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一、课题的提出(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学习现代教育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已成为信息社会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西园新村小学是全国信息技术优秀实验学校、合肥市示范小学、合肥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学校近年来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的力度,教师应用现代信息辅助教学的热情高涨, 在“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中我校承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掌握较好,但对信息的需求、应用创新意识差异较大,尤其是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存在着理解性的偏差。教师对于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整合仍然感到困惑。鉴于以上情况,为了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各学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从五大模块中选择了“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成立了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二、研究目标(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有效技能更好地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并致力于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有效技能的整合研究,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促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革新;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教育质量;(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协同合作与实践创新的学习能力;在充分尊重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习兴趣。(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有效技能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高效能高素质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四)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学习发展共同体,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三、研究内容有效技能与语文、数学和综合学科的整合教学模式。四、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方法。五、主要研究过程(一)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为课题研究做好保障1、组成结构:课题组由朱莉萍校长总负责,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课题指导思想、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教研组长为课题领导小组,成立各学科子课题,各子课题由专人负责。全员参与。2、保障措施:(1)机制保障管理机制:定期将课题的实施情况向省、市、区电教馆和课题指导组汇报。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验全过程资料、数据的真实完整和连续性。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学考核之中。间周一次地定期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学习、课例研究,每学期集中组织一次不少于一周的业务培训。激励机制:每学年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等层次的课题研究实践课,对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考核中给予适当奖励。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开展软件制作评选,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重大科研成果的给予重奖。将参加课题研究作为学校评选先进、评聘职称的必需条件。对积极投入教科研活动的成员优先享受外出参观、学习的权利。(2)条件保障硬件建设: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关键。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2个多媒体大教室,4个液晶投影,1个液晶背投。学校现有计算机200多台,学校已“班班通网络”,并建成了百兆校园,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等,每位课题主要成员都配备了液晶电脑。这些设备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软件建设:学校采用购买和自制等多种方式添置、更新软件,现在我校已有教育教学光盘3567张,教学录像带375盒,教学磁带395盒,幻灯片126盒。(3)经费保障建立课题专项经费,对课题开展所需要的经费学校采取实报实销制度,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二)开展系列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技能1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我校在课题立项后,要求教师全面总结自己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然后对全体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在统计了老师们的具体需求后,课题组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培训。在培训中,特别强调“四化”,即全员化、制度化、普及化、层次化。(1)学科理论培训:学校带领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技能新课程标准等书籍。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年龄和基础等实际情况,将全体教师分三类抓培训。第一类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他们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第二类是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对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此带动全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类是科任教师队伍,对他们侧重于常规Powerpoin等工具软件的制作运用,目的在于普及。通过以点带面,层层落实,全面提高了教师科研的整体水平,有效突破了技术问题,使本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行得到了有力的保障。(2)信息技术培训: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中的实际要求基础上,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服务于教学。学校要求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必须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全校100%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考核,45周岁以下的每一位教师均能熟练地使用常规电教媒体。