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书报告_第1页
《家》的读书报告_第2页
《家》的读书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的读书报告高中时就曾经看过家这部作品,可能当时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很简单的浏览了一下,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上了大学闲暇的时候就拿起这本书细细品味了一下,家似乎在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这些都与现代文学中的同类人物(如曾皓、蒋捷三等)见出不同。 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这几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在一个基本点上却是共同的:她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鸣凤的故事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直接唤醒了它的第一个叛逆者高觉慧。鸣凤的死与觉慧的叛逆标志着这个家族已走向盛极而衰的转戾点。在觉慧的直接影响帮助下,高觉民起而抗婚,并取得了胜利,从而进一步暴露了封建专制主义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随着全家至高无上的“君主”高老太爷的死亡,各种腐朽的东西统统明朗化、公开化了,原先隐匿着的各种矛盾冲突统统爆发出来。于是,一方面是蛀虫般地对高家的腐蚀,另一方面是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对高家统治原则的公然反抗,它们都在同时加速地进行着,并构成了两把各自向着相反方向撕裂的钳子,把高家温情脉脉的情感纱幕撕得粉碎。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作者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觉慧在作品的作用在于: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在这方面,巴金显然超过了同时期一般作家的思想水平。其次是,觉慧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这就使他成为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家还塑造了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他是一个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觉新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软弱动摇的性格完全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所造成的,他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觉新原先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应该说是很有前途的。但是实际上他却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因为择偶时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阄而把前途断送了。他的聪明才智被用来做三亲六故的婚娶、丧葬、陪客、庆典的主持或帮手,必须依着长辈的意志躬行他所反对的那一切。他会变成这样,完全是由家族制度决定的,觉新是长房长孙,亦即“承重孙”,大家庭的未来这主要责任应由他来负。这种家庭结构就决定要觉新来维护这个制度,并处处对这种家庭机制起保证作用。这样,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于是就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作品正是通过觉新人格的分裂来控诉这种大家庭制度。 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鲁迅对这种性格生成的原因,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根源就在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统治的力量。觉新所处的环境,上边有冯乐山、高老太爷,还有克明、克安、克定等长辈,他们象高高的金字塔重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使他动弹不动。除此之外,在觉新的周围还有一个无形的郐子手,这就是封建观念,这是觉新无法克服的又一道障碍。正因为处处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孝的罪名,如此等等,他每次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去。觉新的事事退让的心理就在这种环境里形成了。 家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作品围绕高氏家族的盛衰史刻划了众多的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的对抗”。2这个观点和克鲁泡特金是一致的,巴金接受这一看法,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从中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规律。高公馆里,发生在主仆之间,新老两代之间、夫权统治和妇女反抗的斗争之间,新旧思想以及主子内部矛盾关系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对抗,就是当时社会上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而高家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就集中体现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则。这样,作品就达到了很高的典型化程度。 二、注重发掘人情美的人物塑造方法。家描写的人物光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个,他们性格鲜明,面目殊异。巴金塑造这些人物,不似茅盾写人重在多侧面表现,也不似老舍重在形神兼备上塑人,而是重在刻划人物内心的心灵美、人性美,重在传情上。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比较单纯,但这是丰富中的单纯,是外形和内心高度统一的单纯。以鸣凤、瑞珏和梅这三位女性为例,作品让她们都 和“梅花”发生联系鸣凤在梅园采梅,瑞珏爱画梅,梅表妹则以梅为名,从而表现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梅花品格。同时又着重展示她们的内心活动鸣凤是大段内心自白,瑞珏通过日记,梅则是长篇的内心倾诉,这些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到对方,从而表达了巴金毕生以求的一个“爱”字。这就使这三位女性形象极其感人。 三、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的结构特点。家中的学潮、过年、军阀混战、鸣凤之死四、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对吃年夜饭的描写,对放花炮的描写都异常精彩,但作家的目的全在于揭示这些风俗画后面的阶级对立,因此作家写它的目的在于否定这些风俗画。这同沈从文的风格就全然不同了。 家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接受西方影响,各种文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也不例外,它在摒弃了中国旧传统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后,必须努力地去创造适应新观念的新内容和新形式。这种创造大体是沿着几条路线进行的。我认为首先以学习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为主,适当吸收我国传统的表现手法,其次是以学习我国民间口头文学为主,辅之以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三是基本采用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来表现新的社会生活。第一类以茅盾和巴金为代表,第二类以老舍为代表,第三类以张恨水等通俗小说作家为代表。在第一类中,茅盾和巴金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路子:茅盾较多地吸取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