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田制试释.doc_第1页
西晋田制试释.doc_第2页
西晋田制试释.doc_第3页
西晋田制试释.doc_第4页
西晋田制试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晋田制试释一、曹魏屯田制度的意义及其破坏 三国时期曹操曾经在他的统治区域内广行屯田,这种屯田制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所有屯田户都是政府的带着农奴性质的佃农。他们由政府配给土地、农具,一部分还配给耕牛,每年要向政府缴纳总收获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租课;其次屯田户直属农官,不属地方官管理;他们也不服兵役。 就以上的特点看来,曹魏的屯田制实际上只是汉代边郡屯田以及官田出租办法的推广。汉代大规模边郡屯田在武帝时展开,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说山东贫民被迁徒到“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衣食皆仰给于县官数岁,贷与产业”。贫民所迁之地本是由匈奴及附从匈奴的民族所占领的牧场,匈奴人既迁移出去之后,土地没有了主人,成为汉朝皇帝及其政府所有;因此徒居到那里的贫民只是以佃农身分耕种政府的田,即是由政府贷与土地及其他“产业”。当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旧绥远部分)的黄河北岸有一片土地称为北假。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称:“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尝置田官”,又地理志论赵地云:“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徙”。可知北假曾立田官,五原又有山东徒民;那末北假的“假”宇就是假税之“假”。这一片土地是假与徙民耕种的,才有这个名称。不单是北假,其他区域的民屯大概也一样。居延简有一条云:“第二长官二处田六十五亩,租廿六石”,田是由长官管理的,所以一定是屯田。我们看它的租要二十六石之巨,这显然不是汉代向地主、白耕农征收的三十税一之法。汉时每亩收获量大约一石,六十五亩要纳二十六石租相当于百分之四十的收获量,而像边境新开辟的荒田可能收获更少,那末就接近于佃农向地主缴纳的百分之五十的假税了。从居延一地的办法我们可以推想到所有边境民屯也适用假税的租额。 汉代边境屯田都由田官管理,而田官直属中央政府的大司农,汉书卷O O叙传称班况为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可以为证。 从武帝以后,皇帝常常把皇室所有的土地、苑囿、陂、池“假与贫民”并“赁与田器”,给与种籽;东汉时期在史籍上有更多的纪载。这就是说政府将土地租给农民以封建剥削方式收租的办法从武帝以后已成惯例。只是内地出租官地的规模不会像边郡屯田的规模那样大而已。 一到三国时期,由于汉末的黄巾起义,起义的被镇压和军阀问的混战,许多土地在长期军事行动中陷于荒芜。这种荒田更由于主人的流徙而成为无主之田。魏志卷一五司马朗传:朗复井田议:“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可见无主之田很多。荒芜的无主之出是谁有力量谁占。所谓力量包括政治上与经济上的;于是大小军阀、豪门大族广占土地,同时纷纷招徕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来耕种这些荒田。 曹操为了要建立以他为首的政权,首先必需要在当时生产力低落,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恢复生产,加强剥削,同时他不能容许土地与劳动力无限制地流到那些私家手中,因为这样他将不能组织更大的军队,也没有充分的粮食供应他的军队,从而也就不能控制那些地方割据势力。当时,以他的势力和地位可以将若干荒废的甚至有人耕种的土地收归他的政府所有,同时他也有充足的财力投在土地上。魏志卷一六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所载表扬建议屯田者枣祗的命令云:“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所谓“贼”是指义军,可见曹操兴立屯田的“资业”是从农民起义军那里掠夺来的,所谓“资业”包括土地、农具、耕牛。