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现强 CAO Xianqiang 张福磊 ZHANG Fulei(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 要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新社会运动的发展以及多个学科不同路径的研究共同开启和推动了关于“空间正义”的思考。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空间和正义两个角度对“空间正义”概念进行了阐释。“空间正义”不仅是正义在空间的表现,而且植根于空间和空间生产的过程,受空间所强化的支配和压制的影响。为使其更具政策意义,本文较为详尽地分析了“空间正义”的具体内涵。“空间正义”不仅丰富了正义理论,推动了消除空间不公的社会行动,并且为许多相关社会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更重要的是它对认识和解决中国城市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空间正义;社会运动;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The debate on “spatial justice” is promoted by the spatial turn of social sci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research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 different paths. On the basis of many scholar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spatial justice” from perspectives of spatiality and justice. “Spatial justice” is not only the expression of justice in space, but also rooted in spa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and influenced by the domination and oppression strengthened in and by spac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atial justice, The paper proposes seven aspects of spatial justice to make it concrete in policy. The concept of spatial justice enriches the theory of justice, promotes social action to decrease spatial injustice and provides new theoretical explanatory power for many social issu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spatial justice is th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as urban space.Key words:Spatial Justice; Social Movements; Urban Space对于正义的追求和讨论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的城邦时代。西方的正义理论演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经过近代的洛 克和边沁等,再到当代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及其论辩,理论不断 丰富。但是对于正义的空间性,却在相当长时期内未被直接讨 论过。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危机。空间 剥夺、空间隔离和贫民窟等城市空间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 反思。一些学者开始以空间为突破口进行政治经济分析,揭示 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解释城市空间问题,论及或提出了空间正 义的思想。到 80 年代后,随着经济重构、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 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空间不公问题。城市空间正义问题因 此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空间正义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 得到了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 空间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一些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者, 在西方国家经验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的居住分异、城市贫困空 间聚集等做了许多研究。不过整体看来,学界还缺乏对“空间 正义”思想的系统探讨,在引介城市批判理论时,存在着忽视 价值诉求,“重批轻立”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空间正义” 的形成背景、发展和内涵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对中国城市空间 问题的启示和现实意义。述就已经在社会理论中出现,但是空间要素真正地嵌入社会理论研究中,并且推动社会理论“空间转向”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真正打开社会科学研究者空间想象力的是列斐伏尔和福柯。在这之前空间一直被视作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正如福柯所言,空间被视为死寂的、固定的、非辩证的、不流动的。