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导言第一节康德第二节费希特和谢林第三节黑格尔,导言,在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自近代哲学以来。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哲学的时代,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主的德国古典哲学站在哲学的最前沿,此后德国哲学始终活跃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刚刚过去的20世纪哲学通常被划分为英美分析哲学运动和大陆现象学运动,实际上两者的起源都与德国哲学相关。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开创者是德国哲学家弗莱格,重要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是说德语的奥地利人,而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属于现象学运动,像萨特、伽达默尔、后现代哲学家们,都深受现象学方法的影响。,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德国学者卡勒尔说:“这种独特的、日耳曼式的结合,建立起一种模式,它在整个德意志的中世纪时期一直存在下来,并使得德意志的国王们和皇帝们不能建立持久的王朝。它也造成了德意志特性中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强大的争取独立的倾向,与一种同样强大的服从于一种奉为神圣的权威的需要相结合。德意志的历史是以这两种动力相互作用为特点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德国人特殊的民族性格。,德国虽然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统一的国家却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德国虽然顶着“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帽子,但实际上是四分五裂的。1830年,歌德痛苦地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而席勒在1795年痛苦地呼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青年黑格尔也说:“德国还不是一个国家”。,从马丁路德开始的宗教改革虽然对于德国哲学具有深刻的影响,然而在历史上却又是造成德国长期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1531年宗教改革开始,在德国形成来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直到1555年的奥格斯堡合约,确定“谁统治,信谁的教”,变相承认来新教的合法地位,然而战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仍然是两者之间的战争,因为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其中,史称第一次欧洲大战,却是在德国本土打的。结果可想而知。德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德国倒退了200年。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远落后于西欧各国,始终摆脱不了分裂状态,与此密切相关。,德国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以至于年轻的黑格尔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走在了文化领域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年代:莫扎特、贝多芬、莱辛、哥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想一想就令人神往。,德语,德国哲学家经常把德语看作是一种可以比拟希腊语的哲学语言。德语的词汇可以任意拼凑起来成为一个新词,这就为德国人表达思想提供了方便,然而德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却是一种“框形结构”,尤其是一个带有从句的句子,动词是后置的。这意味着如果句子很长,只有到最后才能理解其含义。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德国哲学整体性和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首先,德语动词后置的框形结构以及书面语言冗长的句子体现了德国人的整体性、思辨性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上他们都是无人能及的建造哲学体系的专家。其次,严谨的性、数、格,使得德语比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严谨准确得多。最后,随便的构词方式为德国人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融入了相当的灵活性,使他们很容易找到表达思想的语词概念。,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伟大的德国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德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思辨性历史性体系性辩证性,第一节康德哲学,康德的生平著作哥白尼式的革命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道德形而上学(1797),一、哥白尼式的革命,1、康德哲学的问题2、哥白尼式的革命3、批判哲学,1、康德哲学的问题,理性的危机自由的失落形而上学名存实亡,“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断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卢梭教会了我尊重人。康德,在一个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2、哥白尼式的革命,科学知识感觉经验普遍必然性后天经验先天形式,apriori:先天的普遍必然的独立于经验同时作为经验的条件aposteriori:后天的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按照知识必须符合对象的传统观念,1、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我们的头脑中来?2、即使我们假设这是可能的,建立在后天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可能是先天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我们加工整理经验材料的规则是相同的,所形成的知识具有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事物的两个方面:显象与物自体,显象:Erscheinungenappearance物自体:Dingeansichthingsinthemselves,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是无条件的(无限)自由的领域。