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国家标准43 (4).doc_第1页
食品工业国家标准43 (4).doc_第2页
食品工业国家标准43 (4).doc_第3页
食品工业国家标准43 (4).doc_第4页
食品工业国家标准43 (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资兴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三月63资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资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11年3月13日资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资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经过审查,同意资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决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资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认为,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了资兴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意愿,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会议号召,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资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城市、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和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建设,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目 录第一章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1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11“十一五”取得的显著成就1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6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73指导思想74基本要求8第三节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85发展定位86主要目标9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2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2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38拓展建材产业139提升林产加工业13第二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410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1411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1412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1513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16第三节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1614壮大食品工业1615有序开发东江湖水业16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716突出发展旅游业1717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818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19第五节 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2019促进产业集群发展2120统筹发展大中小企业21第三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2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2221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2222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423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2424强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25第二节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52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526改善农村基础设施2627建设农民新村26第四章 加快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建城乡体系27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728着力建设好中心城区2729大力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2830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2931加强和创新城镇管理29第二节 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3032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3033建立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体系3134完善绩效考评机制31第三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135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经济区3236保护发展东江湖生态经济区3237转型发展北部复合经济区3238提升发展东部特色经济区3339扶持发展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33第五章 加快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开发体系33第一节 建设内外通畅的交通运输体系3440全面提高道路通畅能力3441推进东江湖水运改造提质3442改善城乡公共交通34第二节 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3543加强金融生态建设3544创新金融服务方式3545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35第三节 建设集约发展的新型产业园区3646加快提升园区承载能力3647实施特色兴园战略3648创新建设和管理园区机制37第四节 建设融合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3749构建新一代主干信息传输网络3750加快推进“三网融合”3851加强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38第五节 建设保障有力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3852提升发展传统能源3853加快发展新能源3954加强电网改造和电力基础建设39第六章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打造生态资兴40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4055大力推动节能减排4056合理开发利用资源4057大力发展绿色经济41第二节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控4258加强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4259加强东江湖流域环境保护4260加强城区大气环境治理436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4362加强环境监管力度43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4363. 加强生态建设4464促进生态修复44第七章 加快推进科教人文发展,构建现代文明体系45第一节 推进科技创新4565增强科技创新能力4566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45第二节 建设教育强市4667优先发展教育4668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4669协调发展各类教育46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4770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4771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47第四节 建设文化强市487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4873积极推动文化创新4874加快壮大文化产业4875全面提高社会文明水平49第八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49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4976充分促进就业和创业497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5078优化收入分配机制51第二节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517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180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52第三节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5281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5282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5383全面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5384大力发展体育事业54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5585完善社会治理结构5586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5587加强法治建设56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56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5688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689推进要素市场管理体制改革5790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5791加快社会事业改革5892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5893.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59第二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5994.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5995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和贸易6096推进区域经济合作60第十章 强化实施保障,努力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6097强化组织实施6198强化规划合力6199强化项目支撑61100强化监督考评62资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1“十一五”取得的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应对特大洪涝灾害、特大冰雪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重困难,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经济总量2008年跃上100亿元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56.14亿元,年均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764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84亿元,年均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6.97亿元,年均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6亿元,年均增长19.1%。