列斐伏尔改变了空间是空洞和静止的观念,认为“(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物”。1 “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 几乎在同一时间, 福柯也阐述了自己的空间思想,认为“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 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3,并将空间性放入 空间、知识和权力的关系之中。在列斐伏尔影响下,许多社会理论家开始从不同路径进入 了“空间转向”的研究。布迪厄从实践和符号角度论述了空间 理论。在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论述中,曼努尔卡斯特认为:“空 间不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 换言之,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4 同时,“后 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 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 遍共识。”5 大卫哈维认为空间及其政治组织表现了且反作 用于社会关系。他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空间与资本积累”、“不 均衡的地理发展”、“时空压缩”和“空间修复”等进行了理 论分析。作为后现代地理学的领军人物,爱德华索亚阐明了“社 会空间辩证法”,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这波“空间转向”的潮流开始于 1970 年代,并在地理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相互跨学科讨论,而从 1980 年代起,更成 为社会科学讨论后现代化及全球化的重要切入点。1990 年代后 期空间转向的知识浪潮超越了社会学和地理学两大讨论空间的1.“空间正义”的理论背景: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在西方学术界,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 成为了越来越广泛的话题。尽管一个多世纪以前,有关空间的论空间正义:形成、内涵及意义 *Spatial Justice: Context,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传统学科,在都市研究、城市规划、政治学、哲学、建筑、文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促成了一百多年来 有关空间的第一次学术转向,学者们开始像解释人类生活的“历 史性”和“社会性”那样阐释“空间性”了。当然,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尚在进行,空间要素在许 多学科还并不是主流,并且存在着不少的争论和批评。纵然如 此,空间思维正在介入有关人权、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公民权、 民主、贫困、种族主义、经济增长和环境政策等重要公共话题 的讨论。6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一些概念的思考正日渐被空间化, 这些概念就包括了社会正义、参与式民主和公民权利等。可以 说,“空间正义”就是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一个产物和一部分, 是社会正义的空间维度。斗争。在都市语境下,城市社会运动中最直接的政治表达主要在于居住地和相邻的社区,因此,争论领域被清晰地空间化。 城市空间和都市秩序的社会和空间再生产比工业生产和劳动过 程更加成为斗争的中心。“在福特 - 凯恩斯式的大都市里,围 绕着一个具体的都市性空间意识而小规模都市社会运动的潜在 力量,已被带到了激进的都市研究和政治的最前沿。”10 卡斯 特曾经分析认为,城市是社会生活中不同向度的表现,人们倾 向于把城市、空间、都市功能和都市形式作为其感觉的源泉。 但是当人们遇到一种不明确的力量时,人们会作出反应,以对 抗给他们这种可以感觉到的力量的物质形式。因此,人们越不 能辨识给他们经济剥削、文化异化和政治压迫的原因,而当能 感觉其作用时,他们就会反对在生活中引入这些物质形式。一 定的空间形式就被视为这些恶魔的散发者、组织者,并变成恶魔。因而,社会运动一方面对抗着剥削、异化和压迫的结构根源,2. 空间正义的现实斗争:社会运动的视角同时也对抗着人们日常生活条件的特定空间形式。2.2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下空间性社会运动的发展西方战后福特 - 凯恩斯主义模式的国家治理危机和城市危机是新的空间意识开始的现实背景,同时,危机所导致的社会 问题引发了新社会运动的兴起。197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重构、 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都市重构,日益严重的城市空间问题使 人们开始认识到空间正在成为压迫的源泉之一。新的空间意识 和空间不公成为了社会运动的动力之一,而这种空间抗争开始 反映在寻求更大范围社会正义的新社会运动中。2.1 城市危机2.1.1 西方国家干预的集体消费与城市危机 这一“空间转向”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爱伦史考特曾指出,二战后的十几年里,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主义在先进 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和根深蒂固的社会形 式。这种社会形式产生了不同的国家干预,引起了国家干预与 社会问题无止境的螺旋循环,从而形成了一种“国家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由国家经营者、官僚、规划者、专业顾问 和学者等形成的“新阶级”成为了社会权威和控制的主要化身。7城市问题显著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以及社会管理 的技术控制和科技理性特征。为追求效率的和科技理性的结 果,城市规划者大量依赖技术官僚的方法论和空间过程的实证 理论,以利润作为追求的价值。