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文化资料_第1页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_第2页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_第3页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_第4页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畲族历史文化填空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名词解释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醮仪:祈福禳灾的祷神驱邪仪式。赤郎:浙南畲族与亲家伯一起迎亲的男的主歌手。简答1.畲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71.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现状? 7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祭祀性节日。5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生产娱乐性节日。53.请简答畲族的定亲程序?53.请简答畲族的迎亲过程?54.简析畲族体育的作用?54.在畲族社会,族长的职责有哪些?55.简要阐述凤凰装的构成。55.简要阐述畲族凤冠的五种样式。5论述畲族文化理解畲族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畲族旅游资源价值、开发方案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一、文化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的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行为文化。四是心态文化。 三、对文化的理解1人的一切发展变化是文化。文化是历史的人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文化的人也是历史的人,有起始。从事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文化开始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时期,人在未成为人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文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成为人之后才有了文化的发生。 2民族是文化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具的文化符号。独具的文化符号通过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来呈现。历史的人的一切,最终都通过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语言产生于交流,交流得自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进行的。文字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文字本身也就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反应出来了。 3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4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思考将以上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畲族文化? 社区参与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参与意识强烈与参与机会少的矛盾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协调发展惧怕政府和权威社区居民素质有待提高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对策提高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培训, 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选择、判断复习:畲族迁入闽赣交界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时期接续性的多波次。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畲族由闽东迁入浙南始于北宋,绝大多数发生于明清,以明晚期为最高峰期。浙江畲族一般由福安进入浙南边缘的泰顺一带,而后迁入浙南景宁。福安景宁,这是畲族在闽浙的迁徙走廊,至今这一走廊地带是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景宁成为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因素是山川地貌。许多畲民的迁徙并没有明确的迁徙方向,哪里适合生产生活,就往哪里去。途径数省的盘旋式迁徙和逆向式迁徙就是明证。逆向式流动,最突出的是从浙南倒迁回闽东。畲族千年历史迁徙是指畲民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集体记忆的起点,以闽粤赣交界处为地理中心,以“青山幽谷”之处和“猿鸣鸟啼”之方为迁徙路径,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地向东南山区扩散。