正因为他掌握了土地、农具、耕牛,于是他得以招募或强迫农民作他的屯田户。在三围魏志卷二一卫觊传中也有一段纪载: 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觊书与荀彧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竟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放散,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竟还。又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为之主,则诸将日削,官民日盛,此强本弱敌之利也。”彧以白太祖,太祖从之。卫觊眼见关中诸将的分割人口造成对政府的威胁,而要阻止这个趋势,必须有招徕“官民”的资业,过去的郡县不能和诸将争是由于贫弱,现在他建议控制盐的专卖,就可换得田器,于是政府获得了争取劳动力的本钱。 从各方面观察,曹操的政策是倾向于集权的,他有意于恢复两汉帝国时期的统一政权,因此他不能容许地方割据势力的过度膨胀;他的唯才是举的选举政策,裁制冀州豪强兼并,打击汉代高门弘农杨氏,都表现了他的政策;而屯田制度与士家制度是这个政策的重要一环。出于屯田制度与士家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他的政府永远拥有优势的人力财力以压倒各种地方势力。 可是曹操政策执行的结果,充其量只是暂时妨碍那些世家大族的发展,当他死后不久,屯田制度就被破坏了。 屯田制度的破坏大概在曹叡统治时就已开始,到了曹芳时就很显著了。三国魏志卷九曹爽传: (何)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这是司马打倒了曹爽之后加给曹爽党徒的罪状,但是司马氏父子当国期间却更加紧了对屯田制度的破坏。我们知道司马氏是河内的儒学大族,其建立政权除了拥有西边军队之外,主要的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拥护。司马氏政权是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的,他本身属于这一个阶层。也靠这一个阶层来共同组成统治集团,因此他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进行了一系列的措置,其中的一项便是把政府所有的土地和劳动力重新分配。 晋书卷九三外戚王恂传: 魏氏给公卿已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按千字疑当作十)。租牛客户就是向政府租牛的屯田户,屯田户的身分本来是政府的佃农,此时由政府赐给公卿以下,他们就变为私家的田客。由于屯田户不服徭役,他们被赏赐给私家时仍然保存这权利,从而又扩展到私家所有的客户,于是害怕服役的小民很多投身于大地主之门,充当田客以求免役。 屯田户之赏赐是在魏末,确切年代虽不知道,大概是在司马氏当国以后的事。魏志卷二八毋丘俭传注载俭讨司马氏表,其中有一条责备司马师“募取屯田,加其复赏”,这是说司马师召募屯田户当兵,是完全违反屯田户不服兵役的规定的,并且又将屯田户作为赏赐,并给予免除衙役的权利。毋丘俭既然以此为司马师十一大罪之一,在此之前可能很少有将屯田户充作赏赐与召募为兵之事。王恂传所说大概就发生在此时。这样,曹操所建立的严格限制屯田户脱离屯田机构的制度就被破坏了。终于在司马炎称帝前一年明令废止了屯田制。魏志卷四陈留王纪咸熙元年(二六四年)书:“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这条法令恰恰在此时颁布自然是有讨好大地主作为篡位条件的意义。但当时似乎并未完全实行,所以在晋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泰始二年,二六六年)又重申前令,“罢农官为郡县”。 屯田制的废止是为世家大族所欢迎的,虽然此时经过公开的赏赐与暗中的侵占,政府的屯田及屯田户已经大为减少。 余下来的土地与屯田户怎样处理呢?命令上没有提到,命令只说典农管理区域改成郡县,农官也当了郡县官,那就是说土地与屯田户都改属郡县了。至于屯田户所耕之地是否即属耕者所有,是否还要缴纳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租课,那就完全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改农官为郡县之后,原先的屯田户也要服摇投,所以命令上说“以均政役”。