国家介入城市的集体消费过程, 并通过城市政策扮演着日常生活管理者的角色;国家对集体消 费的干预导致了集体消费的政治化和供给的危机,并深刻地改 变了城市的空间;由官僚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使得城市居民 失去了对社区空间的掌控;富有感情的邻里关系遭到破坏;越 来越多的穷人等弱势群体被迫离开家园并日益聚集,形成了严 重的空间隔离;大都市化、大规模郊区化、内城的衰败和地方 政治的分裂不断地冲击着城市结构和空间。8 到 1960 年代后期 和 1970 年代,欧美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危机。2.1.2 城市社会运动的“空间指向” 在此背景下,围绕着城市的集体消费和空间的城市社会运动兴起了。新城市社会运动的目标主要有:一是要求提高集体 消费水平,坚持城市居民环绕着空间的使用价值来组织以对抗 利润导向的城市规划;二是寻求对社区文化的认同,维护和创 造来自种族和历史的地方自主文化;三是寻求都市自我管理, 以市民参与对抗国家的官僚集权。9城市社会运动是分析空间政治化的一个批判性分析框架。 社会运动与国家政权的对抗既发生在特定空间中,又为空间而1980 年代以来,随着福特 - 凯恩斯主义的倒塌、经济重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浪潮以及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西方主要城市经历了都市重构的过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城市出 现了社会 - 经济不平等和空间不公平的问题。空间两极分化日 益凸现越来越多的空间隔离,日益严重的“空间失配”, 空间的不平衡发展,公共空间的私人化,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公等,这些空间问题成为了“创新和维护不平等、不公正的一部分,成为了经济剥削、文化统治以及个人压迫的一部分”。11 由此,空间不公正激发或增强了人们尤其是那些被剥削、被统治和被“边缘化”的人,消除空间不公正和寻求空间正义的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有意或潜在地驱使了旨在寻求城市权利和空间正义的新都市空间性运动的出现,并将其从早期的社会运 动中区别出来。这些新的空间性运动包括:社区组织和联盟争 取更好的住房和公共交通的行动、城市权利运动、消减财富和 福利的空间分配不公及争取权力民主分配的努力、旨在国际和 平和正义的全球正义运动,以及已经广为人知的环境正义运动 和女权主义运动等。尽管空间正义意识的实践才刚刚开始,但是必定会在大都 市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全球化和后大都市语境 下的空间不公问题和旨在空间正义的都市社会运动,有助于从“市民身份和民主、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社区发展和文化政治、社会公正和道德秩序的已有概念出发,以更明确的空间视野来进行反思”。12 全球化语境下的空间正义运动引发了学术界关 于“空间正义”的更深入思考。3.“空间正义”的思想流向“空间正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 18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法郎吉”和欧文的“共产村”,就在努力体现“空间正义”原则。但是,西方学术界有关空间正 义的讨论却是与社会科学“空间转向”和新社会运动特别是空 间正义运动大约同时进行的。空间正义的部分思想或内涵已经 嵌入到领地正义、环境正义、不正义的城市化、地区公平等相 关概念中,但是直到近十几年才被作为专门的术语进行讨论。 地理学家和都市研究者在解释大规模郊区化和大都市化扩 张时代已经深深嵌入城市生活的不正义的空间问题时,形成了 三个相互交织的流向:一个是从领地正义概念开始,又分为了自由主义原则下不公正的地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激进的非正义城市化批判研究两个方向;第二个是源自列斐伏尔并从1960 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城市权利”思想;第三个的出现要 晚于前两者,最终明确地集中在“空间正义”概念上,强调了 社会与空间的辩证关系。133.1 “领地正义”、不公正的地理研究和非正义城市化的批判空 间 正 义 概 念 化 的 一 个 实 际 起 点 就 是“ 领 地 正 义 ”(Territorial Justice)。它是布莱迪戴维斯 1968 年提出的,随 后由大卫哈维在 1973 年的社会正义和城市中借用并创 造性地发展为“领地再分配式正义”。哈维对这一概念的定义, 即社会资源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不仅关注分配 的结果,而且强调公正地理分配的过程。但是在实现公正分配 的方式上,大卫哈维从他的自由主义原理转向了作为一个马 克思主义学者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城市本质就是产生不公 正的机器,因此消除城市和地区的不正义与不公平,必须进行 结构和制度的变革。哈维在正义、自然和差异的地理学和全球资本主义空间走向一个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做了 进一步的论述。随后,哈维和马克思地理学家从批判的空间视 角分析社会正义,更多地偏向了讨论“非正义的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Injustice)。另外一些不那么激进的地理学者, 用不同的方式推进了正义空间性的思考。他们专注于度量、描 述和理解社会不正义和不公平的地理形态,比如:科茨、约翰 斯顿和诺克斯的地理与不公正(Geography and Inequality,1977),以及后来的戴维史密斯关于社会正义的地理学著作。143.2 “城市权利”与“空间正义”城市危机产生了另外一股促进空间正义概念形成的研究 流 向, 即 列 斐 伏 尔 最 早 构 想 的“ 城 市 权 利”(the Right to the City)概念的发展。列斐伏尔在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的压迫 和异化的批判中提出了“城市权利”的思想。“城市权利”就 是公民控制空间生产的权利,城市居民有权拒绝国家和资本力 量的单方面控制。它或许是“空间转向”在政治学领域最强势 和成功的延伸。15 它的发展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列斐伏尔的 城市权利思想;二是推动“城市权利”发展的空间意识的兴起; 三是“城市权利”的当代复兴。2000 年左右开始,城市权利 成为学术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议题,并被很多社会、政治组织和 社会运动作为行动的口号。