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_第1页
高一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_第2页
高一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_第3页
高一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_第4页
高一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在沂蒙山区,随处可见一些姿态奇特的山峰崮。呈圆形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崮的荟萃簇集之地,首推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在这方圆不足百平方千米的地方,居然有南、北岱崮,大、小崮,水泉崮,龙须崮等三十余座。“崮”这种地理形态近日被地质地貌专家们认定为一种新的岩石造型地貌“岱崮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2分类(1)内力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2)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 等引起的。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重力能,地表形态,2地壳运动,(2)地震概念: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分类,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断裂构造运动,地面塌陷,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壳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 、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 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的过程。,温度 变化,地表岩石,风化,沉积,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 而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作用而成。(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条件下,发生而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各类岩石地表上升,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或重熔再生,地下,重新深入,新的岩浆,冷却凝结,固结成岩,高温,高压,变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褶皱?褶皱形成的力量来自于哪里?(2)背斜和向斜在岩层的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上有什么区别?(3)为什么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读图总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来自地球的内部。,读图说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读图分析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2)从地形上看,C处是,形成原因是。(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处。,(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有关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指导意义的题目。正确识别地质构造类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据此可判断出内部岩层向上拱起的D处为背斜。同样道理,内部岩层向下弯曲的C处为向斜,但从地形上看,地势较高,成为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沿断层线相对上升的岩块往往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我国的庐山、泰山就是这样形成的。故与图中的A处成因一致。在断层带上,岩块活动,容易诱发地震等灾害,故地震多发地带多位于断层线附近,即图中E处。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牢固,因此地下隧道宜建在背斜处,而不宜建在向斜或断层线附近,即图中的C、E处。【答案】(1)D(2)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3)AE(4)C、ED,1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者是_)(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接近。(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6)研究结论: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褶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是_。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区是_。,(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6)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实不易被侵蚀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解析】通过竹片的弯曲变形和断裂演示地质构造,并通过地质构造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注意演示过程及语言描述的准确性。【答案】(3)木片、塑料泡膜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塑性”又有“刚性”),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读图回答。,(1)外力作用的动力是什么?其形式有哪些?(2)“流水侵蚀形成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和“冲积扇示意图”都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二者有什么不同?(3)“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二者有什么不同?,轻巧识记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它们通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重力作用、化学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读图分析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积扇是流水的堆积作用。,读图分析风蚀蘑菇是风的侵蚀作用,沙丘是风的堆积作用。,读三种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A图中的是,是,是。(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3)C图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地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解析】回忆、对比课本插图中一些微地貌的名称、部位及成因。例如,A图中是冰斗、是角峰、是U形谷。B图是风蚀蘑菇,它是由于大风携带沙粒长期磨蚀,或上下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受外力作用所致。图C是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地貌,流水冲刷而成,其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原因有黄土质地疏松,易被冲刷;夏季多降暴雨,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减弱了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答案】(1)冰川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2)风蚀风力侵蚀干旱沙漠地区(3)沟谷黄土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且该地夏季降暴雨;人为原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2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处的地质构造判断正确的是()A处一定是背斜B处一定是向斜C处一定是背斜 D处可能是断层,(2)河流上段(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3)右图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中,表示河流入海口处主要外力作用的是(),【解析】第(1)题,处地貌为山脊,可能是背斜形成,也可能是向斜形成。处为一谷地,可能为向斜谷地,也可能是背斜成谷。处地貌为一断崖,一般为断层作用形成。第(2)题,河流上游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大多呈“V”字形。第(3)题,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图中A为风化作用,E为侵蚀作用,B为搬运作用,C为沉积作用,D为固结成岩作用。河流入海口以沉积作用为主,故为C字母所示。【答案】(1)D(2)D(3)C,1板块的相对运动与构造地貌的关系,2.褶皱构造与构造地形(1)褶皱构造的形成原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如下图)。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2)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一般来说,岩层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岩层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如下图)。由下图可知:背斜中心的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3)构造地形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属褶皱山脉。一般情况下,背斜向上拱起成为山脉,向斜向下凹陷成为谷地。在外力的长期作用下,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部位受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常成为山岭。(4)准确判断向斜和背斜的方法形态观察法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确定岩层新老关系法岩层中心老、两侧新的是背斜;中心新、两侧老的是向斜。这是判断向斜和背斜的最准确方法。字面想像法:向斜中的“向”是向中间斜“”;背斜中的“背”是驼背样的斜“”。,3断层构造与断层地形(1)断层的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如下图)。,(2)断层的两种组合类型:地垒和地堑,如下图所示。,方法怎样区分断层构造和褶皱构造断层和褶皱都属于地质构造,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受力、岩层形态及所形成地貌的差异上。如下表所示:,4.比较背斜、向斜和断层,5.地质构造的应用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1)石油、天然气的储油构造以背斜最适宜,地下水的含水层以向斜构造最合适。(2)在背斜的山坡上修建大型工厂、铁路易产生滑坡,而打隧道以背斜为好。(3)在断层交切部位,有利于矿体的形成,而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4)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6各种外力作用与地貌,方法图示法认识外力作用的空间差异,1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变化中一直起主导作用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不过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2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是一回事地貌类型是指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平原、高原、盆地、山地等。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为构造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是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地貌,同一种地质构造(如褶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表形态(地貌),如背斜可成山(地貌),也可成谷(地貌)。,3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隆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和盆地。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地貌称为地形倒置。4各种外力作用形式是孤立存在的(1)五种外力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地貌上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条件。(2)五种外力共同作用、雕塑地表。它们长期共同而缓慢地进行着,不断改变地表形态。,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剖面可能经过六个板块中的()A1个 B2个 C3个 D6个【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剖面图基本上是沿南回归线所作的,故经过了非洲、美洲及太平洋板块。【答案】C,2关于图中A、B、C、D四处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A处是由板块的张裂作用形成的BB处是火山作用形成的海沟CC处所在的大洋,其主要海域分布在南半球DD处所在的大陆,其自然景观具有典型的东西对称分布的特点【解析】图中A处为板块俯冲地带,为消亡边界。B处为一大洋中脊,为板块张裂地带,属生长边界。D为非洲大陆,自然带南北对称,并非东西对称。图中C处所在的大洋应是印度洋,而印度洋主要在南半球。【答案】C,读下图,回答34题。,3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 D岩浆活动4甲图中峡谷的成因是()A断裂下陷 B地壳上升,河流下切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解析】甲图为峡谷地貌,其成因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是地壳不断抬升后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乙图为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冰斗地貌;两者都受到了外力的侵蚀作用。【答案】3.B4.B,二、综合题5读全球板块示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