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戏剧发展史_第1页
中外戏剧发展史_第2页
中外戏剧发展史_第3页
中外戏剧发展史_第4页
中外戏剧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戏剧文学发展史一外国戏剧文学发展史1,古希腊时期的悲喜剧戏剧A.时间:公元前6世纪B.古希腊戏剧的产生:在古希腊的许多城市,例如伟大的雅典,酒神节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古希腊人民认为只有每年隆重纪念酒神的死亡和复活,才可以使土地肥沃、农产丰收。因此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那时,身穿节日盛装的人们来到装饰富丽的酒神祭坛旁,杀牲献祭畅饮狂舞,围在一起欣赏扮成半人半羊的合唱团即兴演唱酒神颂。歌词的内容是哀叹酒神在尘世遭受的苦难,颂扬他的复活与新声。这颂歌就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后来,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合唱队前增加了两个既做动作、又和合唱队对答的演员,并增加了布景等,悲剧就正式发展起来了。 古希腊喜剧也产生于酒神节。萌芽时的喜剧只是酒神节上的节目和民间狂欢歌舞、民间滑稽戏。直到公元前487年,雅典才正式确定在春季酒神节庆中增加喜剧竞赛的项目。在伯利克里执政时,酒神节时有专门的演剧活动。人们会挑出三位最有名望的戏剧家,由他们各自写出四个剧来上演,包括三个悲剧和一个喜剧。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戏,政府甚至发放“观剧津贴”。开始演的是三个令人垂泪的悲剧,然后是那个引人捧腹的喜剧,又叫“羊人剧”。最后由观众们作出评判,看谁获得胜利。这是当时的戏剧家们最重要的节日,他们竭心尽智地发挥自己的天才,创作出最优美深刻的作品。C.代表人物及作品:悲剧: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代表作是美狄亚。 喜剧: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前384年),代表作是阿卡奈人2,古罗马时期的戏剧A时间:公元前4世纪前期传入。公元前240年开始繁荣B产生:古罗马戏剧萌芽于农村丰收节庆。每年12月举行的萨图尔努斯节是罗马人的传统节日,在葡萄栽植或收获季节,罗马人也举行庆祝。节庆期间流行的菲斯刻尼调的即兴诗歌对唱包含有戏剧的萌芽成分。古罗马戏剧演出不是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而节庆期间的娱乐,一般只演出,不比赛。女角色由男角扮演,重视演技和语言表达。C背景:古罗马戏剧萌芽于远古时期对农神的祭祀和农事节庆。罗马民间很早便流行一种相当粗鲁、带有戏谑色彩的即兴诗歌对唱,称为菲斯刻尼曲调,农人欢庆收获,常用这种曲调互相嘲弄。菲斯刻尼曲调具有戏剧对白的雏形。公元前364年罗马发生瘟疫,罗马人请埃特鲁里亚人来表演舞蹈,以禳灾祛邪。埃特鲁里亚人表演的舞蹈庄重严肃,也很优美,引起了罗马人的兴趣,罗马青年加以模仿,同时加进菲斯刻尼曲调式的嘲讽对唱和相应的动作,这样便逐渐形成了“杂戏”。“杂戏”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表演者称为“基斯特里奥”,意思是演员。罗马早期戏剧的另一种形式是阿特拉笑剧,于公元前 300年左右在罗马出现。它原是坎佩尼亚的奥斯克人的戏剧,后来传到罗马,很受欢迎。阿特拉笑剧主要以古意大利乡村生活为题材,演员带面具,有4种主要人物类型:“马库斯”愚憨的丑角;“布科”贪嘴的饶舌者;“帕普斯”吝啬、好色的老年人;“多塞努斯”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驼背。此外,罗马还流行摹拟剧,可能是从南意大利的希腊人那里仿效来的。摹拟剧的题材与阿特拉笑剧相近,有时戏拟神话中的人物,表演以滑稽摹拟见长,演员不带面具,妇女也可以参加演出。 代表人物及作品:D喜剧:普劳图斯俘虏,泰伦提乌斯安德罗斯女子(公元前 166)、自责者(公元前163)、阉奴(公元前161)、福尔弥昂(公元前161)、两兄弟(公元前160)、婆母(公元前160)E悲剧:恩尼乌斯:编年纪影响: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古罗马的世俗戏剧传统受到教会的压制和摧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戏剧才重新受到重视,人文主义者从中得到启迪,把它作为与教会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古典主义时期,古罗马戏剧继续受到推崇,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和喜剧和塞内加的悲剧成为剧作家模仿的对象和文艺理论家立论的依据。古罗马戏剧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欧洲戏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它继承了古希腊戏剧的成就,因而在整个欧洲戏剧发展史上起了中介和桥梁作用。3.中世纪的欧洲戏剧A时间:公元476年14世纪B背景:漫长的中世纪,戏剧一直在逼仄昏聩的社会风气下爬行前进,以天主教思想为核心力量的欧洲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教会与神权控制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段时期是欧洲戏剧的“黑暗时期”,由于教会排斥破坏一切非宗教的文化,戏剧所遭受的打击无比严重,尤其是对于一些民间戏剧,很多民间剧作家的出色剧本遭到焚毁,演员被凌辱迫害。