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写作教程 - 概述.doc_第1页
绝句写作教程 - 概述.doc_第2页
绝句写作教程 - 概述.doc_第3页
绝句写作教程 - 概述.doc_第4页
绝句写作教程 - 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句写作教程 我国古典诗歌有各种体裁,其中普及面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无疑就是绝句。时至今日,童稚诵诗,仍自绝句始;学写旧诗,亦多自绝句始。明代诗学家胡应麟称绝句为“百代不易之体”(诗薮(su)内编卷六)。 近年港台地区曾举行过一次“最受欢迎的十首唐诗”评选活动,入选的十首唐诗中有八首是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朝辞白帝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皆为千百年家弦户诵之作。第一讲概 述 一、绝句的定义 绝句之名源于南北朝的文人联句。文人联句为各咏一事,联为一篇,止为绝句。绝句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徐陵主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收诗769篇共为10卷。)卷十.古绝句四首。后清代王士祯(zhn)在池北偶谈中对绝句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联句有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乃为一篇。”到了唐代,绝句吸取了律诗格律,开始押平声韵、讲究平仄、间有对仗。当时唐人多称绝句为律诗,故有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的“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这里的“小律诗”指的就绝句。后人为区别二者,分称为律绝和律诗。另清朝钱良择在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述:“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唐人谓之小律诗。” 依绝句之名源,对于绝句的称谓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称绝句为“截句”。认为绝句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此为元代后流行之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指出:“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清代诗人、诗论家赵执信也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由此可见,截句的说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臆断,不足为信。 第二种。“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唐人赋予声律定型的,应为律绝,此不能涵盖整个绝句。且绝句之称之诗早于唐前已有。 所以,绝句之称谓,应是以五字或七字为句,以四句为篇的一种诗歌体裁。有古绝和律绝之分。古绝不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可押仄声亦可押平声;律绝需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必押平声。其特点可以用十六字来概括:篇幅短小、语言明了、题材平常、情意绵长。 篇幅短小:如果我们把歌行比作电影,那么,绝句就是一个画面。如:凉州曲(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把享饮美酒的欢愉与血战沙场的惨烈这一矛盾,置于“欲饮”美酒,琵琶催饮的那一刻。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写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王维相送于客舍。这其中的一切过程诸如设宴饯行、对酒倾谈等等,都略过不写。而只选取别宴将散的场景来表达依恋之情。 语言明了:就是诗的表达要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如: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只是用了明了的叙述,就把远客思乡之情,写得意味深长。 回乡偶书(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却寄寓着诗人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题材平常:就是题材要是常见的,带普遍性的,且很少用典。如: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楼远望所见的平常景象,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这样一个常见而深刻的道理。咏柳(唐代诗人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通过对常见的春柳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绝句正是用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和感受,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鸣。 意味绵长:就是诗的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如:秋夜寄邱员外(唐代诗人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诗虽淡淡着墨,却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诗人岑参)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重阳诗,将节日思家与忧虑国事合在一起写,于朴素质实中包蕴无限情韵,耐人咀嚼寻味,余意深长。 二、五绝的形成 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其道出了绝句起源于古诗,特别是古之民歌的四句体。然秦时长城谣虽已具备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但其句句入韵,体非古绝;而汉魏乐府诗中的一部分五言四句歌谣,则是隔句用韵,体合古绝。如:“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所以,我们今天探求五言绝句的源头,大概只能是追溯到这里了。 五言四句这种诗体,大量产生于南北朝。然以南朝为最多,仅以“子夜”为题的,就远超过百首。如: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素雪履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变歌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三更出门去,始知子夜变。 北朝的数量远不及南朝。艺术表现也较为朴拙。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这种率直的写法,在南朝中不曾见。 北朝以谣体为主,口头创作居多;南朝书面创作居多,且加工痕迹较为明显,应为文人拟作,艺术技巧更加成熟,对唐代五绝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的五言四句体以乐府小歌辞为主,文人创作数量不多,内容题材比较狭窄,艺术表现手法也较朴素单纯,以“明转天然”为主要特色。但在艺术上作了较为有益的尝试,为初唐绝句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初唐的宫廷五绝,其风格与六朝没有多大差距。但这时已有一些作品,注意到了诗的比兴寄托,从而透露出了时代变迁的信息。如:咏石榴(唐代诗人孔绍安)可惜中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蝉(唐代诗人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自君之出矣(唐代诗人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些诗,题材上是旧的,而手法却是新的。各诗的兴趣都不在物体而在人事。如孔绍安的咏石榴是诗人投奔唐高祖李渊后的言志之作,表明了相见恨晚之意。虞世南的蝉借蝉的居高声远,则寓托着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一个人只要立身品格高洁,即使没有外在凭藉,也自能声名远播。尤其是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被前人众口一词地赞为超前绝后,同题中古今第一诗。其实这首诗只是对辛弘智之作(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辉。),改动了一句和一字。其道理何在呢?关键仍在于兴寄。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由于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容颜憔悴了。