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行业标准规范:JTJ 249-2001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_第1页
水运行业标准规范:JTJ 249-2001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_第2页
水运行业标准规范:JTJ 249-2001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_第3页
水运行业标准规范:JTJ 249-2001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_第4页
水运行业标准规范:JTJ 249-2001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T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 TJ 2 4 9 - 2 0 0 1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D y n a m i c T e s t i n g o f P il e s i n P o rt E 峪n e e r i n g 2 0 0 1 一 0 9 一 0 6发布2 0 0 2 一 0 1 一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中华人 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 主编单位: 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施行日期: 200 2年 1 月1日 关于发布 港口工程 桩基动力检测规程 的通知 交水发 2 0 0 1 1 4 9 2号 各有关单位: 由我部组织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制定的(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 检测规程 , 业经审查, 现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 编号为J T J 2 4 9- 2 0 0 1 , 自 2 0 0 2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交通部水运司负责管理和解释, 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 0 一年 九月六 日 制 定 说 明 本规程是在总结我国十余年来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技术经 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程主要包括桩基高应变动力检测、 低 应变动力检测和桩基动力检测评定等技术内容。 桩基工程是港口工程的主要基础型式之一, 桩基承载力及桩 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能否合格, 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桩基动力检测 是检测桩基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的有效手段, 在工程中普遍采用。 我国自采用该技术以来, 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在保证工程质 量、 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方面, 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但由于桩基动力检测方法不统一, 检测质量难以控制, 因此交 通部组织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广州港 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根据交通部交基发( 1 9 9 7 ) 8 2 4 号文“ 关于下达1 9 9 7 年 度水运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 和交通部水运司水运技术 字( 1 9 9 8 ) 2 2 2 号文“ 关于对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 制定工作 大纲的批复” 制定。 本规程制定过程中按照 水运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 刀 2 0 9 - 2 0 0 1 ) 的要求, 总结了我国港口 工程桩基动力检测的技术 经验, 同 时借鉴了国内 外有关标准, 并结合我国港口 工程的 特点和 实际情况, 经广泛征求意见, 反复修改而成。为便于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本规程, 在制定规程条文的同时编写了条文说明。 本规程共分5章9节和 3个附录, 并附条文说明。