时至清末,畲族最后一波到达安徽宁国,才降下历史迁徙的帷幕,并从一个相对聚居的族群最终嬗变为一个“大分散、小聚居”民族,“插花式”散处于闽、粤、浙、赣、皖、湘、鄂、黔等省山区,形成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其大本营则从闽粤赣交界处转移至闽东、浙南等山区。明清时期畲族垦荒式迁徙高潮是奠定当今畲族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期。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 、服饰 、器皿 、用具等的消失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宋元,畲族服饰进入多源融合时期从元后期至明末,畲民大举迁徙,服饰从简。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畲族服饰色彩: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畲族服饰色彩包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导致两者象征意义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蕴含的文化的不同。1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的不同2原始崇拜的载体不同3社会伦理含义不同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聘礼:一般分两次送聘礼,即“搭定”时为“小聘”,“报日”时为“大聘”。“转回门”:在闽东,新婚夫妇一般在结婚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到女家,小住一两天。“头转客”:在闽东,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到女家,称“头转客”或“转头年”。一、畲族教育的内容1.民族意识教育2.伦理道德教育3.生产劳动教育4.艺术教育:集中在刺绣、编织、雕刻等工艺 美术活动上。 二、畲族教育的方式1.独具特色的歌教2.家庭教育3.民俗活动4.中原士大夫的礼仪教化教育历程浅析1.社会教育:歌言教育2.学堂教育:旧式学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主要的歌曲形式历史歌高皇歌小说歌插花娘和钟娘弼劳动歌节气歌和做田歌礼俗歌、劝世歌就是道德教育畲族体育的产生产生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自卫抗敌产生于原始宗教仪式产生于闲暇娱乐畲族体育的特点1.有民族特色,具有修身养性、自娱自乐功能。2.具有内容相似,源于生活的共性;器材简便,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容易组织展开。3.种类多,具有资源优势。传统体育有竞争和胜负,但更多的体现娱乐、健身功能。4.具有原始性与畲族节庆性的特点,节庆期间人人参与活动。赶野猪稳凳畲民定居之所,大多数在山区或半山区的山脚围弯、山腰或者丘陵中的小谷地村落坐落处地理位置,最理想的要盆地形的平坝其次是较平坦的长垅和谷地畲族村落布局和建筑的特点从形胜角度看,多数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少数敞开式从宗社角度看,多数村落为全村同祖一姓,或几姓畲民共同发展从功利角度看,畲族有传统的爱惜耕地、保护农田的意识。畲族民居曾经有峒、茅草寮、树皮寮、泥木结构瓦寮生活附属设施:水笕、水井踏碓、油车山坑水塘生产设施:晒坛老鹞架统库洞窑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现代畲语划分为9 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祭祀空间,它的存在虽然已崇尚礼制为前提,以“尊祖,敬宗,收族”为特定目的。1949年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消灭而废除。在畲乡里的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宗族组织已被掩盖在行政区划之下。借助谱牒的文字记载,每一个族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跨越时空的障碍,把个人与其他族亲、与历代先祖连结在一起。对于个人而沿,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祠堂六宝:祖图、祖杖、族谱、香炉、祖牌、楹联。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原因1.受客家汉族的强势作用和自身产生的民族自卑感的共同影响 2.外部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3.本民族立足与发展的需要 4.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 畲族的劳动生活对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畲族舞蹈中最具有典型的动作是“悠荡步”和“座蹲步”。传说上古高辛帝时,始祖盘瓠抗敌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他,婚后生三男一女。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畲族还有“摇毛竹”的风俗畲族舞蹈的种类一、祭祖舞蹈:二、行罡舞蹈三、蘸名舞蹈畲族民歌,最为普遍传唱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均受各自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调整。演唱“双音”(二声部山歌)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畲族传统山歌有三种:一、长篇叙事歌二、小说歌三、杂歌畲族的迁徙与分布概况一、畲族先民迁入闽赣交界地区迁徙是畲族及其先民最突出的特征。