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复习资料_第1页
先秦散文复习资料_第2页
先秦散文复习资料_第3页
先秦散文复习资料_第4页
先秦散文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常识题1、散文是指按一定语法规范,把文字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结构的文章。2、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3、殷商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至今保留在尚书中的商书。4、汲冢书中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因其原本写于竹简,所以称为竹书纪年。5、春秋战国到秦朝建立,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这时期的散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思想活跃,内容丰富,文采斐然。6、先秦叙事散文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7、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有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即“四派”。8、史通六家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9、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10、春秋叙事,“简而有法”,既简明扼要,又谨严有方,历来被文章家奉为典范。11、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12、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13、左传特别擅长于描写战争,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14、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15、西汉成帝时,刘向受诏领校秘书,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得33篇,集为一书,以战国策名之。16、到汉朝,论语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3)古论语二十一篇。17、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8、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19、荀子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0、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21、在先秦道家的著作中,老子、庄子和列子最富有文学色彩。22、老子分为上下篇,共81章,约五千言。23、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4、墨子,本名翟,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5、墨子立论时最重证据,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三表法”。26、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认为三者都是君主手中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自己的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体系。27、吕氏春秋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28、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29、西汉前期最具代表的作家和作品是贾谊新语,晁错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30、史记可谓我国散文创作的巅峰之作,鲁迅曾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1、在史记、汉书影响下,东汉散文还出现了如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等著名历史杂史散文著作,这些虽无史学价值,但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32、东汉后期,重要作家和作品有桓谭新论,此外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的散文作品。33、两汉时,史传文学又创高峰,即以司马迁和班固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出现了划时代的巨著史记和汉书。34、汉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35、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36、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是贾谊的一篇重要的长篇政论散文,被称为“万言书之祖”。37、贾谊过秦论(上篇):“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8、晁错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9、刘安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40、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史称天人三策。41、扬雄的法言仿论语而作,以设问自答构成典型的语录体,多不作长篇大论。42、司马迁大约十七岁时,曾向著名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进一步增进了他的学术文化修养,同时也使他受到儒家思想的重要熏陶。43、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44、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45、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46、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47、史记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都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杰出作品,是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48、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49、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他总结了许多历史人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发愤著书”,也激励自己著作史记。50、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其妹班昭续作“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5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体,记载了汉高帝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约230年的历史。52、汉书100篇,分四类。它去掉史记“世家”,改“书”为“志”。53、三班指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和幼女班昭。二、名词术语1、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是指从远古散文产生到秦朝建立这一历史阶段的散文作品。先秦散文最早发端于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到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散文的变革,形成了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哲理散文)两大类别。2、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甲,指的是乌龟的底板;骨,指的是动物的四肢和肩胛骨。