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产业专题.doc_第1页
总体规划产业专题.doc_第2页
总体规划产业专题.doc_第3页
总体规划产业专题.doc_第4页
总体规划产业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目 录录 1 1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1 1 1市域层面 1 1 2中心城市层面 5 1 3园区层面 12 2 2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选择 1515 2 1现有优势产业分析 15 2 2产业选择原则 18 2 3现有优势产业分析 18 2 4可能选择的主导产业 18 3 3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 1919 3 1总体策略 19 3 2产业发展策略 20 3 3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21 2 1 1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11 1 市域层面市域层面 1 1 1概述概述 1 现状 现状 2000 年 10 月 国务院批准上饶撤地设市 标志着上饶由一个传统的农业 地区向新型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历史性转折 撤地设市以来 全市积极实施工业 化与城市化并举的发展战略 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2005 年上饶市年末总人口为 635 15 万人 GDP388 1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 1 占全省 GDP 的 9 6 人均 GDP6130 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21 8 42 5 35 7 工业增加值 120 1 亿元 同 比增长 18 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49 12 亿元 同比增长 25 35 财政收入 33 6 亿元 增长 25 3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227 亿元 占 GDP 的 58 5 增长 40 88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1 6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20 6 进出口总额 1 47 亿美元 引进市外资金 214 9 亿元 增长 36 4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 135 8 亿元 同比增长 16 9 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629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3226 元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 2 7 1 2 历年发展状况 历年发展状况 比较全国 江西省与上饶市历 年 GDP 增长率变化 环比增长率 可以看出上饶市经济发展基本与 江西省的发展速度同步起落 但上 饶市的经济波动要幅度要大于江西 省 1978 年 1999 年间处于波动时 期 其中尤以 1991 1996 年波动较 大 2000 年以后上饶经济整体上进入一个加快增长时期 江西省与上饶市历年GDP增长率 0 0 10 0 20 0 30 0 40 0 50 0 60 0 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 江西省 上饶市 3 1 1 2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分析 就一般的研究而言 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内容主要有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和工业内部结构的 变动 1 产业结构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产业结构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在工业化进程中 当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超过第一产业时 工业化进入 了中期第一阶段 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低于 20 时 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 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 GDP 中占最大比重 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阶段 当 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 10 左右时 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 工业化到了后期阶段或基本实现的阶段 从产业结构上看 上饶市工业发展速度快于江西省 但农业比重较大 第 三产业比重偏低 目前 总体上与江西省同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 但由于 历史原因 仅以产业结构来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并不客观 主要年份江西省与上饶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主要年份江西省与上饶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江西省上饶市年份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199041 031 227 850 228 521 3 199532 034 533 541 730 727 6 200024 235 040 832 829 238 0 200319 843 436 924 836 738 5 200419 245 335 523 440 935 7 200519 047 233 821 842 535 7 2 劳动力结构与收入水平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劳动力结构与收入水平变动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遵从配弟 克拉克定律 即随着经济发 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逐渐由第一产业逐级向更高层次产业移 动 4 工业发展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及人均工业发展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及人均 GDPGDP 指标指标 工业化阶段一产就业二产就业三产就业人均 GDP 美元 初 期 阶 段 58 7 16 6 24 7 280 中期第一阶段 43 6 23 4 33 0 560 中期第二阶段 28 6 30 7 40 7 1400 基本实现阶段 23 7 33 2 43 1 2800 全面实现阶段 8 3 40 1 51 6 