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1-3章_第1页
中新史1-3章_第2页
中新史1-3章_第3页
中新史1-3章_第4页
中新史1-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新史 名词解释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2. 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3. 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4.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5.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6. 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7.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的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8. 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9. 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胥吏,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他们所刻发的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10. 京报:内容基本上来自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同官报内部相似。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 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赢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11.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2.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主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21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1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其中一篇关于祭祀痘娘娘的报道出现了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4. 遐迩贯珍: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麦都思于1853年8月1日创办的遐迩贯珍,麦都思同时担任主编。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对国人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5.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1857年11月3日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要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16. 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有新闻、宗教、科学、文学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期刊。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仅出版一年多就停刊。17.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尤其详加记载与宗教有关的事情。自1875年起,万由中国人所写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多。1883年因经费困难和林乐知忙于创建中西书院而停刊,1889年复刊,复刊后成为英美传教士控制舆论的重要工具,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拓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报刊。1907年林乐知病逝,万终刊。18.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19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最早是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大多译载或转载沪、港等地出版的中外文报纸,有时也刊载一些京报上的内容。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1868年傅兰雅主持改革,1872年改为日刊。19. 申报:1872年4月创刊,英国商人美查创办。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注意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发表文艺类作品,满足旧式文人的兴趣和爱好。6)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在第一年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7)申报馆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并率先使用图片辅助新闻报道。20. 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5月,是字林洋行为了同申报进行竞争,在上海新报停刊10年后重振旗鼓发行的报纸。戴谱笙、蔡尔康主笔,内容最初大多译自字林西报.1895年,出版的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后因销路不好,被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21.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是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内容上形成了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主要特点。22.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创办约180种报刊,总体上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绝大多数为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还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推行殖民主义道路。为倾销鸦片辩护,鼓吹武装侵略中国,鸦战后,制造舆论。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23. 林则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的林则徐。他于1839年提出“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选译外国报纸上的新闻和其他方面消息。这些译报后来汇集成册,成为澳门新闻纸,对后世影响较大。24. 魏源: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外报的看法,指出外报对于了解外国各方面情形非常之重要。魏源还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25. 洪仁玕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报刊思想的人,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1)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2) 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3) 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4) 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监督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利。26. 王韬:著名报人,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王韬的办报主张及主要贡献。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提出新闻自由的思想,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房,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2)重视报刊政论;(3)致力于革新文风。他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统行,起了先导作用。27.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二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软件报;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28. 昭文新报:1873年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之后,上海、广州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大基地。29. 循环日报:1874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也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30. 汇报:1874年创刊,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沪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创办一年后停刊,可见当时国人办报的艰难。31. 新报:1876年上海出现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该报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方面。后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32. 万国公报: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提出了“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把办报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久,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两日刊。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33. 康有为与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1886年1月12日创刊,徐勤、何树龄主持。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首先、采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其次、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第三、它明确提出“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提出的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34. 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的是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议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但也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反对和嫉妒。后来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35.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是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的亲自策划下创办的。同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为维新运动造势。在政变发生后,国内各地维新报刊扫地以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歌颂死难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直到1901年才自动停刊36. 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年8月28日停刊。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37. 湘报: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也是维新派人士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8年,湖南维新派人士在长沙成立南学会,决定创办一份比较通俗的日报湘报。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报。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同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10月湘报被迫停刊。该报社由唐才常任主笔,谭嗣同等人为该报主要撰稿人。湘报每日出版,内容有论说、奏疏、各国时事等。湘报的论说有声有色,锋芒毕露,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专制、鼓吹民权平等、宣传西学、宣传变法的文章。此外,湘报还大量刊登省内外变法的新闻以及中外报刊对维新运动的评论。38. 国人第一办报高潮的特点和意义。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这次高潮的主要发起人是维新派,以诞生的报纸也是以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性报刊居多,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也是维新派的办报高潮)特点:1)报刊数量大。在1897和1898,两年多的时间里,创办的报刊达90多种。2)办报地区广。外报绝大多数是在沿海城市,但是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各地,深入到长沙等地;3)报刊的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意义:1)两上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王韬是最早的的国人办报者之一,但是他没有正当意识。而维新派人士则不同,他们组织政治团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