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范文_第1页
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范文_第2页
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范文_第3页
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范文_第4页
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当年经济衰退前,很像现在的中国。首先是石油危机,是有大幅提价,导致日本受到冲击。现在是历史最高价了。在有广场协议,日元被大幅升值,很像现在的人民币。由于日元的升值,导致国内的股市和楼市大幅被炒高,产生严重的泡沫。跟中国还是很像。在有脆弱的银行系统。中国还是一样。日本经济加深对亚洲的依赖 2010年01月30日 03: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日本财务省在1月27日公布了2009年12月的贸易统计数据(速报值),出口同比增长12.1,达到5万4128亿日元。这是日本出口在2008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增长。据统计显示,由于中国需求的带动,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在11月已经出现同比增长,12月对欧洲、大洋洲、中南美的出口也出现同比增长,推动2009年全年的贸易好转。其贸易黑字也时隔两年出现同比增长,增长率达到36.1。在国内面临通缩压力、对外日元大幅升值的不利情况下,外需增长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 日本经历过泡沫经济后,最终在21世纪初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处理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使得其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大为改观。当美国次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之初,日本人并没有足够的危机感,不少人隔着太平洋(601099)喃喃自语:美国那情形怎么似曾相识。雷曼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又蔓延起极度悲观的情绪。然而当2009年过去,情况看起来并没当初预想的那么糟糕。虽然通缩给很多企业带来业绩萎缩的压力,但不少外向型企业却因为亚太新兴国家的内需强劲而意外出现业绩好转。 日本的财政年度在3月结束,目前正是各家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09财年前3季度业绩的高峰期。按照日本经济新闻对预估数据的汇总,日本主要上市公司的营业利益(毛利)来自日本国内的大约是5000亿日元,而美洲不到2000亿日元,欧洲更是亏损状态。另一方面,亚太区将带来近8000亿日元的营业利益,特别是中国。由于占比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干脆把中国列为一个单项向投资者披露。 由于中国刺激内需,采取了4万亿的巨额投资计划,像小松这样的工程机械公司受惠明显。2009财年,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大约会同比增长30左右,中国因素将占其并表营业利益的40以上,超过其在日本本土的表现。像印尼这样的资源国不断扩大矿山资源开发,也是带动这类公司业绩增长的一大动力。日本精工在发达国家业绩萎靡不振,但在中国如沐春风,据估算,它的营业利益大约有60到70来自中国市场。要不是在中国的轴承业务蒸蒸日上,它在本财年的营业利益就不是下降60能了事的了。 更强劲的增长来自于汽车行业。本来日元升值对其极为不利,按推算,日元兑美元汇率每变动1日元,日本最大的7家汽车厂商的利润总额的变动将超过540亿日元。雷曼事件那会儿还在110日元前后,去年11月对美元汇率一度上升到84日元的水平,现在也时常涨破90日元的关口,而上一次升值到这个水平还是1995年的事。然而,在这样巨幅的汇率变动影响下,日产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大增40,推动其营业利益超过1200亿日元,一举实现扭亏为盈。而中国市场的营业利益将占到45之多。另一巨头本田汽车的此项指标也接近这个水平。相反,在2008年超越美国通用汽车成为全球老大的丰田汽车,由于发达国家市场尚未复苏,又在中印两个新兴市场陷入苦战,这次决算将极为难看。亚太因素的影响可见一斑。 当然整体而言,多数企业还没有脱离苦海,日本现在的出口额仅为峰值(2008年3月)的80左右。但亚太地区的新兴经济体以及资源国的内需对日本经济的意义毫无疑问是巨大的。由于日本制造业的设备运转率基本上要达到75以上企业才有进一步进行设备投资的动力,现在仅仅恢复到6667左右,无法刺激就业和个人收入的增长,就谈不上内需好转。日本国内舆论认为,如果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能够持续扩张,早晚会刺激日本企业进行设备投资的欲望,从而带动日本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以前,日本人讴歌自己在亚洲的领头羊地位,以至有所谓亚洲雁形经济构造之说,近邻亚洲新兴经济体,如韩台新马泰不啻是向阳花木早为春,给日本人打工赚取外汇来带动经济起飞。如今“工场”变了“市场”,日本经济又倒过来享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惹得不少欧美竞争对手艳羡不已。然而日本要是缺乏长期战略眼光来考量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和地位,依然可能浪费掉拥有的各种优势。多年来日本一直采取一种独善其身的做法,现在想起来也是其经济渐渐失去活力的一个原因。日本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国内企业不要因为害怕技术外流就裹足不前,越是内需型企业将来在亚洲市场就越有机会获得成功。然而与20032004年那次不同,本次外需恢复依靠的是亚洲市场,以半导体关联为主,此类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会诱使日本企业将生产功能转移到消费所在国或者地区,可能结构性的造成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 走在实体经济之前的是金融资本。统计显示,2009年末日本国内银行的定期存款余额时隔8年达到200亿日元,个人投资者的股票交易金额在过去两年中下降了一半,投资于日本股票的公募投资信托(基金)已连续三年出现资金净流出。这说明伴随着通缩和高龄化,即使名义利率接近零,个人资金也要优先保本。然而同样是个人资金,也有勇于承担风险的一面。去年底,日本国内公募投资信托的外汇资产占比达到46.5,刷新了历年最高记录。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和一些资源大国吸引了大笔个人投资者的资金。 根据媒体报道,自2003年以来,H股红筹股已经为日本制造了不少亿万富翁和中国通。在2009年底,日本公募基金中的港币资产同比增长约1倍,达到1万1499亿日元。而受惠于中国发展的资源大国澳大利亚由于利率很高,基金余额更高达3万9900亿日元,同比增长约70之多。 最近主要媒体还报道说,管理资产余额高达120万亿日元的日本公共年金基金正在研讨走出国门,分享亚洲日益发展的经济果实。这种长期资金将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地区资本市场的稳定,间接或直接促进亚洲的经济发展。虽然走出去的战略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日本经济必须不断融入区域经济才有前途,这一看法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共识。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企业因为日元升值而走出去,狂买了一通地产,甚至艺术品后,不但没有赚到钱还留下一堆笑柄。最终还是发现和邻居互利互惠才有前途。 