4200 比较上饶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及人均GDP指标 尽管人均GDP已经 超过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水平 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上饶实际应该仍处 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 而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到 2004 年 上扰第一产业就业 比例仍占 48 2 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不到 20 因此 从劳动力结构反映的上饶 工业化阶段看 上饶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外来将面临第二产业的加速发 展 表表 1 31 3 主要年份上饶市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及人均主要年份上饶市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及人均 GDPGDP 指标指标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 GDP 美元 199064 6 25 3 19 1 98 199553 7 14 4 31 9 260 200048 5 12 8 38 7 337 200350 7 15 6 33 7 481 200448 2 18 3 33 5 598 200545 6 21 3 33 1 766 3 结论 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判断 上饶目前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将进入工业 高速发展时期 未来的产业重点应是二 三产业 必须对未来第二产业快速发 展做好准备 1 1 3发展现状特征分析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1 GDP 及人均及人均 GDP 比较比较 比较 2005 年江西省各地市的 GDP 及人均 GDP 指标如图所示 上饶市 GDP 总值在江西省 11 个地 级市中排在第 4 位 但人均 GDP 却 排在最后一位 上饶市地域面积排 2005年江西省各地市GDP与人均GDP比较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抚州市 上饶市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GDP人均GDP 5 在全省第 3 位 因此经济总量虽然略显优势 但由于人口众多 所以人均 GDP 很低 2 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比较 比较 2005 年江西省各地市三 次产业结构比例如下图所示 可知 上饶市农业与第三产业比例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 而工业则低于全省平 均水平 这说明上饶的工业化进程 落后于江西省整体水平 虽然其第 三产业相对居高 但尚缺乏更加坚 实的工业基础的支撑 3 其他指标比较 其他指标比较 比较 2004 年上饶市主要经济指标在江西省的位次如下图 可知总体上与其 地域面积及经济总量的实力相当 但与工业发展水平有关的两项指标较差 这 也体现出上饶市作为江西省的农业大市和工业弱市的地位 2004 年上饶市主要指标在全省设区市位次年上饶市主要指标在全省设区市位次 指 标位 次 农业总产值 3 社会商品零售额 4 固定资产投资 4 实际利用外资 4 外贸进出口总额 5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 5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 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 1 21 2 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层面层面 1 2 1概述概述 1 现状 1 信州区 信州区为上饶市政府驻地 是上饶市主城区 全市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2005年江西各地市三次产业构成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抚州市 上饶市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6 2005 年上饶市信州区年末总人口为 35 0 万人 GDP54 7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 1 占全市的 14 1 人均 15629 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6 66 41 71 51 63 工 业增加值 15 5 亿元 财政收入 2 4 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 7 亿元 全年实 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0 2 亿元 职工年均工资 13769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4187 元 2 上饶县 上饶县位于信江上游 县政府驻地旭日镇 东部紧邻信州城区 2005 年上 饶县年末总人口为 67 6 万人 GDP31 9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7 2 占全市的 8 2 人均 4719 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8 5 49 8 31 7 工业增加值 12 1 亿元 财政收入 2 6 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 5 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 4 亿元 职工年均工资 12429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2899 元 2 历年发展状况 历年发展状况 比较 1995 2004 年信州区 上 饶县与上饶市域 GDP 增长率变化如 下图 除信州区在 1999 年 GDP 增 长率的突然变化外 其他年份的走 势基本一致 且自 2000 后均开始同 步上升 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1 2 2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比较主要年份信州区及上饶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如下表所示 信州区早已 达到 三 二 一 型产业结构 而上饶县则处于 二 三 一 型产业结构 尤其在农业比例上 信州区已经小于 10 而上饶县的农业比例大于 20 第 三产业比例与信州区的差距更大 再看人均 GDP 指标 对照表 1 2 中工业化发 展阶段指标 信州区大约在 1997 年时已达到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水平 至 2004 年已迈进了中期第二阶段水平 而上饶县约在 2001 年才达到工业化初期 的水平 至今距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表明市区与上饶县 的发展水平存在阶段性差距 