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害虫防治技术(135P).ppt_第1页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135P).ppt_第2页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135P).ppt_第3页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135P).ppt_第4页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135P).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扬州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祝树德,一、蔬菜的主要类型十字花科蔬菜(甘蓝菜、花椰菜、青菜、大白菜、芥菜等)豆科蔬菜(豇豆、刀豆、扁豆、蚕豆、豌豆、绿豆等)茄科蔬菜(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等)葫芦科蔬菜(黄瓜、丝瓜、西葫芦、甜瓜、西瓜、苦瓜等)葱蒜类(韭菜、洋葱、香葱等)水生蔬菜(茭白、荷藕、荸荠、芋、茨菇、菱、芡实等)野生栽培蔬菜(芦蒿、荠菜、马兰头、菊花脑等)其它(山药、百合、药芹、水芹、生菜、莴苣、苋菜、落葵、空心菜等),二、主要蔬菜的病虫害1.十字花科蔬菜(叶菜)主要虫害:菜粉蝶(菜青虫)、小菜蛾常发性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间歇爆发性跳甲(黄曲条跳甲、黄直条跳甲)区域性猿叶虫(大猿叶虫、小猿叶虫)区域性菜蚜、烟粉虱、菜蝽刺吸性菜螟钻蛀性主要病害:软腐病、霜霉病、病毒病、菌核病,2.豆科蔬菜主要虫害:豇豆螟、豆荚螟、大豆食心虫、大豆毒蛾美洲斑潜蝇烟粉虱蓟马朱砂叶螨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主要病害菜豆炭疽病、菜豆花叶病、豇豆锈病,3.茄科蔬菜主要虫害:28星瓢虫(茄28星瓢虫、马铃薯瓢虫)朱砂叶螨、侧多食附线螨棕榈蓟马、桃赤蚜烟粉虱、美洲斑潜蝇茄黄斑螟、棉铃虫、烟青虫主要病害:番茄灰霉病、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茄黄萎病、辣椒菌核病、辣椒病毒病,4.葫芦科蔬菜主要虫害:瓜绢螟(瓜绢野螟)黄守瓜棕榈蓟马朱砂叶螨、侧多食附线螨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瓜蚜(棉蚜)主要病害:霜霉病、疫病、枯萎病、蔓枯病、炭疽病、菌核病、黑星病、细菌性角斑病,三、主要害虫防治技术叶菜类害虫1.鳞翅目食叶害虫防治技术防治对象: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等种群消长动态:小菜蛾、菜青虫春秋多发型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秋季多发型,防治技术:准确测报,把握好防治适期(性信息素测报技术)根据复合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复合害系统技术)充分发挥天敌对蔬菜害虫控制作用(天敌当量系统技术)生物农药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的应用早春推广地膜覆盖与早熟品种夏季鸡毛菜推广防虫网技术,菜青虫测报技术,越冬蛹发育进度法:成虫羽化高峰预测第一代2龄幼虫高峰目测成虫法:成虫高峰期预测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选地:667m2甘蓝菜或青菜地时间:每天上午9:30,每35分钟观察一次成虫数,连续3次测报:统计每天成虫平均数,以成虫高峰日预测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小菜蛾测报技术,越冬蛹发育进度法:预测第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成虫高峰期预测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灯光诱测法性信息素诱测法,甜菜夜蛾,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bno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等。