千年以来,活跃在中世纪舞台上的戏剧大都为宗教剧、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笑剧、愚人剧诸类,而剧目又偏重于宗教剧与轻喜剧,宗教剧的题材也没有超过圣经的范围,所以总的来说,中世纪的戏剧的文学价值十分有限,剧作的“诗意”性非常不明显,带有太深重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痕迹 C剧种:礼拜剧之一:神秘剧,代表作圣墓礼拜剧之二:奇迹剧 ,代表作:三个大学生行会剧 , 代表作:挪亚的故事。第二个牧羊人剧道德剧,代表作:坚忍的堡垒4文艺复兴时的英国戏剧A时间:公元1416世纪B背景: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从此罪就降临到了世界。”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 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C代表作家:莎士比亚 代表作品,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5古典主义戏剧A时间:17世纪19世纪B特点: 17世纪的欧洲,“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这个时期的王权是进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在戏剧作品中,国王被描写成“正确”、“公正”的化身,戏剧冲突的最后解决都有赖于“贤明君主”的仁慈。在戏剧论著中,往往也有颂扬国王政绩,号召剧作家讴歌的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这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在戏剧创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古典主义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他们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大多来自古代戏剧、史诗、神话和历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为他们的描绘对象。但是他们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主要的法则是: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类型,戏剧体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剧被视为“高雅的”体裁,只能描写国王和贵族,喜剧被视为“卑欲的”体裁,只能描写市民和普通人;戏剧语言讲究准确、高雅,合乎逻辑;演员要按规定的程式来表现角色的感情;舞台场面追求对称、浮华和宁静。C代表作家及作品:高乃依贺拉斯西拿熙德、拉辛安德罗玛克淮德拉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贵人迷,司卡潘的诡计等D莫里哀的历史地位: 1 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法国戏剧史上贡献卓越的喜剧大家。 莫里哀的喜剧运用古典主义美学理论,但又不受古典主义的约束,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 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有“严肃喜剧”的称号。他的战斗精神表现为“现实主义”,作品特点是把生活写透,把矛盾写透,把性格写透。2承上 启下的喜剧大师,整个欧洲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莫里哀上承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吸取莎士比亚、维伽、瓜里尼戏剧中的营养,成为继莎士比亚之 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戏剧家,下启18世纪启蒙文学思潮,欧洲整个18世纪的喜剧都是从他这里派生出来。莫里哀把欧洲的喜剧提高到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 许多作家都从他的作品中吸取养料。E历史地位:古典主义戏剧对后世戏剧的创作影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以“三一律”体现得最为明显。严格的“三一律”精神在舞台上制造出幻觉的同时,也要求剧作家对剧作要求非常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节紧凑,语句必须高度的凝练,雅美、拒绝拖沓赘余。从高乃依到莫里哀,古典主义的悲剧和戏剧的文学性成就都非常高,这点和“三一律”和创作定势有密切联系,但“三一律”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戏剧的“诗意”性,因为戏剧做为“诗”的魂性,应该是自由宽广,无拘无束的,在集中的可以集中,分散的时候可以分散,而古典主义的戏剧所欠缺的灵活性也就非常明显。5启蒙主义戏剧:A时间:18世纪B背景:自古希腊以来,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容棍淆,古典主义更把这种严格划分看作是不可更易的法律。然而到路易十六时代,古典主义的悲剧、喜剧已完全没落,悲剧表现王公贵族的所谓高尚情操,以粉饰其腐朽的现实生活,喜剧描写第三等级人物的滑稽可笑,为饱食终日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提供消遣。