“城市权利”的目标不仅是公民进 入城市空间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生产过程,使得城 市及其空间的变革和重塑能够反映公民的意见和要求。城市权 利成为与空间正义相互交织和密不可分的概念,并促进了 1990 年代后期多学科的“空间转向”。3.3 “空间正义”研究和洛杉矶学派最早公开使用“空间正义”概念的英文文献是戈登H皮 里(Gordon H. Pirie) 发 表 的 论 空 间 正 义 (On Spatial Justice,1983)。他在“社会正义”、“领地的社会正义”等 概念基础上,论述了“空间正义”概念化的可能性。尽管皮里 对空间的理解束缚了其空间正义的涵义,但他为后来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新世纪开始后,空间正义概念兴起,越来越多的学 者加入讨论,其中迪克奇(Dikec)的正义与空间想象一文, 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在批判皮里的基础上,对空间正义的论述 超越了再分配模式,开始关注空间的社会生产,并把空间化看 作是导致不正义的主要结构因素,提出了被广泛提及的空间正 义辩证法正义的空间性与空间性的正义。这场讨论中,最耀眼的当属洛杉矶学派。都市研究后现代取向的洛杉矶学派以卡斯特和哈维等学者的理论为基础,挑战了基于工业资本主义城市的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芝加哥学派以 自然生态过程类比城市过程,认为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内,人为 追求最大化生存空间而展开争夺,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分化是激 烈竞争和适当选择的结果。它忽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的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和作用。洛杉矶学派则认为人在城市 空间的选择上几乎无法摆脱其文化属性。它指出,在西方高度 城市化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工业 - 农业模式审视空间的差异。 每个地方都形成了其特定的空间文化属性和特质,比如硅谷就 不仅仅是经济的产物,也形成了特定的空间文化特质。贫民区 也会形成其“贫民文化”,造成贫困的再生产,甚至贫困的代 际生产。这些无形的文化劣势比制度上的歧视更加难以消除。它认为空间不公是人为的,因此也可以通过政策去改变。目前,洛杉矶也已成为空间正义理论化和走向现实世界与政治实践的中心。 空间正义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推动,但是前期关于空间正义的文献主要来自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都市研究等。随着很 多学科空间意识的觉醒,不少跨学科的学者也介入空间正义的 讨论,比如麦农奥菲尔德关于城市 - 区域的“都市政治学” 中繁荣区域民主和减少空间不正义的研究得到了全美都市政府 的关注;盖瑞尔德福拉格和理查德T福德等提倡对地方 治理和选举规范的修改以刺激区域意识,实现更大的空间正义; 艾利斯马瑞恩扬则增加了对区域民主与空间正义苏醒的洞 察。16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空间正义研究的深化。4. 关于空间正义的内涵关于空间正义的涵义界定,有些学者通过对空间不正义的否定来论述,还有一些则通过论述空间正义与社会正义、经济 正义、环境正义等概念的关系来实现,甚至有些放弃了对概念 的界定,而把它及其某些原则看作是不言而喻的。这些方式部 分地描述了空间正义概念的特征,但是还不是很系统。作者认 为,对空间正义内涵的完整把握应从“空间”和“正义”两个 视角入手。4.1 “空间正义”:两个视角的观察4.1.1 正义的空间辩证法 戈登H皮里在论空间正义中就认识到,如果把空间看作是绝对的,是事物发生和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那17么“空间正义”就是“空间中的社会正义”的简单缩写。这种“空间正义”关注的是“正义”的分配性方面。他承认,如 果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又生产了社会关系,其本身就有可能是不公正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空间正义”概念。不过,戈登皮里并没有对这一新的概念进行详尽论述。迪克奇从皮里的断点出发,超越了单纯分配式的“空间正义”讨论,提出18了非正义的空间辩证法。(1)非正义的空间性(Spatiality of Injustice):正义有一 种空间的维度;各种形式的不正义表现在空间中;从空间的视 角可以观察、分析和辨别表现在空间中的不正义。(2)空间性的非正义(Injustice of Spatiality):空间的生 产不仅体现了各种形式的不正义,实际上也生产和再生产了不 正义;强调的不是空间本身,而是空间的社会生产过程。4.1.2 超越正义论争辩的“空间正义” 在当代正义观念的讨论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正义论辩。自由主义正义论是建立在理性的个人基础上的。它认为,在与他人的类似自由权不冲突的情况下, 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社会和经 济不平等的安排只能在有利于社会中获得利益最少的那部分成 员的条件下存在。相反,社群主义的正义论以社群为基础,认 为社群的权利优先于个人权利。这些正义观念都聚焦于社会经 济的公平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式正义不足以反映正义更广和更 重要的面向。1990 年代,艾利斯马瑞恩扬超越了自由主义 和社群主义论辩,提出了“差异的承认”基础上的“差异政治” 正义论。扬认为应当把支配和压迫作为考察不正义的起点,而 不仅仅是集中在分配的公平性上。她指出了压迫的五副面孔, 并告诫人们寻求正义必须抑制任何形式的压迫。19西方学者大都认为,“空间正义”应该超越正义的争辩, 成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这是对政治决策形态和改进空间分配 的政策实施的反映。他们强调空间正义关注的不仅仅是空间化 如何影响分配,而且关注空间化如何稳固和强化了压迫和不正 义的分配过程。综合两个视角的观察可以看出:“空间正义”的概念是对 不正义的空间表现的批判,是对由特殊形式的空间化生产和延 续的系统性支配和压迫的批判,目的在于观察、辨别和消减植 根于空间和空间过程的不正义。