正因为迁徙,畲族分布广泛。畲族迁入闽赣交界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时期接续性的多波次。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具有突出的接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可粗略分为隋唐以前、唐、宋三个时期。隋唐以前唐早期畲族先民首先在粤东潮州出现。根据早唐潮州“蛮”可与陈元光的唐军对抗,并且是长时间的持续对抗这一重要事实,说明潮州畲族先民聚居的人口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由此可以推断:在汉晋到南北朝的数百年内,潮州已成为“盘瓠蛮”一个新的聚居地。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唐代唐中期“盘瓠蛮”几乎遍布江西,主要在赣南和横贯东西的赣中。这些“盘瓠蛮”皆由湖南迁入,甚至从赣南迁入闽西。宋代宋代,瑶民从湖南迁入赣南和粤东,逐渐加入当地的畲族。 宋嘉定元年,湖南郴洲黑风峒的瑶民起义带动了瑶民流入赣南,这就是后世赣西南畲族人的来源,而其也造成后世湖南有瑶无畲,而赣西南主要为畲区的格局。宋代瑶族迁入粤东,加入畲族。二、畲族由原住区向外迁徙唐代,以潮州为祖地的闽赣交界地是畲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此后,大体可以分为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唐宋元时期根据资治通鉴,唐代畲族先民从闽赣交界地区迁到莆仙地区。宋代闽赣交界地区的畲民除少量外迁外,基本在各自区域内相对定居或缓慢移动。宋元之际以后,畲族的迁移活动就频繁起来,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关系,各地畲军、畲兵的征战调动以及戍城、屯田等,造成了这个时期畲族的迁徙路线错综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宋末至元代,畲族抗元斗争导致人口迁徙。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他们的迁移主要不是军事性质的,而主要是基于畲族社会经济生活特点,即:刀耕火种,去瘠就腴,食尽一山则他徙。(一)迁入闽南(九龙江以北)(二)迁入闽北闽西、赣南闽北元史载:“至元十六年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可见宋代闽北邵武早已有畲族,应从闽西,赣南迁入。元代闽北建宁黄军领导的“畲军”声势浩大,可见闽北畲族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闽北建瓯靠近邵武,应从邵武迁入。据吕锡生的研究,明清建阳的畲族是从闽侯溯闽江而上,始发地是粤东,但证据不详,估计是推测。蓝雪霏在闽北调查畲歌时了解到,闽北顺昌、建瓯畲族是明清之际由闽西迁入。据上述,以及权且采信吕锡生的意见,畲族迁入闽北的路线可能是:闽西赣南闽北邵武建宁(建瓯)。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建阳 (三)迁入赣东北 赣东北畲族居住在铅山县太源和贵溪县璋坪,太源多姓雷,璋坪多蓝姓,太源与璋坪只有一山之隔,相互通婚,来往密切。赣东北畲族迁入时间大约是在明代中期。畲族迁入赣东北的主要路线和次要路线分别是:长汀、上杭宁化(赣东北)贵溪、铅山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建阳邵武光泽(赣东北)铅山、贵溪(四)迁入闽东这里所说的闽东是着眼于文化,特别是方言区角度,而不拘泥于行政区划。最早迁入闽东福州地区的是晚唐,最早迁入闽东宁德地区是北宋,大多数迁入闽东是在明清。闽东畲族将粤东潮州视为祖居地。根据禄房雷氏家谱资料的初步归纳,迁往闽东的起始地,多数是粤东潮州。浙南畲族族谱记载中,始发地为潮州的具有较高的出现率,因此,闽东与浙南畲族来源在始发地的表现,不可能有明显差别,而是应该有趋同性。迁入闽东的主要路线: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连江罗源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古田屏南宁德福安霞浦福鼎(五)迁入浙南以及浙中、浙北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畲族由闽东迁入浙南始于北宋,绝大多数发生于明清,以明晚期为最高峰期。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族谱资料,若涉及迁徙地点,常常会提到罗源跟连江。甚至具体到罗源大坝头和连江马鼻头。浙江畲族一般由福安进入浙南边缘的泰顺一带,而后迁入浙南景宁。福安景宁,这是畲族在闽浙的迁徙走廊,至今这一走廊地带是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景宁成为畲族由闽东入浙南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因素是山川地貌。浙江省少数名族志指出:入浙江的90支畲族,除了6支由江西迁入,其余均为福建迁入。畲族迁入闽东主要路线:莆仙闽侯连江罗源宁德福安(六)迁入皖南畲族迁入浙南景宁、云和、龙泉、庆元、遂昌、青田、缙云后,部分继续北上迁于浙中的武义、龙游、金华、衢县、开化、兰溪以及浙北的建德、桐庐、临安。皖南畲族就是这一迁徙流的“水尾”。皖南畲族住在邻近浙北天目山的宁国县天梯乡。宁国畲族蓝氏家谱中记载宁国蓝氏畲民是兰溪蓝氏的分支,宁国的蓝姓和雷姓畲族于光绪年间分别由浙江的兰溪、桐庐迁到云梯定居。(七)盘旋式和逆向式迁徙 许多畲民的迁徙并没有明确的迁徙方向,哪里适合生产生活,就往哪里去。途径数省的盘旋式迁徙和逆向式迁徙就是明证。盘旋式迁徙敕木山蓝姓畲民于唐代早期迁出潮州海洋(阳)县,北宋元丰二年(1079)迁入湖南道州无源县,元祐四年(1089)迁入茶陵县,绍圣二年(1095)移往江西吉州,南宋绍兴十年(1140)迁移至福建长乐县,淳熙五年(1178)又迁移至潮州揭阳,元代北上迁入罗源县,明万历迁入景宁。这就是说敕木山蓝姓畲族祖先从潮州出发,经湘、赣、闽,又回到出发地,完成一个圆形的盘旋式迁徙,而后才北上闽东、浙南。