本规程编 写人员分工如下: 1 总则: 吴继光、 王颖异 2 符号: 洪帆、 马瑞康 3 高应变动力检测: 彭文韬、 方利国、 洪帆、 吴继光 4 低应变动力检测: 韩建强、 洪帆、 昊继光、 彭文韬 5 桩基动力检测评定: 刘亚平 附录 A : 洪帆 附录 B : 刘亚平、 彭文韬 附录 C : 洪帆 本规程于2 0 0 1 年 1 1 月1 0日通过部审, 2 0 0 1 年9 月6日发布, 2 0 0 2 年 1 月 1日实施。 本规程由交通部水运司负责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使 用本规程过程中, 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 本规程管理组, 以便修订时参考。 目次 1 总则 , , , ( 1 ) 2 符号 , - ( 2 ) 3 高 应变 动力 检测 , , , , , , ( 4 ) 3 . 1一般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3 . 2 仪器设备 4 , 一( 5 ) 3 . 3 检测技术 , ( 5 ) 3 . 4 轴向承载力确定和桩身完整性评价 。 ( 8 ) 3 . 5 桩的试打测试及打桩监测 ( 1 2 ) 4 低应变动力检测 , , , , , ( 1 5 ) 4 . 1一般规定 。 , , , , , ,( 巧) 4 . 2仪器 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 43检测技术 - , ( 巧) 4 .4 桩身完整 性评价 、 , ( 1 6 ) 5 桩基动力检测评定 , , ( 1 8 ) 附录 A 检测报告 , , ( 1 9 ) 附录 R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 , , , , , 一( 2 1 ) 附录 C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 , ( 2 2 ) 附加说明本规程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 主要起草人、 总校 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 ( 2 3 ) 附 条文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 1 总则 1 . 0 . 1 为统一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有效控制 工程检测质量, 制定本规程。 1 . 0 . 2 本规程适用于港 口工程混凝土预制桩、 灌注桩、 钢桩和组 合桩的高应变以及混凝土预制桩、 灌注桩的低应变动力检测。通 航建筑物和修造船水工建筑物的桩基动力检测可参照执行。 1 . 0 . 3 桩基动力检测的范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港口工程桩基 规范 ( .T P J 2 5 4 ) 的有关规定。 1 . 0 . 4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 除应符合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 符号 2 . 0. 1 2 . 0. 2 2. 0 . 3 2. 0. 4 2 . 0. 5 2 . 0. 6 2 . 0. 7 2 . 0. 8 2 . 0. 9 2 . 0. 1 0 2 . 0 . 1 1 2. 0 . 1 2 2 . 0 . 1 3 2 . 0 . 1 4 2 . 0 . 1 5 2. 0 . 1 6 2 . 0 . 1 7 2 . 0 . 1 8 2 . 0 . 1 9 2. 0 . 2 0 2. 0 . 2 1 2. 0 . 2 2 2. 0 . 2 3 2 A 桩身截面积( M 2 ) . C 桩身应力波波速( . / s ) o C m同一场地内多根已测合格桩桩身应力波平均波速 ( m / s ) o E 桩材弹性模量( M P a ) a E ,一桩锤实际 传递给桩的能量( k J ) o 匀一 完整桩的 特征频率( H O. 匀及 缺陷的特 征频率( Hz). F 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o 凡 某时刻测点处下行波的幅 值( k N ) o 凡 。 力传感器测得的最大锤击力( k N ) o F ( t , ) , F ( t 2 ) t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 锤击力( k N ) o F ( t) 缺陷反射峰对应时刻 测点 处实测的力( k N ) o F ( t , ) - t , 时 刻 测 点 处 实 测 的 力 ( k N ) o F 某时刻测点处上行波的幅 值( k N) o B 重力加速度( m / s ) o 大-C A S E法阻尼系数。 l 传感器与桩顶间的距离( m) o L - 测点以 下桩长( M ) . A R 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 k N ) o R ,.-C A S E法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k N ) a t锤击力作用下应力波反射到测点的时间( m s ) o t 1 2 速度第一峰和 第二 峰对应的时刻( m s ) . t 桩底反射波到达的时间( m s ) o 2 . 0. 2 4 2. 0. 2 5 2. 0 . 2 6 2. 0 . 2 7 2. 0 . 2 8 2. 