照理屯田户既然改属郡县,又和一般人民同样服役,就应取得和普通农民同样的身分,但这里似乎还有疑点,因为政府在屯田制度止之后还在继续赐客。 屯田制的废止给予世家大族兼并、侵占的方便,这是符合于世家大族扩大经济基础的要求的。所以屯田制的破坏过程表现了以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统治集团取得胜利的过程。二、占田与课田的解释 当屯田制度废止以后十余年,晋政府颁布了户调式,其中包括赋税、荫户、田客及占田与课田制度,这在晋书卷二六食货志上有详细的记载,今照录如下: 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运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寳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以下每减一品则减五顷,至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于孙亦如之。 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举撵、迹禽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 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根据上引法令,我们知道贵族官僚都享受多占田亩的特权,而且还可以荫庇其亲属享受免役特权。非现任的官吏但同属于世家大族的所谓先贤及土人的后裔也可以享受这种特权。同时政府承认贵族官僚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占有与其土地占有(法令上的数字)相当的佃客,并准许免役。 占田和荫佃客都有一定的数字。这个数字有两种意义,第一表示对于土地与劳动力占有的适当限制。我们知道从屯田制度破坏之后,政府所拥有的已开辟的耕地和劳动力正在不断的减少,而为了避免徭役而投靠大地主“保护”的农民却正在急速增加。上而所引晋书卷九三王恂传说:“武帝践位,诏禁募客,恂明峻其防,所部莫敢犯者。”晋武帝一面废除屯田制并继续以客户赏人,但他不能不禁止募客,赏赐者有度,召募者无限;如果让它发展下去,那未服役纳税的农民越来越少,皇帝的政府就要陷于贫弱。皇帝可以放弃屯田的利益,但他不能放任所有农民在大地主的“保护”下不服役、不纳税。禁止募客这个法令的执行似乎一度很认真,王恂传上就说他当河南尹时“所部莫敢犯者”。晋书卷三七高阳王睦传: 咸宁三年(二七七年),睦遣使募徙国内(中山国)八县,受逋逃、私占及变易姓名,诈冒复除者七百余户。冀州刺史杜友奏:“睦招诱逋亡,不宜君国。”诏曰曰:“其眨睦为县侯。”乃封丹水县侯。这位宗室是盗取官田的老手,前几年曾和山涛等因占官田而被弹劾,皇帝没有问罪。这一次他招募逃亡人民到他国内,私自占领,并利用各种办法取得“复除”,总之他使七百余户的逃亡者成为他的田客。皇帝有点着恼了,结果夺掉王国,降作了县侯。类似司马睦的事情一定还很多,皇帝不能不考虑处理的办法。占田荫户制度的规定便颁布了,这个制度首先是在承认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加以限制,法令上容许一定数量的田客和一定范围的受荫亲属便是这个意义。至于土地呢,虽然也有数字限制,可是实际上似乎不太重视。司马睦占了官田可以不问罪,占了人口却受到处罚便是一个例证。晋书卷四六李重传,重驳恬和限奴婢数及禁百姓卖田宅议,有云:“人之田宅,既无定限,则奴婢不宜偏制其数。”本传没有记年月,但从他的历官看来应在太康中,亦即是在占田制颁布以后,这时田宅明明不是无限,可是他却这样说,可见这政府自己也没有承认这法令的效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贵族官僚的土地限制完全是空文,但田客限制却是比较认真的。 法令的别一意义在于满足占田不足,田客缺乏的贵族、官僚、士人等要求。在先禁止募客是不问你有没有客律不准招收,现在有了法令上的条文,按照各级规定只要沾上一官半职都可以分别享受占田、荫庇亲属与募客的权利。如果他们占有的土地与田客少于规定数字的话,倒可以按法补充。 这个占田法令如果我们以之比较刘宋时期关于山林川泽占领的法令,就可以明了其精神。因为宋时法令的精神也是一方面限制超额占领但容许旧有的超额占领;另一方面又使未占或少占的人家得以补足其权利。 以上所述是法令上关于贵族、官僚、士人的土地、荫户、田客限制的解释。下面我们将分析关于一般人民的占田和课田制度。 