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库为什么“灾难后的主流媒体却仍然反应迟缓?无论是灾难还是暴力事件,都让人揪心。也让媒体的表现又一次经受考验,然而这几件事情目前来看。媒体的报道都难以让人满意。是不是主流媒体不够快?其实已经够快了,以天津媒体为例,人们责怪天津媒体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为什么卫视不直播救灾现场?实际上,央视和其他你在网站媒体中间的画面,很多时候都是由天津当地的媒体人不眠不休,冒着火灾风险拍出来的,在这个角度,说他们不够快,其实属于冤枉。是不是新闻的时效性意识不强?实际上,说时效性和危机公关,近两年说的也已经很多,最早在非典之后,对新闻时效性的重视程度就已经成为了各个新闻院校教授的内容。在我研究生三年里,看到危机公关中间出现的“信息公开”“重视时效”等等的内容,几乎是连篇累牍,汗牛充栋。如果要批评新闻的从业者,不要忘记,他们也是学习这些内容学出来的试想两个人,一个人进了新媒体,一个人进了体制内媒体,难道我们可以说前者新闻学的好,后者新闻就学的差吗?(而且事实上,由于长期带来的“稳定”的印象,相当一部分“精英”学生还是选择的是体制内媒体。)那么,为什么新闻学课堂上的内容,会在现实生活里寸步难行呢?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它反映出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一个分野:当我们谈具体的操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必须借助新闻学的操作技巧,我们必须去坚持中立、客观、时效,对公众负责的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原则。因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满足受众的需求,换言之“内容就是目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事情,也就是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待它。我们的着眼点就变了,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的一件新闻,而是大众媒介的一次生产内容的行为,是大众媒介的一个为了完成自身目标的行为,就会明白,“内容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所有的大众媒介的行为,都是为了完成大众媒介的职能,而在完成这种职能的过程中,又会遭到很多媒介外的因素的干扰、博弈,最终造成最初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个时间之中,我们还记得,大众媒介的三个目标,政治、商业、公共性与公益性。换言之,这代表了中国大众主流媒体的三个职能,一是政治宣传工具,二是商业利益主体,三是公众服务机构。而且,由于我国对于媒体的严格控制,除了娱乐、文化类或专业性媒体而外,每日发行的主流媒体必须同时履行这三个职能。作为政治宣传工具,几乎在所有国家,媒体都要担负起维护基本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秩序的基本责任。然而在中国,由于地方媒体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因此还必须直接担任政府的官方发言人角色,媒体的时效、态度和遣词造句,与其说代表了地方媒体自身的态度,不如说代表了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观感。即使有矛盾,也不能够是全局性的矛盾。否则就会给人以政局不稳,自相矛盾的质疑。作为商业利益主体的部分,其实是媒介很多时候的一个潜在动力,尽管大部分媒介不会说,报道一个灾难新闻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广告收入,但是实际上,灾难性,突发性新闻带来的眼球和受众能量是巨大而且客观的,这是促使媒体关注和报道灾难的最强有力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媒介的煽情、炒作、过度报道、二次暴力等现象的滥觞。而作为公共服务机构,这个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下,容易跟政治宣传合在一起,但是其实还是有微妙的差别。对于社会而言,媒体所要做的除了要维护政府的权威性而外,也需要对社会大众有道德和正向的引导。对于采访对象,它要维持媒介伦理,保证受访者的尊严与体面。对于普通受众,它需要弘扬正确而非错误的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对于暴力事件的鲜明态度,避免谣言,避免社会在灾难后遭到二次伤害。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三者之间出现冲突,应该如何是好?在中国,由于主流媒体的性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政府至上。这里的政府至上不仅仅意味着不发表违背政府的言论,也意味着成为政府进行治理和宣传的工具。受众的信息需求是否重要?重要!然而,在灾难后,受众的信息需求必须要让位于政府的统一救灾工作,社会的稳定考量(例如会不会出现抢水、食物和群体逃亡现象),对灾难的准确定性等等。即使不考虑“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这些事情也足以让政府对信息进行控制和筛选。