0 . 2 9 2. 0 . 3 0 2 . 0. 3 1 2 . 0. 3 2 2. 0. 3 3 2. 0. 3 4 2. 0. 3 5 2. 0. 3 6 t ,缺陷 反射峰所 对应的时刻( m s ) o t 1 , 低应变缺陷部位反射波到达的时间( 。) 。 2 一采样结束的时刻( m s ) . 1 一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m / s ) o V ( 1 1 ) , V ( t 2 ) -t l , 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m / s ) o 1 了 1 ) 缺陷反射峰对应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m/s). 以t y ) , y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 速度( . / s ) o X 计 算点与测点间的距离( m ) 。 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k N s / m) o R 桩身完整性系 数。 7 桩材重度( k N / m 3 ) o 最 大 桩 身 锤击 压 应力 ( k P . ) o a ,最大桩身锤击拉应力( k P a ) o 3 高应变动力检测 3 . 1 一 般 规 定 3 . 1 . 1 高应变动力检测, 应通过分析桩在冲击力作用下产生的力 和加速度, 确定桩的轴向承载力, 评价桩身完整性, 并分析土的阻 力分布、 桩锤的性能指标、 打桩时桩身应力及瞬时沉降特性。当有 静载荷试验时, 高应变动力检测的轴向承载力结果应与静载荷试 验结果进行对比。 3 . 1 . 2 高应变动力检测成果可为下列工作提供依据: ( 1 ) 校核桩设 计参数的合理 性; ( 2 )选择沉桩设备与工艺; ( 3 ) 桩基施工质量动力检测评定。 3 . 1 . 3 检测桩的数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桩的类型确定, 宜取总桩 数的2 % - 5 %, 并不得少于5 根。对地质条件复杂、 桩的种类较 多或其他特殊情况, 可适当增加检测数量。 3 . 1 . 4 当进行桩的轴向极限承载力检测时, 检测桩在沉桩后至检 测时的间歇时间, 对粘性土不应少于 1 4 天, 对砂土不应少于 3 天, 对水冲沉桩不应少于 2 8天; 对灌注桩, 除应满足上述有关时间规 定外, 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尚应达到设计要求。 3 . 1 . 5 采用高应变动力检测时, 应具备下列资料: ( 1 ) 有 关的工程地质、 地形和 水文资 料; ( 2 )桩基础施工图; ( 3 ) 桩基施工记录; ( 4 )检测桩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 5 ) 检测桩桩顶处理前、 后的标高 3 . 1 . 6 高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应形成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符合附 录 A的有关规定。 3 . 2 仪 器 设 备 3 . 2 . 1 检测仪器应具有现场显示、 记录、 存储实测力与加速度信 号的功能, 并能进行数据处理、 打印和绘图, 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 定。 3 . 2 . 1 . 1 数据采集的模拟一 数字转换器的位数不应小于 1 6位, 通道之间的相位差 应小于5 0 1a s o 3 . 2 . 1 . 2 力传感器应采用工具式应变传感器, 应变传感器安 装谐振频率应大于2 0 0 0 H z , 在1 0 0 0 测量范围内的非线性允许误 差应为 I %, 因导线电阻引起的灵敏度降低值不应大于 1 %0 3 . 2 . 1 . 3 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后, 在2 一 3 0 0 0 H z 范围内灵敏度降 低值不应大于5 %, 冲击加速度在l0000,./s2范围内 的幅值非线性 允许误差应为 5 %。 3 . 2 . 2 检测仪器应定期进行标定, 标定的 周期应符合国 家计量法 规的有关规定。 3 . 2 . 3 打桩机械或类似的装置均可作为锤击设备。重锤宜用铸 钢或铸铁制作, 且应质量均匀、 形状对称、 锤底平整。当采用 自由 落锤时, 锤的重量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 %0 3 . 2 . 4 检测时, 桩的贯入度可采用水准仪等光学仪器测定。 3 . 3 检 测 技 术 3 . 3 . 1 现场检测参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3 . 3 . 1 . 1 检测桩的截面积、 桩材的重度和 弹性模量应在测点处 取值。 3 . 3 . 1 . 2 桩长 应取传 感器安装位置至桩底间的距离。 3 . 3 . 1 . 3 桩身 应力波波速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 对钢桩, 波速值应设定为 5 1 2 0 m / s ; ( 2 ) 对混凝土桩, 应根据经验波速设定, 并根据实测波速进行 5 调整。实测波速的确定方法应符合第 3 . 4 . 2 条的规定。 3 . 3 . 1 . 