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业信息化 收稿日期:2 0 0 6 - 1 0 - 2 6 作者简介:李峰 (1 9 7 9 -) ,男,山东日照人,讲师。主要研究 方向: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应用 A N S Y S求解赫兹接触问题 李峰,赵杰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机械工程系,北京1 0 2 6 1 7) 摘要:以点面接触为例,运用A NS Y S对两长圆柱体的接触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估算接触区域, 并对该接触区域进行局部网格细划,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同时减少系统的资源消耗;在计 算中,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接触刚度分别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赫兹理论解进行比较,证明 A NS Y S在求解接触问题时能得到更精确的解。 关键词:A NS Y S;赫兹接触;有限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T H 1 2 3 .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2 - 6 6 7 3(2 0 0 6)0 6 - 0 7 6 - 0 3 0引言 接触分析能解决典型的状态非线性问题,在工程实 践中应用广泛 1 。由于传统赫兹理论是在许多假设的前 提下推导出的近似解,而在许多场合这些假设是不成立 的,因此运用赫兹理论来解决接触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 2 。A N S Y S则能解决所有赫兹接触问题,并且计算结 果精度较高 3 。用A N S Y S软件分析接触问题前需先明确 如何合理选择接触单元及接触分析的基本步骤。本文旨 在以点面接触为例,运用A N S Y S对两长圆柱体的赫 兹接触问题进行分析。 1点-面接触单元介绍 1 . 1接触分类 接触问题是高度非线性,需要较大的计算资源,为 了进行更加有效的计算,理解问题的特性和建立合理的 模型非常重要 4 。接触问题存在两个较大的难点:其一, 在用户求解问题之前,用户不知道接触区域;其二,大 多的接触问题需要计算摩擦,可供挑选的几种摩擦定律 和模型都是非线性的,摩擦使问题的收敛性变得困难。 为了给接触问题建模,首先必须认识到模型中的哪 些部分可能会相互接触,如果相互作用的其中之一是一 点,模型的对应组元是一个节点。如果相互作用的其中 之一是一个面,模型的对应组元是单元,有限元模型通 过指定的接触单元来识别可能的接触对,接触单元是覆 盖在分析模型接触面之上的一层单元。 1 . 2点面接触单元 点面接触单元主要用于给点面的接触行为建 模,使用这类接触单元,不需要预先知道确切的接触位 置,接触面之间也不需要保持一致的网格,并且允许有 大的变形和大的相对滑动。 A N S Y S提 供 了 多 种 接 触 分 析 的 单 元 类 型 , C o n t a c t 2 6、C o n t a c t 4 8、C o n t a c t 4 9这三种接触单元都 能分析点面接触问题,其中C o n t a c t 4 8和C o n t a c t 4 9这 两种单元支持大滑动、大变形以及接触部件间可以采用 不同的网格;C o n t a c t 2 6这种单元用来模拟柔性点刚 性面的接触,对有不连续的刚性面接触问题,不推荐采 用C o n t a c t 2 6,因为可能导致接触的丢失,在这种情况 下,C o n t a c t 4 8通过使用伪单元算法能提供较好的建模 能力。 1 . 3使用点面的接触单元 在A N S Y S程序中点面的接触是通过跟踪一个表 面 ( 接触面)上的点相对于另一表面 ( 目标面)上的线 或面的位置来表示的,程序使用接触单元来跟踪两个面 的相对位置,接触单元的形状为三角形,四面体或锥 形,其底面由目标面上的节点组成,而顶点为接触面上 的节点。点面接触分析的基本步骤是:建模并划分 网格;识别接触对;生成接触单元;设置单元关 键字和实常数;给定必须的边界条件;定义求解选 项;求解;查看结果。 2 A N S Y S求解赫兹接触问题 通过求解两长圆柱体在平行于轴线方向上带摩擦接 触问题,可以对有限元分析结果和传统的赫兹理论的计 算结果进行比较。