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_第1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_第2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_第3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_第4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讲义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及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行为与心理现象)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总结心理活动的最普遍和最一般的规律。研究内容(四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一、 认知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反映论 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二、 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过程。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三、需要和动机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需要向动机转换:当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并成为行为的动力时,需要动机。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指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是人格中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部分。传统心理学的两分法: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过程 情绪和情感 意志心理现象 人格的倾向性:需要、动机等人格(个性) 人格的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指区别他人且表现一贯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定意义上,人格不独立存在,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实质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脑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现象的出现与神经系统的出现与进化关系:1、植物感应性(对直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回答,不能解释信号的意义)2、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无神经结构;3、腔肠动物水螅网状神经结构未分化的感觉兴奋向任何方向传导,刺激一点引起全身反应;4、环节动物蚯蚓链状神经结构对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具有感觉;蚯蚓能对光滑、粗糙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并调整自己的行动。5、节肢动物蜜蜂神经节、神经索知觉;6、脊椎动物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脑的出现并分化记忆;7、哺乳动物狗、黑猩猩大脑两半球、大脑皮层进一步发展情绪、想象、思维的萌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8、高等哺乳动物人思维意识。心理是反映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和产物,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演化和脑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其源泉。听觉声波,视觉光波。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印度的狼孩。刘连仁的故事。人的心理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的,环境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人脑的发展,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主观性:人的心理从其内容、源泉和发生方式看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有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个体的遗传素质不同,知识经验不同,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不同,从事的时间工作不同,同样的客观现实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反映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反映。能动性:心理的反映不同于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人的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可以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创造,可以指导人去改造客观现实,而且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身具有调控能力。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人是能动的有机体,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用脑的,也是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客观现实的影响的。人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反映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现实和人自己,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的知识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总结: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关系内隐与外显,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研究人的心理。心理学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的两大源头:一个源头是自古流传的哲学,另一个源头是兴起于十八世纪的生理学。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标志:德国人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Leipzig)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因此,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二、 学派纷争1、 结构主义创始人:冯特与学生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方法,分析意识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元素与连结。主要取向:提倡意识结构的理念,探究意识的结构成分。结构主义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2、 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主题。心理学应该采用抛开意识,研究行为。主要取向: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预测行为,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论观点。3、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与杜威。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能像结构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主要取向:强调心理学研究心理在适应生活环境中的机能作用。4、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型”之意。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科勒、科夫卡主张: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我们所得知觉却是有组织的。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来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所持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理念。主要取向:整体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主张:(1)人格动力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2)人格发展观:重视童年的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3)人格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主要取向: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三、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1、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马斯洛与罗杰斯主张: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主要取向: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发挥人的潜能。因为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论是伤残心理学,因为该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因为该理论只是以动物与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2、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奈瑟1967年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20世纪中期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模拟人脑运算),认知心理学应运而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出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及水平。