人们将这类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记事文字称为甲骨卜辞或甲骨文。3、卦爻辞易经是巫卜之类编著起来的卜筮书,它通过8种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64个卦象,以象来解释阴阳变化,判断吉凶祸福。每卦由六爻组成,每卦有说明吉凶的“卦辞”,每爻又有说明吉凶的“爻辞”,总称卦爻辞。4、铜器铭文或称为金文、钟鼎文,是商周时代铸或刻于青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记事铭文。商周铜器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也是早期散文的萌芽。5、汲冢书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准(念否彪)盗魏安厘王墓冢(或言魏襄王墓),发现许多竹板,竹板上全是文字,共十余车。晋武帝下令让人把这些竹简运送到京城洛阳,当时共整理出文献17种,计75篇,10万余字,因为这是在汲郡出土的,世称汲冢书。6、竹书纪年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准(念否彪)盗魏安厘王墓冢(或言魏襄王墓),发现许多竹板,竹板上全是文字,因为这是在汲郡出土的,世称汲冢书。汲冢书中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因其原本写于竹简,所以称为竹书纪年。7、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对历史典籍进行编撰或传述的文章,它以记事为主,通过记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历史,总结兴亡教训,也称历史散文。8、说理散文说理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各自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也称哲理散文或诸子散文。9、四大学派七大家: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有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即“四派”。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另外有集法家法、术、势之大成的韩非,都有著述,即“七大家”。以上合称四派七家。10、今文尚书汉代尚书版本类型之一。是秦始皇焚书之后,由汉初京师故秦博士济南伏生所保存、传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有28篇。11、古文尚书汉代尚书版本类型之一。是汉武帝时,鲁恭王破坏孔子旧宅,在石壁中发现竹简尚书,因用秦汉以前的“古文”(蝌蚪文)书写,故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12、逸周书本名周书、周史记,因为所记内容,系周朝史事,而这些史事有的是尚书周书所无的,故叫它逸周书。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人改易或增附。13、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14、微言大义孔子作春秋,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常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即所谓“一字寓褒贬”、“别嫌疑”、“明是非”,亦即“微言大义”。15、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用很少的词语去准确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在客观叙事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笔法”。16、春秋三传孔子以后,传习春秋的人,因观点不同、解说角度不同,就产生了不同学派。这些学派推尊孔子,称春秋为“经”,而把自己解释春秋、补注春秋具体事件原委的著作称为“传”,“传”是转述流传的意思。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家,即左丘明的左传,另有齐国有公羊高的公羊传,鲁国有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7、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18、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19、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五百余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片断。这部书不是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20、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它还有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以及春秋内传等诸多名号。21、九流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先秦学术流派分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及小说家,因前九家形成流派,故称九流,小说家不能入流,与前九家合称九流十家。2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急遽变革的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士”的阶层。他们都通晓某一方面专门知识,在学术上各自成家,如儒、墨、道、法、纵横、阴阳等等。他们在思想学术方面的相互论辩和驳难,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这种争鸣,使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昌盛,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子散文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23、语录体论说文语录体为论说文的一种早期形态,如论语、老子都属于语录体。它多是一种片言只语、零章断简,记载的多是某一学派代表人物的片断话语,不具备篇的形式,结构上不能独立。24、对话体论辩文对话体论辩文是论说文的一种形式,多在论辩中形成,故其行文多是一种对话体。孟子中的一些长章多是论辩文,一般是孟子在与他人论辩中形成的。25、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均为独立成篇的文章构成,每一篇有鲜明的标题、有明确的立意、有完整的结构,篇幅宏大、论据翔实、论证严密,不仅完全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而且完全摆脱了运用寓言说理的方式,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说理,代表着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后人称为专题论文。26、孔孟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7、性善说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性善说”,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他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向善的 “四端”,强调后天修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8、法术势法家学说强调“法”(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29、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30、政论散文政论散文主要由先秦诸子发展而来,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能抓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富于气势,饱含感情;又善用比喻和排偶句,富于文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其中贾谊为杰出的代表。31、记事散文记事散文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它在内容上的特点是记述历史故事,但杂入了民间传说,或者加入了作者的虚构成份,与“信史”有所不同。