上饶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1995 2005年信州区与上饶县GDP环比增长率 10 0 10 20 30 40 50 60 9596979899000102030405 年份 GDP增长率 信州区上饶县上饶市 7 8 主要年份信州区及上饶县三次产业结构及人均主要年份信州区及上饶县三次产业结构及人均 GDPGDP 指标指标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 GDP 元 信州区 9516 7 46 8 36 5 3459 0010 8 40 2 49 0 7409 038 6 44 6 46 8 9869 048 1 44 1 47 8 11340 056 66 41 7151 6315629 上饶县 9641 8 32 2 26 0 1722 0032 5 37 9 29 6 2081 0323 2 47 8 29 0 3068 0421 7 50 1528 2 3567 0518 549 831 74719 1 2 3整体经济发展特征整体经济发展特征 1 市区的省内比 1 经济总量 比较 2004 年江西省 11 个设区市 的市区 GDP 及人均 GDP 指标 可以 看出上饶市市区经济总量排在倒数第 9 位 而人均 GDP 排在第 7 位 2 产业结构 比较上述 11 个市区 2004 年产业结 构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同市域产业结构 特点相似 上饶市区的农业及第三产业 比例也高于省内市区的平均水平 工业 则相对落后 3 市区地位 比较 2004 年江西省主要城市市区 占全市总 GDP 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上饶市区占全市总 GDP 的比 例最小 仅为 11 充分表明了上饶市 2005年江西各地市市区经济数据比较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抚州市 上饶市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市区GDP市区人均GDP 2004年江西各地市市区产业结构比较 0 20 40 60 80 100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抚州市 上饶市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04年江西各地市市区经济占全市比重比较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抚州市 上饶市 0 00 10 00 20 00 30 00 40 00 50 00 60 00 70 00 市区GDP市区GDP占全市比重 9 区 小马拉大车 的现实 4 总体指标排位 而比较 2004 年上饶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在江西省设区市的位次如表所示 可 知上饶市多数指标都排在后面 总体上与上饶市在江西省内的人口及国土面积 不尽相称 但上饶市区宏观经济数据如 GDP 增长率 实际利用外资数据等表现 相对较好 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上饶城市经济较好的成长潜力 而相对较高的 在校高等学校学生数更是深刻体现了上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 2004 年上饶市区主要指标在全省设区市位次 指 标位次 市域人口 2 市区人口 10 市区 GDP 9 人均 GDP 7 GDP 增长率 7 社会商品零售额 8 市区专业技术人员 8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8 城乡居民储蓄总额 8 地方财政收入 9 实际利用外资 7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4 2 中心城市在市域内的比较 比较 2005 年信州区 上饶县在上饶市域各区县中的位次如下表 可信州区 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在市域中排第 1 位 而财政收入 不足上饶县 但上饶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较靠后 表明工业企业效益 较差 2005 年信州区 上饶县在上饶市域中的位次年信州区 上饶县在上饶市域中的位次 信州区上饶县 位次位次 项目单位 数值 2005 年2004 年 数值 2005 年2004 年 规模以上企业数个 5043532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9 02117 344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万元 344233 215711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亿元 30 2119 476 财政收入万元 2439744262233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5 01120 333 10 1 2 4内部产业特征内部产业特征 1 1 第一产业特 第一产业特征征 比较 2005 年信州区 上饶县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如下表 可见信州区种 植业产值较较低 体现一定的城郊型农业特征 但种植业仍居于主体地位 作 为主要的城市化地区 上饶中心城市第一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高 未来应 转变农业结构 重点发展都市农业 表表 2 4 2005 年信州区 上饶县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年信州区 上饶县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区 县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 信 州 区39 38 5 43 19 89 33 18 2 12 上 饶 县70 29 24 34 27 87 34 12 3 36 2 2 第二产业特征 第二产业特征 1 结构性特征 按工业企业规模比较 目前上饶市大型企业共有 3 家 其中信州区 1 家 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 公司 省属 万年县 1 家 万年水泥厂 省属 广丰县 1 家 广丰县卷烟厂 县属 均为国有控股企业 而在上饶市 31 家中型企业中 信州区仅有 2 家 即江西信江实业有限公司 市属私营企业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和信江宏福服 装有限公司 港澳台独资企业 上饶县没有大型企业 仅有 1 家中型企业 即 上饶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省属国有控股企业 比较 2004 年信州区 上饶县工业内部产值结构如下表 可知信州区大型企 业和小型企业对工业的贡献很大 上饶县没有大型企业 且中型企业产值也较 低 小型企业产值占到总和的 4 5 综上可知 信州区基本形成了以大企业主导 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而上饶县企业规模普遍过小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工业化水平较为落后 2004 年信州区 上饶县工业内部产值结构年信州区 上饶县工业内部产值结构 按规模按类型地 区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轻工业重工业 上饶市 14 70 25 20 60 10 38 10 