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D e v e l o p m e n t D2= 2 6 m m的两个长圆 柱体,材料均为G C r 1 5,在平行于轴线方向上带摩擦接 触,单位长度上的作用力F = 3 2 0 0 N/ m m,该力将两长圆 柱压在一起,如图1所示,求取接触区域尺寸和应力、 变形。另外,通 过调整不同的接 触刚度值比较结 果,说明在接触 分析中法向接触 刚度是否合理选 取严重影响计算 的精确性和问题 的收敛性。 2 . 2计算模型 由于对称关系,可取截面1 / 4并取垂直于轴线方向 单位厚度的薄片为研究对象。为了合理划分单元,将两 圆柱体接触区域进行初步估 计,如图2所示,V3和V4分 别为大圆柱和小圆柱上的估 计接触部位,对接触区域V3 和V4进行细化网格,细化接 触区域V3和V4只要保证其 单元边长不大于矩形接触区 域的半宽即可达到很高的精 度要求,而对非接触区域V1 和V2进行粗化网格,这样即 可达到节约系统计算时间, 同时满足计算精度的要求。 2 . 3有限元模型 图3为有限元模型,选用8节点S o l i d 4 5实体单元, 采用映射网格划分;接触单元选用C o n t a c t 4 9点面接触 单元,指定小圆柱为接触面, 大 圆 柱 为 目 标 面 , 运 用 G C G E N命令在小圆柱上的接 触节点和大圆柱上的目标节点 之间自动产生非对称接触单 元。边界条件如图3所示。 合理选择单元的法向接触 刚度对非线性接触分析是否收 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例分 三种单元接触刚度对两长圆柱 体接触问题进行计算。以小圆 柱体材料的杨氏模量3 0 0 0 0为 参考,选取接触刚度3 0 0 0 N/ m m、3 0 0 0 0N/ m m、3 0 0 0 0 0N/ m m。求解结果列于表1 中。表2为单元接触刚度为3 0 0 0 0N/ m m时,A N S Y S求 解的X Y剖面内接触区及附近外表面节点的解。 表1中K N法向接触刚度;N迭代次数;S渗 透 量 ;R a利 用A N S Y S求 解 的 矩 形 接 触 区 域 半 宽 ; R h利用赫兹理论求解的矩形接触区接触区域半宽; a利用A N S Y S求解的接触区最大应力; h利用赫 兹理论求解的接触区最大应力。 2 . 4 A N S Y S求解结果 图4中列出了表2中节点的位置,在提取接触区节 点计算结果时,必须首先判定每一个节点的接触状态, 由于问题的轴对称性,可以选取X Y剖面外表面的节点 逐一判别。在模型的最上面的节点上施加了Y向的力, 表1赫兹接触计算结果和A N S Y S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 T a b . 1A N S Y Sf i n i t ee l e me n t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a n dH e r t z s s o l u t i o nc o mp a r e A n s y sH e r t A n s y sH e r t 3 0 0 04- 0 . 1 6 8 E - 0 11 . 3 9 21 . 21 4 5 01 2 6 1 3 0 0 0 04- 0 . 5 4 0 E - 0 31 . 1 6 11 . 21 2 9 21 2 6 1 3 0 0 0 0 01 0- 0 . 1 7 1 E - 0 41 . 1 6 11 . 21 2 9 11 2 6 1 ( M P a )R ( m m ) S ( m m ) N ( 次) K N ( N/ m m ) 表2单元接触刚度为3 0 0 0 0 N / mm时,A N S Y S求解的接触区的节点解 T a b . 2 C o n t a c t r e g io n n o d a l s o lu t io n a t c o n t a c t s t if f n e s s 3 0 0 0 0 N / mm 1 0 91 1 11 1 21 1 31 1 41 1 51 1 0 X0 . 0 0 00 . 2 3 30 . 4 6 50 . 6 9 80 . 9 3 01 . 1 6 11 . 3 9 2 Y1 3 . 0 0 01 3 . 0 0 31 3 . 0 1 11 3 . 0 2 41 3 . 0 4 31 3 . 0 6 81 3 . 0 9 7 Z0 . 0 0 00 . 0 0 00 . 0 0 00 . 0 0 00 . 0 0 00 . 0 0 00 . 0 0 0 U x0 . 0 0 0- 0 . 7 3 7 E - 0 2 - 0 . 1 4 2 E - 0 1 - 0 . 2 0 3 E - 0 1 - 0 . 2 4 8 E - 0 1 - 0 . 2 7 0 E - 0 1 - 0 . 2 6 3 E - 0 1 U y- 0 . 2 2 5- 0 . 2 2 9- 0 . 2 3 6- 0 . 