我们可以把物自体想象为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对这个原因我们不需要再为之寻找原因(自由因)。于是,对理性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亦即实践能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因为实践理性或者说道德意志乃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不是表现为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事物自身从而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在认识形式的限制之下因而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但是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划分为两个方面,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事物划分为“显象”和“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换句话说,人具有两重性,他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假如我们无限地扩张理性的认识能力,其结果势必把一切都变成了必然的东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而当我们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的时候,这就会为自由保留了一片天地。,人有限的理性存在,自然存在感觉世界自然法则必然理性存在理智世界道德法则自由,“我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康德,我必须限制认识能力,以便为实践理性,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留地盘。,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3、批判哲学,“批判”,“我所说的批判,并不是对书本或者体系的批判,而是就其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决,对它的起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所谓“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武断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认识能力。与这种“独断论”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先来分析我们的认识能力。,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二、理论理性,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批判,感性知性理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判断分为两大类:(1)分析判断(2)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指的是判断的宾词原本就蕴含于主词中,是从主词之中抽出来的,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综合判断指的是宾词是后来通过我们的经验加在主词之上的,例如“这朵玫瑰花是红的”,其中的“红”并不是从玫瑰花中抽出来的,而是我们经验的结果。,由于综合判断为我们的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所以只有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科学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添加的新内容,而且还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因此“综合判断”还可以划分为“后天的综合判断”与“先天的综合判断”,唯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科学知识。,后天综合判断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科学知识先天综合判断感觉经验普遍必然性后天经验先天形式,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先验辩证论,“先验”(transzendental)“超验”(transzendent),“先验”和“超验”这两个概念在中世纪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超验或者超越的意思。康德在两者之间做了区别:“先验的”指的是关于先天的研究,例如“先验哲学”,“超验的”指的则是超越了经验的领域,因而是不可知的。,先验感性论TranscendentalAesthetic,Aesthetik现在通译“美学”(aesthetics),始作俑者是鲍姆加登,1750年他出版了一本名叫Aesthetica的书,通常译作美学或美感,实际上应该译作感性学,因为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aesthesis,就是感官的感受的意思。由于鲍姆加登在这本书讨论的是美感,所以这个概念变成了“美学”。我们今天可能感到疑惑:康德为什么不是在美感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这在康德的时代可能很正常:鲍姆加登讨论的是感性的美感部分,而康德讨论的则是感性的认识部分。,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不经过中间环节而直接发生关系直观我们只有一种直观感性直观排除了直观中的经验内容纯直观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的形式空间对内部心灵活动的感觉的形式时间,通常人们或者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事物自身的存在方式(牛顿),或者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对关系(莱布尼茨),而康德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主体自身固有的认识形式,这可以看作是对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综合”:牛顿时空观的优点是客观性,莱布尼茨的时空观的特点是主观性,而康德的时空观的客观性出自主观性。显然,这种观点与常识大相径庭,需要康德做出合乎逻辑的证明,这种证明包括“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两个方面。,空间与时间感性先天直观形式,1、形而上学的阐明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要说明的是空间与时间不是经验的物理学概念,而是先天的直观形式。2、先验的阐明所谓“先验的阐明”意在证明空间与时间乃是一切经验的先天条件,换言之,离开了空间与时间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感觉经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几何学和算术的普遍必然性。