61 90 信州区 31 6 26 2 42 2 30 7 69 3 上饶县 0 0 17 1 82 9 9 9 90 1 11 按轻 重工业类型比较 轻重工业比例 又称霍夫曼比例 即消费资料工业的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 的产值之比 国际上普遍采用霍夫曼比例分析法来分析工业结构水平 据此将 工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当一国的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 导地位 其规模远大于生产资料工业的生产规模时工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 随 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生产资料的比重日益增加 直到其规模大大超过消费资料 的规模时 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最后阶段 在我国存在着霍夫曼比例失真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我国多年来存在轻 重 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问题以及 重重工业 轻轻工业 的错误指导思想等原 因造成的 因此 霍夫曼比例小于 1 的结果只能反映我国轻重工业的畸形程度 而不能反映我国的工业结构水平 根据霍夫曼比值 可以发现上饶县的轻工业 产值不到总产值的 1 10 可见其发展的畸形程度 比较 2000 年信州区 上饶县与上饶市工业企业总产值如下图所示 可见在 轻工业上 以农产品为原料部分所 占比例较大 尤以信州区最为突出 在重工业上 上饶县的原料工业比 例过大 而加工工业很不发育 工 业生产集中在产品价值链的最前端 相比之下信州区的重工业结构水平 更加先进 2 经济效益特征 比较 2005 年上饶市各区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 可知信州区与上饶县 经济效益指标均属一般水平 2005 年上饶市各区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年上饶市各区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工业增加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 次数 全员劳动生产 率 产品销售率 上饶市27 00 57 30 1 137322 0398 03 信州区31 80 62 12 2 380879 7396 32 上饶县31 40 54 66 4 699393 4104 60 广丰县36 16 74 60 2 862957 3499 88 玉山县33 87 55 91 6 063419 5999 60 铅山县32 60 58 41 2 670100 5297 44 2000年信州区与上饶县工业产值比例 39 6 23 5 22 7 25 5 51 9 22 9 69 6 9 6 3 5 0 0 10 0 20 0 30 0 40 0 50 0 60 0 70 0 80 0 90 0 100 0 上上饶饶市市 信信州州区区 上上饶饶县县 以农产品为原料以非农产品为原料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 12 横峰县23 75 77 10 2 535514 5497 32 弋阳县32 62 48 33 3 068691 3490 71 余干县30 78 74 91 4 041669 9398 13 波阳县28 90 54 44 1 054781 75100 42 万年县39 10 73 15 3 148865 8396 21 婺源县32 05 48 12 2 352360 4994 73 德兴市27 00 57 30 1 137322 0398 03 3 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 比较 2004 年信州区及上饶县按所有制类型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结构指标 如下表所示 对比经济外向度较好的苏州市 可见信州区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 势 其它类型的企业很不发达 公有制经济分布过宽 战线过长 造成企业资 源配置不合理 整体素质不高 相比之下 上饶县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更加 合理 信州区 上饶县按所有制类型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标信州区 上饶县按所有制类型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标 按所有制类型分上饶市信州区上饶县苏州市 4 国有企业 41 09 64 56 0 92 2 59 集体企业 2 34 1 38 1 64 1 19 股份合作企业 3 38 3 23 30 43 1 60 股份制企业 11 98 6 50 15 39 15 50 私营企业 27 24 11 19 51 63 18 93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3 97 13 13 0 00 60 53 4 外向程度特征 上饶地处四省九地市的 交汇处 东南临近闽浙沪沿 海发达地区 具有发展外向 经济的优越区位条件 但目 前上饶市工业发展外向程度 仍较低 不仅实际利用外资 较少 而且产品出口规模也 不大 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 内资 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2004 年信州区工业总产值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 企业所占比重仅 13 13 而上饶县为零 对比东部发达城市的苏州市差距巨大 与周边城市相比 上饶经济外向度体现一定优势 但市区规模明显偏小 与上 饶整体经济构成密切相关 2004年上饶及周边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比较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上饶鹰潭景德镇抚州金华衢州黄山南平 全市 市区 13 3 3 第三产业特 第三产业特征征 比较 2005 年上饶市域各区 县社会商品零售额如下图所示 信州区贸易业零售额在全市处于 绝对优势地位 可见信州区在上 饶市域的商贸中心地位非常明显 1 31 3 园区层面园区层面 1 3 1历史及现状历史及现状 工业园区位于上饶市市区西北方向 与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 用地紧密相接 北面至梨温高速公路边 西北方向包括罗桥用地及旭日工业走 廊区 西南向包括董团乡部分用地 南边包括三江工业园区及茶亭部分用地 规划区范围总面积为 62km2 上饶工业园区是根据上饶市市委 市政府提出的 工业强市 战略 实现 工业化超常规发展而设立的 在原凤凰工业园区 旭日工业园区 三江工业园 区的基础上合并及扩大规模而形成 其中旭日工业园区包括旭日工业区 6 31km2 旭日工业走廊 1 06km2 旭日工业金三角区 2 34km2 及旭日 工业区 第三期 6 53km2 截止 2005 年 8 月 31 日 上饶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合同投资总额达到 74 26 亿元 合同占地 1 27 万亩 2005年上饶各县市区商贸业比较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信州区 上饶县 广丰县 玉山县 铅山县 横峰县 弋阳县 余干县 