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某酒店环形景观桥梁施工图说明_第1页
黄石某酒店环形景观桥梁施工图说明_第2页
黄石某酒店环形景观桥梁施工图说明_第3页
黄石某酒店环形景观桥梁施工图说明_第4页
黄石某酒店环形景观桥梁施工图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石中茵国际酒店环形桥施工图设计说明设 计 说 明第 6 页 共 6 页一、概述本设计为黄石中茵国际酒店环形桥工程施工图设计。根据黄石中茵国际酒店景观设计概念性方案,环形桥是连接黄石广会路和酒店2楼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进入酒店的一座景观桥。进行施工图设计前,在与甲方充分交流与论证的前提下,对黄石中茵国际酒店环形桥进行了方案及初步设计,由于该桥既跨湖,又跨一道路,且与起点道路及酒店相接标高已定,故梁高受到限制,不宜采用较厚梁。另该桥位于小半径上,且纵坡很大,若采用常规简支梁桥,则后期存在“爬梁”的危险,甚至引起桥梁侧翻(城市桥梁多发生)。故本桥方案选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刚构连续板桥,结合酒店及周边环境,根据桥墩的结构形式,做了3个方案进行比选,分别为纵向Y型桥墩、横向花瓶式桥墩及横向V型桥墩。1月12号,甲方组织了黄石酒店及商业房地产工程建设指挥部、中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办、上海边缘建筑设计事务所及中南建筑设计院等对环形交通进行了会审,会议一致确定方案一(纵向Y型桥墩)为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方对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并完成初步设计,中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办对初步设计进行了评审,原则同意设计方提供的环形桥初步设计。该桥型充分利用其梁体建筑高度小的特点,采用简单、新颖的桥墩,简单、轻巧而优美,使该桥象舞动的少女,充满着轻盈、流动的韵律美,赋予人纤巧、简练、静中有动的美感,同时能很好的适应现场地形情况,并十分协调地融入桥址处环境,达到结构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设计依据1、2010年12月8日,中茵股份有限公司给设计院的设计委托书(见附件)2、与中茵股份有限公司签定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见附件)三、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l-2005)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四、主要技术指标1、荷载等级:公路级,人群荷载3.5KN/m2。2、桥面宽度:跨线桥和跨湖桥桥面宽度7米,桥面宽度为:1.50米(人行道+栏杆)+4.0米行车道+1.50米(人行道+栏杆);异型桥桥面宽度为变宽度,结合酒店及周边情况确定。3、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4、桥面横坡:单向1.2%2%(行车道),1.0%(人行道)。5、桥面纵坡:跨线桥为7%,异型桥为0%,跨湖桥为4.5%。6、本桥设计基准期为100年。五、工程地质情况黄石市中茵国际大酒店环形交通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桥址场地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如下:1、 场地地形、地貌及自然地质条件1.1场地位置与自然条件拟建场地南侧遥望黄荆山脉,北瞰杭州东路,工程位置在原黄石市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地界,周边多-133层建(构)筑,交通十分便利。黄石市位于亚热带大陆气候区范围内,四季分明,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为43.3, 极端最低气温为-11.0,历年平均气温17.0;最大年降雨量2391.5mm(1954年),年平均降雨量1420.2mm,历年平均降雨日133天,多集中在48月。1.2场区地形及地貌 拟建场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曾为滨湖山丘及菜地(呈半岛状),后因建设需要逐年整平,现地面标高在17.8033.99m左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场地位于剥蚀残山与磁湖交接地貌地带(大体与长江级阶地相当)。 场地周边多-133层建(构)筑物,高层建筑多采用钻(挖、冲)孔灌注桩(墩)基础,低层建筑则多以天然浅基为主。1.3场区地层及地质构造 场地下伏第四系松散堆积土层为河湖交互相沉积物,基底岩石主要为闪长岩体。场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大冶褶皱束的黄荆山向斜北翼,周边多二迭白垩纪(PJ)地层及燕山晚期闪长玢岩体(52)展布;场区北部有北西西走向的襄樊-广济大断裂,场区东部有北北东走向的郯城-庐江大断裂,场区西部有近北东走向的麻城-团风-梁子湖大断裂。