4.2 空间正义的具体内涵为了使“空间正义”更具体化,以适用于政策分析和现实 观察,甚至作为评估政策发展的依据,结合西方学者对“空间 正义”的论述,作者认为“空间正义”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 以下方面:第一,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和机会在空间的合理分配是公 正的。这些社会资源包括就业机会、医疗保健、公共交通、教育 机会、良好的空气质量等,以满足不同空间群体的基本需求。 同时,这种分配应尽可能最大化地区间的乘数效应。当然,这 种公平性不是平均主义的,而是要对弱势群体做有利的不平等 安排,以实现大卫哈维所说的“最少的优势领地”和最穷居 民的财富最大化。20第二,空间政治组织对弱势群体的剥夺应当减少到最低的 限度。空间的政治组织是空间不正义的重要来源,比如不公正的 选区划分、城市投资的“红线歧视”、排斥性的分区规划、制 度化的居住隔离等,空间正义要求不断消减政治组织和制度安 排带来的空间不正义。第三,避免对贫困阶层的空间剥夺和弱势群体的空间边 缘化。由于资本逻辑下空间生产的累积往往导致不利于穷人等弱 势群体的空间分配,城市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城市功能的日常活 动反而成为不正义的主要根源之一。许多导致弱势群体边缘化 的空间或区位歧视又加重了这种分配式不正义。因此,寻求正 义最现实的就是把弱势群体从这种边缘化的压制中解放出来, 使其平等地进入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参与社会生活。第四,保障公民和群体平等的参与有关空间生产和分配的 机会,增强弱势群体意见表达的能力。努力提高不同空间内群 体自我解决本空间内问题的能力,使得公民或群体有权拒绝资 本的强行进入和权力的家长式统治模式对空间的单方面控制。 第五,尊重不同空间的多样文化,消除空间的文化歧视和压制。因为特定空间人群所在的区位而强加给他们文化、经济和 政治上的偏见所形成的空间歧视是空间不正义生产的基础之 一。这些被歧视群体及其空间通常遭受着主流文化的“同化” 侵蚀,其自身的差异性被漠视。资本与权力强势的主流文化试 图否定“差异的空间”,导致空间日益均质化。社会正义的多 样性要求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不同空间群体的差异。第六,任何容忍、鼓励甚至合法化针对特定空间群体的社 会和系统性暴力是不正义的。例如在空间上对特定群体的排斥 甚至驱逐。第七,环境正义要求保护不同空间群体的环境公正。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任何空间的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空间特别是弱势群体空间的环境正义为 代价。尽管“空间正义”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的不正 义问题的讨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批判空间视 角下的正义讨论,它可以在所有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观察、分析 和应用。空间正义的概念不仅可以丰富对正义的理论探索,而 且它把空间放到首要位置加以强调,以弥补之前人们对正义空 间性的忽视,从而促进了一种空间洞察力的形成。这种空间洞 察力有助于把消减空间不公和追求空间正义融入到寻求更大范 围正义的社会行动中。空间正义在很多相关议题上也有同样的 解释力,比如社会排斥、居住隔离、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公 共服务、城市贫困、城市更新、城市遗产保护以及城市化过程 中的空间问题等。5.“空间正义”对中国问题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空间的生产和重构的过程。19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空间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 在城市空间的生产和重构过程中,部分地区强势的政府和资本 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增长”的促动和掩护下,过分追逐空间 经济效益,造成正义的价值与制度条件缺失,因此损害了空间 正义原则,导致了城市空间的不公问题,例如空间的剥夺与隔 离、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以及公共空间的过度资本化等等。这种 不正义的城市空间生产或开发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 了民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和批评,遭到了失地农民、动迁居民 的抵制。总之,中国城市空间的不公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社 会的和谐。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以“空间正义”的价 值和原则反思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以及政府在城市空间生产 中的角色,使得中国的城市化符合“空间正义”的价值,实现 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空间正义”对中国城市问题的现实意义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空间正义”有助于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 系问题带来新的思考。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化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对农 村空间和农民空间权利的剥夺。同时中国城市化中的空间扩张 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转换和变动。大量 城郊乡村空间被城市吞并成为新的城区。大量郊区失地农民在城市空间扩张中被卷入城市化过程,由于某些制度和政策失当,他们一方面被剥夺了原有的空间权利,另一方面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空间,从而游走在城乡之间。因此,“空间正义”要求城市化应当协调城乡的空间利益,保障农民的空间权利,促进 城乡关系的和谐。