波阳县 万年县 德兴市 婺源县 贸易业餐饮业 14 2004 年上饶工业园区基本情况年上饶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指标名称单位2004 年增长 园区实际开发面积平方公里 7 4745 3 完成基础设施投入万元 113900238 6 招商签约资金万元 4063361 1 招商实际到位资金万元 15470235 6 其中 省外资金万元 8491054 9 其中 境外资金万美元 1802290 9 园区内工业企业数个 135125 0 工业总产值万元 248285371 0 工业销售产值万元 241438378 9 出口交货值万元 945592119 7 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236459354 8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883166 7 利润总额万元 112721156 6 税金总额万元 15354389 3 从业人员人 23095178 9 1 3 2与市域其他工业园区比较与市域其他工业园区比较 比较 2005 年上饶市域内 11 个 工业园区经济指标如下图所示 可 见上饶工业园区排在第 2 位 仅次 于广丰芦林工业园区 同时也可以 看出 上饶市域其它工业园区均处 于较低水平 2005 年广丰芦林 上饶工业园区两个园区销售收入 88 9 亿元 利润总额 3 3 亿元 实交税金 4 7 亿元 分别占全市园 区总额的 60 3 68 6 和 66 6 广丰芦林和上饶工业园区在上饶全 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处于支柱地位 1 3 3上饶工业园区内各片区比较上饶工业园区内各片区比较 比较 2004 年上饶工业园区内部各片区指标如下表 其中旭日工业园区占有 2005年上饶各工业园产值比较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7000000 上饶工业园 广丰工业园 玉山工业园 铅山工业园 横峰工业园 弋阳工业园 余干工业园 波阳工业园 万年工业园 婺源工业园 德兴工业园 大茅山经济开发区 0 00 50 00 100 00 150 00 200 00 250 00 300 00 2005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2005年上饶各工业园区基本情况比较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7000000 上饶工业园 广丰工业园 玉山工业园 铅山工业园 横峰工业园 弋阳工业园 余干工业园 波阳工业园 万年工业园 婺源工业园 德兴工业园 大茅山经济开发区 工业总产值招商实际到位资金固定资产合计 15 绝对优势 是上饶工业园区的主体部分 2004 年上饶工业园区各片区基本情况年上饶工业园区各片区基本情况 片区面积企业总数已投产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税收实现就业 旭日 16 241032120522026581311917249 凤凰 424252322293815504663 三江 2 7811001104046851183 合计 22 941352482852360001535423095 单位平方公里家万元万元万元人 按行业结构化分 目前工业园区内已建及在建的工业企业行业涉及纺织服 装 机械设备 电子 化工 建材 食品饮料 生物医药 汽车及配件 其它 等多个领域 截至 2004 年 3 月 工业园区内已建企业总数为 49 在建企业总 数为 35 产业结构 按个数 见下表 可以看出 目前园区内的产业主要还是 以传统的机械制造 建材及化工业为主 上饶工业园区按行业结构划分的产业结构表 行业类别企业数凤 凰三 江旭 日比 例 纺织服装63127 14 机械设备 电子 291331334 52 石油 化工 1234514 28 金属 建材 13211015 48 食品饮料 40134 76 生物 医药 40134 76 汽车及配件 52125 95 其它 910810 71 合计 84241248100 1 3 4上饶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上饶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截止 2004 年 10 月底 园区已引进项目 218 个 已投产企业 116 家 其中 投资过亿元的企业 19 家 高新项目 7 个 合同引进资金 101 亿元 外资 2 08 亿美元 可见 推动园区经济增长的力量仍以内资占绝对优势 据统计局资料 显示 上饶工业园区入园企业数 投产企业数 销售收入分别位居全省第四位 实现税收居全省第五位 实现就业人数居全省第六位 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了 以机械电子 建材 食品 有色金属 医药化工 纺织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 其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 97 24 16 整合后的上饶工业园区体制关系基本理顺 招商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 态势 但是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招商引资尚处于低水平扩张阶段 缺少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核心企 业 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2 产业发展与原有产业特点优势的契合度不高 未能充分利用上饶在光 学仪器等方面的传统优势 3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缺少核心竞争力 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 2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选择 2 12 1 现有优势产业现有优势产业分析分析 比较信州区及上饶县 1994 年 2000 年及 2004 年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值结构 比重并排序 可以看出信州区属于轻工业的行业多数均为以劳动密集型粗加工 业 如食品加工业 纺织业 服装制造业及皮革制造业等 上饶县的工业行业 中重工业化倾向十分明显 排在前列的轻工业仅有饮料制造业一项 从表中可知 除交通运输制造业退出主要行业前列 服装制造业后来居上 外 十年间前信州区前五大工业行业基本保持不变 仪器仪表制造业已逐步上 升到主导地位 电气制造业 纺织业和皮革制造业仍居前列 主要年份信州区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比重及排序变化主要年份信州区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比重及排序变化 17 1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6 3 11 6 100 7 8 1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 4 229 8 120 3 2 1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 1 428 4 256 2 1 15 电力 蒸汽 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 3 92 8 6 总计 86 9 95 8 98 0 相比之下上饶县的行业排序变化稍大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 