4 桩材重度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川 对钢桩, 重度应设定为7 8 . 5 k N / m 3 ; ( 2 ) 对混凝土预 制桩, 重度宜设定为2 4 . 5 一 2 5 . 5 k N / m 3 ; ( 3 ) 对混凝土 灌注桩, 重度宜设定为2 4 . O k N / m o 3 . 3 . 1 . 5 桩材弹性模量设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E 二 世x 1 0 - 3 g ( 3 . 3 . 1 ) 式中E 桩材弹性模量( M P a ) ; C 桩身应力波波速( m / s ) ; Y桩 材重度( k N / m 3 ) ; K 重 力加速度( m / s 2 ) o 3 . 3 . 1 . 6 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系数应采用国家法定 计量机构开具的标定系数。 3 . 3 . 2 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3 . 3 . 2 . 1 检测桩桩头应能承受重锤的冲击, 对已受损或其他 原因不能保证锤击能量正常传递的桩头应在检测前进行处理。混 凝土桩头的处理方法可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3 . 3 . 2 . 2 桩顶应设置桩垫, 桩垫宜采用胶合板 、 木板或纤维板 等材质均匀的材料。 3 . 3 . 2 . 3 传感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 I )应在桩身两侧沿桩轴线对称安装两只加速度传感器和两 只力传感器, 见图3 . 3 . 2 ; 传感器的中心应处于同一横截面上; 传 感器与桩顶间的垂直距离, 对一般桩型不宜小于 2 倍桩径或边长, 对直径大于 l m的桩, 不宜小于 1 倍桩径; ( 2 )安装传感器的桩身表面应平整, 且其周围无缺陷或截面 突变; ( 3 ) 传感器的安装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螺栓孔应与桩侧面 垂直, 安装后的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应紧贴桩身; ( 4 ) 水上检测时, 应采取措施预防传感器或导线接头进水; Fit 少戮 韵钧辈洲言旧名 书刹辍即娜.飞(已)姐裂名宜昌彬钾韶镇半心 华如卫娜基酬二。丫娜划恻f笼卿巴彬板刊翰黔巴 团领岭娜粼滩旗敬淑艇蒸叫门阶困 忿q 0一引0卜 幽 份二 誉_ , 刘I 匆曾创 ,叫 夕 卜 卜 娜竺苏习 i 冬乡叶卜 权霎 于 匡三 卜 一 六- 一 洲 伞 01书8巴 。土: ” T o ( I- - 一 了一 洲 翻.津只/翻场敬只/ 路钧拿侧侧具/冲钧拿侧瑕乌/ 即码拿只、翻份拿只、 .。仁旨清略钧掌侧侧马、 ( 5 )锤击时, 应将传感器电缆线固定在桩身上, 预防振动受损。 3 . 3 . 2 . 4 当检测出现下列情况时, 应及时检查、 调整或停止检测: ( 1 )测试仪器失灵; ( 2 ) 传感器松动、 测点处混凝土开裂、 桩身出现明显缺陷且缺 陷程度加剧; ( 3 ) 测试信号异常或连续采集时信号无规律、 离散性较大。 3 . 4 轴向 承载力 确定和 桩身完整性评价 3 . 4 . 1 测试信号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3 _ 4 . 1 . 1 锤击 后出现 下列 情况, 其 信号 不得作为 分 析计算的 依据: ( 1 ) 力的时程曲线最终未归零; ( 2 ) 锤击严重偏心, 一侧力信号呈现受拉状态; ( 3 )传感器出现故障; ( 4 ) 测点处桩身混凝土开裂或有明显变形; ( 5 ) 其他信号异常情况。 3 . 4 . 1 . 2 分析计算轴向承载力的信号, 宜取锤击能量较大的测次。 3 . 4 . 2 分析计算前, 应根据实测信号按下列方法确定平均波速。 3 . 4 . 2 . 1 桩底反射信号较明显时, 可根据下列方法确定波速: ( 1 ) 根据速度波第一峰上升沿的起点到桩底反射峰上升沿的 起点之间的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平均波速, 见图3 . 4 . 2 - 1 ; ( 2 ) 根据实测信号下行波上升沿的起点和上行波下降沿的起 点之间 的时差与已 知桩长值确定平均波速, 见图3 . 4 . 2 - 2 , 下行波 和上行波的幅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F d 二 告 ( ; + V . Z ) F二 合 ( ; 一 V . 2 ) ( 3 . 4 . 2 - 1 ( 3 . 4 . 2 - 2 ) 式中 F d 某时刻测点处测得的下行波的幅值( k N ) ; F 某时 刻测点处测得的 上行波的幅值( k N ) ; F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8 v 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rz i / s ) ; 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k N - s / m ) o 3 . 4 . 2 . 2 桩底反射信号不 明显时 , 宜根据桩长、 混凝土的经验 波速和邻近桩的波速值综合确定。 2L / C 、_/、一 图3 . 4 . 