逆向式流动最突出的是从浙南倒迁回闽东。据闽东畲族志,先后迁入闽东的畲族有蓝、雷、钟3姓,共73支。从浙南回迁闽东的,在迁入支数中首屈一指,主要是从沿海地带南下福鼎,进而扩散到其他县。 还应当交代的是闽粤赣接合部原住区的畲族人口流动。潮州凤凰山畲族几乎全部向北迁徙闽东、浙南,未闻有留居本地者。畲族迁徙的原因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是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直至明清时期才最后形成的。以下侧重解释畲族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原因,其中的某些原因也可以解释畲族先民从湘西、湘南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地区。(一)传统劳动方式是畲族迁徙的根本原因民国时的何奎认为畲族迁移首先缘于“畲民随山种插”的“经济的或环境的原因”,“其次,或经历代的变乱,或受其他人为的压迫,他们东迁西徙,随山散乱。此为其人为的原因,亦可谓政治的或社会的原因”雷弯山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畲族千年迁徙的原因只能从经济关系中寻找。”因此,刀耕火种兼营狩猎、采薪的传统劳动方式是畲族迁徙的根本原因。畲族刀耕火种劳动方式与狩猎活动结合为耕猎经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没有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就不能进行,迁徙就是为了获得合适的生态环境。这使狩猎者熟悉新的宜居之处,于是狩猎又带动迁徙。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和山地的日益开放,可供迁徙式生产活动的空间逐渐缩小,畲族的游耕徙居逐渐转为定耕定居。游耕徙居与定耕定居交错并存,造成了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二)开山公据是畲族耕山徙居的文化图式意识缘于社会实践,反过来,意识引导实践。畲族的迁徙文化图式根植于其社会经济生活,但直接受文化观念的引导,这个观念集中表达于承传千年的开山公据,其中盘瓠传说对畲族非常重要,不仅出自对始祖的崇拜,而且是畲族开垦荒山、不役不税、迁徙无阻等民族权益的权威依据,其中“盘瓠子孙”的“御书铁卷”,形塑了畲族长期的社会历史。畲族的火田徙居,直至清末才完全完全终结。 (三)封建政府的政治压迫和居室镇压迫使畲族迁徙封建社会的政治压迫和军事镇压迫使畲族迁徙主要发生于元明。这个时期,畲民反抗斗争的频繁爆发和畲族起义军的长途转战以及失败后的流散,是造成历史上畲族零散分布各地的一个原因。从宋末元初至元末,畲族起义军的抗元斗争此起彼伏。明正德十一年至十三年(1516-1518),南赣巡抚王阳明对赣南以及闽西粤东畲族起义进行残酷镇压,致使数量很多的赣南畲族销声匿迹。明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赣南,粤东畲民反抗活动的血腥镇压,造成畲民大量飘荡流徙。(四)封建政府对畲族的强制性移民畲族的迁移有的是封建政府实施的强制移民在元朝血腥的军事镇压和残暴的政治统治下,畲族起义此起彼伏,有的逃亡、有的降服,不少被迁置。 (五)封建社会的经济剥削和超经济盘剥造成成畲族迁徙 封建社会的经济剥削,来自国家和地主阶级。至于没有制度依据和经济契约进行的巧取豪夺,则是超经济剥削,对于超经济剥削,除了反抗,还以避走为抵制。在缴纳田赋地租后不能维持生计,畲民就“贫不能存,亡徙一去”(六)客家先民迁入与畲族迁出部分畲族迁出这一地区,始于宋元,大量发生于明代,明代是畲族迁入闽东的第一次高潮,统一台湾后,“展界吸引了大批畲民由此形成第二次畲族迁入高潮”(七)特种产业带动的迁徙1、蓝靛生产所带动的迁徙,始于明代的闽东种植菁业对于畲民往闽东、浙南的迁徙起着重要的牵引作用。2、采石采矿所引起的迁徙,受雇采矿采石,这是明清畲族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也引发了迁徙。明清时期粤东、闽东、闽西一些畲民还西徙到珠江口一带。畲民还进入澳门离岛受雇采石。歌词看畲民迁徙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大分散、小聚居” 的形成总体而言,畲族千年历史迁徙是指畲民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集体记忆的起点,以闽粤赣交界处为地理中心,以“青山幽谷”之处和“猿鸣鸟啼”之方为迁徙路径,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地向东南山区扩散。畲族漫长而又复杂的迁徙场景,早已消弭在历史深处而扑朔迷离,只能依凭当今地理分布格局和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片断,将其粗略地勾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隋唐时期内外压力型自然退却式迁徙。所谓内部压力源于畲族及其先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土地资源。所谓外部压力,是指唐高宗为了“靖边方”,派陈政父子率军入闽,并于垂拱二年(年)在漳州设立郡治后,拥有先进农耕技术的汉族移民随之大量入迁闽粤赣交界处精耕细作。刀耕火种的畲民在内外压力下,只能向周边深山里退却。该时段迁徙的半径相对较小,只是由世居地向周边缓慢扩散。其大致范围包括:粤东北的潮州地区、韩江流域一带至闽西南的诏安、云霄、漳浦、南靖、漳州一带。不过,唐末五代可能有少许畲民因军事性质迁往闽东的连江、罗源一带。 第二阶段,宋元时期军事性与自然退却式相结合的迁徙。该阶段迁徙愈加频繁,范围愈益扩大。从畲族与宋朝廷几次较大的军事对抗活动来看,至迟在唐末宋初,畲族的活动范围已由隋唐时期的闽西南一带,扩展到闽西北、赣南一带。至宋末元初,畲族几次大规模的抗元斗争失败后,蒙元政权为分化瓦解畲军势力,采用“屯田”、“减税”等安抚措施,导致畲族较大规模地向闽南、闽西集中迁徙。时至今日,一村一姓的畲族千人村仍然可见于闽南、闽西。第三阶段,明清时期持续垦荒高潮式迁徙。