第二,“空间正义”有助于中国的和谐城市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路径。首先,一个和谐的城市应该是符合“空间正义”的。城市 的空间资源应当公正地分配。公民平等地接近和融入城市空间。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实质在于代际公平,要求空间资源 分配和空间安排利于代际公平。然而如前所述,中国城市空间 不公问题日益凸显,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的不和谐,而且影 响着城市社会的和谐,同时空间不公也会加重代际不公,因此 “空间正义”是和谐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然要求。第三,“空间正义”有助于为解决城市贫困、社会排斥等 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随着城市贫富差距的加大和住宅市场化的加深,中国城市 贫困阶层(城市贫困群体、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等)开始出现 在居住空间上相对聚集的态势,即贫困群体向城郊结合部集中, 而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也将由于房地产开发无法获利而造成旧 区的衰退,从而形成贫民区。它们无法享有公平的空间资源, 也无法参与城市空间生产过程,并导致贫困加剧。同时,这种 空间剥夺还衍生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社会排斥问题,特别是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等。因此,“空间正义”要求 保障公民的空间权利和参与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机会。第四,“空间正义”有助于促进对当前城市治理的反思。 城市空间的演化是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的综 合作用下形成的。但是今天的中国城市空间的生产多是在权力 和资本主导下进行的,社会力量较弱,难以对权力和资本形成 有效制约。这种治理机制会导致城市空间生产和重构中“空间 正义”价值的缺失。所以,实现城市的“空间正义”必须改变 现有的治理机制,有效地约束和监督权力,同时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过程和城市空间的生产。 总之,可以看出,对“空间正义”概念和理论的讨论对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实和理论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当 然,本文引介的“空间正义”概念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 空间反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用来分析中国问题时必须考 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空间生产的自身特征。这就需要深刻 地把握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对此需做进一步深入的 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 式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10BGL10031), 以 及 山 东 省 社 科 基 金 重 点 项目“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治理研究”(项目编 号 :05BJJ22)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LTD, 1991: 26.2 亨利列斐伏尔 . 空间 : 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 . 载包亚明 .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2: 48.3 福柯 . 空间、知识、权力 . 载包亚明编 . 后现代性与地 理学的政治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1: 13-4.4 曼努尔卡斯特 . 网络社会的崛起 M. 北京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 2001: 504.5 迈克迪尔 . 后现代血统 : 从列斐伏尔到詹姆逊 . 载包 亚明 .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2:84.6 Edward W. Soj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服务化转型中的客户满意度提升策略报告
- 新能源汽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与产业布局报告
- 数字化转型下2025年银行零售业务营销效果提升报告
- 左旗茶艺知识培训教育课件
- 好书介绍步骤课件
- 奥齿泰工具盒使用课件文库
- 灌肠病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节能灯可行性研究报告
- 激素调节课件北师大
-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课件
- 2024年泰州市靖江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真题
- 国际快递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塔吊拆除安全操作方案模板
- 普惠金融业务讲座
- 虚拟健康咨询接受度分析-洞察及研究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护理查房
- 2025年高警示药品管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低压电工证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省政府顾问管理办法
- 消防法制业务培训课件
- 医院药剂科运用PDCA循环降低拆零药品管理不合格率品管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