()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见藐小微物,必细其改理。()其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徐喷以烟。()以以丛草为林()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然果然鹤也。()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而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为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四、把省略成分补充好。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2.果如鹤唳()云端。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余忆童稚,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处之趣。3.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六、按要求,回答问题。1.本文作者观察事物时,感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2.本文以“闲情记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七、阅读,回答问题。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1.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A、只要心里一想,脑子里果然就会出现成千上百的鹤了。B、我心里这样一想,那成千上百的鹤果然就飞来了。C、我心里想,要是成千上百的蚊子都能变成鹤,那该多有意思啊。D、我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就变成鹤了。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A、(我)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一边冲向烟雾,一边飞叫,做出“青云白鹤”的姿态,果然它们就在云中飞鸣。B、(我)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它比做“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里飞鸣。C、(我)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果然变成一幅“青云白鹤”的好图画,这些鹤还在云中飞鸣呢。D、(我)慢慢地用烟喷洒蚊子,蚊子在蚊帐中乱飞乱撞,我想,它们能像鹤那样在空中飞翔就有趣了。2.本段与课文第一段中的()不能相呼应。A、张目对日B、明察秋毫C、细察其纹理D、物外之趣3.对这段文字的中心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写夏天的蚊子有时也有乐趣B、写夏天蚊子有趣味的事C、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D、写蚊子在烟雾中飞鸣八、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文中的“物外之趣”是作者通过观察的结果。2.第一段是怎样体现“物外之趣”的?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壑:鞭:4.二段中“庞然大物”是指“拨山倒树”的“山”和“树”分别是指、。5.第二段中观虫斗、驱蛤蟆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感情。6.“庞然大物”这一成语出自的其中还蕴含另一个成语。五柳先生传一、课文简析本文应视为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即作者自己。文章是按史传体例写的,以“传”概括人物生平行事,以“赞”评价人物品格。本文用质朴、自然、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二、综合训练题:1.给下列加着重号注音。嗜酒()造饮辄尽()箪瓢屡空()黔娄()短褐穿结()衔觞赋诗()蔽风日()若人之俦()不汲汲于富贵()2给加着重号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A、许多B、处所C、称赞(2)或置酒而招之。()A、有人B、有时C、有的地方(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A、日期B、一定C、希望(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A、既然B、已经C、然后(5)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A、多次B、一丝丝C、总是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亦不详其姓字。常著文章自娱。A、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忘怀得失。C、D、亲旧知其如此。家贫不能常得。4、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赞曰:黔娄之妻有言:“”C、或置酒而招之。D、无怀氏之民欤?5.下面句子中意思不正确的是()A、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译:他闲散恬静、少言寡语,不求荣誉和利禄。B、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他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简陋狭窄,不能挡风遮日。C、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译:他经常撰文赋诗来陶冶情操,略微表明自己的志向。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译:从而可见,他不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啊!6.阅读,回答问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用原文回答问题五柳先生的字号从何而来?五柳先生的吃、穿、住是怎样的?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如何?(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3)下列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人品的句子是()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C、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D、忘怀得失,以此自终。(4)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人皆知,你能根据五柳先生的饮酒特点和目的,灵活改变下句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也。”(5)用典故,以故人自况,含义深刻,“箪瓢屡空”出自,用比作五柳先生。(6)“不慕荣利”与后文哪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的看法。(7)本文是托名五柳先生而写的一篇自传,从中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1.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2.解释加点字:吾知其必有合也()郁郁适兹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可以出而仕矣()3.文中的四个“其”字,各指代什么:(1)吾知其必有合也()(2)矧燕赵让出乎其性者哉()(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4)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4.第一段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失意之士的特点。文“夫以子之不遇时”中的“不遇时”主要指正文的“”,而“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中的“古所云”指的是“”。5.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醒董生不要误入歧途的?6.作者用哪些典故来讽喻董生不要忘记朝廷的?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复习目的:、朗读、背诵课文,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复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复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12分)黄发垂tio( ) hu( )然开朗 骐j( ) 问jn( ) 俨然( ) 阡陌( )( ) 诣太守( ) 间( )隔便要还家( ) 邑人( ) 此中人语( )云 二、解释加点词(16分)1、缘( )溪行 2、落英( )缤纷3、甚异( )之4、欲穷( )其林5、才( )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便要还家( )9、具( )言所闻 10、便扶( )向路11、诣( )太守12、遂( )迷 13、欣然归( )往 14、未果( )15、寻( )病终 16、问津( ) 三、填空(14分)根据文学常识填空(9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名 ,字 , (朝代)时浔阳柴桑人,著名 。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2、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写出三个): 、 、 。