明清立国后,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持续采取鼓励荒垦等休养生息政策。此时,具有悠久迁徙传统的畲族,因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受环境、资源、人口等因素制约,为寻求生存空间而纷纷远距离迁徙,形成持续垦荒式迁徙高潮。该时段总体上以福建为中心而由南向北迁徙,具体路径又分海岸和内陆两条主线。海岸迁移线大致从闽南、闽中至闽东,部分再转入浙南、浙中、浙北、皖南等地。内陆线则从闽西南往闽西北方向迁徙,部分进入赣东北。而贵州畲族大都为元末及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北一带,或奉旨征讨、或避祸迁徙而入黔。至于湖南畲族,据当地畲民族谱传说,也大致于明初从江西迁入。时至清末,畲族最后一波到达安徽宁国,才降下历史迁徙的帷幕,并从一个相对聚居的族群最终嬗变为一个“大分散、小聚居”民族,“插花式”散处于闽、粤、浙、赣、皖、湘、鄂、黔等省山区,形成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其大本营则从闽粤赣交界处转移至闽东、浙南等山区。明清时期畲族垦荒式迁徙高潮是奠定当今畲族地理分布格局的关键期。因囿于生存空间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该时段畲族迁徙往往规模较小,行程缓慢:“只能是以家为单位,少则三五结伙,多则二三十人为群,穿过人口密集的汉族聚居地区,向人烟稀少的山区找他们的安身之地。”他们肩挑背驮,扶老携幼,缓缓而行,故迁徙持续整个明清时期。这种小规模迁徙,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自身力量,都不具备形成闽南、闽西“千人而居”的畲族集村的条件。因此,闽北、闽东、浙南、赣北等地的畲民,只能见缝插针地散居在资源有限和地形狭窄的山坳:“所居在丛菁绥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 “窜居山坳缚茅以处,不谋萃聚,不杂土著。 迁徙带来的变化畲民经济与生活环境的变化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畲民经济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解放前,畲族地区已基本上发展到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畲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缓慢性和不平衡性。直至新中国土地改革前夕,数百年来广大畲民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这样艰辛的生活年轮。 解放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同时,畲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畲族山乡的经济搞活了,多种经营,变山为宝,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福建省的宁德、蒲田和浙江省的景宁,“三资”企业已在这里“开花结果”。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取代了过去的用脚行走山间,用肩挑背扛的场景 ;住着一幢一幢漂亮红砖瓦房或高楼大厦, 已经看不见低矮的草房和石头垒起来的 “石房子”;品尝着用现代烹饪条件烧制的山珍海味,烙印在模糊记忆中香喷喷的窝窝头和腌制的烤肉; 穿着有品牌而又时髦的衣.迁徙变化引起传统文化的遗失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 、服饰 、器皿 、用具等的消失畲语的遗失或功能的退化畲族语言是畲民表达、交流、记载文化历史的载体,是畲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写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近 50 余岁的“畲民”雷根友说:讲“畲语”的人不多了,50岁以上的人还可以讲上几句,年轻人几乎不会讲,能沟通的人就更少了。我有时会讲几句“畲语”,大家都把它拿来当笑料,我想畲族语言再过几代就没有人使用了。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缺失 据统计,掌握民间传统工艺的艺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生存环境。技艺是祖上单传,在当今社会实用价值不大。景宁县东坑镇2009 年体育强镇的汇报资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和摸底,但是如何传承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保证不要缺失,还是要进行探讨。 集中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 、服饰 、器皿 、用具等的消失“畲民”手中可以反映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随着“畲民”的迁徙,天气、环境的变化,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而丧失了保存价值。畲族的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畲族人口人,其中。福建畲族人(占畲族中人口的53%),浙江畲族人(占畲族总人口的24%),广东28053人,江西77650人,安徽1563人,湖南2891人,湖北2523人,贵州41500人,其他省5800人。出现最重要变化是90年代在湖北、湖南和贵州新识别了畲族人群。这样,大分散,小聚居的畲族就从原有的闽、浙、粤、赣、皖五省,变为闽、浙、粤、赣、皖、湘、鄂、黔八省。闽浙两省畲族人口共人,占畲族总人口的77%。闽东、浙南是畲族最集中的地区,这个状况从清代、民国至今、一直是这样。