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李清照抒情词中的女性情思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中词作表现出来的女性心理愁绪。主要论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风格;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感情厚笃,意趣相投。这种俩情相悦,刻骨相思的夫妻之情深深影响了李清照的创作内容,赵明诚给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成为她闺情词的创作土壤;靖康之变打破李清照原来的生活状态,生活的动荡不安,她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之痛成为李清照人生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李清照以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的艺术成绩也非常人所能及。她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她抒情词中的女抒情主人公形象也是由其独特的经历决定的,有着她的魂,她的美,她的性灵,她独特的女性情思。关键词:李清照 抒情词 女性情思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其作品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乐观向上;第二阶段反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绵绵情怀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飘泊异地他乡,作品多思乡依旧,怀念亲人,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限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水火不容,表现出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因此,本文着重从李清照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来浅析她笔下的三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情思。一 天真烂漫的少女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社会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情思。李清照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颇有声望的宦官之家,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李格非博学多才,文思敏捷,他笔下尚“诚”,提出“诚著”为文学批评标准。要求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入肺腑出”【1】。李清照的母亲也善文工词,颇有文化素养。李格非夫妇思想开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们带着小清照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浏览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使小清照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自小聪明过人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历程中度过,五六岁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因此,李清照早年人生得意,生活安定幸福,其词作也相应受其生活状态影响。词中人物形象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感情热烈。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少女时代是词人最快乐的时光。李清照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在闺房里,她感到闷倦,在人面前,她显得腼腆。可是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就显得无比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湖上风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花,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死也恨,人归早”。怨王孙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词。上半阙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半阕写归去的心情。作者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客观存在的事物:分明是她爱好“水光山色”,却说“水光山色”要与人亲近;分明是她舍不得离开沙鸥和白鹭,却偏说沙鸥和白鹭对人有情。词中虽写的是“红稀香少“的晚秋景色,却毫无一种悲秋与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和活力。“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这首小令真实地描述了李清照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在宋朝理学鼎盛的阶段,封建礼教对女子诸多束缚的时期,我们从她身上却根本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她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由此其家庭开明程度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词人这种与封建大家闺秀所不同的生活状态,才让她比别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特殊的生活体验,使她信手拈来的某一生活场景也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健康明快的色彩。而大自然的晚霞落目,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被融入词中,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聪慧率直,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的成长着,令人真正得感受到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这种开朗率性和蓬勃朝气,即使到了成年,在她的词中仍能找到痕迹。婚后经历与丈夫别后重逢的她,心情又渐渐开朗。还有如梦令(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惜春爱花情绪,用人物对比表现出词人的敏感和对花事的关心。对话形式,显得生动活泼。“绿肥红瘦”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表现出雨后海棠的特点,含着无限的叹惋。在庆清朝慢(禁握纸张)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率性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的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在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当中,快乐地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词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跃然纸上,毫不矫揉造作,让人身临其境。还有一首词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一个天真烂漫、贪玩、机灵可爱而又有点羞涩的少女:刚踏罢秋千,薄汗湿衣时,有客来访。怕人见了自己的狼狈之态,急忙回避,慌乱中,少女忙中出错,弄得袜划钗溜来,来不及穿鞋,只穿袜子急忙躲闪,跑出去后又突然后悔不曾看清来人是谁,想回头却不好意思直接看。于是装做闻梅花偷偷的瞟了一眼!这是怎样天真烂漫的少女啊!这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啊!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几首词中进一步窥探到作者这一形象。例如永遇乐元宵中喜欢打扮、沉浸在佳节欢笑中的快乐女孩,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骑”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透过她的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味贪玩、不知所静的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李清照出嫁前的词清新、活泼,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展开了她幸福美好的生活、多情浪漫的情怀。因此,她笔下的第一种女性形象天真烂漫,怀抱自然,寄情山水。二 相思幽怨的少妇表现出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及短暂别离后的多愁善感,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情思。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无忧无虑的。笑声是快乐生活的点缀。然而美好的东西极易逝去。十八岁的才女李清照遇到了赵明诚,两人彼此欣赏。正是赵明诚对她的衷心的赏识,使李清照的才思更加细腻动人,文采更加飘逸。赵明诚给李易安带来了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人意趣相投,吟诗填词,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十分美满。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饮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2】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李清照夫妇的感情厚笃、意趣相投。古今女史卷一引江之淮语:“自古夫妇擅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3】李清照这时的词,充满的仍然是天真与浪漫。如李清照的浣溪沙:诱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回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月重来。这首词写少女恋情的全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月移花影花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全词心理描写十分细致生动,感情展开富有波澜,可谓姿态百出,曲尽人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青春少女这种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光辉形象。