项目培训前培训后对网络资源的了解对网络资源了解占5项以上26%100%浏览网络资源日平均达1小时以上18%73%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制作PPT22%基本掌握24%非常熟练63%基本掌握35%非常熟练制作FLASH6%基本掌握11%非常熟练22%基本掌握15%非常熟练制作网页17%基本掌握10%非常熟练49%基本掌握15%非常熟练制作博客15%基本掌握21%非常熟练100%非常熟练会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进行教学33%基本掌握27%非常熟练100%非常熟练(3)专家引领专家引领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自课题组成立之后,课题组成员迫切感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为此,我校及时与上级课题负责人联系,先后邀请省、市、区各级领导和专家莅临我校为全校老师做专题学术讲座、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2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为了有力地促进同伴互助,我们多次搭建交流的平台,让有成果的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使每位老师都有运用和学习的机会,做到全员参与。(1)讲座形式:我校每周三下午教师学习会前开展“三人行”教师讲坛活动,每月围绕不同主题进行。“科研聊吧”主题月和 “我与信息”主题月中多位老师将自己的课题研究经验、体会与全校老师分享。同时,我校还定期开展有效技能课题专题讲座。(2)沙龙形式: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话题,因此,我们在学科教研组内经常举办沙龙活动,以帮助教师对问题理解的深化。(3)网络形式:我校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制作课件、网页、博客,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叙事等,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资源共享和交流的目的,老师们纷纷将这些资源全部发布到课题博客网上。通过交流学习,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汲取营养,达到了同伴互助的目的。3健全检查体系,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各子课题负责人在自己的学科范围之内展开信息技术的教科研活动,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按时反馈。(1)细化检查内容加强课题资料的规范管理,定期检查教师的成长档案、教学反思等,同时不定期检查教师的作业评价、电子备课以及课题研究学习本、读书笔记,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反馈。(2)丰富管理方式通过听课、座谈等多种形式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依据。4、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整合能力课题组成员以课堂为阵地,能利用现代教育进行教学活动,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全部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带来的学科教学深层次教学问题的思考,并认真研究将之归纳、总结、交流、共享,锤炼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各学科都推出了一定量的研究公开课,课后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整理,在课题专题会上进行交流。我校还以收集开发实用课件为前提,充分奠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术基础。教学软件的采集,主要由教研组牵头,从互联网和各学科成型教学软件中下载和搜集,并对其进行分类加工,作为学科教师合成课件和进行教学设计的共享资源,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在教学急需且没有成型素材可选的情况下,则由教研组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研发,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1)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课题研究中,教师们都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自主意识。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给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铺垫。例如在一日教研活动中,陈燕萍老师在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伊始,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现春天到来的美丽景色,并配以清新的音乐和教师动情的表演,为歌曲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揭示课题后,教师请同学们自主提出问题,由于教师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在音乐会上是哪几位小演员表演的?他们是怎样表演的?这样的导入,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拉近了学生与春天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引导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李炳凤有趣的七巧板她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独立的事物图片,还巧妙地将图片赋予了生命和活力。学生在仔细观察了李老师展示的图案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讨论、边总结,提出拼图的方案,最终拼出了一幅幅充满新意的图案。随着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功能也逐渐得以发挥,一套多媒体设备替换下了更多的传统设备:小黑板、挂图、卡片等,课堂的容量增加了,授课的直观性增强了,学生的训练也得以强化,课堂效率提高了。 (3)发挥网络优势 促进合作交流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为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动口动手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收集资料和信息交流的优势,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如在晒课活动中,杨韧老师执教拉萨的天空时,发现学生对“拉萨”充满了好奇向往;了解拉萨,赞美拉萨成为了一种渴望,一种期待。教师事先将有关拉萨的资料做成精美网页,通过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学习视角与主题。在“初识拉萨”环节中,教师利用网络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拉萨图片与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从中去探寻拉萨的秘密。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着眼于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看看、想想、说说、找找,小组讨论揭开拉萨的神秘面纱。接着,进入“赞美拉萨”环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摘录,有的搜集、有的添加导游语在老师的指导下,导游词整理成篇,一个个可爱的小导游将神秘的拉萨呈现在我们面前,也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之中,同时也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4)及时评价反馈,促进知识迁移在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后,教师要对情况做出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意见,以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活动的总结、深化环节,其发展目标是构建一个承上启下的知识结构,为新一轮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作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并使情感与认知得以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再次实行知与情统一发展。例如王凤梅老师在执教的习作课感悟亲情时,引领孩子们深刻地体验亲情后,写下了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之后,师生交流习作,共同评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们渐渐懂得了亲情就在平凡的生活中,此时教学接近尾声,王老师随机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再次激起学生情感,师生共唱感恩的心。