,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空间与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任何事物的空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却不能想象有某种不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空间与时间不是通过经验而获得的经验概念,而是直观。因此,空间与时间不是事物自身的存在方式,而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第一,空间不是由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的概念。因为我们要想感觉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必须以空间表象为前提。换言之,我们不能想象离开了空间还能经验外部事物。,第二,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之中必然的先天表象,即是说,空间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的。因为我们可以抽去所有事物而想象一个空无所有的空间,却不可能想象任何没有空间的事物。所以空间是不能经验的,相反,经验必须以空间为先天的条件。,第三,空间不是经验的概念而是纯粹的直观。因为经验概念乃是对于众多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的抽象,而空间却只有一个,并没有许多个空间。或者说,不同的空间不过是同一个空间的部分,都必须以唯一的空间为其前提。,第四,空间是一个无限的所予量。一切概念都有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而不可能包含无限的表象,但是空间却能够包含无限的表象于自身之中。,上述证明前两个证明说的是空间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的,后两个证明说的则是空间不是概念而是直观,两方面加在一起就证明了空间乃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康德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与此大致相同。,先验的阐明,所谓“先验的阐明”意在证明空间与时间乃是一切经验的先天条件,换言之,离开了空间与时间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感觉经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几何学和算术的普遍必然性。几何学是空间的科学,而算术则是时间的科学。作为普遍必然的先天综合判断,唯有将空间与时间看作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它们才是可能的。现在,既然几何学与算术是先天综合判断,那么也就说明空间与时间是先天直观形式了。,数学先天综合判断,几何学: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算数:7512,结论,1、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2、物自体不可知。3、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因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让我们设想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中的生物:生活在一维空间的生物只能在一条直线上活动,生活在二维空间的生物可以在一个平面上活动,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生物则能够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活动。显然,一维空间的生物无法经验二维空间的生物的活动,二维空间的生物也不可能经验三维空间生物的活动,而三维空间的生物同样无法经验多维空间的事物。道理很简单,不同的空间中的生物的感觉形式是不同的,而其特定的感觉形式只能接受与之相应的经验。从理论上讲,这个宇宙存在着不同的空间,而我们作为三维空间的生物虽然可以想象多维空间,但是却不可能感觉到三维空间以外的东西,因而也不可能从经验上确证多维空间的存在。,“经验的实在性”“先验的观念性”,也许我们不能同意康德将空间与时间纯粹主观化的观点,而且建立在欧几里得几何学前提下的时空观因为非欧几何的出现受到了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没有意义。与经验论把感觉看作是消极地接受外部事物刺激的“白板说”不同,康德主张我们的感觉也有自己的形式,这无疑是正确的,他的错误在于把感觉的形式先天化了,而且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以空间与时间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作为直观形式。但是康德毕竟说明了即使是在感觉经验之中主体也具有主观能动性。与那些把感觉看作是无条件地接受外部经验的观点相比,康德的观点一方面说明了主体在感觉经验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亦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先验分析论,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一、先验分析论:关于真理的逻辑二、先验辩证论:关于幻相的逻辑,知性(Verstand,understanding),也译作理智、悟性等,在此为了与感性和理性相对应,所以译作知性。其实译作知性在康德这里很合适,因为在康德看来,知性思维认识能力。用康德的术语说,知性是判断的能力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材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因此感性的特点是接受性,而知性的特点是构成性,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知识。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逻辑用途形式逻辑判断知性实际用途先验逻辑范畴,形式逻辑只是针对已经有的知识分析它的判断形式,即SP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在形式逻辑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得获得知识,然后才能分析知识。SP之间有某种综合的关系,我们先得对S和P进行综合,形成SP的判断,形式逻辑才能分析这个判断的形式。因此,在形式逻辑的判断背后,有先天认识形式在起作用,这就是范畴。,判断表,1、量的判断: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2、质的判断:肯定的3、关系的判断:直言的否定的假言的无限的选言的4、样式的判断: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范畴表,1、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3、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实体性否定性(实体与偶性)限制性原因性与结果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主动与被动的相互作用)4、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的先验演绎,人们在法律上常常要区分事实问题和权利问题:我事实上占有某物并不意味着我有合法的权利占有某物,关于权利问题的证明就被称之为“演绎(deduction)”。