2 - 1速度波法桩身 故速 的确定示意图 F - 某时刻m点处实im的锤击力 k N ) ; L - 测点以下桩长 ( m ) ; V - 某时刻恻点处实测的速度( m / s ) ; Z - 桩身截面力学阻筑( L N Vm ) ; 卜 锤击力作用下应力波反射到测点处的时间( m s ) ; C 一 桩身应力波波速( m / s ) 图 34- 2 -2卜行波法桩 身波速的 确足不意图 界 某时刻剥点处实侧的 锤击力( k N ) ; F d - 某时刻A点处m得 的下 行波的幅值( k N ) ; 凡 某时刻侧点处测得的上行波的幅故W ) ; L - 测点以下挤长( m ) ; C桩身应力波波速 ( - / s ) 3 卜 锤击力作用下应力波反射到测点处的时间( m / s ) 9 3 . 4 . 3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 . 4 . 3 . 1 确 定单桩承载力宜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 并应符合下 N规定: ( 1 ) 桩和土的 力 学模型 应能反映 桩土 系统应 力应变的 实际 性状; ( 2 )可用实测的速度、 力或上行波信号作为边界条件进行拟合; ( 3 ) 曲 线拟合时间 段长 度, 不宜小于5 L / C ; ( 4 )拟合分析所选参数应在岩土工程的合理范围内, 各单元 所选取的土的最大弹性位移值不得超过相应桩单元的最大计算位 移值; ( 5 )最终的拟合曲线应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 ( 6 )贯人度的计算值应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3 . 4 . 3 . 2 采用C A S E 法确定单桩承载力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 检测桩应材质均匀、 截面相等或基本相等; ( 2 ) 宜根据同一工程中相同类型桩的动、 静对比试验确定土 的阻尼系数; 当不具备动、 静对比试验条件时, 可通过实测曲线拟 合法确定土的阻尼系数, 其拟合桩数不应少于该工程动测桩数的 3 0 %, 且不得少于3根。 ( 3 ) 单桩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R , = ( 1 一 J , ) F ( t t ) + z - V ( t ,) 1 / 2 + ( 1 + J , ) F ( t 2 ) 一 Z V ( t 2 ) / 2 ( 3 . 4 . 3 - 1 ) Z=A - E / C ( 3 . 4 . 3 - 2 ) t 2 二 t , + 2 L / C ( 3 . 4 . 3 - 3 ) 式中R , C A S E法 确定的单桩 极限承载力( k N ) ; 大 - C A S E 法阻尼系数; F 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 t , 、 1 2 速度第一峰和第二峰对应的时刻( m s ) ; F ( t , ) , F ( t 2 ) -t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 V ( t , ) I V ( t 2 ) t , , 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m / s ) ; 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k N s / m) ; 1 0 A 桩身截面积( m 2 ) ; E 桩材的弹性模量 M P a ; L -测点以下桩长( M) ; C 桩身应力波波速( m / s ) o 3 . 4 . 4 桩身完整性评价可采用R 法, 宜按表3 . 4 . 4 进行, 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桩身完整性评价标准表3 . 4 . 4 P值 完 整 性 评 价 p = 1 . 0完 整桩 0 . 8 ,日 1 . 0 基本 完整桩 0 . 6 ,-日 0 . 8 明 显 缺 陷桩 p 0 . 6严重 缺陷桩或 断桩 3 . 4 . 4. 1 3 . 4 . 4. 2 在使用表3 . 4 . 4 时应结合桩身结构性状综合判别。 桩身完整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 )一2 a二 F ( t i ) + Z . V ( t , ) 一 2 1 R+ F ( t x F ( t , ) +Z. V ( t , ) 一 F( t , ) - Z . V ( t r ) 7 V ( t , ) ( 3 . 4 .41 ) 式中a 桩身完整性系数; F ( t 1 ) , F ( t 2 ) t I I 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 V ( t , ) , V ( t 2 ) t , , 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m / s ) ; t x 缺陷反射峰所对应的时 刻( m s ) ; F ( t , ) 缺陷反射峰对应时刻测 点处实测的力( k N ) ; V ( t , ) 缺陷反射峰对应时刻测 点处实测的速度( m / s ) ; A R 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 等于缺陷反射 起始点的锤击力减去速度与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的乘积, 取值方法见图3 . 