此时,不仅唱出了学生此时的感受,也将教育学生懂得珍惜亲情,使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的亲情,学会感恩。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现代教育技术,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5以博客为载体,构筑研究平台课题研究伊始,我校便建立了有效技能课题网站,以便及时报道课题研究动态,上传课题培训资料。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此,静态的课题网页不利于教师交流研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更有效地研究课题,构筑学习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经过不断研究、创新,我校创安徽省首例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课题博客网站,将课题网站与教师博客群合二为一,既有课题研究动态,又有课题学习资源等,同时还有链接教师个人博客的各项专栏如整合课例、研究论文、课题资源、案例反思、教育叙事等多个版块,西园小学掀起一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课题研究的新高潮,江淮晨报、今日蜀山、安徽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便纷纷采访报道。通过博客网站这个平台,我校成功构建了学习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五、研究成果(一) 理论成果1、构建整合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其一般程序为:在该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而中小学课程教学多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的,两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任务)的解决过程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因此,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同时也可实现有效技能与各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基于课程整合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可用下图表示:从上面的模式中可以看出,基于课程整合的“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具体的学科中选取探究课题,然后围绕该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分析、加工相关的信息资料,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该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强化迁移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意见,以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2、总结整合 “四要素”(1)整合要“实” 所谓的“实”,指的是整合要“扎实、朴实、平实”。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用传统的手段可以代替信息技术的,尽量不用信息技术。现在许多整合课存在着“为整合而整合、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现象。许多教师以为只要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便是整合,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课堂整合理念浓,每堂课都要大量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整合课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当用则用,当舍则舍。 (2)整合要“适” 1)整合要“适度”使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和频率必须“适度”,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就是要求教师明确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促进学生发展才是目的,真正做到“以学定教”。2)整合要“适时”一堂课,通常有导入、教学新课、拓展延伸这几个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不仅要看信息技术是否适度,最重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抓准时机,“适时出击”。 我们通过课题研究,认为从教学心理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抓住三个时机“出手”:第一个时机是新课刚开始时的导入期。在新课开始上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第二个时机是遇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节骨眼”。这个节骨眼首先是指教学的难点所在。第三个时机是课堂结束前的学习强化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已接近疲惫,这个时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来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二来也是强化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3)整合要“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整合动情点,或者叫整合亮点。整合要打动学生的感官,使情感产生共振,给人启发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4)整合要“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特点,在营造气氛和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它独特的效果。因此,学科整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整合依赖于科学的整合理念、有效的教学设计、恰当的媒体使用。(二)实践成果1.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软件、制作课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等各项实践能力都大大提高。参加课题研究之前参加课题研究之后能熟练使用或制作的软件96% word69 % powerpoint49% excel11% flash6% authorware100% word100% powerpoint86% excel34% flash37% authorware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有45%挂图36%录音机22%投影机15%电视录像44%多媒体计算机16%计算机网络67%挂图59%录音机37%投影机34%电视录像89%多媒体计算机35%计算机网络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场合45%基本不使用17%平时教学经常使用38%上公开课时使用0%基本不使用78%平时教学经常使用100%上公开课时使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情况14%电子备课6%讲义放在Internet上30%通过Internet与学生交流0%在Internet上布置开放性作业100%电子备课100%讲义放在Internet上89%通过Internet与学生交流(Email、QQ、MSN、飞信、博客留言等多种方式)52%在Internet上布置开放性作业我校教师共开发出配套多媒体软件81个,获各级奖27个。我校有87项电教学术作品分别荣获省、市、区级一、二等奖。现在全校教师人人有博客,截止4月15日,网站注册用户达547个,日志4543篇,评论2429条,留言661次,访问量共达760543次。2教师的整合能力得以提高。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教师对“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由最初的模糊转为清晰,由茫然转为理解,整合能力得以大大提高。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教师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共273节,其中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展示、比赛57节次,其中39节次获奖。