,(一)、分布与为害,1分布广:从S40至N57全国分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起上升为蔬菜的最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连年暴发成灾。99年特大暴发,苏北徐州、盐城、淮阴等。2为害:幼虫啃食叶片;钻蛀果实,如青椒、番茄、棉铃等;为害块根。,3寄主:多食性害虫蔬菜:十字花科蔬菜(甜菜、甘蓝、白菜),豆科蔬菜(大豆、绿豆),茄科(番茄,茄子)等;葱蒜类经济作物:棉花、玉米、牧草等,(二)、发生规律,1世代与越冬: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45代(山东、江苏、北京一年5代)。热带、亚热带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江苏、山东、陕西、山西等地,以蛹在土内越冬。,2为害与消长时间:全年主要发生在5-9月。春季发生迟,5月始见,7、8月开始暴发,秋季重于春秋。第一代幼,5月中上旬第二代、第三代68月,89月重点为害蔬菜第四代:9月上中旬,主要为害蔬菜第五代:1011月,3主要习性成虫:趋性:趋光性强。产卵习性:多产于叶背或正面,单层或双层块产,卵块盖淡黄色鳞片。100600粒/,最多1700粒。活动性:昼伏夜出,白天在土块、杂草丛中,枯枝落叶中;活动:夜间2023时最盛,交尾、产卵,幼虫: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吐丝结网,啃食叶肉,留表皮。3龄后幼虫分散,4龄食量暴增。幼虫有轻蛀性(蛀果为害),假死性,白天可潜伏土中,植物基部。酷暑天幼虫喜栖于作物的顶部,造成嫩头枯萎,还可潜入根部为害,造成白菜、萝卜缺苗。,4影响种群消长的因子:气候因子:夏天高温干旱有利其发生。虫源:越冬迁飞食料天敌抗药性,(三)、性信息素测报技术,通过几年的大量试验表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对甜菜夜蛾诱集量大,效果好,高峰期明显。710月甜菜夜蛾常出现45个高峰,可利用成虫高峰预测1龄高峰。,甜菜夜蛾种群田间消长规律,影响甜菜夜蛾诱集效果的因子,不同诱捕器诱集效果比较,两种诱捕器同期比较:翼形诱捕器连续3天诱蛾288头,水盆诱捕器连续3天诱蛾2366头,水盆不同高度对甜菜夜蛾诱集量的影响,8月23日至9月8日在五亭桥北蔬菜区试验结果表明:当水盆距地20CM时,共诱蛾259头,最高30头;当水盆距地40CM时,共诱蛾225头,最高42头;当水盆距地60CM时,共诱蛾374头,最高51头;当水盆距地100CM时,共诱蛾673头,最高82头;当水盆距地120CM时,共诱蛾356头,最高48头。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水盆距地高度由低到高趋近100CM时,诱芯诱蛾量逐渐增多,超过100CM后,诱蛾量又开始下降,故水盆距地高度以100CM左右为最优。,水盆不同药液配制的诱集效果,清水加1%皂粉和0.1%敌百虫(90%晶体敌百虫)的组合诱蛾效果最好。,水盆诱捕器不同药剂对诱蛾的影响,甜菜夜蛾性诱剂有效期,根据田间实际使用情况,甜菜夜蛾性诱剂诱芯在田间使用有效期为20天左右,710天以后,诱芯质量退化,诱集量逐渐减少,为更好地反应甜菜夜蛾田间虫量,为预测预报提供可靠资料,田间以710天换一次诱芯为宜。,甜菜夜蛾性激素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测报区和防治区单盆诱蛾量的比较每日调查结果显示,8月23日至9月23日期间,防治区诱蛾总量为10996头,测报区诱蛾总量为5959头。防治区诱蛾总量比之测报区诱蛾总量提高45.81%,说明适当提高田间诱芯密度可以提高田间的防治效果。,甜菜夜蛾性激素田间防治效果,经扬州、苏州、淮阴等地大量的试验,预测结果与实际吻合。每亩设置6个诱芯,一个月后田间幼虫量可下降73.81%。在甜菜夜蛾低密度发生时,能基本控制为害。甜菜夜蛾大暴发时,结合性信息素技术应用,用药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可减少50%左右。,(四)、防治措施,1翻土灭蛹:晚秋或冬季翻土消灭越冬蛹。