4 . 4 ; 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k N s / m) a 3 . 4 . 4 . 3 桩身缺陷断面位置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X=C ( t 二 一t , ) / 2 ( 3 . 4 .4 - 2 ) 1 1 式中X 计算点与测点间的距离( m ) ; C 桩身应力波波速( m / s ) ; t , 缺陷反射峰所对应的 时刻( 、) ; t l速度第一峰所对应的时刻( 二) 。 3 . 4 . 4 . 4 在判别桩的缺陷位置或缺陷程度时, 应注意对实测力 信号和速度信号的判别分析, 并观测在连续锤击情况下缺陷程度 的变化情况。 图 3 .4 .4桩身结 构完 整性系数 计算示 意图 3 . 5 桩的试打测试及打桩监测 3 . 5 . 1 桩的试打测试可为选择工程桩的桩型、 桩长、 桩端持力层 和沉桩锤型提供依据。桩的试打测试, 应按实际需要确定所需测 试的土层和标高。试打桩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3 . 5 . 2 桩端持力层宜根据试打桩实测承载力与贯入度的关系, 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综合确定。 3 . 5 . 3 打桩终锤标准宜通过试打桩测得的承载力与贯人度的关 系, 以承载力为基准制定, 代表桩数不宜少于 3 根。 3 . 5 . 4 根据桩的 试打 测试所估算的桩的承载力值, 应为初打测得 的静土阻力值与地基土的强度恢复系数的乘积, 并应进行复打测 试校核, 复打桩数不宜少于 3 根, 复打至初打的间歇时间应符合第 1 2 3 . 1 . 4条的有关时间规定。 3 . 5 . 5 试打桩的桩型、 材质、 沉桩锤型、 桩锤落距和垫层材料应与 工程桩相同。 3 . 5 . 6 桩身锤击应力监测应包括桩身锤击拉应力和锤击压应力 两部分。 3 . 5 . 7 锤击时桩身应力最大值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 桩身锤击拉应力宜在桩端进人软土层或桩端穿过硬土层 进人软土层时测试; ( 2 ) 桩身锤击压应力宜在桩端进人硬土层或桩周土阻力较大 时测试。 3 . 5 . 8 最大桩身锤击拉应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Z . V ( t 2 ) 一F( t 2 ) 一Z. V ( t , .) 一F ( ( 3 . 5 . 8 - 1 ) t y =t , +2 ( L一X ) t ; ( 3. 5 . 8 - 2 ) 式 中at 最 , 桩 大桩身锤击拉应力( k P a ) ; 身截面力学阻抗( k N s / m ) ; V ( t 2 ) - 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 速度( m / s ) ; F ( O -t : 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 F ( t y ) - t , 时 刻 N 点 处 实 测 的 力 ( k N ) ; 以t y ) - t , 时 刻 测 点 处实 测 的 速 度 ( m / s ) ; A 桩身 截面 积( m 2 ) ; t j 速度第一峰 对应的时刻( m s ) ; L -测点以下桩长( m ) ; X - - 计算点与测点间的距离( m ) ; C 桩身应力波波速( m / s ) . 3 . 5 . , 最大桩身锤击压应力可按下式计算: u p = F, / A 式中 。 p 最 大 桩 身 锤 击 压 应 力( k P a ) ; F - 力传感器测得的最大锤击力( k N ) ; ( 3 . 5 . 9 ) A 桩身截面积( m Z ) a 3 . 5 . 1 0 锤击能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3 . 5 . 1 0 . 1 桩锤传递给桩的能量可按下式计算: : 。 = 万 ; V d t ( 3 . 5 . 1 0 ) 式中 E 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 能量( k J ) ; T 一 一采样结束的时刻( m s ) ; F 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k N ) ; Y 一 一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 / s ) o 3 . 5 . 1 0 . 2 桩锤效率应为桩锤传递给桩的能量与桩锤额定能量 的比 值, 单动柴 油锤的 桩锤效率宜取0 . 2 0 一 。 . 3 5 a 4 低应变动力检测 4. 1一 般 规 定 4 . 1 . 1 低应变动力检测评价桩身完整性, 宜采用反射波法。 4 . 1 . 2 对混凝土预制桩, 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1 0 %, 并不 得少于 1 0 根; 对混凝土灌注桩, 宜全部进行检测。 4 . 1 . 3 采用低应变动力检测时, 应具备与第3 . 1 . 5 条相同的资料。 4 . 1 . 4 低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应形成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符合附 录A的有关规定。 