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内期终复习-原创(复习很好用系列)_第1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内期终复习-原创(复习很好用系列)_第2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内期终复习-原创(复习很好用系列)_第3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内期终复习-原创(复习很好用系列)_第4页
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内期终复习-原创(复习很好用系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终复习第一部分:诗词鉴赏1、 江城子密州出猎1. 出处:_;作者:_,字_,号_;_(朝代)文学家;其中“江城子”是_,“_”是题目。2. 聊:_3. 擎:_4. 锦帽貂裘:_5. 千骑:_6. 太守:_;孙郎:_7. 尚:_8. 霜:_9. “持节遣冯唐”句:意谓_。_在_,这里以_自比,_。10. 会:_;写出我们已学过同样含有“会”的诗句:_,_。11. 天狼:_12. 这首诗描写了_。作者在词中抒发了_、_的_和_。13. “老夫右擎苍”三句,刻画了_。一个“狂”字_,_。14. “锦帽卷平冈”两句,写出了_,表现了_。15. “为报看孙郎”三句作者_,更是显出东坡的_。16. 上片主要写“_”时表现出来的词人_之“_”,下片更_,进一步写词人“_”的胸怀,抒发_。17. “酒酣又何妨”三句_,是作者_的剖白。“持节遣冯唐”二句虽有_,实际上是_,表现出作者_,_的豪情。“会挽射天狼”三句作者表示_,_。2、 浣溪沙18. 出处:_;作者:_19. 簌簌:_20. 缫车:_21. 牛衣:_22. 漫思茶:_;漫:_23. 野人:_24.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_写起,反映了一位_的太守对_的_之情。25.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形容_26.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位_的农民_中,面前_,作者借_表达自己的_心情;体现了作者_的精神。27. 上片写_,下片转入写_,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28.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_的补充。在结构上,这句又是_,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_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_,_,_,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_,并非是_。29.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_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_、_的性格特征。30.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_的心情,又_,_,自己_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_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_。3、 如梦令31. 出处:_;作者:_,号_,_(朝代)_(职称)32. 雨疏风骤:_,_;33. 浓睡:_34. 卷帘人:_35. 绿肥红瘦:_36. 本词作者以_的形象刻画了一个_(人)_、_的细腻感情。_实际上是_,_。37. “昨夜残酒”句:_(写法),_(作用)。38. “试问依旧”句:一个“_”字,将词人_、_,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一个“_”字,既表明_,_,回答时的_,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_。39. “知否绿肥红瘦”句:_(写法),并且运用_、_的修辞手法,把词人那种_、_的_,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_”代表_,“_”代表_,是两种颜色的_,“_” 与“_”是_的_,“_”表明_,“_”象征_。40. “绿肥红瘦”采用了_、_的修辞手法,运用了_的写法。4、 蝶恋花41. 出处:_;作者:_,原名_,字_,_(朝代)_(职称)42. 伫:_;危楼:_43. 望极:_44. 黯黯:_45. 烟光:_46. 会:_47. 拟把:_48. 疏狂:_49. 强乐:_50. 衣带渐宽:_51. 这是一首_,围绕“_”,巧妙地把_,_融为一体,_(写法),感情真挚。52. 上阕_,写_。53. “伫倚生天际”句:“_”足见主人公_。“_”_,表达主人公的_。54. “草色凭阑意”句子:作者借用_表达_和怀念_。“残”道出了主人公的_。“_”和前句的“_”,_。_、_、_、_;_加深了_。55. 下阕_,写主人公_(_),_(_)。56. “拟把还无味”句:“拟把”的_;主人公_,决意_,但_,_。57. “衣带人憔悴”句:自誓_,是全词之睛。“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_,“伊”既是_,也_。第二部分:课内现代文1、 老北京的小胡同58. 作者:_,我们已学过作者的文章_。59. 作者主要回忆了北京小胡同三个方面的事情,试简要地概括:(1) _;(2) _;(3) _;虽然北京有很多可写之处,但是本文中作者抓住了极富有京味特色的胡同里的“_”来写,这一细微之处来展现_。60.作者在第一段中说“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这句话与第四段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_61.“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中“那”指什么?“仲夏夜之梦”指什么?_62.赏析“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_63.“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这句话好在哪里?_64.思考并分析符号的作用:(1)“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破折号的作用:_;(2)“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太有那剩饭”破折号的作用:_;(3)“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引号的作用:_。65.作者为何写“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_66.“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这段话中的“大摇大摆”能否替换为“摇摇晃晃”,为什么?_67.本文一些段落中语言的特点是方言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好处是?_68.作者写到了老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有何作用?_69.文章最后三段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共同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70.阅读全文,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补充文章的情感层次:(1)表现儿时生活的快乐;(2)_;(3)_;(4)_。二、安塞腰鼓71.作者:_72.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表:部分段落描写内容特点四种修辞两种句式全文四个角度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有明显的分水岭的句子是:“_”表演前静表演时527表演后表演后的寂静地点:_73. 