狄德罗站在启蒙运动的立场向传统挑战,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严肃剧的主张,其目的在于使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通过戏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发挥戏剧的启蒙教育作用 。C代表作家及作品: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D影响:狄德罗的戏剧改革主张,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瓜里尼的悲喜混杂剧的理论,冲破了古希腊以来的戏剧传统,批判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适应了资产阶级对艺术的要求,这是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狄德罗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虽然不甚成功,但他的理论影响却是积极巨大的,自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成功以后,严肃剧显示了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6浪漫主义戏剧A时间: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B背景: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D代表作家及作品:法国:大仲马的昂利第三及其宫廷1830年,雨果爱尔那尼缪罗朗萨丘德国:蒂克(17731853)的神圣的格诺菲娃的生与死、福尔吐纳特穿皮靴的雄猫,克莱斯特(17771811)的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魏尔纳的二月十四日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从此,古典主义戏剧结束了独霸剧坛的统治地位,浪漫主义戏剧在巴黎舞台上占据了主宰地位。这就是著名的“欧那尼之战”。7现实主义戏剧A时间:19世纪下半叶B代表作家及作品:俄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 契诃夫的世界名剧樱桃园 C特点: 在题材与主题方面,现实主义戏剧扩大了反映生活的范围,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试图在舞台上暴露现实的真相,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在契诃夫等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的作品里,还表现出变革现实的迫切愿望和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在艺术表现方面,现实主义戏剧将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作为基本准则。他们主张在舞台上严格地按生活的逻辑组织冲突和场面。无论人物的心理刻画,还是动作细节的描绘都应尽可能做到逼真和准确。剧作家必须恪守“代言体”格式,不能像浪漫主义戏剧那样,借人物之口直接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和议论,而必须通过客观的舞台形象自然地流露作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激情。为使舞台形象真实可信,现实主义戏剧的结构通常具有时间、地点和事件比较集中紧凑的特点。台词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一般不用韵文。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戏剧又强调艺术的典型化原则,反对把生活现象不加选择地搬上舞台的自然主义倾向。他们要求戏剧通过典型的环境、事件(情节)和冲突,来烘托、突出典型性格,从而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及其发展趋势。这些要求是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的。 根据上述特点,现实主义戏剧的演剧形式必然相应地要求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致力于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他们严格划分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线,主张在二者之间筑起观众看来透明、演员看来不透明的“第四堵墙”,以便演员更好地“生活”在舞台上。现实主义戏剧表演艺术产生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化的表演理论。他们要求演员在“规定情景”中由“自我”进入角色,以“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创造出“美丽而崇高的人的精神生活”。在舞台美术方面,现实主义戏剧借助近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也尽力在舞台上布置幻觉性的写实景,一般不采用写意性或装饰性的设计,更反对一切浮华虚假的作风。D易卜生: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戏剧界的另一座泰斗,他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众所周知他的戏剧有传统的社会现实问题剧,也有带着象征主义色彩的晚年创作。