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_第1页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_第2页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_第3页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_第4页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传染病的流行,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短短 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传染病的大流行是人类的灾难。,传染病的流行,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传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由病原体(二毒,二菌,四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传染病病原体:脘毒体,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钩体.另:原虫,蠕虫.,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非特异(人一生下来就具有) )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只针对某一种病原体后天获得),一、侵袭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侵入机体途径不同:直接侵入:钩体、钩虫二、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G+菌:外毒素-破伤风G-菌:内毒素-伤寒、菌痢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 侵袭能力 溶组织能力 细菌素。三、数量 病原体入侵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侵入的数量越多,引起的传染性越大潜伏期可能越短,病情也就越严重。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如在伤寒为10万个菌体,而在痢疾则仅10个菌体就能致病。四、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被动免疫、获得的特异性自动免疫而清除。2、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致病理变化轻,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通过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4、病原携带状态: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排出病原体的人称病原携带者;分为潜伏期、健康、慢性携带者(3月)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一)发生与发展 1.入侵门户:不同病原体有其特殊的入侵部位。适当,病原才能繁殖。 2.体内定位: 入侵 处病变:菌痢,阿米巴痢疾。 远处病变:破伤风; 靶器官病变:流脑,肝炎; 定居:肠蛔虫病 3.排出途径: 单一或多种,时间长短不一,与传染期密切相关(隔离期)。单途径包括:肠道-菌痢;呼吸道-白喉; 多途径:脊灰-粪便,飞沫;乙肝-血液、分泌物。 。,发病机制,(二)组织损伤机制 1.直接侵犯: 机械动力及酶: 阿米巴; 细胞溶解: 脊灰; 炎症致组织坏死: 鼠疫. 2.毒素作用 外毒素: 霍乱肠毒素腹泻 内毒素: 激活单核-巨噬CTNF休克,DIC. 3.免疫机制 抑制细胞免疫: 麻疹 破坏T细胞: AIDS 多数为变态反应致组织损伤,发病机制,(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 1.发热: 外源致热原单核(内皮、B)细胞IL-1、TNF、INF体温调节中枢. 2.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c反应蛋白CRP,血沉(第一小时红细胞沉降率 )SR,负氮平衡 糖代谢: 糖生成血糖,糖耐量(肝衰). 水电解质: 低钠,少(多)尿,低(高)钾 内分泌: 激素, 醛因酮, 抗利尿激素.,发病机制,1.病原体(pathogen): 有特定病原体,确诊最好的依据 2.传染性(infectivity):病原排出,传给他人. 3.流行性(epiolidemicity):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有地方性, 季节性,比如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 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炎热的夏秋季节。 4.免疫性(immunity): 天花-终身免疫; 麻疹,脊灰,乙脑-免疫稳定、持久; 菌痢,阿米巴,钩体-免疫持续短(数月-数年); 蠕虫病:无免疫性,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2.常见症状与体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病原侵入至出现症状止. 前驱期: 起病至症状明显的时期. 症状明显期: 前驱期后,多有特征性症状、体征. 恢复期: 随免疫,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复发: 恢复或痊愈初期,体温已正常,症状重现,体温再上升. 再燃: 病情缓解,体温未正常,病情加重,T再上升. 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 确诊最好的依据2、有传染性: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出体外,经一定的途径传给另一个宿主的特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1)流行性:2)地方性3)季节性4、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传染病的抵抗力,终身免疫的疾病有:麻疹、天花、水痘、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等。 病毒细菌寄生虫, 流行性: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 。A散发:在人群中散在发生,可能是人群免疫水平较高,传染病不易传播。B流行:某一地区某病的发病率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C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超出国界。D. 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出现许多同类病人,多为同一传播途径,如食物中毒、流感。 季节性(时间上): 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 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炎热的夏秋季节。 蚊子往往在夏秋季节繁殖(因潮湿、热)易引起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地区分布(空间上): 有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常局限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后遗症 复发: 再燃:,传染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传染病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潜伏期携带者确定检疫期的依据,潜伏期 自病原体入侵人体起,直到最初症状出现以前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侵入病原体的量毒素产生与播散所需的时间伤口的位置潜伏期往往较稳定,为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提供重要依据。前驱期:潜伏期末至症状明显期前 病原体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病人出现一些不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征性,通常1-3天,有传染性。(3)症状明显期:出现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4)恢复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完全消除,血清中的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后遗症: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2、常见症状和体征:,一.发热稽留热:最高T39,24h温差1,持续数天:如伤寒驰张热:24h温差1,最低仍高于正常;如出血热间歇热:最高T39,下降可正常:如疟疾回归热:高热数天,间歇无热数天,循环数次双峰热:24h内T升高2次,温差1,形成双峰:如败血症马鞍热:发热数天,退热1天,再发热数天:如登革热不规则热:如流感,2常见症状和体征:,二.皮疹分类:包括皮疹和粘膜疹许多传染病的特征,有些传染病就以疹来命名,如麻疹、斑疹伤寒、风疹、幼儿急疹。 斑丘疹-麻诊、风疹、猩红热 出血疹-出血热、流脑、败血症 疱疹-水痘、天花、单纯疱疹 荨麻疹-寄生虫病如急性血吸虫、钩虫病. 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 一水 二猩 三天花 四麻 五斑疹 六伤寒,斑疹,红斑,丘疹,风团,疱疹,疱疹,疱疹,脓疱,结痂,瘀点,带状疱疹,登革热患者皮下出血,2.常见症状与体征,毒血症: 病原产毒素多种症状中毒表现(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中毒性脑病). 感染性休克: 单核-巨噬系统反应: 肝脾淋巴结大.,传染病的临床类型,按病程分:急性 亚急性 慢性按病情分:轻型 中型 重型 暴发型典型 非典型,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感染,在人群中流行的过程,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人体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是确定隔离期的依据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尘埃-麻疹、白喉水、食物、苍蝇-伤寒、菌利、甲和戊肝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狂犬病、性病吸血昆虫:虫媒传播-疟疾、黑热病血液、血制品、体液-乙肝,AIDS土壤、疫水、医原性、母婴垂直传播-破伤风、炭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