同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范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范畴的使用都是合法的。所以,范畴需要“演绎”。它的问题是属于主观范围的范畴对于经验如何具有客观有效性,亦即主观的范畴如何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这就是“先验演绎”。,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与时间的证明叫做“阐明”(exposition),在这里对范畴的证明叫做“演绎”(deduction)。expositio把摆出来,音乐上叫做“呈示部”(展开),属于直接性的说明。deduction,演绎推理,属于间接性的论证。先验感性论有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的阐明,先验分析论也应该有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不过实际上只有先验演绎。因为在康德看来,范畴的先天性是无须证明的,或者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普遍必然性可以算做形而上学的演绎,需要证明的是范畴作为主观的思维条件,如何构成了经验的先天条件。,演绎要解决的问题是:“思维的主观条件如何会有客观有效性,换句话说,它们如何会是一些条件,没有它们则对象的知识便是不可能的”。,范畴演绎,主观演绎客观演绎,主观演绎,所谓“主观演绎”的思路是通过说明形成知识的主观条件,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先天条件,说明知识之最高的先验根据。,“综合”,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所谓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在一起,康德把这种联结称之为“综合”。综合属于知性而不能来源于感性,因为感性是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综合却是主动的思维作用。通过感性直观形式所接受的东西只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杂多表象”,唯有知性的综合作用才能把这些杂多表象联结为判断。,认识活动中的三重综合,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力中再现性综合概念中总括性的综合,如果我们不能在概念上把众多表象“抓”在一起,就不可能形成关于对象的知识。那么,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按照康德的观点,对象不可能是事物自身而只能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因此“对象”在认识中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就是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同一性,亦即对象概念。然而由于对象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的表象,因此所谓对象的同一性归根结底乃是意识的同一性,而意识的同一性则必须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所以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康德也称之为“先验自我”、“先验我思”或“先验统觉”。,“统觉”有经验的与先验的区别。所谓“经验统觉”作为内知觉乃是变化不定的意识情状,即休谟所说的“一束知觉”。能够对这些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意识情状有所觉察,就必须有一个自身始终保持同一性的不变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先验统觉”。“先验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形式上最高的先验根据,然而其自身却不是认识的对象。,先验统觉(Apperzeption)或先验自我意识(Selbstbewusstsein)或先验我思(Ichdenke),在康德的术语中,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我思”来自笛卡尔,统觉则来自莱布尼茨。Apperzeption,ad添加、向,接近,perception:感觉、知觉。汉语译作“统觉”,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统摄”所有的知觉,一是使所有的知觉达到(接近)自我意识。康德说:“我思必然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这个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使所有的表象进入意识的“我”,就是“统觉”。,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以后,有人指责康德的上述思想是巴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为了避免误解,在出版该书的第二版时干脆删去了主观演绎,加强了客观演绎部分。实际上,主观演绎的重要意义并不低于客观演绎,不过就康德的主题而论,客观演绎的确是其最终的目的所在。,客观演绎,主观演绎是从构成知识的主观条件入手,推论到知识的最高先验根据,即先验自我。客观演绎正好相反,它是从知识的最高先验根据开始,说明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其实,我们可以把主观演绎看作是客观演绎的前提,因为它是发现先验自我的途径。不过,康德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先验自我是不应该从主观经验中推论来的,它必须是先验的。,1、自我意识(分析的同一,AA),“我思必须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否则一切表象就不能为我所知,尽管进入直观成为感觉也是枉然无(直观无概念是盲的)。而这个“我思”乃是纯粹的统一性,康德称之为“分析的统一”,即“我是我”,“我我”。这个先验自我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先验条件。问题是,这个先验自我的统一性是从哪里来的?自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同一的我?这个“分析的同一”应该以“综合的同一”为前提。,2、对象意识(综合的同一),我思是认识最高的先验根据,最高的原则,这个分析的统一是不可能从直观杂多的综合中获得的,只能是先天的。然而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我的一切表象是综合的。如果杂多表象永远是杂多,不能综合在“一个意识”之中,不具有综合的统一性,我怎么能够意识到它们?如此说来,分析的统一当以综合的统一为前提。