场地内的各类小构造形迹比较发育,但场区及附近没有深大断裂及发震构造通过。1.4场区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区范围内不存在灾害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层液化及洪水淹没水浸灾害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没有特殊土层分布;但场地下伏较厚且层底倾向湖塘的新近人工填土,在罕遇地震条件下可能发生震陷。1.5场地区域稳定性场地位于区域性稳定地块范围内,场区属于6度地震设防区;场地及周边没有发现新构造活动遗迹,也不存在活动性断层与发震断裂。建议采用桩基建桥。2、场地岩土条件2.1勘探表明,拟建筑场地下伏岩土可分为4层,自地表向下逐层分述如下(参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地质柱状图等): 层号层名顶板埋深(m)厚度(m)空间分布岩土特征杂填土(Q4ml)0.000.004.20全场多有分布,底面呈向湖塘倾斜黄灰褐杂色,主要由粘性土混碎石组成,夹砖渣等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松散-稍密,湿饱和,不均匀粘土(Q4dl+el )0.004.204.3016.90全场均有分布黄褐红及灰褐色,粘土混粉质粘土为主,下部粉土、砂及角砾渐渐增多,可硬塑状态,底部多呈软流塑态强风化闪长岩(52)5.5019.602.5029.50全场均有分布,部分地段未钻穿灰褐色,强风化闪长岩,原岩结构构造可辨,岩芯呈碎、块石夹角砾、密实砂和粘性土状,湿干燥,岩块锤击声哑,手可掰散中风化闪长岩(52)12.3032.000.7024.10全场均有分布,部分地段未揭露灰白色,中风化闪长岩,细斑晶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碎块石和柱状,较破碎较完整,锤击声脆,振手,节理裂隙较发育,采取率约60%,RQD多60%,属燕山晚期侵入岩2.2在现勘探点深度范围内,场地下伏岩土体分布不均:第层杂填土分布、厚度、组份及工程性质均极不均匀,未经专门密实处理;第层粘土,厚度不均匀;第层强风化闪长岩与第层中风化闪长岩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局部地段夹有相对软弱的较破碎层,岩体表面起伏不平。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3.1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层填土中,属上层滞水类型,其透水性极不均匀,可能与湖塘水具有一定联系;在第层强风化闪长岩与第层中风化闪长岩中可能存在裂隙水。从总体上讲,本场地范围内的第层土属隔水层,虽也含有少许孔隙水,但水量极微。3.2勘察期间测得场地范围内的上层滞水水位深度在0.02.3m左右;勘察期间未能测到基岩裂隙水位。场地范围内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大体自南向北径流。3.3据调查,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幅在2.0m左右。地下水水量一般不大,旱季不构成工程隐患。而降雨时节的水则可能给地下工程施工造成一定麻烦。在施工期应加强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水、地表漫流与人工排水对桩孔施工的疏、堵、排及予警措施。3.4场地下伏地层的渗透性极不均匀,第层杂填土的渗透系数k 值为10-510-2cm/s左右;第层粘土的渗透系数k 值为10-810-5cm/s左右;第层强风化闪长岩的渗透系数k 值为10-410-2cm/s左右;第层中风化闪长岩的渗透系数k 值为10-610-3cm/s左右。3.5上述水位等几何参数为实测值,渗透系数值等为经验值。3.6调查表明,场地及附近没有污染源,场地地下水的值为5.65.7(弱酸性),水质类型为HCO3-SO42-Ca2+-Mg2+-Na+K+型水,根据本工程水质分析资料及周边工程水质资料判定,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水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具微腐蚀性;根据本地区资料及新规范判定,场地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4、场区地震效应4.1场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区范围,拟建工程按6度烈度进行抗震设防,场地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4.2由于本次剪切波速测试尚未完成,委托方急于设计施工,拟建场地的剪切波速暂按省标采用经验法计算,得到平均等效剪切波速vse为198m/s(在140250m/s范围内),场地土属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场地位于可进行建筑、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4.3场地下伏岩土层性质比较复杂,杂填土层松软不均且厚度较大,在未来罕遇地震条件下,可能发生局部地段地基失稳现象。