2人工捕捉:人工摘卵块和初孵幼虫的叶片。,3清洁田园:铲除杂草、中耕松土、减少土中的幼虫成活。4化学防治:防治适期3龄幼虫前。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目前抗性治理的理想药剂:5%的抑太保乳油2000 x;5%卞死克乳油20003000 x;5%锐劲特悬浮剂:3000 x;75%拉维因可湿粉10001500 x;脱皮激素类的物“米满”10002000 x。,复合为害系统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十字花科蔬菜常见食叶害虫的复合防治指标,为降低药剂防治频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发挥重要作用。叶菜类食叶害虫的食叶面积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当量系统的基本原理:由于不同害虫、不同发育阶段造成的损害差异较大,相互之间无法定量比较,因此在制定复合防治指标时,还必须把害虫不同种造成的损害标准化,即对不同种害虫单位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造成的损害进行定量比较,从而建立当量损害系统。为此,必须选择某种害虫为标准种,对当量系数进行校正,从而把复合种群内各种害虫为害的百分率折合成标准种的损害量,即校正当量系数,建立起为害当量系统。校正当量系数=(某害虫某阶段取食量相应阶段标准种的取食量)标准种相应阶段的当量系数。(结果于下表)。,在建立当量损失系统的基础上估算甘菜蓝不同生育阶段五种食叶害虫的复合防治指标。通过近3年的生产上对此复合防治指标的实际应用,结合测报,十字花科害虫用药防治的频率比2003年前减少60%以上。,天敌当量系统技术根据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捕食功能系统及其助增机理,为合理利用天敌控害奠定理论基础。小菜蛾捕食性天敌种类52种及优势种。(下表)小菜蛾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当量系统。不同当量益害比捕食性天敌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益害比控害指标。,不同当量益害比捕食性天敌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制定益害比控害指标。当田间多种捕食性天敌共存时,如果单以天敌个体的总数量作为害虫的控害指标的单位,则忽视了天敌的种类和大小差异。为了评价小菜蛾捕食性天敌的复合控害指标的实用性,根据小菜蛾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当量系统,对小菜蛾捕食性天敌复合控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当量益害比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在甘蓝菜莲座期,如果捕食性天敌在24小时内将小菜蛾控制在防治指标(20头/株)以下,则当量益害比要大于1:5.3;当量益害比在1:5.31:8.8之间,处于监测阶段,暂不防治;如果当量益害比小于1:8.8,则需立即防治。如果捕食性天敌在48小时内能将小菜蛾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则控害指标为:当量益害比大于1:8.8,田间不需防治;当量益害比在1:8.81:17.7时,处于监测阶段,暂不防治;当量益害比小于1:17.7时,需立即防治。,生物农药的应用,微生物农药及抗生素防治害虫:苏金杆菌、阿维菌素(害极灭)、多杀菌素(菜喜)、依维菌素防治真菌病害: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多氧霉素)、井岗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等防治害螨:浏阳霉素、华光霉素植物源农药杀虫剂:楝素、苦参碱、藜芦碱、除虫菊素、茴蒿素、烟碱、鱼藤酮杀菌剂:大蒜素增效剂:芝麻素,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性信息激素、米螨、美满活体制剂: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活体微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线虫真菌剂:蜡蚧轮枝菌等细菌剂:蜡质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微孢子:斜纹夜蛾微孢子、拮抗病剂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虫瘟1号,2.