,“只是因为我能在一个意识之中把向我表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结合起来,我才能觉知它们的每一个之中的意识都是同一个的。所以,只有以某一个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统觉的分析的统一性才是可能的”。,AAa、b、c、d、e、faA1、bA2、cA3A1、A2、A3AnAA,我我(AA)我的所有杂多表象中都有一个我。我与我自身的同一性,矛盾:先验自我之分析的统一是认识最高的先验根据,可先验自我的分析的统一却又要以综合的统一为前提。如果我们可以把综合的统一称作“对象意识”,这就意味着“自我意识”要以“对象意识”为前提。,3、范畴,自我的“一”,与表象的“多”发生了矛盾,我们似乎陷入了循环论证:有先验自我,杂多表象才能成为我的表象;杂多表象具有综合的统一性,自我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分析的统一性,但自我的统一性当然不可能从杂多表象中来。康德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式是,在自我的“一”与表象的“多”之间寻找沟通的中间环节。换言之,先验自我作为最高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自我之分析的统一性是前提,于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应该是使分析的统一性与综合的统一性协调起来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范畴。,范畴知性(认识主体)的综合统一功能。它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把杂多表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来。,感性与知性如何沟通?,先验自我(知性)范畴(想象力)感性杂多表象(感性),先验想象力,想象力在德语中是:Einbildungskraft,形成表象/图像/形象/表象的能力。想象力一方面是非理性的,因而属于感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具有综合统一功能(形成形象),所以又是知性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功能)。,想象力的作用:以非理性的方式把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带到直观之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了对象,同时也将对象带到知性面前。由于想象力是无意识地形成了对象,所以虽然它实际上行使的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但我们仍然将对象看作是“不依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统觉分析的统一性|范畴综合统一(想象力)|直观杂多表象,因此,“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的种种条件同时就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的种种条件”。知识与对象(经验对象)之间之所以可以有一致性,根据就是于此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既是关于对象的知识的条件,也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条件。,那么,先验想像力是如何沟通感性和知性的?,先验图型(Schema),“显然必定有第三种东西,一方面和范畴同质,而另一方面又和感官的对象是同质的,像这样就能使范畴适用于对象。这个中间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即没有任何经验的成份,然而必须同时是知性的而又是感性的。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是先验图型”。,时间图型,康德等于说了三个条件:一是纯粹的即先天的,二是与范畴(知性同质),三是与感性同质。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只有“时间”。实际上这个先验图型起的作用就是“转换器”:把知性的“语言”转化为感性的“语言”,把感性的“语言”转化为知性的“语言”。康德有时候也称之为“先验想像力的图型”。也就是想象力以感性的身份使用范畴构造经验对象的范型感性化的知性或知性化的感性。,知性为自然立法,所谓“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这个表象的领域就构成了“现象界”,而连接表象的法则就是知性的法则,亦即范畴。因而“知性为自然立法”。,知性范畴在经验范围内是有效的,超出经验之外,由于没有经验材料,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认识现象并且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但是物自体是不可知的,知性范畴不能作超验的使用。,显象(Erscheinungen)与物自体(Dingeansich)现象(phaenomena)与本体(Noumena)现象感性直观知性范畴本体“界限概念”(Grenzbegriff),先验辩证论,辩证法自相矛盾诡辩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哲学:分析方法的时代康德的辩证法消极的辩证法,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410年),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我们的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而形成了知识。然而人类理性并不就此而满足,它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这就要靠理性的作用。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理性的先天形式就是“理念”。与感性和知性不同,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只与知识相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而理性调整知识的工具就是理念。,感性空间时间接受性知性知性范畴构成性理性理念调整性,知性是判断,理性是推理。知性形成的是关于感觉经验的知识,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形成知识体系。所以,如果说知性是关于经验的知识,那么可以说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这就意味着理性与感性直观无关,与经验无关。,直言推理:灵魂假言推理:宇宙选言推理:上帝,先验幻相,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灵魂、宇宙和上帝,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只是某种“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这些理念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都属于不可知的领域,所以将这些理念视为认识对象的形而上学归根结底是不可能成立的。