关于占田和课田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比较传统的。他们认为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一人占田三十亩无须纳租,只要缴纳课田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之租面已。租额多少也有不同意见,或以为已经包括在绢三匹、绵三斤的户调之中,或以为另有田租,租额大概与东晋成帝时亩税二升的标准相去不远。 文献通考田赋门认为汉代的田租与算赋在晋代业已合并为户调(见下),似乎以绢三匹、绵三斤的户调就包含了田租。可是马端临也没行坚持这个意见,在同书晋孝武帝口税三斛条下他又说:“按晋制子男一人授田七十亩,以亩收三升计之,当口税二斛一斗,以亩收二升计之,当口税一斛四斗”,又像承认户调之外别有亩收二升至三升的田租,可见他也不能断言。马端临在这里把占田说成授田,而田租从占田征收,课田怎样呢?他没有说,可能他以为不纳租。 总之,不论意见有何种分歧,第一类的解释是认为政府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免税,其他的一部分所缴也很轻,或者已包括在户调之中,或者每亩收二至三升。 第二种的意见是比较新的,他们认为课田是一种徭役地租。其收获物全部缴纳给政府,作为占田的租课。当然他们也认为占田既是授田;但对于授田多少也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认为占田即授田,课田即包括在占田数内。在服役年龄时男子受田七十亩,其五十亩的收获物为政府所有;女子受田三十亩,二十亩的收获物为政府所有。这样算来一夫占田七十亩,一妇占田三十亩,合计百亩,而其中七十亩为徭役地租,等于夫一妇授田百亩,与政府三七分租。这种解释的证据是;()税率与曹魏屯田制度中对分或四六分之制相近;(二)西晋时傅玄曾经反对佃兵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者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的办法;(三)前燕慕容皝曾以牧牛借给贫民在苑囿中耕种,规定“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公收其七,三分入私”他的记室参军封裕认为“魏晋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应该像魏晋一样“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以上三个例证都证明魏晋时期三七分租是极普通的税率,最高可以达到二八,所以百亩之田以七十亩的收获当租在那时候是不足为奇的。 二、认为二七分租太重,傅玄所说的是佃兵,曹魏的屯田与慕容皝的苑田都是耕种官田,与一般农民有别,曹魏屯田固然四六或三七分租,但非屯田户的农民和地主却是缴绵绢与亩税三升的田租,晋代决不能不顾一切将所有不耕官田的农民一律按照屯田户的标准。户调式是普遍性的法令,不应该以官田租额普遍化。法令中明明有其外课田云云,可见课田在占田之外,所以应该解释为男子一人连占田、课田一起共分配到一百二十亩,女子分配到五十亩。课田虽仍是徭役地祖,其收获物全部官有,但在总数上所占比例还不到十取其五。 以上两种说法在土地分配面积上,在租额比例上虽有不同,但都认为西晋没有像汉魏那样的实物地租,而是采取徭役地租的方式,课田就是政府勒令人民以无偿劳动来支付其占田地租的规定额。 过去我曾经赞同徭役地租的说法,近几年来经过一番考虑不能不放弃这个主张。 正如上面所说将全国农民都按照屯田户或官田户标准收租是不可能的,即使像较轻的说法不到十分之五也是汉代假税标准,还是官田的租率。这样一种全国性的高额田租,作为赋税而论是空前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占田与课田的性质加以讨论。以上各种说法都首先承认晋代曾经实行授田,确确实实有男子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的分配额。文献通考卷一田赋门马端临加以按语,说: 按两汉之制三十而税一者,田赋也。二十始傅,人出一算者户口之赋也。今晋法如此,则似合二赋而为一然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则无无田之户矣,此户调所以可行欤?他显然以占田课田都是授田。主张徭役地租者也是这样认识,所以或云课田五十亩即在占田七十亩之中,或云在外,或云相当于三七分租,或云太重,一定要以授与土地之大小求得占田与课田的比例。 