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先进(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一、焦点问题:,一次师门的对话何以成为一段有关人生理想的千古话题?此文与语录体说理文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孔子传),孔子的地位,二、背景资料:,1.论语的成书和特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止的记录。出自孔门弟子及后学之手。汇集和编定,大约在战国初期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二、背景资料:,2.孔子的生平和社会文化意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可归纳为治学、从政、施教三个方面儒学当时即有“显学”之称。自汉代后,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统,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巨。,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生而首上圩顶,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丘生而叔梁纥死,索隐家语云生三岁而梁纥死。葬於防山。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年七十三(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一、孔子的生平,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春秋时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畜牧)。鲁定公时,当了司寇(刑部尚书)。后以不得志而周游卫、陈、蔡、宋、楚等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自卫反鲁”后,继续办私塾,从事整理古籍和教授弟子的工作。、,三、文本内涵解析:,人物的口吻、神情宛然如现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理解:个人幸福和社会责任,论语先进(节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交代谈话的参与者和具体情境一个严肃而又亲切的场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就不说了】。,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反映出孔子求为世用的一贯思想,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子路率尔而对曰:夫子哂之。,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三位弟子各具特色的回答说话者的性情宛然如在目前,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场景的出现预示着变化曾皙的回答流露出一种从容欣悦、无所牵碍的心境全文在孔子的感喟中达到了高峰。,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意味深长的评点,全篇意足神完,收束自然,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三、文本内涵解析:,孔子赞同曾点是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志不能伸的出世之思?一个永恒的问题:人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文本分析,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鲁莽、轻率。评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评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评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但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应该那么简单;可他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孔子才笑他。至于他说的那个治理国家的理想并没有错,孔子并不否定;只是笑他太自满、太轻率。,冉求讲的实际上也是政治家的作为。“方圆六七十和五六十有什么不同呢?”不论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一样。孔子这样说冉求,没有一点否定的意思;只是说冉求的思想,用来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的志向彼此不全相同,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即“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在于文德教化方面。一幅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图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近代学者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晳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这幅图表达了曾晳的志向,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儒家一直有着积极用世的精神,不仅积极用世,甚至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曾晳的用世精神不比前三者差,且表达得比较含蓄,“言之有文,行而远矣”,教化礼乐寓于其中,所以,深得孔子称道。,颜回,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史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家语:“年二十九而发尽白,三十二而死。”七十二贤之首“复圣”,四、文本的艺术特点:,1、自然而完整的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