易卜生在戏剧史上的地位是尴尬的,在当时他的戏剧可以说是对传统戏剧的冲击,而后来的许多先锋戏剧家们对他不屑一顾。但不论如何,对易剧,我们应该肯定他的剧本在事件性、戏剧性、情境性的出色卓越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剧本在结构和情节上压倒了莎士比亚,易剧的艺术技巧是纯熟的,语言极富个性化特征,生活气息浓郁,但是易剧的诗性气质并不突出,因为他把许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叙事之上。所以许多人不喜欢玩偶之家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台词和文字并不对观众构成绝对的吸引力,太过直白的语句措辞,甚至由于感情的表达而显得冗长烦琐,这不能不说是易剧的一大缺陷。8现代主义戏剧时间:20世纪以来A背景: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B代表作家及作品:奥尼尔天边外琼斯皇毛猿上帝的女儿都有翅膀9后现代主义A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代表作家及作品:尢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二中国戏剧发展史1中国话剧发展史一、 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1、晚清的戏曲改良 1907年话剧诞生(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l 梁启超 1902年 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 文学功利论l 陈独秀 1905年 论戏曲 “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 l 清末改革 大臣出国考察 西方对戏剧的重视l 出现一批新戏曲 二十世纪大舞台 “案头剧“ “场上曲” (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 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 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 梨园编剧 第一能手 最终没有成功 中国封建太强大 内容受形式影响2、早期话剧的诞生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兰心剧院(1) 上海的学生演剧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张之洞 劝学篇鼓励出国教会学校 新式学堂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 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2) 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l 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 赴日学画 1907.6.1茶花女l “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l 中国 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l 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l 李叔同 曾孝公 欧阳予倩 “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 春柳社早期成员 演出比国内更正规l 黑奴吁天录 5幕 契合当时中国地位 感情真实1) 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 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2) 采用对话方式 写实 生活化3) 随意性 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 舞台效果最好4) 男扮女装l 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 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 态度不严肃l 南欧北梅l 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 主干 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 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l 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l 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 “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 “以营业为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l 演出形式特征1) 纯粹的对话体形式2) 严格的分幕分场3) 即兴表演4) 一贯的男旦制(3) 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 春阳社的戏剧活动 马湘佰 欲办中国的戏剧学校 模仿西方 但没人教找到了王钟声会演讲 留过洋 活跃社会活动家戏剧是现场性的感染力导致中国话剧以后出现了一个新角色1907年6月 通鉴学校 革命性与“春柳社”不同 “欲新民先新戏剧”中国话剧是由改革家自上而下压下来的,因此先天不足日本“壮士剧”“书生剧”专门宣传革命思想演出黑奴吁天录没有任何依据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中国戏曲美化生活,因此不化黑妆)准进行演出 在兰馨剧院“配锣鼓唱皮黄”改名春阳社任天知 加入春阳社 接替王钟声担任校长对戏剧热情高 有天赋演出迦音小传中国本土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标志中国话剧在国内的诞生1910年 任天知成立进化团通鉴学校春阳社进化团(职业性)随辛亥革命兴而兴,随辛亥革命亡而亡“时事活报剧”1.