根据原文填空(5分)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四、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16分)武陵人捕鱼为业( )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 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见渔人,乃大惊( ) 寻向所志( )乃 寻 乃不知有汉( ) 寻病终(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舍 向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处处志之( )得 志 既出,得其船( ) 寻向所志( )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12分)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今义: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今义: 5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今义: 六、阅读与分析课内阅读巩固(20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表人称的词。(4分)(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 )(2分)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 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分)答: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1分)答: 7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答: 口技教学目的:1、理解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区别。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1口技选自 ,作者是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2) 会宾客大宴( ) (3)施八尺屏障( ) (4)满坐寂然( ) (5)众妙毕备( ) (6)宾客意少舒( )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8) 虽人有百手( ) (9)无不变色离席( ) (10)奋袖出臂( ) 4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的不同含义。 指:人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乳: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妙: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一:一时齐发( ) 又一大儿醒( ) 坐:口技人坐屏障中( ) 满坐寂然( )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根据要求,原文填写。写救火的响声由少而多的句子:写救火情况,声响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句子:8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9将相应的意思连线。 (1)开阔的样子 a欣然 (2)整齐的样子 b怡然 (3)安闲快乐的样子 c俨然 (4)兴奋愉快的样子 d豁然 (5)不整齐,混乱的样子 e杂然 10如果把本文看作记叙文,那么本文记叙了什么?如果把本文看作说明文,本文说明了什么?创新能力运用(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 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紧扣一个“ ”字,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突出: 、 、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15翻译下列句子。(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愚公移山列子一、教学目标1、简介寓言、列子及作者2、疏通全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字词3、理解愚公和智叟对移山的不同态度4、感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5、背诵全文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万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智叟( ) 雍南( ) 朔东(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4、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4)杂然相许 ( ) 曳屋许许声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争论不_ 移风_俗 诉_法律原形_露 付_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8、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阅读(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9、 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系向牛头充炭直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1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4分)(1) 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14、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4分)(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而言的。15、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16、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短文两篇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一、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汉字注音。陋()馨()儒() 牍()案()苔()2读拼音写汉字。甚fn( )y泥( ) zhu6清涟( ) xi玩( ) 隐y()xin有闻()3形近字组词。儒_懦_隐_稳_植_值_龙_尤_4解释下列画线的字。惟吾德馨()阅金经()谈笑有鸿儒()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斯是陋室()濯清涟而不妖()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5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孔子云:“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填空。陋室铭作者_,是_朝诗人。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_、_、青、_、经、_和_。爱莲说的作者是_,字_,宋代_家,学者称他_先生。爱莲说以_和_衬托莲。“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或者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写出了陋室的环境。予独爱莲之_,_,中通外直,_。7翻译下列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无案牍之劳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同予者何人?()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阅读测试题(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作者是 , 代哲学家。2注音。蕃 濯 亵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3.用原文回答问题。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全文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本文的写作顺序2、分析重点句子把握本文的创作特点一、简介作者:魏学一,字子敬,明末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二、读全文,疏通文意。三、识记重点字词:1、罔不因势相形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3、其两膝相比者4、诎右臂支船5、细弱蚊足,勾画了了四、翻译重点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五、思考品味:学生齐读文章的2-4自然段,然后寻找证据,证明如下观点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地方。六、拓展延伸:按照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例题:(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哪一句?(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雕刻家把苏武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暗示主人公此时正游于赤壁之下。七、同步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罔不因势象形( ) 贻余核舟( ) 器皿( ) 中轩敞者(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峨冠而多髯者( )( ) 衣褶( ) 袒胸露乳( ) 矫首昂视( ) 与苏黄不属 ( )诎右臂支船( ) 横卧一楫( ) 椎髻仰面( ) 虞山( ) 其船背稍夷( ) 天启壬戌( ) 篆章( )2.解释加点的字词(1)罔不因势象形( ) (2)径寸之木( )(3)为宫室( ) (4)尝贻余核舟一( )(5)盖大苏泛赤壁云( ) (6)约八分有奇 ( )(7)高可二黍许( ) (8)清风徐来( )(9)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11)其两膝相比者( ) (12)矫首昂视( )(13)与苏黄不属( ) (14)其船背稍夷 ( )(15)曾不盈寸 (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