由于人类理性总是要穷根究底,它认识了经验还不够,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并且认为只要我们穷尽了经验所及的现象就能够认识现象之整体背后的根据,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之“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地平线,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站在开阔地带放眼望去,地平线之极处天与地似乎是交融在一起的,于是他幼稚地认为,只要走到那里,就可以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殊不知他每向前走一步,地平线就会向后退一步,他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地平线的尽头。,形而上学家们就像这个孩子一样,他们幼稚地以为只要我们认识了所有的现象,就可以由此而通达现象背后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在我们与事物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经验的帷幕,认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越经验的。,先验分析论的结论为认识划定了界限,倘若理性还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自量力,还要进一步追问事物的本体,追求绝对,那么它就一定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陷入“辩证法”。,传统形而上学,理性心理学:灵魂理性宇宙论:世界理性神学:上帝,理性心理学:谬误推理,我思(灵魂)实体,其表象是我们判断的绝对主语而不能用作其他事物的宾语的东西,就是实体;现在,我,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者,乃是我的一切判断的绝对主语,而我自己不能用作任何事物的宾语;所以,我作为能思维的存在者(灵魂),是实体。,按照康德,这个推理犯了“四名词”的错误:大前提中的“主语”指的是判断中的实际主语,而小前提中的“主语”说的却是下判断的逻辑主语。我说“地球是行星”,这个判断的实际主语是“地球”,它的逻辑主语则是“我说”。一切判断都是我思的判断,但是我思自身却不能成为判断的对象,因为我们对之无法形成任何经验表象。所以,我们没有任何根据称我思为实体。,实体判断中的主语我思下判断的主语下判断的主语判断中的主语逻辑主语实际主语,理性宇宙论,二律背反(antinomy),在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理性二律背反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中最重要的则是第三组二律背反亦即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指的是当理性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时,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同一个对象就可能形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都是自圆其说的。,第一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反题:世界没有开端也没有界限,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无限的。,正题:世界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假定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那就意味着在当下这一时刻,例如9:00,一个无限的事物系列过去了,到此为止得到了完成。然而,如果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那就意味着它是无限的,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一个无限的事物系列已经完成而已成了过去因为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不可能得到完成且成为过去;如果它在一瞬间得到了完成,那就意味着它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承认世界是无限的,那就会使我们陷入矛盾之中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现在,当下这一“瞬间”的存在表明,到此为止这个事物系列一定是完成了,那么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是无限的。,其次,让我们假设世界在空间上是没有界限的。这样来看的世界就是一个无限的整体,也就是说世界是由无限多的部分所组成的大全。显然,这个大全或许是无限的,可是它的各个部分却不可能也是无限的,否则这个大全是不可能成立的不可能综合而成其为一个大全。然而,如果这个大全的部分是有界限的,我们就不能想象这个大全是无限的。换言之,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具体空间部分都是有界限的,我们就难以想象由这些有限的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无限的。,反题:世界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假设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那就意味着在世界的开端这一存在之前一定有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中还没有世界存在,那是一个空无所有的时间。然而,在一个空无所有的时间中是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的。因此,如果说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那就意味着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其次,让我们假设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如果世界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那就意味着在有限的世界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那是空无所有的“空”或“无”。然而,所谓空无所有也就意味着没有什么界限,我们可以理解为无界限的空的空间。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构成对世界的限制有界限的世界之外是无,它的界限是不存在的。因此世界一定是无限的。,第二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纯的东西构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正题,康德先假设反题是成立的,即假设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复合的。然而,所谓复合的意思就是由单纯的东西组成的,如果没有单纯的东西,也就没有复合的东西,而且,如果一切都是复合的,那就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分割的,而无限分割下去,如果不存在不可分的单纯的东西,那么就不会有什么东西剩下来,也就没有宇宙的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由单纯的(不可分的)东西构成的。