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2.66倍、2.76倍、2.39倍,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图一:GDP增速图图二:财政收入图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85:59.75:25.4调整为9. 0:68.0:23.0。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占比提高8.25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大并形成了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建材等支柱产业,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94.37亿元,年均增长2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年均增长15.8%。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柑桔、楠竹、茶叶、东江鱼、油茶、生猪、时鲜蔬菜等产业进一步做大提升影响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年均增长21.7%。服务业快速发展,东江湖景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和投资的比重分别为76%和7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62%。图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22亿元,年均增长38.5%,是“十五”时期的3倍。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成,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交通更加便捷,累计完成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5.36亿元,新改建干线公路里57.2公里、县乡公路182.6公里,完成农村通过公路698.1公里。水利、电力、通信等建设持续加强,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达1万吨、垃圾处理能力达300吨。城市框架初步拉开,东江新城初具规模,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20.1平方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12元,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25元,年均增长9.9%。努力促进充分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91万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9.5%,森林覆盖率为67.26%。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综治民调跻身全省17位,成功创建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市、区)”、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图四:城乡居民收入图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达10.48亿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自2000年开始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来,持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湖南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质量连续三年居郴州各县(市、区)首位。文化工作自2005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后,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市、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6左右。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民族、宗教、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公检法司、信访维稳、救灾应急、安全生产等防控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表一:“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 标 名 称2005年规划目标实现情况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亿元)58.810612.5156.1415.5财政总收入(亿元)5.029.251313.8422.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946.76.76.971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亿元)17.7540.61890.3638.5进出口总额(万美元)1163266118524-15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亿元)15.8229.151337.8619.1城镇化率(%)566062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51564827.572259.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9984152218.81671210.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297.25.2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2.253.8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82.2城镇登记失业率(%)3.54以内3.91全市总人口(人 )36.336.537.520.66森林覆盖率(%)74756726-6.7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1.441.142013038-9.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20741860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吨)67784060注:1.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2.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实际排放总量待郴州核定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既面临较多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挑战,总体上我市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加速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期。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稳健、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战略部署和提出以“两新”促“两型”、以“四化”带“两型”,建设“四个湖南”重大思路,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郴州提出推进“两城”建设和“三先”奋斗目标,总体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极为有利。同时赣州、韶关等周边城市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市加快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监着严峻挑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诸多重大发展机遇。金融危机中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取向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强力助推我市发展。我省实施湘南大开发和郴州先行先试政策将为我市科学跨越发展提供较宽松的制度空间。我市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强力保障。我市被列入财政省直管,这有利于加强我市的财力支配权与分享权,并获得在制度创新中先行先试的自由度空间。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而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加之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更加重了我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财政收支和社会维稳的压力。我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只要准确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大势,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市情,着眼全局,抢抓机遇,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科学跨越发展的新局面。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3指导思想综合考虑资兴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和谐发展为主旨,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民本理念,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加重视开放开发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协调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深入实施“四市战略”,努力建设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城市、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和生态宜居旅游城市。4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坚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当前及今后面临的根本任务。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千方百计保持发展速度,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做大经济规模,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打造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坚持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加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我市处于郴资桂一体化区域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带,以及生态资源优势独有,同时有着郴州唯一“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和全省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的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取向。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贯穿到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为建设,引导经济、人口、资源和生态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不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第三节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5发展定位根据我市发展基础、阶段特征、资源禀赋,从区域功能角度,可定位为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城市;从城市特色上可定位为生态宜居旅游城市;从产业发展来说可定位为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城市。