鞘翅食叶害虫防治技术防治对象:跳甲类(黄曲条跳甲、黄直条跳甲)猿叶虫类(大猿叶虫、小猿叶虫)种群消长动态:春秋多发型,跳甲类形态识别:虫体小,2mm,椭圆形,黑色鞘翅中央有一黄色纵斑形态区别:曲条黄斑外缘中部向内凹陷深体形略小直条黄斑外缘呈直线体形略大,分布:曲条为世界性分布,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分布,江苏优势种直条主要分布与华南、华东地区寄主:主要为害青菜、萝卜、瓢儿菜、芥菜、油菜等,也为害瓜类、豆类为害:成虫地上部食叶成小孔,幼苗受害重留种地为害花蕾和嫩荚幼虫为害地下部菜根,咬断须根,植物萎焉死亡传播软腐病,越冬:成虫在残茬、杂草及土缝中越冬出蛰:3月下旬出蛰为害春季蔬菜4月上旬产卵为第一代,每月一代习性:成虫善跳,趋光,趋绿,寿命长达一年,产卵期长幼虫孵化后即爬至根部,卵孵要求潮湿,RH100,防治技术:清洁田园培育抗虫苗土壤处理:洒土,水淹,药剂灌根喷药技术:先田外、后田内;先四周后中间常用药剂:5锐劲特悬浮剂(叶面防治)辛硫磷或农地乐(土壤防治)5锐劲特种衣剂(种子处理),猿叶虫类形态识别:成虫椭圆形,蓝紫色,35mm幼虫灰黑色,体具大小不一的肉瘤形态差异:大猿叶虫:4.55.2mm,椭圆形小盾片为三角形小猿叶虫:2.84mm,近圆形小盾片为半圆形分布:北方大猿叶虫为主南方大小猿叶虫都有,江苏以小猿叶虫为主,寄主:青菜、萝卜、大白菜、芥菜等为害:成、幼虫皆为害地上部叶片生活史:越冬:皆以成虫在残茬、杂草及土缝中越冬世代:23代/年(大猿叶虫)56代/年(小猿叶虫)出蛰(大猿叶虫):3月中下旬出蛰,45月第一代幼虫8月下旬11月第二、三代(大猿叶虫),主要习性:成虫寿命长,耐饥力强夏季滞育(休眠),蛰伏越冬幼虫假死性,共4龄老熟幼虫在土块、石隙、枯叶或叶背化蛹种群消长:双峰型,春秋重不耐高温,小猿叶虫与大猿叶虫发生规律方面的主要区别:小猿叶虫成虫无飞行能力,全靠爬行觅食,大猿叶虫有较弱的飞行能力;小猿叶虫成虫寿命长,平均2年,长达4年,大猿叶虫寿命5个月;小猿叶虫成虫夏季休眠期短,大猿叶虫滞育期长达3个月,冬季达12个月;,小猿叶虫成虫产卵量大,平均244粒,高达200头/雌大猿叶虫平均200500粒;小猿叶虫成虫产卵于土中、叶片及叶柄和叶脉处,大猿叶虫产卵于根部、土表或菜心;小猿叶虫成虫喜叶心为害,入土蛹室浅3cm,大猿叶虫515cm。,防治技术:清洁田园耕翻洒土人工捕杀药剂防治:早春成虫出蛰和第一代初龄幼虫秋季伏伏后成虫,第二代初龄幼虫与跳甲兼治药剂种类:见跳甲防治药剂,豆科蔬菜害虫豇豆螟,(一)、分布与为害,1分布:国外主要在欧洲、亚洲的日本、印度等国发生较重。国内分布很广,各地普遍发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为重,是江、浙一带豆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尤以豇豆受害最重。,2为害:(1)寄主植物主要是豆科:豇豆、菜豆、扁豆、还有豌豆和绿豆等。(2)以幼虫蛀食豆类作物的果荚和种子、花器,也可蛀食茎杆、枝梢。早期造成落花、落荚;后期果荚种子被食,蛀孔处有腐烂状的绿色粪便;(3)还能吐丝缀叶、缀荚为害。,(二)、形态特征,成虫:(1)中等大小蛾类,体长1013mm,体灰褐色。(2)前翅暗褐色,前缘较淡。自外缘向内有大、中、小不等的三个白色透明斑,中室端站的为带状斑,中室内及下各一个白色小斑。(3)后翅外缘黄褐色,余其为白色半透明。(4)雄虫尾部有灰褐色毛丛,挤压后可见一对抱握器,雌虫腹末较肥。圆筒形。,卵(1)扁平,椭圆形(2)淡黄经色,孵化前桔红色,卵壳具46花纹。,幼虫(1)老熟幼虫黄绿色,略带粉红,长18mm,(2)中后胸背板各具黑褐色毛片6个(前4,后2)。前排具毛两根,后期排毛片无毛。腹部各节6个毛片,各生一根刚毛。(3)腹足趾沟双序缺环。,蛹(1)黄绿色至黄褐色,长约13mm。(2)蛹外披白色薄丝茧。(3)蛹腹末臀棘8根。,(三)、发生规律,1生活史越冬:北部以蛹在土内越冬,本地未见越冬虫态,该虫具迁飞性。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45代/年,南可达9代/年。