采选业和煤炭采选业已退出前五大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的优 势有所下降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升至首位 化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排位 也在上升 主要年份上饶县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比重及排序变化主要年份上饶县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比重及排序变化 199420002004 工业行业分类 比重排序比重排序比重排序 1 煤炭采选业 8 0 52 6 10 2 非金属矿采选业 8 3 41 1 0 6 7 3 食品加工业 2 6 90 6 4 饮料制造业 9 1 315 5 31 8 5 5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1 2 2 1 0 6 8 6 印刷业 2 9 8 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7 4 6 55 6 3 8 医药制造业 1 3 4 4 63 1 4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 8 122 8 212 9 2 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 2 81 2 1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3 7 155 6 1 12 专用设备制造业 2 5 102 8 9 13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11 1 22 5 1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 7 6 15 其他制造业 5 6 72 9 7 16 电力 蒸汽 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 0 64 6 4 总计 86 4 94 5 80 9 根据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计算的行业区位商如下表所示 信州区 行业区位商大于 1 的行业依次为仪器仪表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 电器机械制造 业 皮革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及纺织业 18 2004 年信州区主要工业行业在江西省的区位商年信州区主要工业行业在江西省的区位商 工业行业分类信州区该 行业比重 江西省该 行业比重 区位商 1 饮料制造业 0 2 1 4 0 15 2 纺织业 4 7 3 4 1 38 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7 5 0 5 16 48 4 皮革 毛皮 羽绒及其制品业 3 2 0 6 5 14 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 8 5 2 0 35 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 5 11 0 0 05 7 普通机械制造业 0 6 1 7 0 35 8 专用设备制造业 2 2 1 1 2 11 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 7 10 7 0 07 1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 3 2 8 7 23 1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6 2 0 8 71 47 上饶县区位商大于 1 的行业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 饮料制造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服装制造业及化学制造业 2004 年上饶县主要工业行业在江西省的区位商年上饶县主要工业行业在江西省的区位商 工业行业分类上饶县该 行业比重 江西省该 行业比重 区位商 1 非金属矿采选业 0 6 0 5 1 28 2 饮料制造业 1 8 1 4 1 30 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 6 0 5 1 21 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 6 4 8 1 17 5 医药制造业 3 1 5 6 0 55 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 9 5 2 2 48 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5 6 11 0 5 06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 7 0 8 0 8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上饶中心城市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体 高新技术产 业所占比重很小 其对工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弱 此外 工业行业分布 比较分散 产值过亿的企业微乎其微 即使是精密制造 有色冶金及金属制品 建材及医药化工等支柱行业 也没有在全国形成明显的行业规模优势 江西凤 凰光学仪器总厂 江西上饶信江实业集团是上饶两家较大的龙头企业 但与国 内外同行业优势企业相比 其规模经济并不明显 19 2 22 2 产业选择原则产业选择原则 主导产业代表着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和趋势 引导和推动着整个产业结构 的高级化进程 产业结构的变动就是通过主导产业的变化 转移和更迭来实现 的 因此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 合理化的关键 也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中心问题 具体来讲 上饶市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1 现有产业基础较好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 在地区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较大 对地区经济增长期到 支撑作用 3 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今后的发展潜力较大 4 产业关联度较大 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 可持续发展原则 2 32 3 现有优势产业分析现有优势产业分析 根据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计算信州区主要工业行业区位商 可以 看出 区位商大于 1 的行业依次为仪器仪表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 电器机械制 造业 皮革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及纺织业 上饶县区位商大于 1 的行业依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 