福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罗源、连江、顺昌、建阳、建瓯、宁化、永宁、上杭、漳浦、龙海等53个县市。浙江畲族主要分布在景宁、丽水、云和、文成、泰顺、平阳、苍南、遂昌、龙游、武义、桐庐等29个县市。广东畲族主要分布在潮州、河源、增城、博罗、惠东、丰顺、南雄、乳源等15个县市。江西畲族主要分布在贵溪、兴国、永丰、吉安、铅山、吉水、资溪、弋阳等18个县市。安徽畲族主要分布在宁国市。湖南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汝城、炎陵等县。湖北畲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市。贵州畲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凯里、福泉、都匀、贵定等县市。从畲族姓氏看畲族分布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所以有盘、蓝、雷、钟姓氏的地方多半是畲族分布地区。畲族传统服饰畲族服饰的发展时期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宋元,畲族服饰进入多源融合时期,同时畲民也保持着鲜艳的服装颜色这一传统特征。从元后期至明末,畲民大举迁徙,服饰从简。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除广东畲族依然“不冠不履”,相对显得比较简朴外,福建、浙江、江西的畲族服饰在头饰、足饰、装饰品等各方面都较之前更显丰富,广泛使用了富有装饰意味的石珠、垂缨、璎珞、竹冠、斑兰花布、麦秆、彩线、蚌珠等材料。服饰色彩仍以青色、蓝色为主,浙江地区多“斑兰”花布。畲服款式普遍为短衣,短裙或短裤。一、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民族服饰色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汉族与畲族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服饰色彩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色彩畲族服饰色彩: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在以黑蓝色作为服装主色调的基础上,在领口、袖口、衣襟等方加上由红、黄、绿、白等颜色组成的花边或刺绣,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显得明快活泼,但又不浮不跳,与基本色相呼应,整体感觉协调统一。特别是畲族妇女在腰间所绑作为饰品的彩带,配色和纹样丰富多彩,一般以白色为纬线,而经线则色彩丰富,用色不拘,大胆使用红、绿、蓝、黄、黑等多种颜色,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汉族服饰色彩:汉族服饰从古自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从炎黄时期至明代的传统汉服,到近现代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服饰,虽然对服饰色彩的使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更加自由化并符合现代色彩搭配学,但是服饰色彩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仍然延续了下来。在传统汉族服饰的色彩运用上,视青、红、黑、白、黄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而以现在来说,汉族人民选择服饰的色彩则多是根据自身喜好活场合等因素,但在丧葬嫁娶等传统场合,还是遵照汉族服饰传统,着白色和红色。汉族服饰文化畲族服饰色彩包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而在汉族,红色代表喜庆,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归根究底,导致两者象征意义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民族间蕴含的文化的不同。1、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们在选择以什么样的物体来表示什么样的颜色时,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但这种任意性却是在民族文化的作用下,在本民族生活的氛围下的有条件的选择,因而具有一定的规约性。畲族世居在较为偏僻、宁静的山村,主要的经济模式就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无从为穿着做出更多的选择,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畲民中得到提倡。畲民擅苎业,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畲民称为“楠机”,织麻布是畲族妇女的专长,家庭人口多的一年要织7080尺,人口少的织3040尺,原料都是自己种的苎麻,有少量黄麻。麻布都是作外衣备户外劳动之用。布质结实,耐磨损,都是自用,没有出卖的,穿时都染成青、蓝色,比较耐脏,适用于劳作。畲族人民的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作为最庞大的民族则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手工业尤其是织染技术发达。各个时期汉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其实都是与当时社会服饰染料提取的难易程度有一定联系。提取难度较大的颜色因为其珍贵而被统治阶级使用,从而成为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尊崇的色彩。例如秦朝尚黑,是因为当时工业技术想要提取纯正的黑色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贵族才能享用。