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私学.doc_第1页
孔子与私学.doc_第2页
孔子与私学.doc_第3页
孔子与私学.doc_第4页
孔子与私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与私学孔祥骅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事业与治学的历程时说他自己是三十而立。孔子自述的三十而立,除了指他在三十岁时已熟悉、精通六经等古代的大量文献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孔子面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已立下了救世的宏愿,形成了他的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典范的立身处世的思想法则,确定了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比较完整的伦理观、政治观、社会观。这里,我想除了以上两层意思外,另外的意思就是在孔子三十岁时,他开始在民间创办私学,始教于阙里,并以小型学术团体的形式,开始了儒家学派早期的学术活动。这时的孔子已是一个为鲁国人所周知的品德高尚、学问精深的知名人物,求教他的学生自远方接踵而至。从他三十岁起,一直到他仕鲁之前,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创立私学和从事传授六艺的教学方面。大约在孔子三十岁左右时,他开始招收第一批弟子,这中间有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孔子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子路,也属于这第一批弟子之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拜孔子为师时大约二十一、二岁。子路出身贫贱,为人性格豪爽、耿直,起初他对孔子很不尊重,还欺凌过孔子,但孔子以德折服了他。子路后来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可靠的学生。在孔子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中,还有伯牛、冉有、子贡、颜渊、闵损等人,这批孔子的早期招收的弟子,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程,这主要是技艺、节文之事。这些课程在周代是属于小学的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德行,陶治性情,多从事于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准备由他们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无资格得到求学机会的。自从孔子创办私学后,才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这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在鲁国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招收一大批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教育培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孔子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活动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为了收集古代的文献典籍,为了弄清三代文化的演变,孔子早有去洛邑的打算,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当守藏史的老聃博古通今,通晓礼乐文明的源头,明白道德学问的归宿。我们还得向这位智者求救哩!南宫适将孔子的这一赴周都采访的愿望报告给鲁昭公,请与孔子适周,鲁昭公还派出车马仆役,支持孔子师生这一次长途出国访问活动。事实上,施教是贯串孔子一生的主旋律。根据史记记载,他在民间创立私学的教育活动最初开始于三十岁,即他赴周都游学前后,他的第一批学生中如鲁国的贵族弟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是在这时候拜他为师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创办私学、始教阙里的第一阶段。从三十七岁到五十岁,即从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由于当时鲁国政治是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与这些权臣合作,坚持卷而怀之、邦无道则隐。史记.孔子世家说: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这时期孔子的弟子中,不仅有来自齐、鲁的学生,还有来自楚、晋、秦、陈、吴各国的弟子,孔子弟子几乎遍及当时各诸候国。这段时间可以算是第二期。孔子晚年招收的子游、子夏、曾参等人,与他早期招收的弟子有所不同,则属于后一辈的弟子。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课程是古代的文献,也就是后来的六经。所谓门徒三千,当然有点夸张,就是七十二贤,也不是同时共学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讲学洙泗的第四时期。论语上记载,樊迟请学为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孔子的学生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学费、生活费从和而来呢?这里有一点值得探讨,孔子办私学的经费是从何而来的?考查孔子几十年的创办私学实践,可归纳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首先,孔子办学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够参加春秋后期政治改革活动的志士仁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根源。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应该从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孔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可以塑造与改变的。他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有道,不得不依靠志士仁人,就必须在办学中坚持将道德培养放在首位。只有那些自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是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孔子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在孔子看来,这些君子儒应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改革中去。孔子办学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孔门教学分成四科,孔子是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材,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修养最高;政事以冉有、季路最出色;言语有宰我、子贡;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像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曾为列国大夫或邑宰,子贡常相鲁、卫,在施政上很有政绩。至于他晚年招收的弟子,则专门致力于学术教育的活动,如曾参、子夏、澹台灭明、商瞿等。曾参设教于武城,孟轲称其弟子有七十人(孟子离娄下)。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均是他的弟子。子夏在孔门中是传经之儒,汉代学者称儒家经学均由他所传授。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诸侯。此外,还有商瞿传易。澹台灭明和子夏的教育事业,又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传播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孔子一生除了有四五年的从事政治、为官治国外,几乎都用在教育事业上。他在政治上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的教育目的是达到了。传说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也有说七十二人。即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教育对象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办学,就是所谓王官之学,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这种官办的学校,教育大权由贵族垄断,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民间不能流传学术文献,那时是没有私学的。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口号,也是他创办私学的最大特点。造成古代贵族政治与阶级政治的主要因素除了出身以外,另一个就是知识的鸿沟,这对于当时的贵族政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谓有教无类,历来有不同解释。或指出身、贫富不分类,或指族种、地域不分类。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这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送给他十条干牛肉,孔子就收他做学生。由此可见,孔子办学,向学生收的学费是很少的,大体上说?quot;有教无类的重大意义,在于孔子招收学生已经打破了贵族和平民出身限制,不管是什么出身的学生,他都给予他们同样的学习机会,一律平等地看待他们,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这种不分富贵贫贱一律教育的作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自孔子创始的。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其办学规模可谓空前。