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_第1页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_第2页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_第3页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第一章 绪论1. 什么是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是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来生产有用物质或将微生物直接用于工业化体系的一门技术,是建立在微生物发酵工业基础上,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2. 发酵工业的特点 一步生产 反应条件温和 原料纯度要求低 设备的通用性高 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小第二章 发酵工业菌种1. 发酵工业菌种的常用类型。 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 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 酵母菌: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 霉菌:根霉、毛霉、犁头霉、红曲霉、曲霉及青霉等 未培养微生物:2. 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生长较快,发酵周期短。 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 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 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3. 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菌种常用步骤。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样品预处理:可提高菌种分离效率。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目的菌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方式:1.分批培养 2.连续培养 3.半连续培养 纯种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常用的分离方法:1.平板划线分离 2.稀释分离 3.涂布分离 4.毛细管分离 5.小滴分离 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具有目的产物合成能力的菌株筛选出来的过程。 【(1)平板筛选(各种变化圈) ,(2)摇瓶发酵筛选】 菌种复筛。 菌种发酵性能鉴定。【鉴定技术四个水平:细胞的形态和习性水平细胞组分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或核酸水平】 菌种保藏。4. 代谢调控机制阻遏 阻遏的类型主要有:末端代谢产物阻遏 和 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末端产物阻遏: 是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过量积累而引起的阻遏。 分解代谢物阻遏:是指有两种碳源(或氮源)分解底物同时存在时,细胞利用快的那种分解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的有关分解酶的合成和积累。5. 发酵工业菌种改良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改良菌种性状,改善发酵过程 提高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6. 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 菌出发菌株的选择:选择好的出发菌株对诱变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择标准:产量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广】 悬液的制备: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状态的、活力类似的菌悬液,为此要进行合适培养基的培养,并要离心,洗涤,过滤。 诱变处理: 将制备好的菌悬液与诱变剂接触,进行诱变。 中间培养: 由于在发生了突变尚未表现出来之前,有一个表现延迟的过程,即细胞内原有酶量的稀释过程(生理延迟),需3代以上的繁殖才能将突变性状表现出来。此过程称为中间培养 分离和筛选:筛选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迅速筛出大量的达到初步要求的分离菌落为目的,以量为主。复筛则是精选,以质为主,也就是以精确度为主。7. 菌种变异及退化机理及防止措施。 菌种变异及退化机理: 菌种退化主要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进行接种传代或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基因突变 ,连续传代】 预防措施:减少传代 、 经常纯化 、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用单细胞移植传代 科学保藏。8. 菌种保藏技术。 目的: 存活,不丢失,不污染; 防止优良性状丢失; 随时为生产、科研提供优良菌种 原理: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方法: 斜面低温保藏法【低温】 砂土管保藏法【低温、干燥、隔氧、无营养物】 冷冻真空干燥法【低温、干燥、缺氧】 液氮超低温冻结法【超低温】 石蜡油封保藏法 硅胶保藏法第三章 发酵工业培养基设计1. 工业大规模发酵的培养基应遵循的原则。 必须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 有利于减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即提高单位营养物质的转化率。 有利于提高产物的浓度,以提高单位容积发酵罐的生产能力。 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速度,缩短发酵周期。 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并尽可能减少产生“三废”物质。 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 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提高氧的利用率,能耗。2. 培养基的几大营养成分的功能作用。常用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几大营养成分的功能作用: 碳源:碳源是组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提供微生物菌体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以及合成菌体所需的碳骨架;二是提供菌体合成目的产物的原料。氮源: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和合成含氮代谢物。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作为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或生理活性作用的调节物。水:水是所有培养基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微生物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生长调节物质:发酵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加入有助于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