主张:把人看成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主要取向: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3、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历程之关系的一种新方向。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了解大脑的整体及其不同部位,在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或从事某种心理活动时,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十九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在此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我们介绍了七个方向不同的发展。这些不同方向,代表了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人性的不同解释,也说明了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采用不同方法去研究问题。第四单元 研究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式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观察法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2、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理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问卷法与访谈法)。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搜集到大量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使用广泛;其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4、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三种变量: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即由实验者操纵化的变量)因变量(也称为结果变量,即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者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其优点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其最大优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密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况,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 人类的脑,由一百二十亿个以上的特殊细胞所构成。 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特称之为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的主要构造,包括细胞体(cell body)、树突(dendrites)与轴突(axon)三部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传导信息、整合信息。 反应形式: 兴奋:由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 抑制:由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发生联系的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神经元信息传导方式: 电传导(细胞内信息传递) 化学传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其功能是将感受器收受刺激后所引起之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至反应器。反应器是指肌肉与腺体,是负责动作反应的器官。 (3)中间神经元:是介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神经元,其功能是在传导神经冲动。中间神经元只存在于脑与脊髓中,又称联络神经元。二、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构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作用互相颉颃。2、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锥管内,上接延髓,下端变细为丝。 横切面看,脊髓分为灰质(gray matter)和白质(white matter)两部分。灰质的主要成分是神经元的胞体,白质的主要成分是聚集的神经纤维。 脊髓的活动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进行双向传导;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反射(kneejerk reflex)。3、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由脑膜所包裹,并悬浮于脑脊液中,它由大脑、小脑、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等)组成。(1)脑干(brainstem)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 由脊髓而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椎体交叉)进行:来自脊髓右边者,先传至脑干之左边,然后再传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传至脑干之右边,然后再传送大脑。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如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活动,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延脑(medulla) 延脑居于脑的最下部位,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脑桥(pons) 脑桥位居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之功能。 中脑(midbrain)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如瞳孔、眼球、肌肉、虹彩以及毛状肌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 网状系统位于脑干中央,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2)小脑(cerebellum) 小脑为脑的第二大部分,位于大脑及枕叶的下方,在脑干之后。 小脑由左右两半球所构成,且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在功能方面,小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来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3)间脑 丘脑(thalamus):由白质神经纤维构成,左右各一,位于胼胝体的下方。从脊髓、脑干、小脑传导来的神经冲动,都先终止于丘脑,经丘脑再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此外,丘脑还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hypothalamus)下丘脑位于丘脑之下。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它直接与大脑中各区相连接,又与脑垂体及延脑相连。 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4)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位置不十分确定,一般学者认为包括丘脑、下丘脑以及中脑等在内的部分,都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为管制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3、大脑半球的构造与功能(1)大脑皮质的构造 大脑(cerebrum)表层为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由灰质构成;大脑皮质下方大部分则由白质构成。 大脑中间有一裂沟,叫做大脑纵裂(longgitudinal fissure),由前至后将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 两个半球之间,由胼胝体(corpus collosum)连接,使两半球的神经传导互通。 大脑半球的背侧面,各有一条斜向的沟,称为侧裂(lateral fissure),侧裂的上方,约当半球的中央处,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脑沟,称为中央沟(central fissure)。 每一半球又分四个叶(lobe):额叶(frontal lobe)、颞叶(temporal lobe)、顶叶(parietal lobe)、枕叶(occipital lobe)。 在各脑叶区域内,各有许多小的脑沟,其中蕴藏着各种神经中枢,分担不同的任务,形成了大脑皮质的分区专司功能。(2)大脑半球的分区与联合功能 人类大脑两半球,在功能划分上,大体上是左半球管制右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每一半球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是上层管制下肢,中层管制躯干,下层管制头部,形成上下倒置左右交叉的构造,身体敏感和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所占区域较大,反之,所占区域较小。 在每一半球上,又各自区分为数个神经中枢,每一中枢各有其固定的区域,形成大脑分化而又统合的复杂功能。 在区域的分布上,两半球并不完全相等;其中语言区,只分布在左脑半球,其他各区则两半球都有。 运动中枢(motor area):身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其部位在中央沟之前的皮质内,身体内外所有随意肌的运动,均受此中枢的支配。如以电流刺激某相关部位,即可激起身体上某部分肌肉的活动。 如运动区内某一部分受到伤害或病变,其所管制的身体部位,即丧失随意运动的能力。 