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人民论坛文集.doc_第1页
5月份人民论坛文集.doc_第2页
5月份人民论坛文集.doc_第3页
5月份人民论坛文集.doc_第4页
5月份人民论坛文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来事”与“会做事”(人民论坛)匡吉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04 版)在现代语境里,“会来事”即是精于看前后左右关系尤其是看上司脸色行事,善为己谋。“会做事”就是会干工作,体现的是履职尽责水平,他们一般都是素质高、能力强或业务好、技能精的人才。显然,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的是“会做事”而不是“会来事”的干部。“会做事”固然难得,“会来事”也非易事。因为要“会来事”,就得不断揣摩上级意图,时刻观察领导脸色,还要到处去“活动”,广结关系网这就必然牵扯大量的精力,所以很难专注于做事。与此相反,要“会做事”的话,就得“在其位,谋其政”,就得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因而很少有心思去搞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干部只想“会来事”,不想“会做事”。他们崇尚“关系学”,深谙关系之道,在谋求晋升的关键时刻,不是凭真本事,而是通过投机钻营来达到目的。多数情况是,“会来事”的一旦得势和获利,“会做事”的就会受到冷落、遭到排挤。现实中确实有些同志,尽管工作表现好,但因为不善交际、没有关系,所以被“逆淘汰”。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颠倒呢?因为“会来事”者,经常与领导套近乎,善于表现、乐于表功,容易留下好印象。而“会做事”者很少出头露面,不会恭维奉迎,所以不被人注意和了解。所谓“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拍得好”,原因就在于此。除此之外,恐怕还有利益的因素。靠“活动”获得一官半职,大多要付出利益成本。“会来事”的能跑会送,易被提拔使用;“会做事”的不跑不送,常原地不动。“会来事”与“会做事”,虽都是说“事”,但此“事”非彼“事”。前者是投上所好之事,后者是关系到单位发展建设之事。在一个单位,如果“会来事”的吃香,就会有更多人效仿,这样就会树立不好导向,形成不良风气。而“会做事”的吃亏,不仅耽误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影响到单位的发展建设。作为各级领导,无论是从维护个人利益出发,还是着眼单位发展大局,都应当对“会做事”的人给予关注,对“会来事”的人保持警惕。我们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实际上就是不让“会做事”的人吃亏;对他们既要关心和支持,更要尊重和重用。做到这一点,除了坚持党性原则、端正思想作风外,关键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只有对干部全面深入地了解、公道正派地使用,“会做事”的才会脱颖而出,“会来事”的才会没有市场。“天花板”与“人往高处走”(人民论坛)乐 其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04 版)“人往高处走”,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但何为“高处”,却因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人生态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对于士兵而言,将军是居于“高处”的,可统领千军万马。但人人都去当将军,手下却无兵卒可指挥,他还能成为将军吗?于是,一位共和国士兵讲出了一句同样振聋发聩的话:“这一生我可能成不了将军,但我乐意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把利剑。”“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一个人想求取政治上的进步、职务上的提升,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有些人简单地把职务提升与人生“高处”划等号,认为只有职务上去了才算进步,才是成功精彩的人生。殊不知,干部队伍的结构总是“宝塔型”的,越往“高处”走,位置越少,进步的空间越有限,每一个干部都可能会在职务进步上遇到“天花板”。这就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认真思考什么叫“高处”?如何追求进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早已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雷锋、沈浩、许振超、郭明义、阿里木、何祥美这些英雄模范,都不是身居高位的人,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干着平凡的事情,却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他们或以业务技术水平超群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或以奉献爱心的义举温暖他人,或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受人尊重,或以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为人楷模他们的成功同样令人羡慕,他们的人生同样精彩绝伦。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向人生“高处”的路,并非只有仕途一条。在本职岗位默默奉献,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乐于相助,在世俗考验面前选择与高尚同行,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都反映了人们向上发展、追求成功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业的成功、人生境界的提升,才是登临人生“高处”的潇洒,才是最具本质意义的进步,才是值得我们矢志追求的人生目标。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追求。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就会多一份超然、一份清醒、一份执著,“无意功名利禄,不肯屈节随俗”,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职级待遇,以进取的精神对待工作和事业,而渐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反之,就会陷入人生的误区,把人生的价值押在职务升迁上,无意于干事创业,却汲汲于仕途,结果不仅与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相距甚远,甚至可能会为“官本位”思想所累,陷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人生悲剧。一个人可以没有丰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美好的心灵;可以没有显赫的职位,但不能没有向上的追求;可以没有理想的工作,但不能没有敬业的精神。只有心里装着一个美好的目标,不停下走向“高处”的脚步,用行动诠释奉献,体验崇高,收获快乐,才能以事业成功和境界提升书写人生的华美乐章,达致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由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汇集了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两个专栏文章的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0,与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人民日报社论选、人民日报理论著述年编等,作为“人民日报传媒书系”重要书目推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期,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购买。