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村考古揭密崖门海战宋元秘史.doc_第1页
皇宋村考古揭密崖门海战宋元秘史.doc_第2页
皇宋村考古揭密崖门海战宋元秘史.doc_第3页
皇宋村考古揭密崖门海战宋元秘史.doc_第4页
皇宋村考古揭密崖门海战宋元秘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皇宋村考古揭密崖门海战宋元秘史122.224.130.*1楼有宋一代,是离中国人很近的一段历史。也是和我们家族历史有很深关系的一段历史。本门赵氏族谱记载的老祖宗赵卞(1008年生-1084年卒,明年是老人家诞辰1000年),是浙江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北宋仁宗景佑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殿中侍御史(位同宰相的御史相,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 因祖上曾任宋相、同为赵宋遗族的历史(详见注1),汉民族、汉文化与赵宋一朝深深胶缠的关系,因此一直潜心搜寻资料,四处采访寻找再写历史的突破方向。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自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不少国外的史学家也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宋是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有宋一代,充满太多诡谲魔幻的宿命。在一波波外来专制暴力肆虐下和思想的强奸中,现代中国的民主宪政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有宋一代几乎就是汉祚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不信?请看: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其实就是一场颠覆朝纲的兵变夺权,改朝换代欺负的是柴周氏的孤儿寡妇。太祖以武将出身和武力夺得天下,其后对武将极端猜忌和防范,“杯酒释兵权”就是这种防范心理的体现,也间接造就了有宋一代“文兴武衰”的局面。 其时宋朝周边强势游牧民族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蒙古(蒙元)轮番兴起,均十分强悍。受宋太祖赵匡胤“抑武兴文”政策影响,宋总喜欢文人掌军,重文轻武限制武将的权力,体制上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武将杀敌盈万最多能得个游击、参军之类县团级职位,而以文进出身,金榜题名后一放就是个地州大员。 因此宋军战力始终受限制,对外敌的战争多以失败告终,比如在军事极其有利之时,宋真宗和辽人却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放弃了索取被石敬塘买掉的幽云十六州等大片国土的权利,并向金称岁纳贡,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丧权辱国。 2009-11-18 20:20 回复 122.224.130.*2楼 历史的迷局有时真的是祸福相因,这份文弱竟然为北宋赢得了文治、经济最强盛的百年和平发展之机。有宋一代因文弱而给后人留下了武功差强的文弱印象,却也因其文弱而达成武功所不能达到的文治兴盛局面。宋的很多体制都能在现代发达国家见到,如君相分权(和西方国家的总统总理分权相似),文人出任国防部长(枢密院)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新鲜事,在宋朝可以一个常例。军队的改革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这也是现代国家管理军队的基本制度。宋在中国的封建朝代中是相对民主的,你能想象包公拗辩的喷沫飞到了宋仁宗脸上,皇帝只好以绢试面,而包公居然可以继续不管不顾大发喷议?庙堂之上,君臣可以为政事争论不休,各执已见。有宋一代,却是中国知识分子活得最滋润的时期呢。 当年太祖欺凌柴周氏孤儿寡妇得国,报应一在身后的北宋天下没有传到自己子孙手上,历史悬疑的“斧光烛影”暴卒后,弟弟赵光义(宋太宗)以母杜太后遗命有言“兄终弟即,以避柴周氏帝幼失国”为由,先于太子赵德芳登位。其后也没按杜后遗言弟终还位于太祖子孙,而是传位于自已的儿子宋真宗赵恒。造成北宋九帝除开国太祖外,其余八帝均为太宗一嗣。 宋太宗抢了哥哥一脉天下,报应之二还在南宋。 “靖康耻”的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宋京汴梁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宗被掳。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被封康王)南逃渡江,于次年(1127)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后定都临安,成为南宋第一代皇帝。据说因为生理原因没有生育能力,宋高宗一直没有后代,后不得已立了宋太祖七世孙赵昚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让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1163年1189年在位),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手中。算来兄弟二人及直系后代各坐半朝各九帝,不管你信不信,都充满了宿命轮回的色彩。 