全文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的作用是什么?_74. 表演前的后生可以用_、_、_来形容。(从文中找词语)结合表演前段落中的句子,回答作者是如何表现后生们的特点的?_75. 表演前的气氛可以用“安静”形容,即_、_、环境静。76. 第三段中作者为何要描写“南风吹动”?_77.赏析“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句。_78.第六段“看”字为何独立成段?破折号有何作用?_79. 第十四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山崖、观众的心都变成“牛皮鼓面”了?_80. 如何理解“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磅礴的力量!”?_8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锤击!”中“你”有何作用?_82.在描写表演时的场景中,作者从四个方面着手描写:(1)_;(2)_;(3)_;(4)奇丽的打鼓舞姿。83.辨析文段:“好一个安塞腰鼓!”不能改为“安塞腰鼓好啊!”的原因是?_“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句话不能改为“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的土层啊!”的原因是?_84.“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中“壮阔”“豪放”“火烈”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的?(1)_ (2)_ (3)_85.如何理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_86.作者为何结尾写鸡啼声?_三、大自然的语言87.作者:_88.本文标题有何作用?_89.赏析句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_第一段结尾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_9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_91.第五段主要采用了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92. 第六段采用了_的修辞手法。93.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_94. 第六段至第十段主要写了_。95. 第七段至第十段各段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_96. 第十一段至第十二段主要写了_。97.对第一段至第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并在选项旁改正)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98.对第一段至第三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并在选项旁改正)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学。B.“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C.第二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99.下面对第六段至第十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并在选项旁改正)A.“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B.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C.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D.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E.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F.“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G。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H.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100. 本文说的物候,就是俗称的“二十四节气”,另写出两个相关名称:雨水、_、_古代的许多诗句中也隐含一些自然现象,例如“_,_”句。4、 旅鼠之谜101. 作者:_;本文是_文。102. 阅读全文,概括旅鼠的三大奥秘:(1) _;(2) _;(3) _。103.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1)15段:_;(2)623段:_(3)2428段:丹尼斯根据旅鼠的行为发表感想。104. 在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旅鼠死亡大迁徙不会断子绝孙的原因:_。105. 阅读第623段,完成下表:部分写作特点第15段613说明方法:描写了旅鼠当繁殖达到一定密度时,会从_、_、_三个方面进行_的行为。1416修辞手法:1723说明方法:106.第十三段“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中“之多”能否删去,为什么?_107.文章结尾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谈谈你认为这样说对吗?_108. 动物学家们背井离乡,赴边远极地观察和研究旅鼠,这体现了他们_的精神。第三部分:课内文言文1、 王顾左右而言他109. 本文选自_一书,作者是_(朝代)的思想家_,字_,名_,被人尊称为“_”,与_合称“_”。他的学说与_的学说合称“_”,他的思想是_。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110. 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齐宣王?_111. 在孟子的眼中,“四境之内”的“治”应是怎样的?(1)_;(2)_。112.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么?_113.齐宣王在回答孟子问题时,态度的前后变化是_变化原因是_114. 孟子发表议论先从_事说起,这种从具体事例引入说理的好处是_,从而体现孟子的问话特点是_。115. 孟子从_、_、_三个角度设问,运用_的方法,使_认识到,_,_。赞颂了孟子的_,反映了孟子的_、_的思想。同时也告诉我们,在_时,首先要_,其次要_,有时_比_效果要好。2、 公输116. 本文作者是_,名_,_(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为_(朝代)人,思想是_。选自_,本书是_(学派)的经典著作。117. 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_、_。各写出一个与他们有关的成语:_、_。118. 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_。119. 墨子对公输盘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的真正用意是什么?_120. 墨子认为楚国不应该攻宋的原因是什么?_121. 墨子是一个_的人。122. 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有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墨子成功的关键是_。3、 曹刿论战123. 本文作者相传是_(朝代)_。选自_,是一本_(体例)的史书,又名_、_。124. 从文中各寻找一个词概括主人公特点。曹刿:_ 鲁庄公:_125.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126.第三段中,鲁庄公的“鄙”用原文体现在哪里?_127. 文章题目不能改为“长勺之战”的理由是?_128. 作者写乡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