在历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中,我校已有十几位教师分获国家一等、二等奖,而随着课题研究的全面普及,08年我们又取得了思品和音乐两个学科零的突破,分别荣获上课二等奖和说课一等奖的好成绩,在08年省级课堂教学评比中11位教师获奖,其中7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升。两年的课题研究,使得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教研与科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教学方式也不再只是单一的讲授法,而是结合探索发现、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技能不再是手把手教,而是教师主动学,网络上观看课例、学习教学实录、浏览点评、进行反思,培养出了一批批学习型、反思性、研究型教师。教学研讨的形式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大家随时可以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或困惑,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上网查找资料,甚至到名家大师的网页中吸取精华,然后给予留言点评,解决问题方式之多样,效率之高,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教师的科研态度也由过去的抵触转为积极参与,科研意识明显增强,教师自主从课题网站浏览资源并做记录,人人博客上都开辟了课题研究专栏,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总结,而且在成长档案中还记录下自己的课题研究历程。学校培养出了多名专家型教师和课题研究骨干教师。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随着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模式的应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两年来,我校先后有418人次分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我们在课题研究前后对我校2003年2007年入学的1665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两年时间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了,课上得精彩了,机械性的重复作业变少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这一切,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作业质量提高了,思维敏捷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在近两年的片、区统考和抽测中,我校的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平均分逐年上升。课题研究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对比统计表 项目年级期中考试平均分期末考试平均分课题前2006年课题后2008年课题前2006年课题后2008年一年级语9231分9739分9546分9772分数9667分9773分9699分9732分二年级语9064分9548分9161分9648分数9334分9618分9406分9852分三年级语9008分9356分8949分9441分数9206分9417分9035分9319分四年级语8633分8971分8642分9039分数8439分8677分8328分8703分五年级语8856分9074分8963分9107分数8893分9002分8873分9103分六年级语8529分8762分8796分9248分数8503分8851分8524分8993分(2) 学生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在实验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共享信息,开展问题探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熏陶下,培养了信息素养,并将这种素养向其他学科和课外活动自然延伸。实验教师学习理论文章,将投影、电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听读欣赏和语文教学中,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大脑,激发口语表达、写作潜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宽广,知识面不断拓宽,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开展研究以来,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同时以“分步实施,螺旋向上”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制作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电脑网页、班级主页评比等,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活动中,学生在网络中遨游,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与同学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张扬个性,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详见附件三学生能力对比分析表学生能力对比分析表能力活动名称课题研究前获奖情况(2005年-2007年)课题研究后获奖情况(2007年-2009年)口头表达能力经典诵读比赛区二等奖安徽省、合肥市一等奖合肥市读书演讲比赛市三等奖市一等奖蜀山区爱国主义读书比赛区二等奖2个市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写作能力网络作文创意大赛无国际银奖3名铜奖1个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27个,二、三等奖39个一等奖89个,二、三等奖173个全国迎奥运小学生金牌作文大赛一等奖14个,二、三等奖34个一等奖31个,二、三等奖45个安徽省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19个,二、三等奖39个一等奖38个,二、三等奖78个安徽省英语大赛希望奖24个希望奖43个合肥市各类征文比赛一等奖12个,二、三等奖31个一等奖21个,二、三等奖45个蜀山区英语故事大赛一等奖13个,二、三等奖26个一等奖26个,二、三等奖39个信息技术能力合肥市信息学竞赛一等奖3个,二、三等奖8个一等奖15个,二、三等奖34个合肥市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5个,二、三等奖4个一等奖17个,二、三等奖18个蜀山区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9个,二、三等奖8个一等奖15个,二、三等奖21个创新能力全国科幻画大赛无全国三等奖安徽省科技创新大赛无安徽省二等奖安徽省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6个,二、三等奖21个一等奖25个,二、三等奖37个安徽省鼓号队比赛无特等奖合肥市合唱比赛二等奖一等奖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合肥市三模比赛前六名共4个前六名共11个蜀山区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个一等奖3个蜀山区科技动手做二等奖1个优秀团队奖 2007年10月,我校3名同学参加的“国际电脑现场创意作文比赛”中获得国际银奖和铜奖,创出了合肥市“最多”与“最高”的奖项,并受邀到新加坡参加颁奖仪式。2008年12月,华人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选手、我校蔡奚云弋同学荣获国际银奖,也是合肥市唯一获奖的选手。我校35个班级每班都有自己的中队网页,管理者是班级学生,其中六(2)的班级网页“我们从这里起航”荣获“优学网全国示范班”称号。学生制作博客的热情也很高,仅课题博客网站上就有五百多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很多同学的博客内容丰富,从博客中还走出了一批校园名人,其中五(5)班的杜子豪“豪客庄园”等学生博客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大家争相访问,截止4月15日点击率已达7340次。(3)学生身体素质得以提升。我校每学年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检测。在2007年9月我组参加了“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后,我校学生的体质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07年9月至2009年1月这段时间内,体育组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增强体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