久而久之,黑色即成为尊贵和高尚的象征。另外,在当时手工业水平下,人们发现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无法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来获得,所以认为他们是最基本、最纯正的颜色,从而被称为“五正色”,象征权威和尊贵。2、原始崇拜的载体不同首先,畲族人民崇拜自然,就以蓝天、绿地的颜色作为日常服饰的主色。而也正因为对自然充满了尊敬和向往,心灵手巧的畲民们在自己的传统服饰上绣上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鱼虫百鸟,色彩丰富绚烂。而同样汉族人民钟爱红色,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崇拜普照万物的太阳和给予人类安全和温暖的火种。而红色色泽似火,所以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神的化身,人们由崇拜日神、火神,转为对色彩的崇拜。再后来,红色就衍生出了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含义。尤其人们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就常常在节庆或者喜宴场合的服饰当中使用红色,红色也就此渐渐成为汉族的代表色。3、社会伦理含义不同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在这些显见的区别中,就包涵有文化意识。从服饰中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在畲族,服饰色彩往往用于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生活状况等自然属性。以畲族女子为例,头髻上的头绳作为日常配饰,可以看出明显的年龄及婚姻状况的差别。已婚女子中,年轻的新嫁娘缠红色,中年妇女缠蓝色、老年妇女则缠黑色,而未婚者则只缠大红色。二、凤凰装与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凤凰装的历史溯源三公主的传说中描述: 相传畲族始祖盘瓠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在他与三公主启程远去凤 凰 山 开 创 祖 业 之 际,高 辛 帝 把 高 辛 国 的 国宝一顶神圣珍贵的凤冠和一件镶有珠宝的凤衣赠于三公主,并交代让此宝物在他们的子孙中代代相传,代表着他们永远是高辛王御封过的高贵民族。传说凤凰装来自于高辛王国。高辛帝是一位随风长大、神力过人的畲族始祖。在畲族广泛流传的歌谣、祖牌、民俗事象中到处都有高辛帝的影子,如高皇歌歌如其名,讲述的就是盘瓠帮助高辛帝平番建功,高辛皇帝招其为婿郎,封其为忠勇大王位的传说故事凤凰装的艺术表征形态表征畲族人民把对凤凰的崇拜之情转化为了随身服饰凤凰装,妇女的传统盛装凤凰装从头饰到衣饰都是对凤凰形象的模仿设计。凤凰装主要由凤冠、凤衣、凤围腰、凤带和凤鞋 5 件服饰品配套组成。凤 冠(笄)凤凰装中最具民族特色服饰品当属头饰凤冠。凤冠的形态是模仿凤凰形象而设计的: 冠身如凤头,“银杆如啄,脊如额,红红伸展上翘”如丹冠; 尾饰如凤尾,俨然是对凤凰形象的逼真模仿。凤冠,是在畲族妇女出嫁和过世时佩戴,可见其极为珍贵。目前有五种样式:福安的凤尾式,霞浦的凤身式,罗源的凤头式,浙景宁的雄冠式,丽水、云和的雌冠式。凤 衣(花边衫)畲族妇女的凤衣因其衣服边缘绣有五彩斑斓的花纹而冠以“花边衫”之美称。宁德南部的飞鸾镇及福州地区的罗源、连江县的畲族妇女“花边衫”当属最为绚烂。样式为黑色古典交领样式,宽领交叉于胸前,衣身无布扣,在左右襟边腋下处各有白色布条,穿着时,先用布条固定里层的右襟,再系扎左襟的布条。史料描述为“束之以带,状如袈裟”凤衣的领围、衣襟边缘、袖口边镶滚有多组并排的红、白、黄、绿、蓝颜色相间的柳条边和绣有凤凰牡丹纹样的花边。凤衣的装饰纹样面积极大,色彩斑斓的纹饰几乎占满全身,象征着凤凰美丽的颈项、腰身和羽毛,与凤凰“五彩毛”形象甚为吻合。凤围腰(拦腰)围腰俗称“拦身裙”,是凤凰装中做工最为考究的配件品。历史上对这一服饰品记载多为“彩布缠腰僰女奇”,可见凤围腰独具民族韵味。围腰的裙身由黑色棉、麻布制成,呈长方形,从围裙外沿向里分别用红、白相间布条镶滚彩边和饰有绣花边,一般多为花鸟、几何的连续纹样。精美的围腰围穿在畲族姑娘腰间象征着凤凰美丽的腹部。凤凰带(彩带)凤凰装的配套饰品凤凰带,采用蚕丝自织,色调以红、黑为主,间以少量白色,围扎时交叉垂于背后,精美彩带随风飘荡,象征着凤凰美丽的尾巴。凤 鞋(花鞋)畲族的传统凤鞋作为凤凰的脚爪的象征物,颇具有民族特色。凤鞋样式为圆头黑布鞋面,在鞋头中部突起一道红中脊,故俗称“单鼻鞋”。凤鞋的鞋口边缘用红、黄、绿等五色线绣有齿状犬牙纹,鞋面绣有精致的龙凤纹样,十分大方美观。三、景宁畲族服饰的现状与保护(一)服装基本形制畲族的传统服饰自成体系,清末民初后浙闽两地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衣尚青、蓝色,着自织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02。清末民初时期,景宁畲族服饰仍固守衣尚青蓝的传统,女子身着花边衫,花带扎拦腰的凤凰装。据1922年5浙江温州、处州间土畲客述略6记载:畲妇素不著袴,惟系青裙,今则惟景宁畲妇仍其故习,其衣用带不用纽,腰间围以二三寸赭色土丝织成之花带。大足,穿青鞋鞋端绣以红花,工作则穿草履,居家则穿木屐。足膝之下,无论男女,皆裹蓝布。可见景宁地区传统畲族女子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裙,腰系拦腰,下裹绑腿,这种装扮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二)畲族服饰保护和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1服饰生态环境的破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其发展必然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脱离了生存环境的服饰都是失去生命力的物品。