发生期:越冬代5中下见成虫。第一代:卵5下6下,幼虫6上7上。第二代:卵5下6下,幼虫7上8上,开始世代重迭。第三代:卵5下6下,幼虫7下8下,开始世代重迭。第四代:卵5下6下,幼虫8中8中下,第五代:不完整,9下10下。以第二、第三代发生最重,为害中熟豇豆。,2主要习性,成虫:趋性:有趋光性,但不强,能作短距离飞翔活动性:(1)昼伏夜出,羽化不分昼夜,夜间为主(2)成虫补充营养习性,晚上交尾产卵产卵习性:散产于花蕾、花瓣、包叶或花托上,少数产有豆荚及茎上,80400粒/。,幼虫:(1)初孵幼虫喜蛀花蕾,从花瓣咬小孔钻入花器,取食雌雄蕊,光食卵壳。(2)3龄后吐丝下垂蛀入豆荚为害,荚内蛀道35cm,每荚1头,也有23头。(3)幼虫具背光性,昼伏夜出,白天潜入花器,豆荚傍爬出虫道活动后又返回原蛀孔内。也可为害叶片,叶柄。有虫有残性。(4)老熟幼虫脱荚于土表化蛹:浅土层内或支架上化蛹,蛹室中结茧化蛹。,3发生的因子,(1)温湿度:豇豆螟为喜温湿性害虫。偏高温度有利其发生,2531。高湿有利其卵孵化,RH80%以上有利。(2)食料:a初孵幼虫与寄主在花盛期发生重。b品种、花序较长,籽小荚短,光滑少毛,品种抗性强,反之易感。(3)天敌:a捕食性天敌小花蝽、步甲、草蛉、瓢虫、蜘蛛等。b幼虫寄生性天敌:变蛾茧蜂、黄眶离缘姬蜂、寄生蝇。,(四)、防治技术,防治策略:治花与治荚相结合,治植株花与落地花相结合,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重点治花,花荚盛期。化防指标:花害率20%,百花有虫10头,荚害率5%时防治,1人工防治及园艺措施:(1)及时摘除落地花;(2)及时采收,尤其时被害的豆荚,以免转移;(3)与玉米套作,或水旱轮作。物理防治:灯光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有机磷类:90%晶体敌百虫1000 x,80%敌敌畏乳油1000 x。拟除虫菊酯类:20%速灭菊酯2000 x,10%高效氯氰菊酯2000 x。生物药剂:1.8%螨虫素2000 x,Bt(苏云金杆菌)500 x。注意:喷药时间为豇豆花开花时,一般为上午810时。,茄科、葫芦科蔬菜害虫烟粉虱,一起源、分布与为害,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idius),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等。,1起源,1889年Gennadius记述了希腊的一种烟草害虫,当时命名为Aleyrodestabaci即烟粉虱,这是烟粉虱的首次报道。此后不久,在美国的甘薯上发现了第一个新北区白粉虱标本,命名为Bemisiainconspicua,称之为甘薯粉虱。有证据表明烟粉虱起源于亚洲、非洲或是中东。也有人认为烟粉虱起源于巴基斯坦或印度,因为有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种B.capitat和B.graminosus是印度特有种。关于烟粉虱的真正起源目前还不确定。,2分布,烟粉虱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是本世纪后期烟粉虱借助人类调运花卉及其它经济作物苗木的活动向世界各地扩散以及温室大棚提供了烟粉虱在温带和寒带躲避寒冷的理想场所,使烟粉虱在这些原本不能生存的地区定居下来。目前已将其地域扩展到除南美赤道附近地区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在我国,烟粉虱最早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台湾等地近年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烟粉虱为害。据广东植保站记载,烟粉虱1991年在东莞发生,并逐年加重。1998年乌鲁木齐市一品红上发现烟粉虱,1999年吐鲁番花绒棉发现烟粉虱并有迅速扩展蔓延和暴发为害之势,至2000年大暴发。8月29日人民日报(网络报)发表题为“白粉虱成虫肆虐廊坊任丘、规律之大,灾属历史罕见”。9月1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天津:空中漂着粉虱”两篇文章。,3寄主与为害,寄主:烟粉虱取食范围很广,为多食性的害虫。多达74科400多种。