主要扮演好两个角色:(1)湘南经济核心增长极战略支撑点。作为郴州城市群中唯一的中等城市与郴州市共同肩负着湖南省“南大门”经济中心职能,成为引领湘南大开发、带动湘南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城市。(2)湖南经济转型示范区。紧紧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强力推动我市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城市。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1)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等体现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省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园区,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推进煤电、有色金属、建材、林产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化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锂离子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生态宜居旅游城市。主要实现两个目标:(1)生态宜居城市。以生态保护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活动,力争建设成为湖南省在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系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生态调节作用的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2)湘粤鄂三省、武广高铁沿线城市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在东江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础上,力争成功创建东江湖国家AAAAA级旅游区、东江湾国家AAAA级景区。6主要目标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表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0年实际2015年计划年均增长(%)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56.1431515以上预期性2居民消费率(%)4147.56.5预期性3财政总收入(亿元)13.843016以上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0.36100025以上预期性5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亿元)37.8694.220左右预期性6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94.37215.918以上预期性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3.025.42.4预期性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172013预期性9进出口总额(万美元)5247006左右预期性10城镇化率(%)62686预期性资源环境11耕地保有量(公顷)1987419835约束性森林覆盖率(%)67.26724.74约束性1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811.53.5预期性14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约束性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约束性16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10约束性二氧化硫-10约束性氨氮-10约束性氮氧化物-10约束性社会民生1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约束性1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413.30.9预期性1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1.021预期性20全市总人口(万人)37.52390.75以内约束性2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人)3161632650约束性22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0955约束性23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3.83.4预期性24城镇登记失业率(%)4.24.5以内预期性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7122945212以上预期性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2251273412以上预期性27保障性住房建设(套)24521约束性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栏一: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是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经济总量力争超过315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财力保障继续增强,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投资消费带动作用凸显,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省前列。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到68%。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9万人左右。耕地保有量保持19835公顷。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城区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未降低2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铅排放量减少10%。东江湖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市森林蓄积量达1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社会建设和管理明显加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3.3年。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居环境舒适优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2650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21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争优势。重点支持煤电、建材、林产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到2015年,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积极实施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载体建设。加强江北工业园和食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规划建设好生态化资五低碳产业园,重点建设鲤鱼江污水处理厂及固废集中处理设施,提高区域主要污染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与高等院校联姻,在园区建立科技创业中心,建设相关实验室,针对产业升级亟需的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问题,进行课题攻关,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基地。加强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节能降耗,推动行业、企业、产业链、产品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8拓展建材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铝合金材料、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等材料或产品,全面推进铝材、水泥、钢材、石材、耐火材料、平板玻璃、机制砖、水泥制品、塑料管材等建筑装饰材料提档升级。重点支持湖南金磊降低消耗和污染排放,兼并重组,发展配套产业;加快推进鑫阁铝业二、三期铝型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项目,开发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支持新型建材和混凝土搅拌项目建设。9提升林产加工业推进林产加工企业的兼并整合,逐步取消乡镇小型林产加工企业,扩大单个企业规模,大力引进培育高端家俱龙头企业,支持创兴板业、鑫兴木业等林产加工企业做大做优品牌。统筹规划林产工业园区,严格企业准入标准,积极引进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别是楠竹精深加工、竹木旅游工艺品的精深加工等,重点发展装饰板材、家具、工艺品等3条产业链条。加强用材林基地建设,积极利用市外资源,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竹木加工产业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郴州竹木利用综合示范区,努力将我市由郴州第一林业大县(市)转变为郴州第一林产加工业强县(市)。第二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跻身郴州乃至全省前列。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10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信息、生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产业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发展新材料产业。鼓励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品牌、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发展有色金属仓储质押交易新业务,重点依托华信有色、展泰有色、华康新材料、丰越环保科技等骨干企业开发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材料等新材料,依托杉杉新材料、鑫阁铝材发展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先进储能材料,尤其要抓好杉杉新材料二、三期扩建工作,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锂离子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着力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年产值超200亿元的支柱产业。11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支持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制造业。围绕新材料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引进、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技改,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做大汽车零部件、水工设备、工业特种锅炉、矿山机械等传统优势产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研究开发航空装备、高档数控装备等先进装备产品。专栏二: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1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建设国标1#银生产线建设项目、铅锌联产及相关资源综合回收冶炼、有色金属产业整合开发项目等项目。3建筑材料。重点建设钢结构材料生产项目、硅石综合开发项目、煤矸石95标准砖项目、鑫阁铝材年产6万吨生产线建设项目、竹材综合利用等项目。4食品制造。重点建设年产5000吨米、面、糖果焙烤制品项目,森林食品加工项目,豆制品加工项目,年产20吨有机茶出口项目,年产40万吨桶装矿物质水及瓶装水、饮料生产基地,青岛啤酒(郴州)有限公司易拉罐生产项目,郴州市金浩油脂有限公司精炼和精深加工项目,大诚中药饮片生产项目,商品水开发项目等项目。5新材料。