饮料制造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服装制造业及化学制造业 总之 上饶中心城市工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 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 很小 其对工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也很弱 2 42 4 可能选择的主导产业可能选择的主导产业 依据上述原则 经过比较分析 今后一段时期内上饶中心城市应确定以下 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 光电器材制造业 纺织与服装加工业 建 材及冶金加工业 汽配与机械制造业 生物医药制造业 20 此外在第三产业中商贸流通业 旅游服务业应确定为主导产业发展 3 3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 3 1总体策略 1 1 东承江浙 西倚南昌 借力发展 东承江浙 西倚南昌 借力发展 上饶地处四省九地市的交汇处 东南接轨闽浙沪沿海经济 是连接中国经 济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便 利的交通 为上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 高以及产业集聚的不断增加 在沿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土地 水电 劳 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而上饶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对外交通较为方便 经 济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 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 工资水平较低 投资环境正逐 步改善 要素成本优势日益凸现 这直接决定了上饶工业经济实力水平的提高 2 2 优化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升级 实现跨越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升级 实现跨越发展 上饶市正处于长三角 浙江和福建等地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前沿阵地 产业 转移的加快以及集聚经济的作用将有利于上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饶市工 业发展已具一定基础 特别是各级政府近年来对主攻工业高度重视 基本具备 了工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和体制保障 上饶市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后进地区 在工业发展方面可以吸收沿海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 具有后发优势 3 3 加强区域分工协作 建立 加强区域分工协作 建立 半小时半小时 经济圈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经济圈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在工业布局中 首先要强化包括上饶县城和信州区在内的工业核心区 为 发挥核心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 实现工业企业在区域上的分工协作 需要围绕 核心区建立一个 半小时 城市经济协作圈 包括广丰 玉山 横峰 弋阳 铅山等区县城和一些重要的镇 从核心区到协作圈内的交通时间都在半个小时 以内 这样工业企业可以进行紧密合作 甚至采用零库存的 及时送货 的生 产组织方式以节约生产成本 同时充分发挥沪瑞高速公路 浙赣铁路 320 国 道横贯东西七区县的交通优势 依托中心城镇的集散功能 连点成线形成一个 沿交通干线的工业走廊 这也是上饶市接轨浙闽沪的战略要地和通道 工业结 21 构上突出自身特色 并与核心区形成一定的互补性 以增强协作圈内的工业企 业分工合作 4 4 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速基础设施配套 改善投资环境 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速基础设施配套 改善投资环境 科学规划中心城市发展 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中心城市产业 规模 全面提高产业 人口 资源集聚功能 提升中心对周边城乡辐射和带动 作用 打通上饶县城连接市区的主干道 尽快建设凤凰大桥 三清山大桥 加速 融入中心城区 加快带湖 水南 老城区旧城改造步伐 进一步完善民主片区 基础设施 加快行政中心建设 抓住铁路北移和新火车站场建设契机 规划好 火车站新片区 3 2产业发展策略 3 2 1第一产业发展策略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调整结构调整结构 1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生态型 外向型 效益型 规模型农业 2 继续做好做大优质米 蔬菜 瓜果 水产 优质畜禽五大支柱产业 中 心城市应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 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速农业产业化 规模化 工业化进程 积极培育 农业龙头型 规模型企业 实现规模集约经营 提高农业效益 4 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建立 跨区域的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产品流通 3 2 2第二产业发展策略第二产业发展策略 形成集群形成集群 1 坚持以主攻工业为核心 抓住国际产业向国内转移的历史机遇 积极迎 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辐射 充分发挥上饶优势条件 以上饶工业园区为依托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辐射扩散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 着力主攻优势产业 同时大 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尽快形成以纺织服装 机械制造 光学元件 汽车配件 22 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效应 3 打破区域界限 强化关联性产业 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形成以支柱产 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效应 4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集中度高 关联度大 产业链长 竞争力强的大工 业园区格局 强化包括信州区和上饶县城在内的工业核心区 并围绕上饶中心 城市建立 半小时 产业经济协作圈 3 2 3第三产业发展策略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更新换代更新换代 1 强化商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