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 桃花源记 第 1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文常。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3、 翻译课文1-2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重点熟读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难点翻译课文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导入: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师介绍时代背景抽生介绍,然后师补充生了解,记住重点介绍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三、弄清读音,熟读课文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 m) 黄发垂髫(tio) 语云(y) 刘子骥(j)诣太守(y) 通假字:便要还家(yo)(通“邀”,邀请)四、翻译课文1-2段1、教师提出以下重点词:第一段: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异:对感到诧异。 穷:穷尽。 之:(1)的 (2)代桃花林的景色第二段: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 若:好像 舍:舍弃,放弃。 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才:仅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 悉:全。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并:都。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2、小组讨论翻译。3、学生交流,质疑,释疑。4、师强调重点词、重点句的翻译。5、齐读1-2段,理解文意并初步感受桃花源的神秘与美丽。抽查预习-更正读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方法及步骤如左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 抄写重点字词。2、 熟读课文,预习后几段的翻译。教后记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 桃花源记 第 2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 翻译课文3-5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 归结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成语等现象。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熟读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难点归结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等现象。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 前提测评1、 齐读课文。2、 抽译课文1、2段。二、 翻译课文3-5段第三段: 乃:竟然 所从来:从哪儿来。 具:详尽。 要:通“邀”,邀请。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的说出。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至:到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第四段: 既:已经。 扶:沿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1)做记号。(2)记号,标记。 及:到了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遂:终于。第五段: 欣然:高兴地。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津,渡口。三、 归结以下文言现象(一) 古今异义词鲜美 : 交通:古义:鲜艳美丽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 : 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 间隔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古义:间离断绝(往来)今义:不管(连词)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缘 : 延 :古义:沿着 古义:请今义:缘故,缘分 今义:延长延伸 齐读抽译1、 教师提出重点词2、小组讨论翻译。3、学生交流,质疑,释疑。4、师强调重点词、重点句的翻译。5、齐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二)一词多义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为:作为 (捕鱼为业) 之: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 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渔人甚异之)给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代词,这件事(闻之) 助词,不译(处处志之)遂:于是 (遂与外人间隔) 终于 (遂迷)(三)同义词1、沿着 缘(缘溪行) 扶(便扶向路)2、都 悉(悉如外人)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咸(咸来问讯) 皆(皆叹惋)(四)由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也形容完全领悟。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怡然,和悦的样子。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问津,问路。津,渡口。1、师举例讲解2、小组讨论,在书上找其它例子。3、全班交流4、教师引导生归结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第三段: 乃:竟然 所从来:从哪儿来。 具:详尽。 要:通“邀”,邀请。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的说出。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至:到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第四段: 既:已经。 扶:沿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1)做记号。(2)记号,标记。 及:到了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遂:终于。第五段: 欣然:高兴地。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津,渡口。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2、预习书后习题3、完成练习册相应习题。教后记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 桃花源记 第 3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划分课文结构。2、朗读、背诵文言文。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划分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旨。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前提测评1、抽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抽背课文。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三、 分析课文内容.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抽生回答抽生背诵(一人背一段)师提示,生讨论划分,师引导生理出行文线索1、齐读课文2、师提出重点问题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5、师引导生明确答案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四、 拓展延伸:讨论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2、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5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6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五总结结束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自由讨论发言,师评点教师引导生归结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似有而无)理想社会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相应习题2、预习第22课。教后记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 陋室铭 第 1-2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辨音识字:由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入学生简介-教师补充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学生(2)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学生(3)明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教师点拨: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五、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六、课堂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教师板书:山水比兴引陋室选三位同学找出相关文句,并依次作解释。教师板书:对偶拟人描环境教师板书:对偶衬托夸朋友教师板书:虚实正反话生活选一位同学读相关文句,并作讲解。教师板书:类比隐含立志向教师板书:引经据典表态度学生思考、交流。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背诵短文。2、完成练习册相应习题。3、预习爱莲说。教后记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 爱莲说 第 1-2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难点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导语设计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学生读课文,粗知文意。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资料内容如下:(1)辨音识字由莲的象征意义引入学生简介-教师补充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四、赏析本文的艺术美1先对本文进行美点大追踪,要求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教师提问: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明确: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有莲池,有莲的特写;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之莲。学生观赏画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学生带着情感背读课文。(3)涵泳文章的意蕴之美。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学生质疑:“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教师点拨:“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五、通过比较阅读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总结全文。1学生齐背两篇课文。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讨论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六、课堂练习板书显示: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任选几位同学交流。照注释,粗知文意。2、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3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1、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4、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1学生齐背两篇课文。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3、学生讨论明确1、 师举例2、 同学交流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背诵短文。2、完成练习册相应习题。3、预习下一课。教后记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核舟记 第 1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导语设计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板书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n)膝(x)褶(zh)髻(j)倚(y) 戌(x)篆(zhun) 八分有(yu)奇(j)诎右臂支船(q)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激趣法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2、教师提示并领读3、学生读课文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学生齐读25段。(3)探究思考。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2、学生齐读25段。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作业布置1、 抄写重点字词,识记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4段。教后记 语文 学 科 教 案课题核舟记 第 2 课时 总 课时 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目标水平记忆理解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一、前提测评 1、齐读课文。 2、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二、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揣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教师示范分析第(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1、 学生齐读四句话。2、 教师示范分析第(2)句3、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及方法师生活动月中。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三、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四、课堂练习1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 四川省气象部门2026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连市教育局所属学校自主招聘教师67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上饶市公安局广信分局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25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招5人!西宁市湟中区中医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北海市华侨中学秋季学期教师招聘1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招聘工作人员2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宜宾市航务事务中心第2次招聘编外人员8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河南洛阳市规划馆合同聘用制人员招聘1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雨课堂在线学堂《中国传统文化》课后单元测试答案
- 2025年郑州登封市公共交通运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工作人员35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药药食同源开发项目分析方案
- 2024年公务员国考行测真题(含答案)
- 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合同范本及说明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GB/T 8492-2024一般用途耐热钢及合金铸件
- GB/T 24202-2021光缆增强用碳素钢丝
- 阻尼复合材料课件
- 微生物农药细菌
- 新版GMP验证总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