2 4 7- 0 . 2 6 4- 0 . 2 8 5- 0 . 3 0 8 U z 0 . 2 1 4 9 E - 0 1 0 . 2 0 9 E - 0 10 . 1 9 4 E - 0 10 . 1 7 0 E - 0 1 0 . 1 3 4 0 E - 0 10 . 8 5 9 E - 0 20 . 3 6 1 E - 0 2 F x- 0 . 5 3 9- 0 . 9 7 4- 1 . 1 8 2- 1 . 0 8 4- 0 . 2 1 7- 0 . 1 0 2- 0 . 0 9 7 F y9 5 . 7 5 61 7 3 . 2 1 01 6 8 . 7 5 01 5 4 . 7 2 01 2 4 . 8 0 05 8 . 8 0 10 . 0 0 0 F z 0 . 3 8 3 E - 0 10 . 6 9 3 E - 0 10 . 7 7 8 E - 0 10 . 7 1 3 E - 0 10 . 2 7 7 E - 0 10 . 1 3 0 E - 0 10 . 6 2 5 E - 0 2 - 1 4 9 3 . 9- 1 3 8 7 . 2- 1 3 6 8 . 1- 1 2 5 5 . 6- 1 0 6 4 . 1- 6 0 9 . 3 67 5 . 4 9 5 接触接触接触接触接触接触不接触接触状态 节点法向 应力 节点 载荷 节点 位移 节点 坐标 节点号 7 7 制造业信息化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A N S Y SS o f t w a r ei nS o l u t i o no fH e r t zC o n t a c tP r o b l e m L IF e n g,Z H A OJ i e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B e i j i n gI n s t i t u t eo f P e t r o - c h e m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B e i j i n g 1 0 2 6 1 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a c tp r o b l e m o ft w ol o n gc y l i n d e r si sa n a l y s e du s i n gA NS Y Ss o f t w a r e .I no r d e rt oe n s u r et h ep r e c i s i o no f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a n dr e d u c et h es y s t e m r e s o u r c e , t h ec o n t a c t a r e ai s e s t i m a t e da n df i n em e s h e d K T h r e ec o n t a c t s t i f f n e s sv a l u e sa r e c a l c u l a t e da n dA NS Y Sf i n i t ee l e m e n ta n a l y s i sr e s u l ta n dH e r t z ss o l u t i o na r ec o m p a r e d ,r e s u l t ss h o w t h a ts o l v i n gc o n t a c tp r o b l e m b y A NS Y Ss o f t w a r ei s a c c u r a t e . K e yw o r d s :A NS Y S;H e r t zc o n t a c t;F i n i t ee l e m e n t a n a l y s i s 因此可提取节点的载荷F y,如果F y 0,则节点处于接 触状态,否则为非接触状态;接触区的接触半径为最远 一个接触节点和X坐标值与该节点的X方向位移值的 和,即R a = X + U X,接触区的最大法向应力应为所有处 于接触状态的节点的Y方向应力的最大值。 2 . 5赫兹解和A N S Y S求解结果的比较 在表1中对赫兹解和几种接触刚度下的A N S Y S解 进行了比较,通过每次计算时检查每一子步中的渗透量 和平衡迭代次数选择合理的接触刚度,对于接触发生在 同种材料间,可用杨氏模量作为初值,对于接触发生在 两种不同材料间,可考虑使用杨氏模量较小者作为初值 进行试算,即要保证不会引起过大的渗透,又能保证问 题收敛。 由图5中A N S Y S解的接触应力曲线可知,接触区 域的接触应力分布曲线近似为抛物线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