不出意外的话,中国经济规模将在年内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还在区域内推动各种类似于FTA的战略措施,并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金融平台搭建多种货币结算体系,这对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国家也在动员企业走出国门去收购一些类似资源类的优良资产。这些都是日本在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时期没有做到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过剩投资,国内很多企业在投资实体项目时无法赢取理想的回报率,大量本来应该投入生产的资金成为闲资,流入地产甚至资本市场,引发资产泡沫风险。 政府虽然开始对宽松的金融环境进行调控,但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内开放一些行业准入限制促进企业多干实事,以免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争先恐后的靠财务手段盈利。对外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直接间接支持民间企业设立高质量的产业咨询调研机构,为有条件的企业寻找海外并购目标,以吸收各种所需的技术,必要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而不是跑去买黄金。比如在日本,地方上有很多颇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独领风骚,某些零配件在全球市场份额中能够占到30到60之多,但近年苦于通缩压力。中国可以利用目前经济发展优势,合同欧美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日本开放资本市场,以寻求更多战略机会。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原因剖析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7-07-04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原因剖析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连续10多年的长期低速,其宏观视角的原因在于, 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巨大的市场,使日本忽略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所以,当90年代中国取得技术进步而增强竞争力、美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而占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制高点时,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就成为必然。笔者认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普遍低迷,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关键词:日本经济;宏观视角;剖析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所谓“日本奇迹”。1952198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72亿美元增加到10592.6亿美元,增长了60多倍。从1955一1974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迅速赶超了英、法、德等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仍然以年均387的增长。而同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只有不到23。1988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90778亿美元,美国为48394亿美元,日本达到了美国的60以上。日本人口只有美国的12左右,按人口平均的GDP,日本已经超过了美国。如果日本经济仍然能以近4的速度增长,那么,再过几十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就将超过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一。80年代,日本有人正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好景不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势发生了逆转,日本经济连续10多年低迷,从19922001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5。而美国在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克林顿任总统期间,连续10多年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长期低迷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连续几十年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陷入了连续10年的低迷状态?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与美国两国经济增长状况发生了逆转?上述问题,引起国内外经济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有人认为:日本经济病根在政治上;有人从日本金融业即银行的呆账坏账方面探索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是“泡沫经济”,即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的结果;还有人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归结为经济结构调整上存在问题,真可谓见仁见智。笔者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宏观视角,探讨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国民经济遭到彻底破坏。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宏观战略的视角看,主要是世界政治经济的战略格局的客观所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60年代后国际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使美国与日本化敌为友,对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一,战后初期,是美国的几十亿美元的“占领地区救济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的援助,使日本经济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50年代初到60年代,是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特需订货,鼓起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风帆。第三,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在日本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如农地改革、解散财阀,成立工会等,这些改革,清除日本明治维新后残留的封建主义因素,为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准备了条件。第四,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缺乏,长期推行“出口导向”或“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日本的外贸顺差主要是对美贸易顺差,日本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主要是对美贸易顺差的积累。