,反题,康德先是假定正题是成立的,即宇宙是由单纯的东西组成的,即是说,存在着不可分的atom,但是,可以分割的是有广延的东西,所谓不可分割也就是没有广延的意思,而没有广延无。然而,宇宙间的一切都占有空间,都是有广延的,因而说宇宙是由单纯的东西组成,等于说宇宙是由没有广延的东西(无)组成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复合的。,第三组二律背反,正题:仅仅用自然因果律是无法说明自然的,有必要假定自然有一个自由因。反题: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自然因果律。,正题:仅仅用自然因果律是无法说明自然的,有必要假定自然有一个自由因。因为如果自然中的一切都服从于自然因果律,每个事物都有原因,而它的原因亦有原因,依此类推以至无穷,那么这个因果系列就是永远也不能完成的。但是既然一切事物都有原因,这个因果系列本身就也应该有一个原因,否则就会与因果法则相矛盾,所以有必要假定这个因果系列有一个原因,它自身是没有原因的,即一个自由因。,反题: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自然因果律。因为自然因果律说的是一切事物都其原因,假如世界有一个自身不再有原因的自由因,那就会与自然因果律相矛盾。所以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康德认为,这组二律背反与其他二律背反一样是由于理性将不是认识对象的自然整体当作认识对象所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现象与物自体之间作出区别就可以解决这个相互矛盾的二律背反。当我们说自然中的一切都服从自然因果律因而没有自由的时候,它是对现象领域的规定。而当我们说有必要假定自然有一个自由因的时候,它指的则是物自体的领域。既然我们的表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外部事物的刺激而发生的,因此表象的系列就应该有一个原因,否则表象就可能是虚幻的。,当然,我们无法从经验上证明自然界本身是否有一个自由因,但是的确有一种存在是可以用自由因来说明的,这就是“人类理性”。人类理性能够对自己发出应该做什么的命令,因而它事实上是可以有自由的因果作用的。自然中只有必然存在的东西,而“应该”则属于理性的能动作用。无论有多少自然的因素压迫我的意志都不可能引起“应该”,也不可能制止“应该”。,第四组二律背反,正题: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属于这个世界,或者作为它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它的原因。反题:在世界中或在世界之外都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作为它的原因。,正题是:感官的世界是现象,如果它是相对的,没有必然性的,那么作为一个变化着的因果系列,每一个变化的事物都从属于一定的条件(即受条件限制),这个条件是使它成为可能的原因,当然它也是相对的,也从属于一定的条件依此类推,每一个事物都必须以整个因果系列的条件总和为前提,换言之,它必须有一个无条件的条件。因而,任何一个有条件的事物都必然以一个绝对必然的无条件的原因为前提。而且,这个无条件的原因亦必然在世界之中。因为条件系列的条件是在时间上先于它而且使之成为可能的东西,这个绝对无条件的原因先于整个因果条件系列,并使之成为可能,“先于”是时间性的,亦在时间之中。,反题是:假定世界是必然的,或在它之中有一个必然的存在,那么,在宇宙这个因果系列中,每个事物都有其条件,都是相对的,受限制的,偶然的。如果在宇宙之内有一个必然的存在,这个必然的存在是有限物的总和,相对物的总和,偶然物的总和,这就是说,偶然的总和就是必然,相对的总和就是绝对,有限的总和就是无限,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因为如果系列没有一项是必然的,系列的存在就整个说来不能是必然的”。,理性神学:理想,纯粹理性的先验幻相都是因为将“理想的统一性”误当作“现实的统一性”,因而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陷入的先验幻相都具有理想性的特点,不过理想神学是不同的。“灵魂”与“世界”两个理念实际上都是从经验扩展到经验之外而得到的结果,“上帝”理念则根本就是超验的理想。,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即使是否认上帝存在的愚人也不得不承认,上帝概念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个“不可设想更伟大的伟大者”的概念,但如果它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那么就还可以设想一个更“不可设想更伟大的伟大者”,然而这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上帝这个“不可设想更伟大的伟大者”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也必定存在于现实之中。,笛卡尔的证明,我们可以设想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上帝概念,它是最完满的概念,但是,根据因果法则,完满性大的事物不可能由完满性小的事物所产生,而我是不完满的存在,因而我自己不可能是最完满的上帝概念的创造者,结论是,上帝概念一定是由存在于我之外的比我更完满的上帝灌输给我们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上帝概念的存在。,两种不同的必然性,判断的逻辑必然性事物的现实必然性,判断的逻辑必然性是一种分析性的必然性,宾词从主词中分析而来,否定宾词当然会陷入矛盾。然而如果我们否定了主词,那么否定宾词就不会矛盾了。例如“上帝是万能的”,说“上帝不是万能的”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如果我说“上帝不存在”,那么说“没有上帝是万能的”就不存在矛盾了。,事实的现实必然性就不同了。判断的逻辑必然性讲的只是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不仅需要满足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还需要有某种“综合”,即经验上的依据。,康德举了一个十分著名的例子:一百元可以是思想中的,也可以是现实中的(我口袋里的),这两者有什么区别?首先,思想中的一百元与现实中的一百元讲的都是一百元,看起来两者似乎没有区别,但是区别是存在的。思想中的一百元不是99元也不是101元,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元(例如100元991),但这只是判断中的逻辑必然性。我肯定不能用我头脑中的一百元来买东西,如果我说我有一百元,那需要在我的口袋里确确实实有一百元。因为,现实中的一百元,实际上要比头脑中的一百元多,不多不少正好多出了一百元。,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从上帝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正是混淆了思想的逻辑必然性与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上帝的概念只有逻辑必然性,而没有现实的必然性。正如我不能说我头脑中的一百元就等于我口袋里有一百元一样,我也不能说,上帝概念中的存在就等于现实中的存在。