此外,由于媒介是政府的发言人,它的发言态度又与政府的运作体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媒介中出现的人物顺序,必须服从于政府内部的权力等级秩序,媒介中谈及的灾难原因(尤其是灾后),关系到事后追究与处理责任范围,因此往往会慎之又慎。媒介的信息,则必须经过相关负责人的层层把关,兹事体大,谁敢不做呢?最后,就是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不能错”,因为它代表的不是媒体,而是政府。这是被人忽视的一点,但也非常重要。事实上,任何一个媒体,即使BBC、CNN都会有错。因为人力有时而穷,很多时候获得错误的信息不一定是造谣,而有可能仅仅是环境所限。可唯有官方媒体是“不能错”,因为它的任何表态都可能是认为是某种政治意图或者政府意志。这有点像皇上“金口玉言”,一言断人生死,所以干脆就什么都不说了。相比之下,社交媒体和商业媒体,它不仅仅是媒介给予的快速,更因为它不需要履行如此之多的责任、考量与义务。它代表的是最多是个人或组织信誉而不代表政府或某种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体制外的算“带着镣铐跳舞”,体制内的就只有机械的摆动了。然而,我要说的是,正由于这导致了一个悖论:正因为媒体必须坚持政治的考虑,所以媒体在某些状况下,反而没有办法完成它的政治任务。为什么?一来,就像我之前说的,由于需要长时间的审批过程,所以在时间上远不及社交媒体来得及时。这一个时间差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根据首因效应选择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二来由于媒体的公信力与政府的公信力事实上绑在了一条船上,媒体的步调必须服从于政府的步调。因此,当政府处理事件不当的时候,就会影响媒介的公信力,反之,当媒介未能正确报道事件的时候,也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因此,如果长期来看,受众会将自己对于“官”的不信任不仅转化到“官”本身身上,也会转化到“官媒”身上。如果再抽象的看,甚至非发生在此地的“官”或“官媒”产生的污点,也会被笼统的归化到一个“官媒”的概念里,被视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从而对这个地方产生影响。比如经典的“34人”谣言,也许从前它来自于是河南、陕西等地产生的隐瞒伤亡事件,对天津本没有影响,但负面影响却被同样套用了过来。受众是不相信天津的官吗?有可能,但很多人不相信的,是整个国家的地方官员和媒介治理能力,天津只是其中一例而已。由于主流媒体是官媒,那么当人们不信任“官”的时候自然连媒介也一并去了。那么问题来了,当需要信息的时候,从哪里来?很多人会选择社交媒体和外媒,纵然后者有很多谣言和私货,可是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他们不相信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或者是认为他们有意隐瞒。天长日久,这样的沟壑一旦形成,就造成了“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分裂。而要弥合两个舆论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家主流媒体的坚持原则,更需要整个国家的政府增强自己的信誉,一着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谈何容易。从这一个角度上来说,有竞争,言论适当放开的官媒(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独立媒体不可能)或许能够在弥合两个舆论场之间裂缝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关键的选项,或者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同时取信于“官”和“民”的媒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考试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殡仪骨灰室修缮方案(3篇)
- 逾期债务处置方案(3篇)
- 滨州燃气整改方案(3篇)
- 商场火灾问责方案(3篇)
- 景区信访矛盾纠纷方案(3篇)
-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解析)
- 2025国开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酒驾整改方案(3篇)
- 单位慰问民警方案(3篇)
- 2025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高中英语必背3500单词表完整版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移动商务基础(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心肺复苏术(三人组)操作程序及技术标准
- 翻身拍背教学
- 胰岛素皮下注射
- 精神科各类量表
- 年产5000t有机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鼎捷T100-V1.0-应付管理用户手册-简体
- 幼儿教师选调进城考试试题题库含答案(二)真题5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