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先秦寓言)_第1页
中学文学(先秦寓言)_第2页
中学文学(先秦寓言)_第3页
中学文学(先秦寓言)_第4页
中学文学(先秦寓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寓言1. 庖丁解牛1庖丁为文惠君2解牛。手之所触3,肩之所倚,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5,砉然向然6,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8:合于桑林之舞9,乃中经首之会10。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11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12也;进乎技矣1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14;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15。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23乎!良庖岁更24刀,割25也;族庖26月更刀,折27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8。彼节者有间29,而刀刃者无厚30;以无厚入有间,恢恢31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3。动刀甚微34,謋35然已解,如土委36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7;善38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39焉。”【说明】这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新、尽年。这就是他讲的养生之道。这一故事,在原作中,是为了讲这种养生之道而设的比喻。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我们读后也能得到如下的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这则寓言,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很有表现力。【注释】1节选自庄周庄子养生言。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庖,厨师。丁是他的名。解,剖开,分割。2文惠君:梁惠王。 3所触:接触的地方。注意这里“所”字的语法意义。4履:踩。5踦(y):支撑,接触。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6砉(hu)然向(xing)然:砉,拟声词。砉然,皮骨的声音。向,通“响”。7奏刀騞(hu)然: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奏,进。騞,拟声词,比“砉然”的声音更大。8中(zhng)音:合乎音律。9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10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会,指节奏。乃,副词,又。11盖:通“盍”,何,怎么。12道:天道,自解的规律。13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进,过。14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全牛的,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15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整头的牛了。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16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臣,庖丁自称。遇,会合、接触。17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运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官知,耳眼等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觉。神欲,精神活动。18天理:指牛的天然的生理结构。19批大郤(x):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20导大窾(ku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导,顺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21因其固然:依照牛体本来的样子(即结构)。22技经肯綮(qng)之未尝: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之,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明,从不经过使刀钝折的地方。技,应是“枝”字,指枝脉。经,指经脉。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肯,骨间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23軱(g):大骨。24更:换。25割:割肉。26族庖:一般厨师。族,众。27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28新发于硎(xng):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硎,磨刀石。29彼节者有间:牛的骨头有间隙。30无厚:没有厚度。形容刀口薄而锋利。31恢恢:很宽绰的样子。32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33视为止,行为迟:即“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意思是,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34微:轻。35謋(hu):拟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36委:卸落。37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间意足。38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39养生:指养生之道。2. 攘 鸡今有人日攘1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2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4,何待来年?【说明】本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是孟子用来讽刺宋国大夫戴盈之明知应当减轻民众的赋税却不能立即去实行。它启示人们,知道了错误,就应当立即改正。【注释】1攘(rng):偷窃,特指私下扣留从别人家跑来的家禽。2损:减少。3已:停止。4斯速已矣:那就尽快停止吧。3. 涓 蜀 梁夏首1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2。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3,俯见其影,以为伏鬼4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5也。背6而走,比7至其家,失气8而死。【说明】本篇选自荀子解蔽,荀子用它来说明“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的道理,揭示人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要防止主观上的自我蒙蔽,做到“虚一而静”,客观冷静地去认识事物。【注释】1夏首:地名,在今湖北荆州一带。2涓蜀梁:人名。3宵行:夜间行走。宵,夜晚。4伏鬼:趴在地上的魔鬼。5立魅:站立着的妖魅。6背:转身。7比(b):等到。8失气:断气。4. 滥竽充数齐宣王1使人吹竽2,必三百人3。南郭处士4请为王吹竽,宣王说5之,廪食6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7立,好一一听之8,处士逃。【说明】本篇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本意是为了阐明“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的法术主张,故事本身却也讽刺了那种没有真实本领而混在里面凑数的人。【註釋】1齐宣王: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君主,前319前300年在位。2竽:一种竹制的乐器,形状像笙。3必三百人:总是要三百个人一起吹。4南郭处士:一个复姓南郭的没有做官的士人。5说:同“悦”。6廪(ln)食:由官仓供给粮食。廪,粮仓。这句意思是,因吹竽而享受廪食的多达数百人。7湣王:名地,前300前284年在位。8一一听之:一个一个分别地听。5. 郢书燕说郢1人有遗2燕相国书3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4。燕相国受书而说之5,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6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7王,王大说,国以治8。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9。【说明】本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用以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死守所谓“先王之言”,凭主观臆断牵强附会胡乱解说的现象。【注释】1郢(yng):楚国都城。2遗(wi):送。 3书:信。4非书意也:并非信中所要说的意思。5说之:解说这封书信。说,解说。6尚明:崇尚明察,提倡开明的政治。7白:报告。8国以治:国家因此得到治理。以,因此。9今世学者,多似此类:当今学者解读先王的书信,往往也是这样穿凿附会,无中生有。6.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1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3。至之市,而忘操4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5。”反6归取之。及反,市罢7,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8。”【说明】本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嘲笑了那种只知死守教条,无视实际情况的人。【注释】1履(l):鞋子。2度(du):动词,量度。 3坐:座位。4操:持,拿。5度(d):名词,指量好的尺寸。6反:同“返”。7市罢:集市已散。8宁信度,无自信也:意思是,宁愿相信尺度,不要相信自己。7.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1楯2与矛者,誉3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4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5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说明】本篇选自韩非子难一,原用以讽刺当时一些儒生言论中的观点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矛盾”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注释】1鬻:卖。2楯:今作“盾”,盾牌。 3誉:夸赞。4物莫能陷: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陷,刺穿。5于物无不陷:意思是,对一切物体没有刺不穿的。8. 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1汲2,常一人居外3。及其家穿井4,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5道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