茄科: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马铃薯等葫芦科:西瓜、甜瓜、黄瓜、丝瓜、西葫芦十字花科:甘蓝、花椰菜、萝卜、小白菜、芥菜等;豆科:花生、大豆、扁豆、绿豆、豇豆等;菊科:菊花、胜红蓟、非洲菊、茼蒿、大丽花、一点红等;锦葵科:棉花等,为害:直接刺吸植物汁液,造成植株衰弱干枯;若虫和成虫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病,如大豆黄花叶病毒,番茄金黄花叶病毒。影响寄主的品质(Vc以及氨基酸等)影响寄主的成熟度,(二)分类地位,1形态特征烟粉虱的生活周期:卵4个若虫期成虫(通常人们将第4龄若虫称伪蛹)。,卵:长约0.2mm,淡黄绿色或深褐色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1-3龄若虫:淡绿色至黄色1龄若虫有足和触角2、3龄若虫,足和触角退化至只有一节,呈小棒状。,伪蛹:淡黄白色,长约0.7mm,椭圆形有2根尾刚毛,背面有17对粗壮的刚毛或无毛管状孔呈三角形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成虫:体黄色,翅白色无斑点。,2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的区别,卵:烟粉虱的卵散产在叶片上;温室白粉虱呈圆弧型在叶片上产卵蛹壳:烟粉虱无周缘蜡丝,温室白粉虱有周缘蜡丝烟粉虱的瓶性孔长三角形,而温室白粉虱的为长心脏形成虫:烟粉虱成虫稍小,前翅脉一条不分叉,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温室白粉虱前翅有分叉,左右翅合拢平坦。,3烟粉虱的生物型,烟粉虱分A、B、E、J、非木薯、木薯、秋葵、Sida等生物型A、B型最常见。有人把B型烟粉虱作为新种进行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银叶粉虱(BemisiaargentifoliiBellows&Perring)。目前在全世界为害最严重的是B型烟粉虱。,(1)A型和B型在形态学上的差别:B型蛹的前亚缘区缺少A生物型蛹所具有的第四刚毛。B生物型argentifolii前蜡缨细窄。在尾刚毛的分隔区中有后蜡缨。其尾气管孔口的蜡缘饰宽度一般不超出尾刚毛。与之相反,在A生物型上蜡缨粗而宽。,(2)在生物学上的差别:B型烟粉虱在西葫芦上为害能引起银叶病,而A型却不能;B型比A型有更广泛的寄主植物,估计已超过500种;B型比A型取食更多的植物汁液,分泌更多的蜜露;,B型比A型传播病毒更广泛,能在30多种作物上传播7个病毒组的50多种病毒病;B型对某几种杀虫剂有更高的抗药性,如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B型比A型产卵量更大。,(三)烟粉虱对甘蓝菜品质的影响,1烟粉虱不同密度对包菜外观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甘蓝菜受烟粉虱为害后外观上除叶片褪色、蜡粉增多外,还表现在植株萎缩、枯萎,结球虚松,包裹不紧等症状,随着烟粉虱密度的增加,甘蓝菜的萎缩株率、枯萎株显著增加。烟粉虱不同虫口密度对包产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2烟粉虱的为害对包菜Vc的影响烟粉虱不同密度的为害对包菜Vc影响不同,对外层叶及内层叶的影响也不同,从对Vc总含量影响看,烟粉虱为害越重,包菜中的Vc总量就越低。当烟粉虱在2头/cm2以下时,对Vc影响不显著,当烟粉虱密度为34头/cm2,510头/cm2和10头/cm2以上时,包菜的Vc下降极显著,下降率分别为27.5%、29.6%和30.5%,具体结果见下表。,3烟粉虱为害对包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烟粉虱不同密度对包菜的为害会引起包菜内叶、外叶可溶性和非可溶性蛋白不同程度的减少。苞菜受烟粉虱为害后,苞菜外叶的可溶性蛋白降低率比内叶大。烟粉虱不同密度为害对包菜总蛋白质的影响规律是:低密度(2头/cm2以下),蛋白质总量与对照显著不显著。不同密度为害,当烟粉虱密度3头/cm2以上时,包菜蛋白质的总量显著降低,结果见下表。,4烟粉虱为害对包菜氨基酸的影响烟粉虱为害对包菜17种氨基酸含量影响各异,烟粉虱为害,使苞菜的蛋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增加,而丝氨酸、甘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的含量下降。