宛如那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残月。此诗将辛弘智诗中的“梁尘静不飞”这一较平之句,改为“不复理残机”,既切怨妇之情,又用“理机”双关了政治上日理万机之意。又改“容辉”为“清辉”,非但韵度更佳,与辛作比,已不局限于女容,而是隐射到政治上的清明。满月之喻,暗示物极必反。满月之清辉,夜夜看减。像五绝这样的短篇,一有了兴寄,读来就不再是一览无余,而是更耐人寻味,并加大了诗的容量。这在六朝咏物诗的基础上,已是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了。 特别是初唐五绝的生活化,是六朝以来五绝最为显著的。这一时期的代表,当推王勃。王勃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在初唐四杰中名列第一。他的文学主张是崇尚实用,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他的创作风格对转变当时诗之风气起了很大作用。如:山中(唐代诗人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的情与景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 胡应麟诗薮称“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其他三杰分别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相同,他们都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们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夜送赵纵(唐代诗人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游昌化山精舍(唐代诗人卢照邻)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易水送别(唐代诗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初唐四杰之外,沈俭期、宋之问也对这一时期的诗风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宋之问在初唐与沈俭期齐名。沈、宋对唐诗的功绩之一,就是在创作中,洗清了浮华造作的习气。这是初唐绝句值得注目的一大成就。其典范之作当推流放生涯中的五言律绝。如:渡汉江(唐代诗人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将独特的生活感受,提炼、上升为一种典型的情景。诗中着重展示的,是久客异乡,家书断绝的人,在行近乡关时所特有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明末清初戏曲家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述说“人人有此情,而不能为此语”,揭示了此诗情境典型,写法独到,已算得是五绝之极致了。 这一时期的五绝沿着六朝文人的路子发展,离歌词渐远,作家的个性开始表现出来。这些作家所涉及的生活内容显然较六朝人广泛得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掘较六朝人深入得多。而且,此时的五绝音节和婉,运用纡徐悠扬的平韵,讲究黏对。至此古体绝句渐少,代之以近体律绝。这些诗由特殊表现一般,其境界是歌辞难以达到。这种由歌辞向抒情诗的发展,意味着五绝在六朝乐府基础上的提高,标志五绝艺术在初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七绝的形成 七言绝句是从七言四句的短古发展而来的。这种短古,从属于七言古诗,其根源仍是民间歌谣。由于七言诗的产生比五言诗晚得多,所以七言四句的短歌在唐以前为数很少。 现存最早的七言四句诗是垓(gi)下歌(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绝命曲,属于汉乐府诗类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过它每句中夹都带个“兮”字,二韵换叶,故不能视为七绝始祖。 当七言诗开始隔句用韵,体合七绝的短古就产生了。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南北朝文人鲍照的夜听妓、汤惠休的愁思引和魏收的挟琴歌。如:夜听妓(南北朝鲍照)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愁思引(南北朝汤惠休)秋夜依依风过河,白露潇潇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渺渺悲望如思何?挟琴歌(南北朝魏收)春风婉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zh)下成行。 这些作品称得上七言绝句之先河。其中魏收之作,在声律上已很近于律诗。自梁代后,这一类作品继有作者,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与已经作为流行体裁的五言四句小诗相提并论。到了初唐,由于近体律诗完成,于是梁陈以来数量与日俱增的七言四句体格律逐渐稳顺,近体七绝便就此产生了。 这样,七绝与五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五绝的发展,源远流长,代有才人,佳作累累,体裁的历史延续性影响明显;七绝的古体阶段很短,没有等到出现稍可寓目之作,就已律化,因此它与律诗的关系就特别密切。五绝与音乐曾有密切关系,长期以乐府歌词的面目出现。而初唐以前的七绝,还没有取得相同的资格。这双重的原因,使得七绝比五绝更多接受近体律诗的影响。 近体律诗对七绝的影响,除声律而外,主要表现在骈偶化的趋势上。初唐五绝虽出现了近体,却不尚对偶。而初唐七绝却不然,不仅音律、词藻,且对仗也极为讲究。 初唐七绝,多以对仗作结,即下联对仗,或四句整对。对结之句,有时很工整,有时不甚工整,这样就形成了七绝的一种“初唐风格”。 四、绝句的发展 唐代绝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绝之完善、律绝之定型,都完成于初唐。特别是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一批伟大诗人,使绝句达到了高峰。盛唐绝句较之前同体之作,在意境、表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绝句体裁的艺术潜力第一次得到长足的发挥,成为一种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情韵双绝、雅俗共赏的成熟诗体。由此产生的绝句史上的经典作家和大批典范作品,成为昔人论述绝句的压卷之作。如:独坐敬亭山(唐代诗人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鹿柴 (唐代诗人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绝句 (唐代诗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些诗作的出现,表明了盛唐绝句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因而盛唐在整个绝句史上,可独自成为一个虽然短暂却最为辉煌的时期。 宋代虽然词体流行,但古今体诗并未衰歇,而且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诗比词有更崇高的地位。就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说,诗也比词要多很多。就作品的内容风格,宋诗也有独特的地方,并不是唐诗所能概括的。因此宋以后习惯上把注重抒情含蓄和以意兴见长的一类诗,就称作唐音,对于注重摅(sh)思说理和以深沉见长的一类诗,就称作宋调。其后元明清三代虽然诗人很多,但大概都可归于这两类。由此可见宋诗在文学史上,也有它独特的面貌的。 宋初的诗承唐末余风,杨亿等专学李商隐,只在隐僻的典故和工丽的对仗上用功夫,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作风。王禹僭(jin)专学杜甫,开始了新的风气,但诗的成就并不大。到苏舜钦、梅尧臣,才奠定了宋诗发展的基础。如: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诗人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诗的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场景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一重视觉,配合得十分别致。诗人通过内在体验的流程来构成诗的节奏,肌理细密,这正是宋之绝句的一种特色。 然宋诗之大家当属苏轼和黄庭坚。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至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自出已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苏黄为宋诗开辟了新的作风。如:题西林壁(北宋文学家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近(北宋诗人黄庭坚)亭台经雨压尘沙,春近登临意气佳。更喜轻寒勒成雪,未春先放一城花。 时至北宋灭亡之际,离乱中的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