及时报道时事 2.宣传功能 新茶花女黄金赤血共和万岁林琴南 莎士比亚全集吟边燕语任天知创造角色“言论派”言论正生、言论正旦、言论小生、言论小旦早期话剧没有留下名编剧早期话剧密切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进化团派特点:(1) 在戏剧审美观上,进化团不避讳告诉观众自己是在演戏,不要求写实,处处为观众着想,常有自报家门,插科打诨,背躬,直抒胸臆的手法出现。(2) 剧情编排效仿戏曲,注意连贯性,完整性,悲欢离合,传奇性,用章回体叙述(3) 表演形式上以演员为中心的体制,用幕表制(无剧本)和即兴表演,角色以性格分派,有行当制,演员分为“能部”“老部”“滑稽部”3、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春柳社(日)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国内)学生演剧通鉴学院(春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两流派: 都是早期话剧、幕表制、即兴表演、男旦制、分幕分场(2)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从“甲寅中兴”到全面衰落 1914 甲寅年 文明戏畸形繁荣 辛亥革命的附属品 宣传革命 革命不成功 不彻底,因此无人对革命戏剧感兴趣郑正秋 1905年 中国电影诞生,比话剧早两年,中国电影第一人,为筹钱排话剧,1913恶家庭家庭伦理剧红遍上海滩,成立“新民社”市井气浓,引起商人兴趣,开始投资,成立一串文明戏班,“民鸣社”(清宫时装秘史戏)西太后(三十二连台本)文明戏从革命剧变为商业娱乐剧。 1914年 上海有6个剧社 职业演员114个 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启民社、开明社、春柳剧场 1915年,衰弱,文明戏成为“下三滥”代名词,为招揽观众(目的不纯洁)女演员均为妓女。二、 “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1、“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2、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爱美的戏剧”运动(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北京的学生演剧)(2)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上海的戏剧协社、北京的艺专戏剧系、天津的南开话剧运动)(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话剧高潮3、开拓中的话剧文学(1)第一代话剧作家的三个群体及其特色1.文学家转入戏剧界:胡适、郭沫若、田汉、白薇。(文学性和革命性很强戏剧性和舞台性较差) 2.文明戏作家(过渡):陈大悲爱国贼、汪优游、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由于本身是演员,文学性较弱、戏剧性强、舞台效果好) 3.留学生戏剧创作(西方戏剧):洪深赵阎王、丁西林、余上沅、熊佛西。(留学西方革命性不强、绅士风度、语言讲究温和典雅、知识分子型、思想不激进,对传统批判留有余地)三、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0年)成立由一群左派人士组成,田汉、夏衍等,一度统一战线,声势浩大:1)田汉直接领导剧团大道剧社2)在工人中发展无产阶级戏剧n “蓝衫剧团”演出屡屡被抓。田汉没有被抓天老大。n 共产党直接领导上海艺术剧社 1930n 挂羊头,卖狗肉,名曰艺术,实搞革命(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5)n “普罗列塔利亚戏剧”(proletarier)“无产阶级”简称“普罗戏剧”(今为大众之意)绝对小众。3)从左翼戏剧发展到国防戏剧l 统一战线:抗日的、爱国的、反汉奸的国防戏剧,迅速扩张,连国民党都加了进来。l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1935:洪深、蓝萍(江青)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人,有进步倾向、艺术人才较多。l 开始从无产阶级戏剧转向市民戏剧。(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 19311936l 原稿 专业戏剧系,后来学校办不下去,带领同学们下农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美国绅士,晏阳,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有四大弊病“愚、贫、弱、私”组团到中国农村搞实验去改造。到了定县农村,用文艺教育愚昧,用生计去对抗贫穷,用健康教育对抗弱,用公民教育对抗私,申请到了洛克菲勒基金。熊佛西用文艺教育基金去了定县。l 非常成功 但从根本上已经失败了。有钱,免费给农民看戏,是一个理想模式下的实验,不靠票房收入生活,但当时中国发生抗日战争,所以没有推广。