燕尔新婚的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又再现了从前的活泼俏皮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知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将一个沉醉在爱河的新妇那幸福和快乐的娇憨妩媚表现的活灵活现,显得清新活跃。而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欲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胡教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的李清照吗?这些词都延续着婚前的浪漫,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中。但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更何况嫁入庭院深深、显赫又森严的赵府的李清照!丈夫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而面临夫妻分离的现象。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留守在寂寞的深闺之中,她也有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正如一剪梅(红藕香残)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一种温馨的思念,一种如咖啡般涩涩而又淡淡香甜的思念。李清照笔下的形象由天真浪漫的少女变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荡荡的思妇。她划船不再“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已不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举目所见,不管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又放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眉头的一颦一簇,心头的一震一颤,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相思之情是人来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离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做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更有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其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最为感人至深,塑造了一个消瘦的思妇形象。“薄雾浓云”衬托人物的愁苦,“半夜凉初透”写孤眠况味,“愁永昼”写愁苦之多,这种相思多折磨人啊!它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其中“瘦”字是字眼,为全片画龙点睛之笔,传神地写出了词人的憔悴形象和凄苦心境。一方面写菊花不胜西风,故形容憔悴;人不胜其愁,故玉肌暗损,让窗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喻己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然一体。花瘦便人比花瘦,形象地表达了闺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致。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芯,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还有她浪淘沙的“画楼重上与谁同?”,小重山(春到长门)的“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大胆热烈地表白着对赵明诚的思念,让人真正地领略到李清照对爱情的苦苦守望。三 凄苦无助的孀妇表现出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丧父离异、颠沛流离的忧郁寡欢、哀愁凄苦、苍凉悲楚的孀妇情思。个人的幸福与国家命运、整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李清照人在他乡,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她孤苦伶仃,无时无刻不怀念已故的丈夫和破碎的家园。“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孤雁儿)“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乡愁是浓烈的,而且在这家国乡愁中更蕴含了她晚年人生的悲凉。公元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李清照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她背井离乡,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开始面对一个与男性几乎相同的世界,但国破家亡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使她深切认识社会,扩展其视野,丰富了她的词的创作空间,从个人角度来侧面反映社会现实。我们来看看她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浅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通首写愁,先用十四个叠字直叙愁情,然后用“乍暖还寒”的天气,空中雁的悲鸣,憔悴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层层渲染,结尾既是收束,又是拓开。铺张的赋笔,直写得一字一泪,满枝呜咽。个人身世之悲,国家危难之痛,皆寓其中。十四个叠字造成如诉如泣哽咽难言的音韵效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流传千古。这词中的愁不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之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杂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之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露出的带血的悲愁。满目凄风苦雨,满地憔悴黄花,雁鸣依旧,但故园渺邈,亲人难觅,这是痛到极点的人生之愁,一种永无尽期、永结难脱的愁。这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词中的心境非一个“愁”字所能概括与描述的,不再是对某一两件事情的悲伤,也不再是指向某一具体的灾难和打击。它包含了人世间一切的大苦大难、大悲大愁。在旧时代,女子的命运主要是有三个男人决定的:父亲决定女儿的贫富贵贱;丈夫决定妻子一生的苦乐酸甜;儿子决定母亲老年的贵贱和危安而李清照之父的命运很坎坷,因而她所得到的庇护是很有限的;她与丈夫之间虽传有不少甜蜜的佳话,实情却是与其同甘者日短,共苦着时长。既无子嗣又遭国破家亡、流落他乡,其命运之悲苦李清照诗词文选评。随之,在流亡过程中,丈夫赵明诚又因病去世,这是李清照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所有的苦难接踵而来,使这个弱不惊风的女子思想和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从而使李清照词笔下塑造的是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凄苦无助的老妇形象。面对雪里寒梅,忆起往昔赏梅皆有赵明诚相伴,于是凄沧挥笔写下了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其中“看取晚来风势”一句寓政治气候与自然气候。晚上,北风愈刮愈猛,令人更觉严寒;而北方来的金人此刻正发动疯狂进攻,更令人担忧。整首词刻画了战乱年代里奔亡孀妇的寂寞悲哀,表现了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截面。经历了多年的逃亡生涯的李清照在浙江听说金华双溪一带春色很好,便借想郊游来排除心中忧愁,但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于是含着泪水,写了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这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当然,社会的动荡并非只让李清照在词中一味地伤感低沉,她也有颇具豪放气派的时候。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她以“路长嗟日暮”的叹息来抒发自己身经国破家亡之痛和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却渺无归宿之感。“学诗漫有惊人句”表明了她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指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南宋交替时期,女子即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又有何用?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连“甘心老是乡”【4】的生活也由不得已。无奈之中,从“千帆舞”的现实想象到“万里风鹏”,以便把她乘坐的“莲舟”吹往憧憬已久的仙山,以此暗示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这是李清照面对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倍感失望和愤慨而写下的豪放之词,颇具阳刚之气,难怪古人对她的词有“倜傥有丈夫气”【5】和“盖不徒视巾帼,直欲压倒须”6的赞叹。总之,李清照是一个杰出的女作家,她寓情于笔下的三个女性主人公,赋予她们以自己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了她自己走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采购合同
- 2025关于合资企业的合作协议
- 物权法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基孔肯雅热知识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同范本
- 2025年统编版五升六语文暑假专项提升:扩句与缩句(有答案)
- 2025餐饮后厨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卫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氯金酸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漏洞扫描技术安全漏洞检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全套)
- 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解读
- 西宁金鑫气体有限公司湿法工艺生产溶解乙炔气项目环评报告
- 广东省工商局授权委托书格式
- 高中音乐-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教学课件设计
- 深圳大学 答辩3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高一英语练字字帖
- 学校食堂教师就餐付费记录表
- 第一章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
- GB/T 40073-2021潜水器金属耐压壳外压强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