开国太祖以武力凌弱欺凌柴周氏的孤儿寡妇,抢得江山,报应三在宋度宗赵禥的三个儿子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和宋幼主赵昺(最后三帝)的身上,蒙元的兴起南侵,1274年宋度宗20多岁暴亡,留下几个孤儿寡妇,奸臣贾似道弃杨淑妃年长的儿子赵昰,拥立全皇后的四岁幼子赵显为宋恭帝,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元军统帅伯颜和张弘范在焦山大败张世杰统领的南宋水陆二军后,攻下健康进兵临安,谢太后一意投降,伯颜顺利进入临安,宋恭帝和谢太后一同被俘往大都。 后元以宋帝和太后命往各处招降。但德佑二年(1276)五月初一,杨淑妃与南宋诸大臣在浙南温州拥立益王赵昰(1268年生)为帝,是为端宗,竖起赵宋不倒的大旗,坚持在浙南、福建两广和越南(宋朝的藩属国)一带继续抗元。宋端宗1278因在珠江口深圳海面一带遇台风坠海,被救起事受惊病卒,葬于江门崖山一带。杨太后和诸大臣再立度宗和俞修容之子赵昺(1272年生1279年卒)为帝,次年因崖门海战失利,丞相陆秀夫负帝蹈海殉国。赵宋的孤儿寡妇,给人(蒙元)欺负得也狠哪!宋末的二帝一后加丞相陆秀夫,均葬送在了崖门一带。 史料记载,小朝庭在崖山期间,建起行宫30多间,军屋3000多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方便交易。各地闻讯,纷纷组织义军前往,集结了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这方面无疑占有优势。决定宋元军势消涨国运更替的两军主帅,居然是一对远房堂兄弟,元军掌军的是张弘范,灭宋的名将,年长宋军主帅张世杰几岁。张世杰幼年丧父,曾经寄居在张弘范父亲家一同就读求学。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为掌军大员。但此张远不如彼张。 2009-11-18 20:20 回复 122.224.130.*3楼 掌优势兵力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山惨败后,此时已经对残宋的前途不抱希望,拥20万之众,却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实际上也是漂泊流离的亡国心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斗志,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一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无穷无尽的流离颠沛。 元将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并控制了陆上的淡水水源。海上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战斗力严重削弱。 元军跳上宋船后,无法移动缺乏机动灵活的宋军,面对的就是和陆战优于自己的元兵短兵相战,且无法迅速转移,死拼下来的结果是宋军大溃。兵荒马乱中,缺少定力的文人丞相陆秀夫也失去了镇定,他过早地选择了杀身成仁做忠臣,逼着自己的妻儿一一跳海,然后匆忙背著幼主赵昺蹈海殉国。 本来事尚有可为:血战惨胜的张世杰领兵来接宋帝时,却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着蹈海,顿时军心大散,宋室大势已去。 获救的杨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杨太后也投海自尽。 残宋帝、后、相一战而丧,赵宋大旗顿时不举,人心浮丧,张世杰率残军沿广东海岸西去。据说途中遇风暴而望天海叹曰:“若天要亡宋,就请覆沉我的舟师吧,”后在海陵岛附近遇狂暴飓风而舟师尽覆,全军尽没。 宋朝和蒙元之间的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绵续了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铁骑纵横世界形成欧洲惊恐的“黄祸”以来,遇到的费时最长、着力最大、最为棘手的长期战争。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海上浮尸十万,崖山一役,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古政权,纷纷蹈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的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在这家国命运的转折关头,十万人集体殉国,从帝后到丞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态。这是何等的惨烈绝决,这又是何等的誓死如归!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的精神遗存里,都是仅见的。这才是本原的汉的精神,这才是有宋一代为后世留下的最精彩的一座人文丰碑。 作为元军灭宋的主要将领,身为北方汉人的张弘范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阳、樊城,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江南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在被元世祖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后,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一战生擒领兵丞相文天祥;其后在崖山再次击溃南宋舰队,彻底灭亡了南宋政权。 2009-11-18 20:20 回复 122.224.130.