l 过渡河北定县有一条河但没有桥,船佬和村长勾结,熊佛西据此编戏,没有剧场,在河边演,有实景,搭脚手架现今追求的戏剧效果在当时农民戏剧就已经达到了。l 1936年基金告罄,写戏剧大众化之实验总结 1937年出版。 (3)唐槐秋与中国旅行剧团(1933-1947) 没有走左翼路线,处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时期,是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剧团,表演商业(市民)戏剧l 历史“话语权” 对当时唐槐秋持批评态度,认为文明戏掌握者为左翼人士。 剧团衰弱的原因就是过分商业化l 没有同道中人,全家上阵。l 1933 上海艺术剧社被关,唐槐庆办职业剧团l 1935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左翼)l 唐槐秋 湖南人 田汉 欧阳予倩 老乡,好友,在日本读书,法国念大学航空专业,后在法读戏剧博士。l 桃李劫中饰演校长l 在欧洲见大篷车,立志回国办旅游剧团在上海注册成立,在上海没有演出,因为上海没有商业机构愿意接纳商业演出。l 在南京打响第一炮梅萝香演员很好 女儿是演员唐若清十四年 第一阶段(1933-1936)翻译外国名剧文明戏衰弱原因l 重视剧本 没有好剧本:幕表制即兴表演l 重视演员 没有好演员(参加过南国社,但不选田汉剧本,因为不适合大众演出)l 本阶段最成功的戏是茶花女l 梅萝香在南京成功时离开,认为南京戏剧气氛不好,南方商业气氛太浓,去北京为对抗国剧,专搞外国名剧 在陈绵(法戏剧博士,论文茶花女十三个版本比较有导演思维)采用陈绵翻译版本,向陈绵学习法国礼仪,在他家以剧中人名互称,有几个月,去法国订戏服,补法国文学知识l 在北京借高档剧场 请余上浣来看戏,赞不绝口,找北京名人发传单,地位很高,在市场上冒头,以茶花女为首,演了少奶奶的扇子梅萝香。第二阶段(1936-1941) 原创写实剧上海市场演电影茶花女不吃香了。1934年 曹禺发表雷雨 欧阳予倩推荐给唐槐庆,从天津回上海表演,找上海最好的剧院卡尔登剧院(原是个把话剧拒之门外的剧院,1937年改为话剧院,还签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江浙的演出让他在上海立足 第三阶段(1941-1947) 历史剧阶段 上海成为孤岛,进步戏不能演,演古典题材专演明末史(内讧,外敌入侵)大环境不行。2、现代话剧的成熟(1)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模式的形成(2)职业化演剧和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3)戏剧理论的丰富和活跃3、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1)第二代剧作家的涌现和三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特色(2)曹禺和抗战前“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3)夏衍和上海屋檐下四、四十年代:现代话剧的繁荣(19371949)1、上海的话剧(1)抗战初期的中心转移(上海武汉重庆)(2)从“孤岛”到沦陷时期的上海话剧2、西南大后方的话剧(1)重庆的“雾季公演”(2)桂林的“西南剧展”3、解放区的戏剧(1)从苏区“红色戏剧”到解放区话剧的概况(2)延安整风前后的解放区话剧4、四十年代话剧创作的新发展(1)三代作家和两个群体(2)多样化的题材内容与民族化的表现形式(3)夏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话剧创作(4)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创作五、五十至七十年代:当代戏剧的曲折发展(19491976)1、建国后十七年戏剧的发展特点(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2、五十年代的话剧(1)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2)“第四种剧本”的出现(3)老舍的不朽之作茶馆(4)历史剧的再度兴盛(关汉卿、蔡文姬等)3、六、七十年代的话剧(1)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2) “文革”十年中的戏剧2,中国舞剧发展史1,拉开序幕: 1950年的和平鸽和平鸽编剧:欧阳予倩,(18891962)编导:戴爱莲、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彦、刘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19501952),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舞团),女主角:戴爱莲饰和平鸽;男主角:丁宁饰工人;主要配角:赵恽歌饰战争贩子。2. 此后,中央实验歌剧院(1952年成立,1963年以此为基础,分别建成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曾陆续创作演出了3部小型舞剧盗仙草、碧莲池畔、刘海戏金蟾,它们大都根据民间传说和戏曲剧目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对源于戏曲的舞蹈动作进行了初步的提炼改造。这几部小型舞剧的实践,孕育着大型舞剧的诞生。3.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1978年后,改制为大学即今日的北京舞蹈学院),先后有多位苏联芭蕾舞蹈专家应邀来中国工作,其中维伊查普林(WYCHOPLIN)、彼安古谢夫(PAGUSEV)都是资深而成就卓著的芭蕾编导艺术家,他们在北京舞蹈学校编导训练班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