4 . 2 仪 器 设 备 4 . 2 . 1 检测仪器应具有现场显示、 记录、 存储实测信号的功能, 并 能进行数据处理、 打印和绘图。 4 . 2 . 2 传感器宜选用宽频带的加速度传感器, 其灵敏度应大于 1 田m V / g o 4 . 2 . 3 放大系统的增益应大于6 0 d B , 长期变化量应小于 1 %; 折 合 输人端的噪 声水平应低于3 浏; 频带宽度应不窄于1 0 一 1 0 0 0 H z , 滤波频率应能调整。 4 . 2 . 4 模拟一 数字转换器的位数不应小于 1 0位, 采样时间宜为5 C 一 l o o o , , 应能分档调整。 4 . 2 . 5 激振设备应根据检测需要选择手锤、 力棒等激振设备。 4 . 3 检 测 技 术 4 . 3 . 1 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平均波速可通过现场若干已测的完 整桩确定 。 1 5 4 . 3 . 2 检测前应对电源、 仪器设备、 传感器、 连线等逐项进行检 查 性能正常方可进行测试。 4 . 3 . 3 检测桩的桩顶应密实、 平整, 桩头处理应符合附录 B的要 求。 4 . 3 . 4 传感器应稳固地安置, 并宜安装在桩顶上。粘合剂可采用 橡皮泥或黄油等材料, 粘结效果可通过采集到的波形进行判断。 4 . 3 . 5 检测时, 最佳激振方式应通过试验选定。对实心桩, 激振 点宜选择在桩顶中部; 对空心桩, 激振点宜选择在桩壁中部; 对直 径大于1 . 0 。的桩, 激振点不宜少于4处。激振点与传感器的距离 不宜小于l 0 0 m m, 激振应沿轴向进行。 4 . 3 . 6 上部有承台的桩的检测, 可采用桩侧竖向激振或承台面桩 内范围重锤竖向激振, 并采用桩侧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接收信号的 方法进行。 4 . 3 . 7 检测桩宜选择 3 一 6 锤正常信号值进行平均和分析。当桩 底反射信号不明显时, 可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有疑问的桩应改变 激振设备或传感器位置进行多次检测, 相互验证。 4 . 4 桩身完整性评价 4 . 4 . 1 桩身完整性应根据实测信号的波形、 波速、 相位、 振幅和频 率等特征, 并结合地质情况和施工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4 . 4 . 2 桩身应力波波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 = 2 L / t , ( 4 . 4 一 2 - 1 ) C = 2 L 好( 4 . 4 . 2 - 2 ) 式中C 桩身应力波波速( m / s ) ; L -测点以下桩长( m) ; t , 桩底反射波到达的时间( m s ) , 可由时域波形图上读 取; 匀.一 完整桩的特征频率( H z ) , 可由频谱图读取。 4 . 4 . 3 桩身缺陷的断面位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6 、 = 告 C m . 、 = C m20 f ( 4 . 4 . 3 -1) ( 4. 4. 3 - 2 ) 式中X 计算点与测点间的距离( m) ; C m 同一场地内多根已测合格桩桩身的应力波平均波 速( m / s ) ; t , 缺陷部位反射波到达时间( m s ) , 可由时域波形图上 读取; 鱿 缺陷的特征频率( H z ) , 可由频谱图读取。 4 . 4 . 4 桩身完整性评价宜按表4 . 4 . 4 进行。 桩身完整性评价标准表4 . 4 . 4 类 别完 整 性 状 况完 整 性 评 价 I 检测波 波形 无 异常 反射 、 波速 正 常 、 桩 身 完 好 完整桩 I I 检测波 波形 有 小畸 变 、 波 速基 本 正常 、 桩 身有轻微 缺陷 、 对桩 的使用 没有影响 基本完整桩 I I I 检 测波波 形 出现 异常 反射 、 波 速偏 低 、 桩 身有 明显缺 陷 、 对桩的 使用有 一定影 响 明显缺陷桩 I V 检 测波波 形严重 畸变 、 桩 身有严 重缺 陷或 断 裂 严 重缺陷桩 或断 桩 1 7 5 桩基动力检测评定 5 . 0 . 1 高应变动力检测合格桩的轴向极限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 求且桩身完整或基本完整。 5 . 0 . 2 低应变动力检测合格桩的桩身应完整或基本完整。 5 . 0 . 3 动力检测结果具有下列情况者应判定为不合格桩: ( 1 )轴向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 ( 2 )明显缺陷桩; ( 3 )严重缺陷桩或断桩。 附录 A检 测 报 告 A . 0 . 1 高应变动力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0 . 1 . 1 前言: ( 1 )建设、 委托、 设计、 监理和施工单位名称; ( 2 ) 工程名称、 工 程地点、 检测目的 和检测日 期; ( 3 ) 桩基设计与施工概况。 A . 0 . 1 . 2 场地地质条件: ( 1 ) 勘察单位名称; ( 2 ) 工程地质概况; ( 3 ) 检测桩位及相应的钻孔柱状图或表。 A . 0 . 1 . 3 检测 依据。 A. 0 . 1 . 4 检测用仪器、 设备: ( 1 ) 仪器生产厂、 型号及编号; ( 2 ) 仪器检定单位及检定证号。 A. 0 . 1 . 5 检测方法。 A . 0 . 1 . 