汉代记事散文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以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为代表。它们具有许多小说的因素,在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32、抒情议理散文中国古代书信散文,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产生。到战国时代,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就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份了。这些书信,一般都是书信形式,有的偏重抒情,其中含有一些议理成份;有的偏重议理,其中含有一些抒情成份,共同特点是抒情与议理结合。以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为代表。33、史传散文史传文学就是用人物纪传来反映历史内容的史书编写方法,它是由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开创的。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包括了西汉以前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传记。这些历史人物传记,特别是战国、秦汉间历史人物的传记,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司马迁根据确实可信的历史材料加以选择、剪裁,运用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忠实地塑造出了众多生动鲜明的各具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反映了从古到汉的复杂社会生活面貌,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达到了史学与文学的高度统一。34、汉赋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了许多大家,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35、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36、天人三策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史称天人三策。37、前四史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38、史记三家注随着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39、纪传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全书的主体,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这种主要用人物形象塑造来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历史生活面貌,表达出作者的社会理想的史书编写方法是司马迁首创的,后人称史记这种编写体例为“纪传体”。40、互见法是指史记记人中对人物的次要性格,不在本传中揭示,而是在他传中补足,对人物性格评价,不在本事中作出,而在他人评价中侧面写出的材料安排方法。在经历同一事件的各个人物传记中,事件记录有详有略,详略互见。41、班马也称“马班”,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晋书陈寿传论:“丘明既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两京,骋直词于东观。”司马迁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班固写有断代史汉书,两部著作是“前四史”之一,同时也是优秀传记文学作品,他们对史学和文学都有重大贡献,因此后人将二人并称为班马。42、三班指汉朝的三位历史学家:父亲班彪,儿子班固,和幼女班昭。班彪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后来专心于史籍研究,编写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卒,班固在班彪续补史记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及班固门人马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固之遗作,最终完成汉书。因三人都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都参与完成汉书,后人并称之为“三班”。三、思考练习1、简述甲骨卜辞的内容特点。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是关于祭祀、农业生产、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疾病等的占卜记录,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2、简述甲骨卜辞的文学特点。甲骨卜辞记事简单,篇幅短小,有的甚至只言片语,不成篇章。但是,首先,甲骨卜辞句子完整,表达出一定内容和一定的感情,饶有韵味。其次,甲骨卜辞记事清楚、准确,它们都记叙出了事件片段,有的竟然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甲骨卜辞反映了我国记叙散文萌芽时期的实际水平,标志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3、简述卦爻辞的文学特点。卦爻辞虽然简短,但精练生动,富于形象性。卦爻辞的语言韵散相间,长短错落,有时还运用对偶句,这种“协其音,偶其辞”的特点,使之易于诵读和流传。卦爻辞还往往通过某种生活现象,阐发道理,富于哲理性。这种富于形象、协韵易读,又包含哲理的特点,成为老庄一类散文的源头。4、简述殷商散文的文学特点。殷商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至今保留在尚书中的商书,内容已很丰富,篇幅也有所加长,其中叙述了较复杂的历史事件,表达了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是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5、简述商周铜器铭文的内容特点。商周时,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由于器物的限制,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内容多为铭功纪德之辞,“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6、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兴盛与士阶层的兴起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兴盛,与士阶层的兴起和当时各国竞相延揽人才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转移到了“士”这一阶层手中,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随之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都想“王天下”,不断争斗,他们一方面需要对历史上的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另一方面需要能够使他们“王天下”的理论指导,包括具体的施政措施,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各个学派应运而生。由于“士”阶层比较复杂,在讲学和著述中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相互展开辩论,活跃于政治舞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7、简述尚书的思想内容。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代跨度颇大,内容相当丰富。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殷商时代强调“天命神授”,周初统治者吸取了殷王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修正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提出“敬德保民”,认为“德”体现上天意志,“敬德”即“敬天”。从“天命神授”到“敬德保民”,体现了神权政治观的发展和演变。8、分析尚书的文学特点。