躯体感觉中枢:身体上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如以电流刺激该区的某一部位,在相对边身体的某部位产生某种感觉。如因疾病或伤害损及体觉区的神经组织,将丧失部分或全部的感觉功能。 视觉区:视觉神经中枢,交叉控制两只眼睛。 听觉区:听觉的神经中枢。 联合区:具有多种功能的神经中枢。每一半球上均有两个联合区。从额叶一直延伸到运动区的一大片区域,称为前联合区(frontal association area)。主要功能与解决问题时的记忆思考有关。分散在各主要感觉区附近的是后联合区,例如:在颞叶的下部分,其功能就与视觉区有关。5、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美国生理学家斯佩里的“割裂脑”研究,开创了研究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先河。实验:切断胼胝体,原右利手病人只能右手写字而不会画画,左手画画而不会写字。说明:右利手人左脑言语功能占优势,右脑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l 内分泌系统是由多种内分泌腺所构成。内分泌腺也称无管腺,不经由任何管道,而将其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直接渗透至血液之中。l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一、脑垂体l 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其大小有如豌豆,其位置在下丘脑之下。l 脑垂体分泌多种激素:l 生长激素,其功能为促进身体发育。l 性腺激素,其功能在男性为刺激睾丸内精子的成熟,在女性为刺激卵巢内卵细胞的成熟。l 泌乳激素,其功能为促进乳房之发育,并刺激乳腺之分泌。二、甲状腺l 甲状腺位于喉头下端与气管的前上方,其分泌之激素称为甲状腺素。l 甲状腺素是一种碘化合物,其功能可促进全身细胞的氧化作用,增进新陈代谢速率,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及骨骼的发育。三、肾上腺l 肾上腺有左右两个,位在肾脏顶端。肾上腺的外层,称为肾上腺皮质。l 皮质分泌葡萄糖皮质素,矿物质皮质素及雄性激素,其功能为使体内矿物质(钠)与水份保持一定标准。l 肾上腺的内部,称为肾上腺髓质。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其功能为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与情绪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四、性腺l 性腺在男性称为睾丸,在女性称为卵巢。l 睾丸分泌睾丸素酮,其功能在使生殖器官发育、精子成熟、激发性欲以及促进男性次性征的发育等。l 卵巢分泌动情激素,其功能在促使女性生殖器官成熟、子宫粘膜周期性变化(月经),以及促进女性次性征的发育等。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 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概念兴奋和抑制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经活动由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反射与反射弧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规律性的应答。反射弧:反射的反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的信息,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人和动物都有,通过遗传获得。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习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l 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l 第一信号:具体的刺激物。l 第二信号:替代具体刺激物的信号词、语言。l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年反射系统。l 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与人都有的l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言语为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年反射系统。l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二、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者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抑制: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者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抑制过程可分为: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有两种:l 外抑制:额外出现的刺激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l 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过久所导致的抑制(保护性)。条件性抑制,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亦有两种:l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l 分化抑制:对类似的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产生抑制。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l 扩散: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产生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中,并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引起泛化。l 集中:在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兴奋或抑制又逐渐向原发点聚拢,形成分化。l 强或弱的刺激易扩散、中等强度的刺激易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l 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的进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l 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如睡眠、视而不见等现象。l 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程。如苏醒、小孩“闹觉”等现象。l 同时诱导:诱导过程同时发生(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上)。l 继时诱导:诱导过程相继发生(发生在同一部位上)。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链索系统。具有定型化、自动化和概括化的特点。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提供了我们解读外部世界的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一切复杂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基础。 外界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我们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一、感觉的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对象的存在,是感觉产生的前提。 具体刺激对象:由事物的亮度、颜色、声音、重量、气味、味道、压力、温度等属性构成。 通过感觉,人只能获取关于刺激对象个别属性的印象(主观印象),还不能形成对刺激对象整体形象及其意义的揭示。二、感觉的种类 依刺激来源: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机体觉)。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一定能量的外界刺激. 感觉器官:是人体中能够接受到某种特定刺激信息并产生兴奋的器官。 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生物换能装置。 感受性:感受器对适宜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觉察)。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觉察)的刺激强度。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种类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刚刚能觉察到的刺激物的最小物理量(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的刺激物最小物理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量上成反比。 公式:E1R 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阈限。2、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阈限是受试者辨别两个强度不同的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也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到的两个刺激强度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量上成反比。三、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在感觉变化中,差别阈限虽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声刺激与光刺激的差异阈限不同),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存在着一种的定比关系。 公式:KI/I(中等强度适用) 其中I:表示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的差异量(刺激增量),即差异阈限,I:表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K:表示为一个常数。 韦伯分数:不同刺激强度下能够觉察到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与标准刺激量的比值。