由此可见,孔子办学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论语阳货上记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明确宣布,人之成为各种不同的人,主要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张瑞番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是基于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从而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甚至贱人奴隶的范围,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个重大突破正是孔子通过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对教育的垄断地位,才得以完成的。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万世师表而为世人所崇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通过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从而为世界文化教育发展史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进步。教育内容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夏、商、周贵族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十分简单的,谈不上有多少理论性、知识性的教材,这是与当时的文化尚处于较低水平有关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的礼、乐、射、驭(同御)、书、数等六艺,指的是保氏对国子(贵族子弟)施教的内容,其中射、御是属于军事性质的技能,这种军事技能以及和技能相配合的礼、乐活动,是当时贵族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所必备的素养。此外,礼是指待人接物的礼仪,乐是指音乐、舞蹈方面的艺术教育,还得掌握一些书写和计算的知识技能。这就是孔子之前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孔子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这种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使他的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孔子在办学中,又对教育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他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从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课书。这六部经书后来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这六部书,也曾被列为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但那时还是未加工整理的、十分庞杂零乱的,并且充满着怪、力、乱、神荒诞迷信的内容,只是到了孔子手里,才排除了重巫、重鬼的重天命的宗教鬼神文化的成份,注入了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新精神,终于编订成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经过孔子整理的六艺或六经的这一套教本,在中国古代的学校中,一直被使用了两千多年。礼记经解上记载了孔子对六艺或六经的解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进行的六艺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赋于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的素质教育。司马迁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 六艺 者,折中于夫子。又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身通 六艺 者七十二人。又庄子天下篇对于鲁国孔子的教育内容作介绍:其在于诗、书、乐者,邹鲁之士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总之,孔子六十八岁倦游返国,赞易,作春秋,直至获麟绝笔,正寄托了他晚年的社会、哲学、政治理论,并形成了他的同人、大一统、天下为公等大同思想。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固然包括诗、书、礼、乐,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易与春秋。孔子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六经文献为主,这也是孔子的教育内容与孔子之前的教育内容根本不同的地方,孔子办学将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孔子之被尊为文圣,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教育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今天看来,孔子的因材施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即是说,孔子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在教育上应有所区别。他说?quot;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向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孔子说:柴也愚(愚直),参也鲁(鲁钝),师也辟(偏辟),由也(刚猛)。又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他只用一两个字就刻画出高柴、曾参、子张、子路、颜回、子贡的个性特点,甚至连颜回、子贡二人的经济条件也十分清楚;并且对他的学生的优缺点也能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如子贡问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谁更好些?孔子说:子张办鹿?穑?酉陌焓虏患啊?quot;子贡说:那应该是子张胜过子夏了吧?孔子说:办事过火与办事不及都一样不够多啊!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如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子夏由此领会到礼后乎?孔子赞许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礼乐是形式,而仁义是内容,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又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由此可见,孔子是将质看得比文更为要紧。启发诱导。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教学的首倡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教学的创始人。远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提出启发法之前,孔子就已积累了丰富的启发教学经验。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他又是注入式教学最早的反对者。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愤则已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既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论语为政篇记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做孝,孔子只是答以无违(不要违背礼节),孟懿子没有再往下问,孔子也就不往下讲了。学生提问到什么地方,孔子也就回答到什么地方,并且也是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如何积极程度而定的。孔子又将此事告诉樊迟说:孟懿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又进一步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这才进一步回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是在学生自身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时,才给以教导的。颜回曾经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论语子罕)颜回感到孔子善于有步骤地诱导他求学,既教他学习古代的文献,又要求他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他既有知,又能行,使他的知识成为有用的知识,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是想停止学习也停不下来。孔子教学中又运用叩竭法。这也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法。论语子罕上按孔子的话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再次,教学相长。孔子办学主张教学相长,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一部论语就记载了大量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答的情况。论语学而上记载子贡请教孔子说:穷人能不谄媚人,富人能不骄,如何?孔子说:这也算不错了。但不如穷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这就更好了。子贡于是说:诗经上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不就是这个意思么?孔子说:赐呀!像这样,才可与你谈诗了。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去,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的意见,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他希望颜回对他的教学多提意见,以便使师生之间互相促进提高。最后,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亲如一家,孔子对学生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向孔子的儿子孔鲤打听,问他从父亲那儿学些什么,孔鲤告诉陈亢除了教他学诗、学礼,再也没有其它功课了。陈亢知道了孔子将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孔子对于学生的缺点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宰予昼寝,孔子批评他是朽木、粪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