有关购书事宜,请直接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系,电话为:(010)65369530,65363527。说百姓话 做百姓事(人民论坛)郭震海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3日 04 版)到农村去,和百姓聊天,他们提到自己乡里的领导时说,架子大,有官腔,往往是讲半天话,听不明白一句。和乡里领导谈心,他们似乎也很委屈,说自己很想干出点成绩,但往往事不如愿,百姓不给“面子”。一方面是群众不喜欢领导摆官谱、讲官话、打官腔,有怨气;另一方面是为官者想干事、有激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很憋屈。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地气”接得少,讲话讲不到百姓的心里,做事难合群众的意。如今,干部倡导年轻化,在乡镇一级的领导岗位上,有不少是年轻同志。他们走出“校门”进“部门”,有激情,有思想,理论水平也很高,就是了解基层实际少,了解群众意愿少。新官一上任,“地气”不接就想燃起“三把火”,急于表现、求“功”心切,干事情不闻民声拍脑袋,凭空想象,结果工作很难抓到点子上,话也很难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事也做不到群众的意愿上。还有一些乡镇干部,官当得久了,变得“油滑”了。高高在上、派头十足,上午乡镇待一会儿,下午小车一开,一溜烟回家进城。对此,群众有形象的说法:“有的干部像候鸟,白天群众找不到,晚上全都进城了。”甚至有些干部不善于讲百姓话,一张口就是讲“理论”,一工作就是发“命令”,喜欢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某地换了乡镇领导,半年过去了当地百姓只闻其“令”不见其人,偶尔一次到村去也是倒背双手,指点一番,“昙花一现”,很少走进百姓家,问问群众所需所求。群众说,脚上不沾土,不是好干部。为官者,当以民为天。作为乡镇干部,更应该深入到群众中间,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明白群众的真实意愿,走乡间小道,蹲田间地头,对百姓知冷知热。只有真正和百姓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话才能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事才能做到群众的所想所盼上,群众才会没怨气,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拥护你,才会给你掏出心窝子,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更顺当。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桥梁更是基石。乡镇干部处在基层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而,乡镇干部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工作起来也非常辛苦,工作之中也常有不如意,迫切需要上级的关心、社会的支持、群众的理解。但就社会和群众而言,只有你实实在在与当地百姓发生了联系,才有理解与支持的基础。有人说,看一个乡镇干部称职不称职,就看他和群众走得近不近,会说几句百姓话,做了几件百姓叫好的事。因而,群众才是称量基层干部的秤砣。领导干部应有“大气象”(人民论坛)李小三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2日 04 版)何谓气象?气象是一种形象、一种态势,体现在看待问题的眼界、面对问题的胸襟、处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源于与生俱来的气质,更源于后天的积累和涵养。而大气象,则是升腾于表面之上的超脱精神、豁达气度和宽容心胸。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谋大计、抓根本、顾大局,善于从大局看问题,善于多角度审视矛盾。党的这些要求,正需要领导干部涵养出大气象。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气象却令人担忧:有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一心想着用三招两式就能一炮打响;有的阳奉阴违,言行不一,经常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却汲汲于一己私利;有的意志消退、精神萎靡、情趣低俗,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声色犬马。对工作而言,领导干部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涵养出大气象,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开阔的眼界胸襟、卓越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才能领导好科学发展。对群众而言,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是党的形象代表。领导干部如果气象不正,不仅难有作为,而且损害党的形象,产生不良效果,影响社会风气。更何况,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经济社会深刻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统筹内与外两个大局,如何把握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如何摆正个人与岗位两个身份、两种利益,都需要领导干部有超越一事一策的眼光、超拔一人一己的气度、超脱一时一地的精神,才能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成就一番大事业。涵养大气象,并非易事。观、想、行、学,四字可从。观,是“仰望星空”。星空,比喻信仰的高峰、理想的高度。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领导干部大气象的根本所在。焦裕禄、任长霞、杨善洲先进典型就像星空中的璀璨群星,只有始终以他们为榜样,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才能不囿于眼前纷争和一己私利,看到本质、守住根本。想,是“心怀民生”。对于领导干部,每一项决策之后,都可能预示着灿烂未来、宏伟蓝图;每一个数字之后,都可能有着万家忧乐、民生冷暖。只有时时系念于此,才能更周全地调研、更大胆地决策、更谨慎地执行;也只有时时心怀民生,才有看全局、抓整体的眼界,才有重实干、讲实效的作风。行,是“脚踏实地”。大气象并不是虚无的“高蹈”,而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责任,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大气象才能化为切实的行动,助推事业的发展,赢得群众的信赖。学,是“志存高远”。邓小平同志曾说:“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在不学无术、浑浑噩噩中沦为只会左右应酬、只会阿谀钻营的庸官俗吏。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需要,以知识充实自己,以思想陶冶自己,追求就会远大,气象就会高迈。涵养大气象,不是一时一事的暴风骤雨,而是时时事事的细水长流。把涵养的功夫,化为工作的底色、思考的底蕴,大气象必然会随之而生、因之而成。共产党人的得与失(人民论坛)贾临波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5日 04 版)近来,“草帽书记”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被人们争相传颂。他六十年如一日,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一个楷模就是一部巨著,仔细品读杨善洲,给我们留下很多思索和启迪,如何从他身上看“得失”,便是其中之一。从一些世俗的眼光来看,杨善洲似乎很“傻”。