如果是普遍授田,那么法令上应该说明还授的办法,也应该有年龄的规定,可是占田只说男子、女子,不说丁男、丁女,还授办法一字不提。这是一件大事,可是除了晋书在食货志上录下法令以外,就不再提到了,武帝纪连颁布这件法令的事都不载,其他史籍也找不到西晋曾经实行授田的痕迹。这是大可怀疑的沉默。 我以为占田只是空洞的准许人民有权占有法令上所规定的田亩;法令上已经规定贵族、官僚的占田数字,那末也得规定一下平民的占田数字。至于占得到占不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占田的意义既在于“占”,不论自耕、出租、使用奴隶,甚至作牧场或任其荒废都不在考虑之中,所以无须说正丁、次丁。 课田是督课耕田之意。一般人民自十六岁至六十岁不论你是否自己有田,政府一定要你耕种五十亩,(丁女则二十亩),这是所谓“驱民归农”的意思。占田规定七十亩,政府并不要求你全部耕种,但至少要有五十亩田不被荒废。我们知道当时是有很多人占田不耕的,也有抛弃了土地去从事工商的,政府就要加以督课。过去早经占了田的就耕所占的出,没有田的呢可以垦荒、可以去“占”。 就当时情形看来,荒地还是很多。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咸宁四年(二七八年)杜豫上疏云: 今典虞、右典牧种产牛大小相通有四万五十余头可分种牛三万五千头以付二州将吏、士庶其所留好种万头可即令右典牧都尉官属养之。人多畜少,可并佃牧地。此又三魏近甸岁当复入数千万斛谷。 此疏上时在平吴前三年,当时三魏区域内牧牛之多如此。这种情况在统一以后没有多大改变。晋书卷五一束皙传: 又州司十郡,土狭人繁,三魏尤甚,而猪、羊、马牧布其境内,宜悉破费,以供无业业少之人。束皙上此疏已在惠帝时,而魏郡还有广阔的牧场。魏郡是地狭人稠之区,所以一再有人建议开放牧场为耕地;然牧场之存在,即表现那里有很大的荒地,至于其他区域荒地自然更多。晋书卷三八齐献王攸传,攸于武帝时奏议云: 今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加附业之人,复有虚假。说明当时不耕之地很多,占了土地的人任其荒芜,附属于农业的人口有些也是虚假的,因为实际上他们不在从事耕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要增加粮食生产,扩大征发赋役的对象,曾经力图使地方官发动人民垦荒。晋书卷二六食货志云: (泰始)五年(二六九年)正月癸巳,敕戒郡国计吏,诸郡国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其休假者令与父兄同其勤劳;豪势不须侵役寡弱,私相置名。 十月诏以司隶校尉石鉴所上汲郡太守王宏勤恤百姓,导化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其赐谷千斛,布告天下。这还是平吴(二八O年)前十年的事,当时政府已经在命令地方官禁止游食商贩,并奖励督劝开荒的地方官,但此时并无一定标准,课田制的颁布就规定了丁男女耕田的数字。这个标准是给予地方官的,按照每郡每县应课田的人口数应该共垦地若干,地方官必须负这个责任。束皙传载惠帝时皙上议曰: 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较计九州,数过万计。可申严此防,今监司精察,一人失课,负及郡县。束皙的话正是说明占田、课田制度的实际效果;游食之人还是那么多,占田只是空占并不实际耕种,所谓课田也毫无实效,可是他的建议仍然是老办法,他要叫地方官负责作到人人照法令课田。 就上面所说,课田制的颁布其精神在于规定人民必需从事农耕。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就是一个适龄壮丁应耕田的标准。所耕的出可以是私有的一地主的或是农民自己的,但主要是官有土地的开荒。 我们还可以引两个例子来说明课田的意义。晋书卷七O应詹传东晋元帝时詹上表云: 都督可课佃二十顷,州十顷,郡五项,县三顷,皆取文、武、吏、医、卜,不得挠乱百姓。应詹建议地方官从都督以下都该课佃,所课之人是吏(这是相当于兵的差役)和医卜(二者也是受差服役的职业)。他所说的课佃规模不大,又限于特殊身分的人,与两晋课田行之于一般人民者不同,但其为督课耕田,并给予地方官一个标准是相同的。以后当北魏孝文帝施行均田制以前还有类似的法令。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太和元年(四七七年)三月沼: 其敕在所督课田农,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庸于余年。