,(四)生物学及习性,1世代在我国南方,烟粉虱每年发生1115代;在我国北方,每年繁殖10代以上2越冬在北方露地不能越冬,保护地可长年发生,3发生为害期露地为秋季多发型,为害高峰期在9月-10月,持续到11月,保护地有2个高峰期。,4习性趋性:趋黄性和趋嫩性产卵习性:散产,叶背面,每雌30-300粒活动性:(1)当受害植株萎蔫时,大量迁出(2)在N肥高、水分少的敏感植株大量分泌蜜露(3)有迁飞的特性,(五)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清除病残体,清除杂草防虫网以及遮阳网的使用间作、多作、轮作交替使用选择抗性品种,如种植多年的高抗棉花曲叶病毒(CLCV)-B6L也能起到一定的抗虫的作用。,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运用黄板(皿)进行诱杀,保护地或露地悬挂黄色粘虫板(25cm40cm),其上涂上一层机油,每667m2挂3040块。高温闷棚法当温度超过30度时,烟粉虱的卵、幼虫死亡率很高,成冲寿命短,产卵少,甚至不能产卵。熏蒸密闭法在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的时间内,将具有熏蒸作用的农药和触杀作用的农药混配使用,同时将温室密闭数小时,利用温室效应增强防治效果。,3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保护地释放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等害虫,或人工释放草蛉控制烟粉虱。以菌治虫利用粉虱座壳孢菌Aschersoniaaleyrodis也有效果,该菌感染粉虱后,寄生后虫体边缘充满菌丝体而死亡。生物农药的利用印楝素、苦参碱以及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来防治烟粉虱,也有很好的效果。,4化学防治,有机磷类:敌敌畏50%、80%敌敌畏乳油,50%敌敌畏油剂,20%敌敌畏塑料块缓释剂马拉硫磷(马拉松防虫磷)45%马拉硫磷乳油,25%马拉硫磷油剂,1.2%马拉硫磷粉剂,拟除虫菊酯类:甲氰菊酯(灭扫利韩乐村)20%灭扫利乳油,90%以上原体三氟氯氰菊酯(功夫功夫菊酯万虫灭)2.5%功夫乳油,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蚊蝇醚(吡丙磷灭幼宝)0.5%蚊蝇醚颗粒剂,5%蚊蝇醚可湿性粉剂,属苯醚类杀虫剂,是一种保幼激素类型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有强烈的杀卵作用和内吸作用。伏虫隆(农梦特氟苯脲)5%农梦特乳油,新型杀虫剂: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氟虫腈(锐劲特)5%锐劲特悬浮剂,0.3%锐劲特颗粒剂属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啶虫脒(莫比朗)3%莫比郎乳油,20%可溶性粉剂,属吡啶类化合物,除触杀胃毒外,还有较强的渗透作用,速效,持效期长达20天,对桑蚕有毒。阿克泰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属第二代亚甲基硝基胺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干扰昆虫体内的神经传导作用,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吡蚜酮(拒嗪酮)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昆虫有触杀作用,同时具有内吸活性,也可用土壤处理。,其他类型杀虫剂:丁醚脲(杀螨硫隆)50%丁醚脲悬浮剂属硫脲类衍生物直接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抑制氧化磷酸化和干扰线粒体ATP合成,对幼虫的活性要大于卵和蛹。,棕榈蓟马:寄主:豇豆、菜豆、黄瓜、冬瓜、丝瓜、南瓜、西瓜、草莓、棉花、野苘麻、茄子、节瓜、白瓜及唇形科、豆科藤本植物。,为害:直接为害:引起幼苗萎缩,叶枯黄多斑,果实瘦小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