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尚书远远说不上是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尚书中确实存在不少文学的因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其本身就有奠基的意义。更何况尚书的文章独具特色,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1、艺术技巧的提高(1)多样的表达方式尚书之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墨不多而颇见生动,议论大多要言不烦而剀切中肯,抒情则直抒胸臆而富有感染力。尚书多记言,记言中能传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神态等。行文散中间韵,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文学性更加突出。(2)适当的修辞手段尚书的一些篇章,已经能够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取喻设譬贴近现实,富有生活气息。运用排比则力求简古紧凑,大体整齐而又错落有致。2、佶屈聱牙的语言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但它在语言技巧上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告都是单独成篇,有层次,有段落,有中心,在段落之间,甚至还有了过渡,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关系。作为我国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尚书“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故其价值不可小视。3、古老的文体在文体上,尚书有其特殊的地位。尚书中的标题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它们之间有文体上的区别,如“誓”是面对军队、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诰”多对臣民等,文体自成一家,实为我国古代散文体式的最早形态。这种文体自春秋末年以后,虽然已经不在社会上流行,但是它对汉代以后的官方文告的撰制显然还有影响。9、简述逸周书的内容特点。今本逸周书内容繁芜,其中记载西周文、武、周公等历史人物活动的内容最多,较为集中,从一定的点与面反映了周代的政治与社会面貌。(1)有些篇章保存了一些珍贵的上古史料。如史记解记载了大批远古诸侯的兴亡,其中许多国家及其政绩为其他史籍所未载。王会解、酆保解、世俘解等则从总结政治经验出发,记载了殷商、西周及周围许多民族的远古状况。(2)有些篇章阐发政治理论,如度训解、常训解、文酌解等,研究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制度、人性、礼乐、赏罚等,许多命题不同于后来的儒家规范,表现了意识在未受到儒学教条羁縻前的自由与丰富性。(3)还有一些是军事论文,探讨战略战术原则,如大武解、大明武解、小明武解等。(4)有的是历书,讲节气月令,如时训解、周月解等。(5)有的讲谥法,讲器服,讲地理山川。10、简述春秋的体例特点。作为编年体,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称其记事的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这说明春秋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个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是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文章。11、分析春秋的语言特点。春秋在语言上的特点比较突出。1、语言:凝练含蓄春秋虽不以记叙见长,但有些记叙非常讲究技巧,表现了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孔子作春秋,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常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即所谓“一字寓褒贬”、“别嫌疑”、“明是非”,亦即“微言大义”。这种用很少的词语去准确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在客观叙事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笔法”。如:记战争,所用词语有伐、克、灭、战、取、攻、讨、侵、袭、歼等,各自代表战争的不同性质,通过准确的用词来表明记录者的不同态度和评价。还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等。2、叙事:简要严谨春秋不过18000余字,却记载了242年的史实,其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称道,所谓春秋叙事,“简而有法”,既简明扼要,又谨严有方,历来被文章家奉为典范。这不仅是私家著述简练有序的体现,而且是在写作上有了长足进步的明显标志。12、简述国语的体例特点。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五百余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片断。这部书不是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13、分析国语的思想内容。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德、尚礼、重民等观念。1、崇德即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又如周语上记内史兴之说:“成礼义,德之则也。”楚语上记申叔时说:“教之语,使其明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晋语六记范文子之言说:“唯厚德者能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并明确提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郑语记史伯之言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楚语上记白公子子张讽灵王宜纳谏,谓齐桓,晋文“以德有国”。这些都说明国君能否“树德于民”,乃是决定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一大关键,必须予以重视。2、尚礼所谓“礼”,乃指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包括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国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尚礼”思想,反映了思想观念,体现了它的基本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多称引先王礼制和先王之命,多具有委婉谦恭、言辞从容、庄重典雅、精练深刻、张弛有度的风格特色。3、重民国语在讲民神关系时,基本上是民神并重而先民后神;在讲君民关系时,则以民为主。这种“重民”的思想特点,较之商周时代由“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的神权政治观念,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国语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众意向,具有进步意义。14、分析国语的文学成就。1、于记言中突现见人性格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有的篇章中人物性格刻画得颇为生动。如晋语中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越语中的勾践,便颇富文学色彩。国语在人物描写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显示了它的文学价值。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突现人物,去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颇有小说家的特色。2、情节构思上的艺术创新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注意情节的推进,在记叙中加以渲染、铺排,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以及一些充满幽默风趣的生动记述,其中有不少似是依民间传说加工而成,虽然总的事件不符合史实,但在具体的情节上则作了文学的加工。