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这个命令也叫地方官(在所)负责督课,并规定一夫四十亩,中男二十亩,和西晋课田“丁男五十亩,次丁男半之”相似。其意义也仅仅在于将一个标准交给地方官,使劳动力与土地相配合。我们不会将北魏课田看作徭役地租,因为在此以前或以后北魏都有很重的以户为单位的田租。 假使我们把课田的意义只限于督课耕田,驱民归农,那末就不必与占田扯在一起,从而也不发生徭役地租、三七分租的问题。就齐王攸的话看来,晋初的问题是在于耕地面积的缩小与农业劳动者的不足,政府为了要控制足够的劳动力以开发荒土(丰要是官有荒土),所以一面限制大小地主的募客,同时命令地方官督促人民耕田,这就是课田制的目的。从法令上所表示的,政府希望能够做到规定的标难,虽不致人人落空,但决没有严格地按丁分配的事。三、户调式中的田租问题 然而这里就发生了问题。既然占田仅是空文;课田也没有严格地按丁分配亦不是徭役地租;那么为什么食货志所载的户调式中没有田租一项?这岂非暗示课田即作为田租的支付么?如果别有田租,那么其租率是多少呢?总而言之,一个问题,西晋田租是怎样征收的? 从前传统的解释认为田租就包括在户调的三匹绢、二斤绵以内,上引马端临的意见便是这样,虽然他并不十分肯定。我认为田租包括在绵绢中的说法难以成立。曹魏时期有亩收三升的田租,晋代决不肯放弃、在户调式上连远夷不课田者还要每户缴义米三斛以至二十八文,岂有内地课田的人民反而免除之理?而且我们难以想像不收粮食,单收绵绢的赋税制度,我们知道土地的收获就是粮食,政府的支出也需要大量粮食,出租而不收粮食是以前及以后所无的怪事。 另外一种解释也认为西晋没有像汉魏那样的田租,有之就是“课田”,即徭役地租。此说之难取信,在上面已经提到了。 晋代应该有像汉魏那样的田租,这种田租是以课田为基础的。上面说过课田实际上没有严格地按丁分配,但在大量荒田存在的条件下,督课耕田并非不可能,而且统治者还可以假定适龄壮丁至少有符合于课田额的田亩,因此他可以按丁或按户征收。无田而从事于手工业及经商的称为“游食”、“末业”,他们不缴田租;田客、部曲是私家占有的劳动力也不向政府缴税,剩下来的便是有或多或少土地的农民与尚未取得特权的地主,他们都该缴田租。少地或无地而被认作有地的农民,政府是和超过田额的地主与占有较多土地的农民一律看待的,因为他以课田作为基础。现在我们引几个例子证明西晋自有田租,既非匀入绢绵,亦非采取徭役方式。 在晋书卷三武帝纪中有很多次提到免收田租。本始六年(二七O年)七月“复陇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赋”,八年(二七二年)六月“诏复陇右四郡遇寇害者田租,这两条的时期还在平吴以前,可以认作仍魏之旧。太康三年(二八二年)十二月“诏四方水早甚者无出田租”,四年(二八三年)七月“兖州大水,复其田租”,六年(二八五年)正月“以比岁不登,免租贷宿负”,八月又载“减百姓绵绢三分之一”,以上便都在平吴之后丁。惠帝纪上也有两条,永熙元年(二九O年)五月“复租调一年”,永兴元年(三O四年)十二月“户调田租三分减一”,这两条清清楚楚将田租与户调并列,而上面武帝太康六年(二八五年)正月免租,八月减绵绢,显然户调中的绵绢并不包含田租。我们还有较原始的纪载足以证明两晋田租是征收定额的谷物。初学纪卷二七宝器部引晋故事云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疋,绵三斤。凡属诸侯皆减租谷亩一斗,计所减以增诸侯。绢户一疋,以其绢为诸侯秩。又分民租户二斛以为侯奉。其余,租及旧调绢二户三疋、绵三斤,书为公赋,九品相通,皆输入于官,自如旧制。 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吏部旧事类有晋故事四三卷,不著撰人名。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并同。晋书卷三O刑法志称文帝为晋王时,命贾充等定法律,除律令外,“其常事、品式、章程各还其府,为故事。”成律今六O卷,故事三O卷,泰始三年事毕表上。初学记所引应即此书。但刑法志所载只有三O卷,隋书经籍志有四三卷,而泰始三年(二六七年)还没有颁布课田制,不应有上引初学记转录之文。初学记所根据应为四三卷本,三O卷以后一定是后来续修,所以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晋故事有东晋成帝咸康元年(三三五年)上元给赐众官事。这部书现已散逸见于类书征引的也不多,上引初学记一条是很可贵的,因为这是部晋代官府档案的辑录,在史料上有很高的价值。 初学记所引像所有类书一样删节颇多,再加上传录版刻的讹脱,所以不易完全解释。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