,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最深刻、最系统和最全面的,以至于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形而上学时经常引之为自己的同道。然而,康德与现代哲学家们不同,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摧毁形而上学,而是试图使形而上学获得新生。因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根源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对人类理性来说这种理想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性命攸关的,因为这关系到它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寻找到某种可能的方式来满足理性的需要。因此,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以往那种以科学自居的形而上学不但不可能而且有毁灭理性最高理想的危险,而形而上学的出路不在科学知识而在道德自由之中。,三、实践理性,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一是认识功能,一是意志功能,康德称前者为理论理性,称后者为实践理性。在近代哲学中,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的范围。,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理性存在。人的两重性决定了他同时是两个世界自然界和理性界的成员,因而受两种法则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支配。不过,这两种法则对他的作用是不同的。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自然法则是必然的法则,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始终在自然法则的限制之下,作为自然存在物他不得不服从自然法则。理性法则就不同了。理性法则只对人的理性发生作用,只有当人遵从理性法则而行动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是有理性的存在。所以自然法则是人不得不服从的法则,而理性法则则是人应该遵从但却不一定遵从的法则。,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而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换言之,理性法则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康德的伦理学是典型的动机论。在他看来,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是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的,它只能以动机作为评判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并不都是良善的,例如诚实而不说谎这个行为,我可能因为害怕失去信誉而不说谎,我可能迫于外在的强力而不说谎,我可能因为诚实会给我带来利益而不说谎,我也可能仅仅因为不应该说谎而不说谎。显然,只有最后一种行为是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法则如何可能?,意志可以按照两种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其一是主观准则,其一是客观法则。当意志对自己的规定仅仅对其个人是有效的时候,这种规定就是主观准则;而当意志的规定不仅对其个人有效,而且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都普遍有效的时候,这种普遍的规定就是客观法则。当一个意志完全以理性自身的纯粹形式作为自己法则时,它就是一个自由意志,因为这意味着理性所遵守的是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先天综合实践命题,主观准则客观法则意志,定言命令,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一般说来,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就”为形式,例如“如果我说谎,就会失去信誉”,因此为了不失去信誉,我应该诚实。这就是说,我应该诚实在这里是有条件的,诚实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这样的诚实固然不错,但却算不上是道德行为。所谓“定言命令”与此不同,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同样是诚实,当我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诚实而诚实的时候,即是说,我只是因为“你应该诚实”这一命令而诚实,这样的行为就是有了道德价值。,普遍性公式,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也就是说,“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的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这个公式所强调的是定言命令乃是对一切有理性者都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那么,究竟什么样道德法则能够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普遍有效呢?康德在下面的“质料公式”中来解决这个问题。,质料公式,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诚信餐厅面试题及答案
- 成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掌握工程法规的学习资源试题及答案
- 可行性研究报告标书模板
- AIGC+多媒体技术应用(微课版)课件 第5-7章 动画制作 -综合案例
- 初级会计审计概念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法规考试中需掌握的基本概念试题及答案
- 秘书与领导沟通的艺术计划
- 加强对离职员工的再就业服务的计划
- 人事职能转型的挑战与应对计划
- 船舶维修合同协议书
- 《比亚迪品牌历史课件》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160审计学答案含评分参考
- 购买木地板合同协议
-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终结性考试-国开(SC)-参考资料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初级)认证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DZ∕T 0173-2022 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正式版)
-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6篇
- 贵州版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学计划
- “人人都是班组长”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