3、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国语的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其所用词汇大都明白易懂,不像尚书似的古奥晦涩;其所用句式也比较贴近口语,很少别扭难读者。特点是虚词的大量应用,使之显得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有些小故事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十分传神。但国语叙事常缺少具体描写,且时有乏味的长篇大论,因此国语的文学价值远逊于左传。15、简述左传的性质特点。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它还有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以及春秋内传等诸多名号。左传一向被认为是解春秋之“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同一性质,故并称春秋三传。但这种说法,历来颇多争议。汉代的博士已称此书“不传春秋”,朱熹就说“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可见,此书不传春秋,并非“依经作传”的经学著作,而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纪事体史书,但是其记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两汉之际,左传一再立于学官,于唐代列入“九经”,宋以后则为著名的“十三经”之一。16、简述左传的体例特点。左传记事,“系日月而为次,列岁时以相续”,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按春秋十二公顺序依次编排,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13年。这种体例,诚如史通二体所说,“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但也有两个缺失:一是其记人叙事,必与国事有关,则“迹在沉冥者”,象“贤如柳惠,仁若颜回”,也无缘获得记载。二是受编年体所限,不以记人为中心,因此,一个人的一生行事,分散记载于各年中,记人叙事不够集中和完整。17、分析左传体现的民本思想。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人道”。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本思想。1、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在左传的记事中,明确地表达了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观念,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见解;并且以不少生动的史实,表达了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这样的观点,与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已经较为接近了。2、得民则兴,失民则亡春秋时期严酷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认识到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了鲜明的反映。3、尊重民意,重视舆论左传的民本思想还突出地表现为对民意的尊重和对舆论的重视。作者不仅多处借历史人物之口论述了尊重民意、重视舆论的重大意义,而且还在史实的记述中不时引用一些当时广为传诵的民谣,民谚,借以表达民情。18、简述左传进步的历史观的表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1、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作为一个忠于历史事实的史家,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的荒淫无耻、阴险凶残,贪鄙邪恶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始终贯穿于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述,褒贬分明。作者对政治上具有卓识远见的人、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有爱国言行的人、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19、简述左传思想局限。左传作为先秦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必然反映出思想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作者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反映尊卑上下的“礼”等,以及迷信天道鬼神等。20、分析左传长于叙事的表现。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文约而事丰,简洁而生动,构思精巧严谨,结构细致完整。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1、精于剪裁左传善于叙事,精于剪裁。“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章学诚文史通义)。它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有条不紊。有伏线,有照应,重点突出,富于故事性。叙述方法不拘一格,多种多样。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如“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等,都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2、长于描写战争左传特别擅长于描写战争,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它写战争,着眼于战争前后的政治、外交、君主决断、臣子进谏、民心向背等关键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见识,深刻揭示其前因后果,既简练生动又绘声绘色。3、具有戏剧性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从而使这部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举例来说“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1、分析左传善于写人的表现。左传还善于写人,全书三千多历史人物中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者不在少数。1、鲜明形象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作者往往能如实地把这些人物摆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一个个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如老谋深算、虚伪奸诈的郑庄公。野心勃勃、强横“汰侈”的楚灵王,出类拔萃、有所作为的子产,学识超群、稳健保守的叔向,德高望重、明达机智的晏婴,历经艰险,终成大业的重耳,勇于进取、厉行改革的吴王阖庐,忍辱负重、志在雪的越王勾践等等,都无愧为血肉丰满、形神毕具的生动形象。左传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散文艺术的新发展。2、丰富复杂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但把分散记录在各个年代的人物言行事迹联系起来,往往展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3、传神写照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鞌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22、分析左传工于记言的表现。左传还工于记言,尽管此书以记事为主,但其记言仍占很大比重,并且形成了不同于以记言为主的尚书和国语的新特点,体现了散文艺术的新发展。1、人物语言人物语言能够曲尽人情,切合人物身份,处境,恰当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语言,曹刿论战中曹刿的语言,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来。2、叙述语言叙述语言,委婉含蓄,简练生动。如“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晋侯梦大厉”等人物事件的叙述,都逼真地传达出了声请意态。