在位时,手里有权,却不为自己和子女谋半分利;退休后“自讨苦吃”,去荒山植树22年,将政府奖励的十几万元捐献出来;病逝前,又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经营权无偿交给国家总而言之,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另一方面,杨善洲又用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为老百姓办好事谋福利,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爱戴。“生为守大义,死成千古贤”,杨善洲的一生,是壮阔而丰厚的,他失去了很多世俗的名利,却赢得了事业的辉煌、人民的认可,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关于“得失”命题的精彩人生答卷。得与失相伴一生,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第一次“得”,到寿终正寝的最后一次“失”,生命的轮回中,得与失始终如影相随。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没有追求,人生的车轮就会因缺少动力而停滞不前。当然,也应看到,人生之旅不会一帆风顺,“得失”不由人、不顺心的境况时有发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学会理性的放弃,才能放下包袱,勇往直前。因为得失往往连着权责,只要权利与义务对等,无论是得还是失,都是必然的、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以“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平常心,既不为一时所得而忘形,更不为一时所失而痛心。得与失有层次之分,这种层次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个体而言,有物质层面的得失,也有精神层面的得失;就社会而言,有个人利益的得失,也有党和人民利益的得失。杨善洲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把精神层面的追求放在物质层面之上,而且把个人的得失置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下。这种得失观,不是要否定个人合理的利益追求、物质追求,而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更应志存高远、行为世范,把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更高追求,开拓更宽广的人生境界。得与失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根本条件是个人的价值取向。杨善洲牢记宗旨、一心为民,所以他的每一次“失”,都孕育着更高层次的“得”。他放弃本来可以安乐的退休生活,在高原林场起早贪黑地劳动,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价值上亿元的“绿色银行”。相反,有的人价值取向扭曲,总想捞点什么,不想留点什么。他们时常感到痛苦,主要不是因为得的太少,而是因为想得的太多,得一而望十,得陇望蜀,结果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杨善洲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杆标尺。他的事迹,时刻鞭策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看待得与失,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不懈奋斗。“键对键”取代不了“面对面”(人民论坛)廖小言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3日 04 版)面对面,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交际和工作方式。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双方坦诚、直接、充分地交换思想,有效沟通,增进感情。俗话说,“当面锣、对面鼓”,“人怕见面,树怕扒皮”,就是这个道理。面对面,更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我们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善于做“面对面”的群众工作。今天,应对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更需要提倡“面对面”。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的是心里话,看到的是实际问题,听到的是群众心声,收获的是真知灼见,有利于科学决策、化解矛盾、赢得民心。当然,面对面,不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试金石。然而,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却忽视甚至丢弃了“面对面”的传统,把和群众面对面当成一种负担,群众感觉他们“电视报纸常露面,日常工作难见面,关键时候不出面”,只管自说自话,不听群众说话。这样做,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工作开展、事业发展。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最初问题并不严重,常常因为一些干部对群众不理不睬、对群众合理诉求不管不顾,导致小问题升级、小矛盾复杂化。有的决策,群众意见已经不小了,却缺少表达渠道和机会,往往就导致决策失误。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和群众“面对面”,绝不是一件小事,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作方式。有的人借口工作忙任务重,有的人说要抓大事、议大事,有的人强调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尤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键对键”电脑办公的普及,工作方式也应该创新。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孰轻孰重?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最大的事情就在人民群众之中。孰“旧”孰“新”?工作方式可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多样化,但都是为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键对键”更不是扔下“面对面”的理由。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好:“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不管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首先就要经常和群众“面对面”,使之制度化,成为一种常态。在新形势下,既应处理好“键对键”与“面对面”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要切实提高“面对面”的能力,锻炼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掌握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更能接受的话语、交流方式,不仅要更好地创造“面对面”的机会,还要更好地珍惜和利用“面对面”的机会,在交流沟通中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让“面对面”最终成为“心贴心”、“心连心”。就怕“不认真”(人民论坛)杨春长王汉水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4日 04 版)“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言,其“逆定理”同样成立:共产党就怕“不认真”。不认真,什么事也干不了,干不好,干不成。当前正值省市县乡四级换届之际,中央特别强调严肃党纪,确保换届正常进行。据报道,“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某地联合公布260名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