服饰会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演化,所以合理的民族服饰保护必须要给服饰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和发展空间。只有在这样发展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的民族服饰才是活态的、有灵魂的、能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活的服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冲击,当代畲民的服饰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现代民俗活动中出现的民族服装已从不同程度上出现多民族元素杂糅现象,与传统畲族服饰形制相差甚远(如图5),时常可见花片裙、银泡、绒毛饰边等具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出现在当代畲族服饰上。当地民族服饰制作人员坦陈:现在店内的一些畲族服饰中直接借用了一些苗族服饰中的元素。2 保护理念的贯彻不足畲族风情成为当地拉动旅游和经济的一大卖点,但是在极力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加保护的发掘对民族服饰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为了宣传民族文化,当地政府发展了很多以畲族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如畲族婚嫁表演,宣传畲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并联合周边省市的畲族地区文化馆举办歌会活动和民族服饰大赛。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从服饰保护的角度来看,失去生存土壤的民族服饰仅靠表演舞台是无法改变其消亡的命运的。舞台上的表演服饰是来源于民间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戏剧化的设计加工而成的,失去原态民族服饰的支撑,表演服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男女服饰男子服饰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 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1.几何形纹浙西南山区畲族几何形纹饰主要有云纹、万字纹、水纹、犬牙纹、蜈蚣脚纹、蝇脚纹等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纹样。 云纹:在汉文化中,云纹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因从雨,变化多端,并且与传说的龙有联系,而喻意吉祥,素有“祥云”之称,在各类装饰中以各异形态加以运用。浙西南山区畲族装饰中运用云纹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环境,畲族长年生活在大山之中,浙西南最早的畲族聚居地就是在景宁地区一座海拔为一千多米的敕木山上,山顶终年云雾缭绕。因此浙西南山区畲族的云纹多以云气纹的形式出现,正如他们日常所见,如烟、如气、宗法自然。犬牙纹:该纹饰的主体为三角形。有的为钝角,有的呈锐角。排列起来有的紧实,有的平缓,排列的轨迹由所在图案而定,有的呈曲线排列,有的呈直线排列,多作为花边运用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边缘、衣角、领口等处。犬牙纹饰是一种在浙西南山区畲族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最常见的一种纹饰纹饰,在畲族服饰上是必不可少的纹饰。2.线形纹浙西南山区畲族的线形纹饰大多都不代表任何含义,主要为单纯的装饰类纹饰。纹样以曲线、波线、折线、旋涡线等线性图案呈现。这类纹饰主要以花边的形式进行装饰,在畲族服饰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勾勒纹饰边缘,或者和纹饰排列在一起,使图案造型更加丰满,更加美观。3.字符纹“字符纹是一种根据甲骨文,汉字笔画以及抽象的图形演变而形成的类似字符的纹样。”归纳起来有以下这么三种主要类型:象形类字符纹、假借汉字字符纹和几何形组合字符纹。凤 凰 装(一)起源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其历史是靠畲民世代口耳相传。关于“凤凰装”的历史渊源,也没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只能从畲族先民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来寻其根源。神话、传说是民族文化精神诠释的集中体现,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所以从历代相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来探索畲族“凤凰装”的起源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二)分类凤凰装由凤冠、凤凰衣和凤凰鞋三部分组成,其中凤凰衣又分为上衣、下装(女性为裙子)。凤凰装主要体现在首饰和服装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型,是景宁的高笄和短拦腰式,二是云和、丽水等地的低笄和长拦腰式。花边衫、彩带、花鞋等各地基本相同。(三)组成部分1. 笄即妇女首饰,形为凤凰鸟冠。目前有五种样式:福安的凤尾式,霞浦的凤身式,罗源的凤头式,浙景宁的雄冠式,丽水、云和的雌冠式。 2. 花边衫畲语称“兰观衫”。女子花边衫都为大襟衫,长度过膝,襟边镶有多种色布条或彩色花边,襟上绣凤凰图案;领口镶鼠牙式花边,领下四周镶繁多的花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