3、行人辞令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斗争尖锐,外交活动空前频繁;行人往来聘问,不能不非常讲究外交辞令。左传大量采录了这些精彩纷呈的外交辞令,再经过有意地润色提炼,使之更为丰润富艳,形成了典美博奥、委婉储蓄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左传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23、简述战国策的性质。关于战国策一书的性质,或“史”或“子”,说法不一。因“其事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起”,汉书艺文志将其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类,历代史志及四库全书亦入之于“史”部。宋人晁公武认为“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始于郡斋读书志中将其改入“子”部纵横家。其实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它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4、简述战国策的成书。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在未经编校成书之前,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不同名号。西汉成帝时,刘向受诏领校秘书,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得33篇,集为一书,以战国策名之。刘向认为,此书“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为此名。其中所包含的资料,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四、燕四、宋与卫合为一、中山一。25、分析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然尽管驳杂,倾向却也鲜明。此书所记主要人物大多为战国时代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之上的谋臣策士、说客游士,内容主要是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诈伪之谋,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的思想特征。一、崇“计”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在战国策作者的笔下,策士的谋略成了决定一切的因素,并被称颂为威力无穷的法宝,表现出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特征。以这一思想为主导,战国策贬低战争的作用,主张“以智(谋)服人”,突出宣扬外交的重要性,特别讲究游说的艺术。二、重“利”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纵横家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思想,这显然与重“义”而非“利”儒家针锋相对。他们奉“利”“名”为追求的目标,载“千金”为游说的资本,以“实利”为诱人的钓饵,求“扬名”为杀身的报偿。这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货币的进军”已打进了政治、思想的领域,图财赢利的商人意义渗透了纵横家的思想。三、尊“时”明时审势的处事方针战国纵横家靠计谋、游说为资本,以求名得利为目的,因而特别重视明时审势。他们对“时势”的尊重,可谓非比寻常。他们以实现计谋、策略为出发点,把看准机会、认清形势从而抓住有利的时机当作决定事情成败的前提条件。战国策不厌其烦地描述了纵横家对“时势”的尊重,反映了尊“时”的思想倾向。26、分析战国策的结构特点。战国策中文章,能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的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发展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写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为史记的纪传体文章出现开了先河。1、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如齐策齐人有冯谖者在组织情节、安排文章结构时,分三段写冯谖的三件事。第一件是冯谖初到孟尝君家,遭到冷遇,却偏要提出过高要求,以考验孟尝君对自己究竟怎样;第二件是冯谖替孟尝君去薛地收债,以异乎寻常的举措,激动孟尝君的心;第三件是孟尝君失位,他为孟尝君筹谋扩大在诸侯国间的影响,稳住孟尝君在国内的地位,从而得以继续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患。这样组织情节结构,就是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的。2、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发展情节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文章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发展情节,既写出事件发展的过程,也刻画了人物。27、简述战国策的人物形象塑特点。战国策打破了“编年”的限制,它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书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至君王,下至士卒,形形色色,其中许多是说客谋士。作者通过重要场面、环境的选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如策士形象中苏秦的坚韧倔强,张仪的奸险狡诈,陈轸的圆滑机智,公孙衍的老谋深算,都称得上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描绘出形形色色、百态千姿的人物群像,是战国策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28、分析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总体风格是辩丽横肆,具体表现为生动形象、敷张扬厉、明畅通俗三大特点。1、生动形象战国策士崇尚功利,他们的说辞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达到游说的目的,他们常常巧用比喻,借古证今,引史为说,善于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那些抽象的道理,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如此增强说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常常体现在一些小故事的叙述中。2、敷张扬厉战国策之文,善于夸张,敷张扬厉,雄隽奇伟,明快犀利,气势横放,辨丽姿肆,自有一股打动人的气势。这一特色的成因主要有二:一是“能先立地步”。即指战国策士游说时能知已知彼,居高临下,往往站在优势地位上,主动出击。二是善于“措辞求奇”。其主要表现为巧妙地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3、明畅通俗战国策叙事简明条达,语言大都明白如话,具有明畅而通俗的特色。策士语言,善于用故事寓言说理。从文学角度而言,策士是寓意于寓言,化抽象为具象,使道理明了,便于对方接受。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来劝说惠王不能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此外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亡羊补牢”(楚策四),“惊弓之鸟”,“骥服盐车”,“土偶与桃梗”,“三人成虎”等,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29、分析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篇幅简短,多为语录体。语录体为论说文的一种早期形态,如论语、老子都属于语录体。它多是一种片言只语、零章断简,记载的多是某一学派代表人物的片断话语,不具备篇的形式,结构上不能独立。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对话体论辩文是论说文的一种形式,多在论辩中形成,故其行文多是一种对话体。孟子中的一些长章多是论辩文,一般是孟子在与他人论辩中形成的。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论题集中,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