四、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定律:感觉体验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公式:P = K log I 其中I 指刺激量,P 指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一、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感官因同一刺激作用的久短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 明适应:由暗处进入亮处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如看完电影走到阳光明亮的大街上) 暗适应:由亮处进入暗处视觉系统对弱光刺激的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如从阳光明亮的街上进入已开演的电影院) 听嗅味触温觉均存在适应现象,由于肤觉中的痛觉对人类具有保护性作用,因而痛觉适应现象并不明显。二、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同类不同刺激作用同一感官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同类不同性质的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同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继时对比:同类不同性质的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同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视觉对比现象:颜色对比:不同颜色物体同时或相继作用视觉感官时,由于光刺激空间上的不同分布而引起的视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明度对比和彩色对比。味觉的连续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特别酸;苦药入口之后,接着喝白开水,我们甚至觉得有点甜。三、感觉后像和闪光融合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后的感觉并不是立刻消失,即感觉有一种残留现象。 视觉后像 :视觉刺激消失而视感觉暂时留存的现象。 正后像保持着与刺激相同的性质,其特征是刺激消失后,残留后像的亮度或颜色与刺激相似。 负后像保持的亮度性质与刺激相反,保持的颜色性质与刺激互补。 由于视觉后象的存在,一定频率的断续闪光刺激可以引起连续的视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是我们却看不出它们是断续出现的。四、联觉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一、视觉 视网膜在眼球最内层,分布两种可以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细胞: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视网膜的中央部分凹陷处的中央窝是视觉系统中最敏感的地方。 杆体细胞分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视网膜上,不能辨别颜色,对光刺激比锥体细胞更为敏感,这样就使我们能够在非常暗的光线条件下看见东西。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附近,是昼光视觉和色觉感受器,对光线的敏感度较低,适合在亮光下工作,产生颜色感觉和精细视觉。 视网膜上如缺少一种或数种锥体细胞,将会产生色盲现象。 视网膜上最不敏感的地方为盲点,既无锥体细胞,也无杆体细胞,光线投射到上面时不能产生视觉体验。视觉刺激 引起视觉的刺激是波长介于400 毫微米至700 毫微米范围内的电磁波,又称可见光。 波长低于400毫微米(如紫外线)高于700 毫微米(如红外线)的电磁波,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颜色视觉现象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由黑白色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构成。彩色包括除黑白灰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引起视觉的光波有三个物理属性,即波长、强度、纯度,颜色视觉也有相应的三个属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是区别物体颜色的主要属性。 明度由物体表面反射光波的强度决定,是区别颜色明暗程度的属性。、饱和度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光波的纯度决定,是区别某种颜色纯杂程度的属性。混色与补色 混色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之后我们所得到的颜色视觉。 由于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后可得到白色,所以各种混合光的颜色都可以由红、绿、蓝三色光按比例混合而成。因此,红、绿、蓝为三原色。 补色是两色光混合之后变成灰色的现象。 色光混合时用加法混色 颜料混合用减法混色色弱与色盲 色弱:是指视觉对红、绿、蓝三种颜色能够辨别但感受性差的现象。 色盲是指视觉对红、绿、蓝三种颜色完全不能产生色觉体验的现象。二、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大约介于20赫兹到20 000赫兹的声波。听觉现象 声波的物理属性分别是频率,振幅和波形,相对应的听觉体验也具有三种属性,即音高,响度和音色。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愈高,音高也就愈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愈大,声音愈强。响度的单位为分贝(简写为db)。 人耳所能接受的响度大约在16分贝至160分贝之间。音色也叫音质,由声音的振动成分决定。三、其他感觉1、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引起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气体状化学物质。引起味觉的适宜刺激为液体状化学物质。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内的嗅觉细胞。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别在舌尖、舌面、舌侧和口腔内部的味蕾。 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酸、甜、苦、咸四种,虽然舌面对酸、甜、苦、咸四种味道都有感受,但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2、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 肤觉包括四种感觉: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感受器散布于全身皮肤表面,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在人体所有的感觉中,肤觉的分布面积最大,遍布全身的肤觉感受器的体验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出现的有害刺激的警告。 触觉是物体触及皮肤表面并没有引起皮肤变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物体触碰皮肤并引起变形,我们便产生了压觉,合称触压觉。 人类触觉存在性别差异。在皮肤表面的主要触觉区,女性的触觉均比男性敏感。 温觉与冷觉合而称为温度觉。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刺激温度与生理零度相等,温度觉无从产生,高于生理零度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引起冷觉。 痛觉是刺激的强度达到了损伤或破坏皮肤组织的时候产生的。3、动觉动觉又称运动感觉,是反应机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紧张度的一种重要感觉。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一、知觉的解释: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一旦我们对刺激对象做出解释,进行归类,标定名称并赋予意义,这就是知觉了。 知觉过程中,过去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我们把由多种属性或部分构成的客体事物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现象。 主观轮廓:刺激物本身无轮廓而在知觉体验中产生的轮廓。我们知觉系统把视野中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我们在感知某些事物或现象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或现象加以解释或判断,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 知觉的理解性是过去经验在知觉加工过程中作用的直接体现。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感知对象的命名能够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感知对象。3、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知觉总是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知觉体验。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受知觉条件的影响,网膜成像中知觉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的心理形象维持不变的现象。 常见的几种知觉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我们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体验不因物体距离远近导致视网膜成像发生变化而改变的现象。亮度恒常性:是指物体的照明条件改变,我们对物体亮度的知觉体验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形状恒常性:是指观察角度的不同,物体形状的网膜成像发生变化,而我们知觉体验仍然保持物体形状不变的现象。颜色恒常性:是指物体的照明条件改变,我们对物体颜色的知觉体验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第六单元 知觉类型 根据物体存在着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运动特征,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们对自身与周围事物空间关系的知觉。 空间知觉主要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也就是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它是我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外界视觉刺激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做出的判断。 