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行性.doc_第1页
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行性.doc_第2页
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行性.doc_第3页
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行性.doc_第4页
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行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在APEC会议开始前,就传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消息,中国或许打算通过这一次APEC高级经济工作小组会议来确认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上个月,也就是10月24日,包括中印在内的21国财长和授权代表在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在召开的APEC会议的主题之一又是加强APEC经济体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考虑到APEC经济体与中国高层最近倡导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合度相当高,有观点认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呼之欲出。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西欧各国先后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考虑通胀,约合2006年的13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复兴中的欧洲,没有生产能力,不得不帮美国消化了过剩产能,美国借出去的钱最终又流回美国,欧美达成共赢。中国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尤其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产业,在国内城市化与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淘汰与消化过剩产能同样艰难。这时,对“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实施资本输出,以此消化自身的过剩产能,并以拉动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球增长,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还可以深化对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影响力,也是中国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负责任大国必不可少的一步。计划设想得美好,做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马歇尔计划之所以可以成功,除了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保证借钱的国家不赖账,更重要的是,受援国在这个计划的援助下可以复苏、发展。按受援金额排列,前五名受援国为英法德意荷,这些国家在二战以前就已经是全球的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力资本水平高。各受援国因接受援助而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也是目前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由“高收入”经济体为主的国际机构。受援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虽遭破坏,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判若云泥。投资于战乱后的欧洲,投资回报率非常高,马歇尔计划带来的资本输入,只需要解决他们资本不足的问题,而不需要考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法治环境、政府治理等各类软环境是否配套。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能面对的经济体远不及马歇尔计划时的欧洲国家,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和现实情况,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发展的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也在“一带一路”的交会处,未来与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也有合作的可能。这些国家,风格复杂,很多都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如中东国家和土耳其等国的世俗化政治和伊斯兰宗教一直在拉锯中,俄罗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冲突日趋升级,与原苏联国家的局部冲突不断。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与中国还有领土纠纷,中国与它们的合作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代入立场站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少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他们未完成或未开始现代化的转型,其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还不及中国,更不提法治水平、契约精神、商业环境,有的国家连政局都不稳,像阿富汗以及非洲的很多国家。对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能否顺利完成是首先会面对的问题,前任领导人承诺,后任领导撕毁合约的情况在中国对非的投资中并不少见。且不谈在国外,就算是在中国国内,中央企业在地方、发达地区国企在其它地区的投资过程中,吃暗亏、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是比比皆是。南亚、非洲等国的投资环境还远不及中国,如何保证中国投资的权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新近有消息指出,委内瑞拉对中国的贷款违约。作为委内瑞拉的最亲密盟国之一,中国自2006年起,向其提供了500亿美元的石油支持贷款,委内瑞拉每日向中国出口石油偿还贷款,由于油价下跌,委对中国停止供油,也不还钱,未偿余额高达百亿美元。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如果真要落实,这些国家的信誉是远远不及马歇尔计划面对的经济体,难保中国不会再碰到另一个委内瑞拉。即使援建的基础设施可以建成投产,这些设施能否派上用场,产生多大投资收益也是未知之数。想想中国地方政府过去几年的投资,中西部地区大批量上马的路桥、铁路、隧道,其实是严重过剩的。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援建,最终要产生收益,还是要靠该国、地区的经济有起色。这恐怕并非易事,要知道这些国家之所以贫穷,没有基础设施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根本的还是差在他们的投资环境、贸易便利性等软环境。这也意味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输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需要输出配套制度,帮助、督促输入国建立适宜的投资环境、减少贸易障碍、保护境外与私人投资等,在项目选择等方面,更要注意市场导向,确保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以此维护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的利益。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加入WTO的历史,美欧等国为了保障FDI的利益,在司法公正、国民待遇、市场准入、贸易壁垒、政府信息透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那么多功课:多轮谈判、磋商、国际仲裁、舆论压力等。中国想要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顺利的完成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美欧日当年对中国做过的事情,中国恐怕同样也得对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来一遍。