*4楼 宋室岭海俱平,张弘范在崖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后有人说刻的是“张弘范灭宋于此”,到100年后汉人复国(明朝),将刻于崖门水道崖边的这行字铲除,并附会成有人在前加了一宋字的“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讽刺张身为汉人而灭宋的汉奸行为。实不知赵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时,北方十六州先后成辽人、金人地盘,张弘范之父张柔实初为金人将领,后归蒙元,从来都没有生活在赵宋的统治下。优秀的天才将领生在敌国为敌所用反噬汉身,这也是赵宋报应之四的灭国之祸一因。 张弘范著有淮阳集,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近似南宋江湖诗派。在的他“述怀”诗中,他是这样描绘灭宋历程的:“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朝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至今读来仍使人觉得心胆俱裂。也可能身为汉人屠杀汉人的天报吧,他42岁灭宋,次年即告病亡。 相较有宋一代,多为书生文人掌军,除虞允文成功外,其余如文天祥等,都是失败的典范。抛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不说,单从军事技术上来说,这些杀身成仁义无反顾的忠臣们,于国于家是相当失败的。而屠杀了岳飞这样杰出武将的赵宋,此后百余年面临的是文人将兵极不得法,蠢忠愚孝血流成河的境地。所谓“国破思良将”,只能是“海上叹零丁”。 时间逝去快800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海战,留给今天的人们可见目标不多了,新会到珠海斗门间的几十里崖门水道,山海河湖的地貌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重大改变,以前宋兵驻船屯兵的银洲湖,目前已经淤塞几近全成陆地。新会博物馆的一官员介绍说:在当地的一处农田内,曾经发现过古战船。以前在水道中曾确认过18处古战船遗存,但一定位放浮标,很快就被人将水下的物什弄走了。如今一无经费再考虑防止文物流失,他们也很长时间不弄这个了。 记者采访此事时,恰是著名的“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发掘的进行时,发现了“南海一号”上有众多皇家宫瓷,发现了一条金腰带,一支有龙纹的手镯,这些都是宫中皇家所用之物,又发现“南海一号”船尾有个大洞,原来沉于风浪商船的说法被这些发现动摇了,记者和文管人员推测:“南海一号”是一条皇家用官船,已出水的这些宫中物件为赵宋南逃小朝庭御用之物。“南海一号”尾部大洞,沉船原因可能是毁于元军追击的舰炮,沉于海陵岛东侧,恰好离张世杰残余船队遇飓风沉没地不远 在新会古井镇崖山附近一个小村庄旁,我见到了一座全用蚝壳砌成的没有碑文的坟墓,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投海殉国的杨太后墓。杨太后殉国后,匆忙之间,张世杰将她葬在了这里。迫于已经改朝换代,百姓不敢为她树碑立传,只得用蚝壳为杨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坟墓。为了怀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新历6月12日)杨太后诞辰日,四乡八里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祭拜,久而久之,成为“国母诞”风俗。新会五个“南宋皇族村”新江村、联和村、慈溪村、霞路村、鹅溪村也有联袂祭国母的习俗。 杨太后是福建人,她的宗族亲人至今年年都来祭扫坟墓,并集资请人守墓。 一些忠义之士,冒着天大的危险,将侥幸脱逃的赵氏皇族后人严密保护起来,隐姓埋名躲在崖门左近的珠海斗门的南门、大赤坎和新会古井、三江、沙堆等当时处在大“古战场”周边村镇,直到汉人复国元朝覆亡,他们才恢复本来的姓氏,在崖门附近建立了数个赵氏的皇族村,并将宋代十八位皇帝的灵位永久供奉在村里的赵氏祖祠里。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南门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的祖祠。 2009-11-18 20:20 回复 122.224.130.*5楼 这支赵宋皇族,源于宋太祖宋太宗的亲弟弟魏王赵光美一支。崖门海战时,赵家村还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赵家子弟兵前来勤王救帝,战后隐于今珠海斗门大赤坎、南门等地。据南门赵家村村长赵承华(另见注2)介绍:至南宋理宗在位的1234年时,魏王后裔赵怿夫由江西调广州府香山县(含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斗门县)任县令,后世赵家村人多为魏王28代至34代后人,小部分太宗后人由新会三江等地迁居过来。 新会三江镇的新江村、联和村赵姓村民也是赵姓皇族后裔,其始祖为赵良韶,良韶之父乃建安郡王赵必迎。南宋崖山一战,赵必迎兵败避入三江,慨叹回天无术,为保存血脉,在新江村和联和村隐居下来并繁衍后代。赵良韶生五子,分别在古井的霞路村、慈溪村及沙堆的鹅溪村开枝散叶。目前,新江村、联和村还保留着古屋群,房屋均为砖瓦结构,瓦瞻雕刻精致,高度划一,约有100余间,古色古香,甚为壮观,很有皇风皇族气派。 据统计,目前包括新会霞露、台山浮石等的赵氏后人在内,已有二万余。 注1:宋史里由司马光所修的赵卞列传记载:“(赵)为政简易,体恤百姓,政绩显著”。史称赵卞弹劾不避权贵,针砭时弊,毫无顾忌,京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