6 检测结果: ( 1 )实测曲线; ( 2 )实测曲线拟合法承载力或 C A S E法承载力; ( 3 ) 桩身完整性评价。 A . 0 . 1 . 7 结论。 A . 0 . 1 . 8 试打桩和打桩监测检测报告, 除应符合第 A . 0 . 1 . 1 - A . 0 . 1 . 7 款规定外, 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打桩机械、 桩锤和桩垫类型; ( 2 ) 锤击数、 桩周静土阻力、 桩身锤击压应力、 桩身锤击拉应 力、 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与桩人土深度的关系、 承载力与相应 1 9 的贯人度; ( 3 )打桩过程中桩身完整性评价。 A . 0 . 2 低应变动力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 0 . 2 . 1 前言: 同A. 0 . 1 . 1 款。 A . 0 . 2 . 2 场地地质条件: ( 1 ) 勘察单位名称; ( 2 ) 工程地质概况; A . 0 . 2 . 3 检测依据。 A . 0 . 2 . 4 检测用仪器、 设各: 同A. 0 . 1 . 4 款。 A . 0 . 2 . 5 检测方法。 A . 0 . 2 . 6 检测结果: ( 1 ) 实侧波形; ( 2 ) 桩身完整性结果汇总表。 A. 0 . 2 . 7 结论。 A. 0 . 3 检测报告的封面及扉页应包括下列内容。 A . 0 . 3 . 1 报告封面应包括报告标题、 工程名称、 报告编号、 检 测单位名称、 检测资质证书的编号及出具报告日 期。 A. 0 . 3 . 2 报告扉页应包括检测项 目负责人、 检测人员、 报告编 写人、 审核人和技术负责人的签名。 A . 0 . 4 检测报告封面应在封面的左上角加盖计量认证章, 封面 和检测结论页应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附录 B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B . o . 1 对混凝土预制桩, 应先凿除桩顶破碎或开裂的混凝土, 并 清理平整。当进行高应变检测时, 主筋应截至桩顶下 2 0 一3 0 m m, 并应加上钢筋网片, 用环氧砂浆或高标号混凝土将桩顶抹平。 B . 0 . 2 对混凝土灌注桩, 应凿除桩顶部强度较低的混凝土, 并清 理平整。当进行高应变检测时, 若主筋长度不足, 应将所有主筋接 至桩顶下, 在此范围内应设置加强箍筋及2一 3层钢筋网片, 浇注 桩顶混凝土, 其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提高 1 一2 级, 且不应低于C 3 0 ; 当桩头留有钢护筒时, 可将护筒开孔, 把传感器安装在混凝土桩身 上。 B. 0 . 3 桩顶面应与桩身中轴线垂直。 附录 C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C. o .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 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用语说明如下: ( 1 ) 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 必须” ; 反面词采用“ 严禁” 。 ( 2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 应,; 反面词采用“ 不应” 或“ 不得” 。 (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 宜” 或“ 可” ; 反面词采用“ 不宜” 。 C . 0 . 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 规范执行时, 写法为“ 应 符合 的有关规定” 或“ 应按执行” 附加说明 本规程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 主 要起草人、 总校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 主 要 起 草 人: J急校 人 员名 单: 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 心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侧中心 吴继光( 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彭文韬( 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洪帆( 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 中心) ( 以下按姓氏 笔画 为序) 马瑞康( 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王颖异( 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方利国 ( 上海港湾工 程质量 检测中 心) 刘亚平( 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韩建强(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