外界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是平面的二维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图像,并对物体的远近距离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因为我们具有深度知觉的缘故。 深度知觉由一定的线索引起,主要是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1)生理线索 生理线索来自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调节是水晶体的曲度因物体距离的改变而变化的现象。 辐合是双眼将视轴会聚到距离变化的物体上的现象。(2)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使人产生深度知觉的刺激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 纹理梯度: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与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的现象,就是纹理梯度,又称为结构级差。 对象重叠:当两种或多种物体同在一个平面上,一个物体部分掩盖了另一个物体,便形成了距离线索。 明暗:明亮的物体显得较近,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较远,明暗对比构成深度知觉的线索。 空气透视:由于空气中烟、雾、灰尘等的影响,我们会感到远处物体模糊朦胧,颜色较淡,缺乏细节,近处物体较为明亮清晰,细节丰富。 运动视差:观察者用自己移动产生视差的方法寻找线索,判断不动物体的远近。(3)双眼线索 双眼线索是指两只眼睛视物时协调活动产生的深度知觉的距离信息。 双眼线索主要来自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同一物体时,因两眼视线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在两眼网膜上的两个成像稍有差别的现象。 双眼视像融合:在我们形成知觉时,大脑已自动将双眼视差的两个网膜成像合二为一的现象。 立体图像和立体电影就是利用双眼视差,将两种稍有差异的图像片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出立体的视知觉效果。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们对事物与事件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时间特性的知觉。 判断时间最为准确的线索:计时工具,如日历、钟表等。 如果缺乏计时工具,时间知觉的获得只有依据自然界的周期变化或生理上的节律性活动等线索。时间判断的影响因素: 对时间长度的估计,1秒钟左右最为准确,短于1秒容易产生高估现象,长于1秒容易产生低估现象。 我们对时间长短的感受与当时的兴趣和情绪有关。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们对所见物体空间位移以及位移速度和方向的知觉。 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物体离知觉者的距离、知觉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状态等因素。1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对物体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形成真动知觉的条件:物体确实以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移动,而且该物体的移动速度可以被我们肉眼察觉。 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太快,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只能看到弥漫性闪烁。 运动物体离我们距离近,我们感到它运动速度快,距离远则感到它运动速度慢;物体在广阔的空间里运动,我们感到速度慢,在狭窄的空间里运动,我们感到速度快;物体在垂直方向运动比水平方向运动看上去速度快得很多。这实际上都是运动错觉。2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连续运动的现象。 似动现象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 (1)自主运动:刺激物本身静止而观察者却知觉其移动的心理现象。(2)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距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两个刺激物之间的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当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在0.06秒左右时产生动景运动。这种知觉现象又称为PHI现象或现象。 动景运动的原因是由于视觉后象的作用,使我们把断续的刺激知觉为一个整体刺激。(3)诱导运动:由于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刺激物看上去运动的知觉现象。四、错觉 错觉: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歪曲的知觉,也可以说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成的知觉体验,都有错觉现象。 常见的错觉:图形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典型的错觉例证是几千年前就发现的月亮错觉现象。第四节 记 忆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解释1、概念 记忆(memory) :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如果不能提取或提取有误即发生遗忘,同样需要重新学习。 我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做过的运动或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2、记忆的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对刺激信息的选择性输入。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巩固和强化。是把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反复)、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并纳入到原由的知识经验系统中。 再认或回忆(再现):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结果。 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 再认:当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如不能再认或回忆,就叫遗忘。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3、记忆的意义(功能): 记忆把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 记忆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记忆才能保证个人心理生活结构的连续性、统一性。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即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即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即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即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其性质是动觉,容易保持和恢复,不易忘记。 在实际生活中,各种记忆都是掺杂在一起的。三、遗忘及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揭示了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后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难以遗忘。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暂时性遗忘:只是一时想不起来,过后或在适宜的条件下仍可回忆起来。 永久性遗忘:一旦发生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遗忘理论 A、衰退论:记忆痕迹,就随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B、干扰论:新旧经验彼此干扰或抑制是遗忘的原因。 干扰又分为两种: 倒摄抑制:新学的经验干扰了对旧经验的回忆,称之为倒摄抑制现象。 前摄抑制:旧经验干扰了对新学习的回忆,称之为前摄抑制现象。 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平稳、几乎不再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时间。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缓。(2)材料的性质。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动作技能遗忘最慢。(3)系列位置效应。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记忆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4)学习程度。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的后继学习称为过度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50%左右或150的学习程度的记忆效果最好。(5)加工深度。将记忆材料与已有经验尽可能建立丰富联系,将记忆材料整理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等,都可以减少遗忘的可能。(6)动机。有重要意义的、容易引起兴趣的、伴随深刻情绪体验的材料不容易遗忘。第二单元 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感知过的刺激物不在面前,从大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第三单元 记忆系统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 储存时间:其对输入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4秒。 保持容量:9个左右。 编码方式:其编码是按刺激信息的物理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