重点建设郴州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锂离子电池负极特种炭素材料、锂电池电解质、电解质溶极新材料建设项目,华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材料加工项目,普洛尔新型负离子节能灯等项目。6信息产业。重点建设安防监控、软件及动漫产业园等项目。12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研发电子材料、电子元件产品,提高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型电子器件等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推动残友科技动漫产业园建设,加强芯片设计与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之间的合作,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覆盖集成电路、高能电池、芯片制造、监控设备、动漫游戏等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13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适应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要求,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系统集成和总承包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用于污染治理、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再生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的节能环保产品。第三节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排放的绿色产业,充分利用资兴特有的资源优势,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全方位支持食品制造业、东江湖水业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产业。14壮大食品工业充分发挥东江湖水、东江湖果、优质果蔬、优质禽畜等食品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生态优势,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做强做优食品工业园,促进食品工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开发以东江湖为地理标志的休闲、方便、旅游、保健、功能饮料等特色系列食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完善的东江湖食品营销体系,做响“东江湖”食品品牌,培养发展和壮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企业。重点做大做强啤酒、鱼制品、茶油、果蔬加工、禽畜肉制品、米制品、保健食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把罗围食品工业项目园打造成为湖南省重点食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淡水鱼制品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科技园。到2015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15有序开发东江湖水业开发水资源、发展水经济、建设水都市,大力加强长株潭地区战略水源地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以东江湖水为依托的产业。树立全新的水商品、水产业、水经济的观念。全面发展直饮水、水饮用品等商品水业,冷水中央空调节能等水工程业,划船、赛艇等水上体育产业,水乡、水都生态休闲旅游业,以及水具水器业、水上运动用品业、水环保业、水科研业等等,重点推进实施长潭株郴衡直饮水工程等项目。通过水经济的发展,优化水资源,形成水文化,从而进一步推进水经济大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兴由水资源富市转变为水经济大市、水文化名市。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适应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16突出发展旅游业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争创东江湖AAAAA级景区和东江湾AAAA级景区,努力实现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加大旅游投入,充分利用城投融资平台,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以生态、休闲为取向,科学统筹编制好旅游风格规划,重点编制好东江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半岛公园、雾漫小东江、东江湾夜景等专项规划,强力推进景区内所有建设项目风格与旅游规划理念相一致,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用传承方式建设具有资兴特色风格的大东江湖景区。加快推进景区开发建设,突出抓好东江湖、雾漫小东江、东江湾泛半岛公园三大核心板块景区开发,重点抓紧实施东江漂流起漂点下移、东江大坝码头等提质改造项目,强力推进半岛公园、寿佛文化主题公园、雾漫小东江等文化休闲项目,打造全国独特的精品摄影基地和生态观光胜地,统筹推进天鹅山、八面山、程江丹霞等景点景区的开发。加强旅游产品创新,推行旅游标准化,积极发展休闲祈福游、森林旅游、户外康体养生、农家休闲等以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推进旅游区域合作,主动对接和融入莽山、井冈山、炎帝陵、南岳等周边景区。加强旅游主题营销策划,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重点加大以“东江湖水文化”为主题的节会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力度,进一步打响“寿佛故里、生态资兴”旅游品牌。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市旅游业总收入60亿,年均增长20%以上。17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建设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推进江北工业园物流园区、鲤鱼江物流中心、罗围物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罗围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低到18%左右。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中介服务,推动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互动融合。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审计、专利代理、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网络购物、税务代理等信息商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积极培育科技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科创中心,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研发服务体系,建立新兴电子产品的研发服务联盟,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十二五”期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18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全面提升餐饮住宿、商贸流通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保障、休闲娱乐等新兴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构建由专业批发市场、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连锁超市、星级酒店、大众餐饮、便民服务店等组成的多层面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将日用生活品和生产资料为主的市场拓展为全方位、多类别的大流通市场。改造升级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重点完善提升鲤鱼江综合大市场、资兴市建材大市场,重点建设兴宁农产品批发市场、罗围大市场、迎宾花园大市场等大中型市场,规划新建木材交易大市场、机电大市场、鲜活畜禽及产品交易大市场等专业大市场。“十二五”期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抢抓高铁和郴州大道建设带来的“同城效应”机遇,突出滨水特色,加快以东江湾为核心区域的商住地开发,打造资兴旅游地品牌和现代化滨江商贸中心。大力推动市区旧城改造,带动和推进农村集镇改造和农村多层公寓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与市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健全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搞活住房二级市场,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坚持、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和商品房预售制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房地产在拉动内需、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规范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加快社区服务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拓宽服务内容和领域,大力发展家政、维修、看护、代办代理、食品配送、慈善互助、残疾人康复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废旧物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推进保洁、保安等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拓展健身娱乐、婚庆服务等社区服务领域,培育一批社区服务品牌企业。专栏三: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1旅游。重点建设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申报国家项目)、百里丹霞综合开发项目、资兴市长盈头生态园、天鹅山森林公园开发、东江湖黄草景区岛屿综合开发、八面山旅游综合开发、湘南植物园工程、东江湖提质改造项目、东江湖兜率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五岛一村建设项目(爱情岛度假村)、雾漫小东江项目开发、东江湾旅游景区综合开发等项目。2现代物流。重点建设资兴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鸿通仓储物流项目,资兴佰溪汇物资配送、仓储、综合楼建设,宏发物流,资兴市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等项目。3商贸流通。重点建设资兴东江湾休闲购物中心、东江鸿都商业城、资兴市东江旅游步行街建设项目、东江湾广场开发项目、汽车专业卖场、资兴农贸市场提质改造、资兴市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等项目。扶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会化、机构养老规模化、社区养老专业化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养老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一批高质量、服务全面的新型养老机构,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十二五”期间,培育社会化规模养老服务机构24家。第五节 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突出培大扶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升竞争实力,统筹发展大中小企业。19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核心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煤电、建材、食品制造、林产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东江湖水业等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集群发展,大力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