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2讲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1页
专题一第2讲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2页
专题一第2讲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3页
专题一第2讲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4页
专题一第2讲知能演练全面提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2014陕西长安一中模拟)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 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结合题干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丞相任免频繁,结局不一,但多数是不正常的,说明丞相的位置、权力受到挑战,皇帝对丞相心存疑虑,于是通过频繁更换以达到削弱其权力的目的,故应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均排除。2(2014浙江宁波模拟)“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知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员兼任,故C项正确。3(2014江苏南京模拟)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结合唐代三省制,拥有审议、封驳权的是门下省,故A项符合史实。唐代门下省的五品官给事中有封驳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但没有否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故仍体现了皇权的独尊,C项正确。B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4(2014湖北武汉调研)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选C。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确;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5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判断,说法正确。说法错误,应是进士科难于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岁的人考中进士,算年轻了。6(2014广东十校高三联考)汉景帝时,窦太后欲立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和丞相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侯”之约予以拒绝。此记载反映景帝时面临的最突出的政治问题是()A汉朝实行以功封侯制度B西汉王侯威胁中央C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D汉窦太后垂帘听政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景帝和丞相周亚夫均决绝太后的分封诸侯的主张是因为此时因汉初分封诸侯所引发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A项属于政治制度而非政治危机, C 、D两项在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均排除。7(2014广东广州调研)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唐宋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不同。州县政府属于地方政府,而宋代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比较简陋,说明宋代地方政府与唐代相比,财力相对匮乏,故D正确。A中“宋代经济衰弱”说法不符合史实;B说法不符合史实;C中只涉及材料城郭、街道,而对于官署并未涉及,故不正确。8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解析:选C。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宋代的制度;“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题意不符;C项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本题选C项。9(2014广东佛山模拟)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C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方式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认识及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几十年不上朝”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不是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不正确;从“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可以判断B项不正确。唐代三省体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更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从三省到宰相的废除再到内阁的形成,说明制度不断更新,皇权不断加强,D项不正确。10(2014四川广安模拟)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解析:选B。“职责纠劾百官”,即负责对中央官员的监察。明代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辑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表明都察院属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B正确。材料表明,明朝都察院有多重职能,除传统的监察职能外,还要辨明冤枉、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西汉州部刺史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两相比较,可知二者职权有差异,排除A。C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可排除。D项“中国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表述错误。11(2014浙江六校联考)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机处等办法,乾隆时期最终将其裁撤。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君权B清朝部分沿用明代的官僚制度C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职权相当D乾隆时期皇权继续得到加强解析:选C。从材料可见,清朝皇帝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原因是它权力太大,威胁皇权,故A项正确。B项可以由“设立内阁”得出。C项不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决策权,军机处没有。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被裁撤,反映了皇权继续得到加强。故选C。12(2014湖南长沙模拟)清朝制定了详密的文书制度,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敕、诰、谕等;臣工上奏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奏折、表文等;各衙门间则用咨呈、咨文、扎文、呈文、移文、照会等。这些规定()A确保清朝政令畅通、高效行政B划分了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C说明清朝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D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解析:选B。材料揭示的是古代的下行、上行和平行的三类文书,不同的名称反映的是尊卑等级秩序,如此繁文缛节不能保证高效的行政,故B项正确,A项错误。古代文书制度早已有之,清朝最为详密,故C项错误。一般将军机处的设置当成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4江苏四市调研)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2: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3: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答:(1)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2)据材料2、3,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解析:本题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1第一句即可得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逐句进行概括,但是不要照抄材料。第(2)问“利弊”依据材料2、3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归纳概括。“利”由“步骤精密”“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得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由“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第(3)问“主要因素”从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角度思考。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利: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14(2014山西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2: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2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联系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回答“原因”;从“乡举里选”的内涵入手,比较世官制的特征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分析回答第一小问;联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回答“变化的作用”。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结合人才选拔的原则、方式等分析回答。答案:(1)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察举的人才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被举荐的机会,与出身没有关系。(2)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