4.4在多遇地震条件下,场地范围内不存在液化及一般地震稳定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场地及附近没有发震断裂构造及地震诱因,区域地块稳定性较好;在现设防圈定条件及正确进行相应处理的前提下,不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液化与流滑等地震稳定性灾害。5、岩土参数的统计与选用岩土层号承载力特征值钻孔灌注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fak(Kpa)qpa(Kpa)qsia(Kpa)qpa(Kpa)qsia(Kpa) 12033314008005030008014002000140六、主要材料沥青砼:桥面铺装(上层)采用5cm厚沥青砼。混凝土:主梁采用C40砼;墩身、防震挡块、台帽均采用C30砼;承台、栏杆基座、路缘石采用C25砼;桩基采用C25水下砼;桥面现浇层采用C40砼。砂浆砌片石:挡土墙及一字墙采用MU15砂浆砌片石。碎石垫层:承台底采用20cm厚碎石垫层。人行道铺砌:彩砖。栏杆:不锈钢栏杆。钢材:采用用HRB335热轧螺纹钢筋(12mm)和R235热轧光圆钢筋(12mm)。伸缩缝: SSFB-60型伸缩缝。支座:GYZF4-250圆板式橡胶支座。桥梁装饰:甲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桥梁侧面(含桥墩、桥台及挡墙)选择适当材料进行涂色或贴面处理。 七、设计计算要点全桥共分四联,第一联采用15.66+18+18+13.359m,第二联采用13.421+13.465+13.366+14.598+8.186m,第三联采用13.871+18+18+2.293m,第第四联采用15.648+18+18+15.66m,全桥总长262.331m。1、上部构造 上构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刚构连续板桥,现浇连续板采用实心截面,整体现浇施工,因板为弯板,且设有超高,施工放样应予以注意。每联相接处及两侧桥台处设置伸缩缝。支座采用圆板式橡胶支座。2、下部构造采用Y型桥墩配桩基础、桩接盖梁桥台, 承台下面加20cm厚的碎石垫层,桥墩桩直径为1.3和1.5m,桥台桩直径为1.2m,桩基均采用嵌岩桩,要求嵌入中风化闪岩深度:1.2m桩径不小于3m,1.3m桩径不小于3.5m,1.5m桩径不小于4m。桩基底设计标高系根据地质报告获得。钻孔至设计标高后应请地勘人员验槽。若地质报告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应及时调整基底标高以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台后设置5m长的搭板。3、其它桥台台前设挡土墙、两侧设一字墙防护,并与路堤顺接,施工时结合具体情况设置。八、施工注意事项1、桥梁所用各标号混凝土和钢筋强度必须符合规范定值。2、支架应搭设牢固,应进行预压。支架还应预留拱度,中跨18m及边跨13m以上的设1cm(其值为没考虑支架变形值,故实际大小还应根据支架形式确定)。3、浇注混凝土时应严格注意对称、均衡施工,保证支架稳定。应确保混凝土浇注质量,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4、由于该桥纵坡较大,桥面现浇层和沥青砼之间应用较好的防水粘结材料,要求抗剪和抗拉强度大于1.0Mpa。5、现浇板板端及桥墩附近受力复杂,钢筋较密,是受力最大的重要部位,浇注混凝土时应特别仔细,保证其施工质量。还应防止支座脱空。6、底模板、支架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待现浇板强度达到100%,拆除底模板、支架后,再浇注栏杆及人行道构件。7、桥梁各部位需预留预放构件必须按时准确的放置和预留。8、钢筋砼桩,在挖孔完毕和清孔后应进行质量检查,其允许偏差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质量检查标准,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支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9、为确保基桩质量,灌注砼之前应再次探测孔底沉淀,要求桩基沉淀层不大于5cm;应采用可靠措施保证桩基质量,杜绝诸如露筋、缩径、断桩等现象。10、桩基混凝土质量应按可靠方法检测。建议采用超声波脉冲法检测。11、墩台桩基施工时若遇地质情况有变化,可适当调整桩底标高,但必须满足设计要求(见相关图纸要求),或通知设计方修改设计。12、在浇筑墩柱时,墩(台)桩基与承台顶的联结接头部分是受力最大的重要部位,施工时应特别仔细,保证其施工质量。 13、桥梁两端防护应按实际地形并结合景观要求完成,桥头填土选择当地透水性较好的材料,桥头搭板采用就地现浇,搭板下填筑卵石、碎石等渗水性土壤并夯实,密实度不小于95%。谨防搭板悬空。 14、桥梁施工测量、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要求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