毫无疑问,对于目前中国的经验储备,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中国还面临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实施马歇尔计划是否会干扰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高铁作为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的对外战略,但南车、北车两家高铁供应商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对于中国铁路总公司是好事,但输出高铁的时候,难免出现竞相压价,为此高层不惜让南车、北车合并以消除竞争,只是苦了中铁总,对外战略对国内市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展开,为了避免中国供应商在国外的竞争,我们是否要合并两桶油、合并各地形形色色的路桥与建工公司?中国多年发展形成的竞争市场如何自处?而这些问题不理清,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能走到哪一步,实难预料。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能走多远?不出所料,就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到来之际,北京给予最高礼遇,放假限行并用,久违的北京蓝天甚至被网络戏称为“APEC蓝”;与此同时,中国社交媒体以及资本市场则因为“中国马歇尔计划”而躁动不安,甚至有国内券商报告乐观表示这一计划直接涉及上千亿美元对外投资,间接效应更是不可限量。不知是幡动风动抑或心动,这一计划目前并无官方说明,出台时间难言靠谱,不过提前讨论也有必要,那么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可行性以及持久性如何?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理论界其实已经提出过不止一次,无论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还是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都曾提出类似设想。林毅夫表示投资于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基础设施项目,对创造国内外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至关重要,对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按照许善达的设想,中国可以用五千亿美元的规模建立“和谐世界计划”基金,其中含一千亿美元或其他外汇规模及三万亿人民币。该基金向发展中国家(其政府)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借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项目建设和采购要在中国企业中进行。目前支持派基本思路差不多,认为“马歇尔计划”在“二战”以后不仅促使欧洲复兴,也让美国从中大大受益。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面临的形势与“二战”后美国相似,即产能大量过剩、国际储备充沛。如果顺利实施,该计划可以达到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两大目的。历史是否总敲两次门?回顾过去,美国马歇尔计划有其特定背景。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尤其是西欧仍旧在世界经济之巅,美国只是国际市场的新兴玩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陷入困境,城市饱受战火摧毁,民众濒于贫困,此时美国国际地位则显著提升,因此以官方名义制定了欧洲复兴计划,并且当时国务卿马歇尔名义命名为“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1947年启动,持续了四财年,西欧各国接受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年度GDP二十分之一。以今天价格比较,这笔援助可谓巨款,这一计划不仅使得西欧经济重新崛起,而且促进了西欧各国一体化,从政治角度而言,加强了美国以及欧洲的盟友关系,改变了战后的世界格局。那么,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能否复制上述成功?梦想美好,现实残酷。这个看似一石二鸟的设想中,阿喀琉斯之踵在于投资回报率没有保障。刚刚委内瑞拉对中国违约为类似的外援或外债敲了一个警钟,该国不仅不再向中国出口33万桶石油以偿还贷款,而且中国贷款期限面临无限期延长的可能性。并非中国不够精明,类似失足还有许多国际机构,过去数十年的无数案例早已昭示,在不发达国家进行项目投资风险巨大,很高比例的投资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到每个项目也各不相同,但从运行机制上理解,往往可以归结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在不发达国家进行项目投资离不开借助当地政府,而当地政府对外来资金的使用遵循自己的运行规则。政治学研究以及现实政治都已经表明,很多时候,当地政府首先关心政府官员、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对资金的使用不是按照经济合理性而是按照政治逻辑分配,从而很难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与盈利。对于这一点,外国政府与组织能够施加的影响力极为有限。第二,即使选择的项目具有合理的社会回报率,但基于过高的交易成本,这些社会回报率无法转化为投资项目回报率。换言之,项目的社会收益与投资收益之间相差甚远。对此,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来克服经济学家所称的外部性问题。一种是尽可能选择那些社会回报率与投资项目回报率差距不大、从而具备正的投资预期回报的项目。但这类项目大多数已经被市场机制所发掘,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优势是在资金成本上的优势,如此,那些投资回报率高于马歇尔计划利率、而低于市场利率的项目有可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益者。第二种解决方案是中国模式。在中国,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就其投资回报率而言,很多都低于资金成本,但其社会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而这种社会回报最终以税收增加、尤其是土地增的方式反流给当地政府,这样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依赖投资基础建设的中国模式能否复制全球?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于,无论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中国过去道路揭示了两个关键点:首先,政府拥有庞大政府资产、尤其是土地,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社会效益有很大比例转化为政府收益。其次,中国政府是有效管理的政府,即使有所漏出(如各种腐败),总体而言,社会效益的主体被政府获得。反观很多发展中国家,其实并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结合各国政治运行方面的弊病,项目获得成功并具备充分的政治意愿保证归还中国资金,成为很难保证的事件。再来看另一段历史提供的启迪。一方面是国内过剩产能缠身,资本投资回报率节节下滑,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一路攀升,本币面临升值压力听起来有点耳熟,不过这不是说中国,80年代的日本也曾经面临类似困境。选择有两个,一个资本主义的设想,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另一个则比较温和渐进,那就是投资海外。当时的日本并没有选择出清过剩产能,银行系统仍旧源源不断为这些僵尸公司供血,不少公司的战略是选择海外一掷千金,日本商人堪称精明地买了很多地产以及矿产。即使如此,市场清算的一天总会到来,日本经济逐步空心化,而仍旧没有逃离经济泡沫幻灭的命运。对于崛起中的中国,借助经济的外交将成为未来战略的重要一步,无论此前的金砖银行还是亚洲投资银行都彰示中国的宏大雄心。中国资本对外扩张有经济上的天然动力,中国目前已经向资本净输出国靠拢,官方数据局表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7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6%,与此同时,中国对于外商投资则面临压力,今年前9个月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874亿美元,下降1.4%。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资本的对外扩张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对比历史与现实,中国可以从中吸收什么教训?首先,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机会多,但陷阱更多,或许在投资目的国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是一个方向。其次,国家主导的外援效果明显,但也有看不见的成本,中国应该考虑主要依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