第五,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需要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日本引进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是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第六,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较少的军费开支,正是较少的军费开支使日本能把绝大部分国民经济资源用在发展经济上,而正是美国在日本的驻军和向日本提供核保护伞,才使日本能够保持较少的军费开支。美国之所以援助日本,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给予日本特需供货,向日本开放市场,为日本提供先进科学技术和核保护伞等,既不是因为美国人道德高尚,也不是因为日本人长得漂亮,而是服务于全球战略,这就是全球宏观战略视角下,战后日本20世纪5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经过战后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与美国相比已经相差无几。美、日两国在国际分工方面已由垂直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日本对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日本已由资本净输入国转变为资本净输出国,特别是对美国的资本净输出国;日本靠引进美欧先进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日本向美欧市场扩大出口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日本经济的适度增长,只有扩大内需,培育新的需求和消费热点;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进行重大高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可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既没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也没有着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没有取得高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然而,整个80年代日本经济仍能保持远远高于美国的速度增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中国。80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下子为日本提供了12亿人口相当于日本人口10倍的巨大市场。从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到资本投资场所,从钢铁、造船到汽车,从彩电、冰箱到录放像机;从化学纤维、化肥到胶卷。一时间,日本商品,从东芝彩电到富土胶卷再到丰田汽车等,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时尚。青年人结婚,以能买得起和买得到日本原装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为荣。就这样,整个80年代不进行扩大内需,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取得重大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日本,经济仍能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而经济的较高速度的增长,又进一步掩盖了日本在经济结构、内需不振和核心的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20世纪90年代,80年代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日本陷入连续10年的低迷状态,而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美国却保持了近10年的较快的经济增长。究其主要原因,同样是很简单的。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业的管理和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地缩小了和日本暨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由于中国存在劳动成本低的巨大优势,在差不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中国的工业产品的成本低和竞争力强。结果是,中国自己制造生产的许多工业产品先是实现了“进口替代”,即代替了许多种类的原先进口日本的产品,或者说把日本许多产品从中国市场中挤走,中国自己生产的产品占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接着是中国制造的许多工业产品正在实现着“出口导向”,即在国际市场与日本制造的产品进行竞争。我们以家用电器中彩色电视机生产为例来说明问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彩色电视机的市场,先是直接大量地进口日本的东芝、索尼等公司原装的电视机在中国销售;接着是中国的公司进口日本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和大部分原器件在中国组装生产电视机;再接着是我国的公司自己生产彩电生产线和绝大部分原器件。当中国的彩电生产技术暨产品质量达到和日本差不多的水平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比进口日本的彩电就具有物美价廉的竞争力,就必然取代日本产品而占有中国彩电市场的较大份额。20世纪80年代,当日本东芝、索尼等公司生产的彩电大举占领中国市场时,日本经济必然会获得较快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的长虹、康佳、TCL、创维、海信等公司的产品把日本的东芝、索尼、松下等公司的产品从中国市场驱逐出去,从而取得中国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时,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就不足为怪了。 20世纪80年代,虽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日本,但是,美国却以此为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进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重大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结果是,美国虽然为此付出了80年代经济增长缓慢的代价,却迎来了90年代连续10年经济较快增长的结果。美国虽然在传统的产业,如钢铁、造船、汽车等行业面临着日本的强有力的竞争,但美国所占领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却是日本无法与之比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传统的产业方面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与挑战,日本无法继续保持和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日本又落后于美国。日本的公司可以在汽车、机械、钢铁等传统产业方面向美国挑战,但却没有日本公司能够挑战美国的英特尔、IB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