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走出_小学化_误区的策略_第1页
幼儿园教育走出_小学化_误区的策略_第2页
幼儿园教育走出_小学化_误区的策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走出 “成材教育” 的认知误区, 追求幼儿 “无目的” 自然成长 长期以来, 我国习惯于通过课堂式教育培养幼儿的 “知能与技能 (艺能) ” , 旨在将知识转换为 儿童的得分能力, 如在艺术教育领域, 就是力图将音乐、 舞蹈等知识技能转换为登堂考级的级效; 在思想教育领域, 素质培养直接被等同于 “驯化” , 听话成为好孩子的标志。即使在艺术领域, 家长 与学校也有意识地将幼儿课堂艺术行为与学生未来高品质生活、 学习、 工作联系在一起, 期待或承 诺将儿童塑造成理想化的 “未来艺术家”“未来艺术新星” , 并以此作为学前教育办学的金字招牌。 这种 “成材教育” 基于人为预设目标来追求幼儿的学习效率, 产生成人所期待的成材效应, 幼儿园 获得短期经济利益, 家长获得长期投资 “红利” 。超标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因此成为一种趋势, 各种特长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名, 实施超越年龄阶段的量化评价, 以学生分科成绩论学习优劣。 追 “名” 逐 “利” 成为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行为的心理动机, 儿童成为实现成人理想的御用工具, 所谓家长 “共识” 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由此造成学生心理厌 “学” 、 生理排 “教” 等负面效应 频现。 幼儿是 “自然人” , 应该让幼儿在 “无目的教育” 中, 通过自主体验去感受自然教育环境中的各 种事物, 进而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出主观选择和调适。 教育过程应是儿童置身于和谐的体验环境, 激 发其自然感性, 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中感受美、 体验美,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同时, 也应创 设机会, 让儿童体验不完美, 以促进儿童自主行为能力、 生活适应能力、 主观选择能力的发展。这 明显不同于当前旨在培养 “社会小公民”或 “未来质量型生活者” 的学前教育。 “无目的” 意指学前教育无人为目的;“无为” 指学前教育过程无强制、 无硬行;“无果” 指学前教 育不追求预设结果, 重在过程体验。 “三无教育” 的精神本质部分来源于我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方近 现代教育家的不懈探索。杜威认为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的特殊时期, 儿童主观心理性发展决定教 育的目的, 换言之, 目的是由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教育活动是由他们无意识的主动参 与, 并非由外在的人为目的所决定, 内在目的的自然性与无意识性成为 “无目的教育” 的生理与心 摘要 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坚决防止学前教育 “小学化” 倾向。为此, 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应该走出 “成材教育” 的认知误区, 追求幼儿 “无目的” 自然成长; 走出 “智力教育” 误区, 倡导幼 儿 “无限制” 开放教学; 走出 “约束教育” 误区, 创建 “无为而治” 的隐形管理环境。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无目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走出 “小学化” 误区的策略 * 郭跃进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430205 ) 收稿日期: 2 0 1 3 - 1 - 4 ; 作者修改返回日期: 2 0 1 3 - 5 - 1 5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幼儿园养成教育研究” 、 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学前专业教育硕士多元兼容培养模式研究” (批准号: D 2 0 1 3 3 0 0 4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 通讯作者: 郭跃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 2013 年第 10 期 (总第 226 期 ) No.10,2013 Serial No.226 64 理解释。1杜威的观点与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提出的 “无为” 观点不期而合: 不强迫, 不硬行, 不勉 强, 顺应教育自然。2两种思想从根本上反对确立人为目标和预设结果, 提倡幼儿教育应激发其游 离于成人意志之外的自然生长。比如学前舞蹈教育应追求的是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 因舞蹈 “新” 而愿意看; 艺术体验, 因生活化舞蹈 “熟” 而愿意参与; 艺术想象, 因舞蹈 “奇” 而引发儿童去思考与 创作; 艺术享受, 因舞蹈 “美” 而让其陶醉愉悦, 因此儿童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就应包括艺术体验 能力、 艺术想象能力、 艺术模仿能力、 艺术感受能力等, 而绝非是舞蹈的职业化或绩效化能力。 二、 走出 “智力教育” 的认知误区, 倡导幼儿 “无限制” 开放教学 社会存在着对智力和智力开发、 知识与能力的偏狭理解, 错误教育行为必然接踵而至。 智力是 基于生物基础、 在人与环境主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能力; 知识则是人类历史或历时 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但开发智力与灌输知识不能相提并论, 一个人的知识丰富并不意味着智商很 高, 一个人的知识渊博并不一定能转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我国, 相当比例的学前教育以 科学的名义、 利用 “市场化” 的动力和家长速成心理, 进行以知识灌输为前提的智力开发, 超标准 设置课程, 造成课时超限, 内容超载。鉴于此, 应该对 “智力” 进行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解 读,“智力” 应该被解读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变焦思维方式, 通过洞察力、 观察力、 变通力、 适应力、 独 创力等去体现, 形成与年龄相适应的、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曹冲运用变焦思维, 以相异于常 人、 常理的方式解决 “称象” 问题; 司马光利用反恒常思维, 出其不意 “砸缸救人” , 其方法简单却折 射出智慧光芒。 在这方面, 美国 “无限制、 开放性学前教育” 经验可供借鉴。 3 “无限制”“开放” 本身就折射出教 育基本特性, 因为 “无限制” 是智力形成的条件,“开放” 是智力萌芽的土壤,“和而不同” 是智力蓓 蕾的种子。美国学前教育 “非限制” 与 “开放” 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 目标无限而教室开放; 课程无 限而教材开放; 教法无限而计划开放。 幼儿课堂教学追求儿童身心无限制性自然发展, 学生行为没 有条款性目标制约, 儿童自悟自愈成为常见的教育选择; 为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学前教育有意识模 糊课堂概念, 开放空间, 学生可以在教学室外活动区或室内活动区徜徉; 为给创造插上翅膀, 教室 内环境也不是传统意义的陈设, 各种用具排列随意, 学生坐相千姿百态, 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进出。 “自由翅膀” 是儿童形成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为让孩子乐于思考, 创建宽松环境, 让孩子感受 “玩” 的乐趣, 思考成为 “玩” 的副产品,“学” 的目标仅仅以设计方式存在于老师心中。美国大多数的幼 儿园采用主题 “非限制性” 课程, 其教学内容开放, 不断在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与时俱进 “生活 化” 新内容, 成为智力形成的催化剂。教师一周或几周根据需要拟定一个共同主题, 所有的活动都 会围绕着该主题展开。 老师组织教学活动不依据教材, 而是精心设计的主题性体验活动。 老师会围 绕一个又一个的主题拟定无限制性、 开放性的幼儿周学习计划, 在讨论和准备过程中以头脑风暴 的方式将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确定下来。4 三、 走出 “约束教育” 的认知误区, 创建 “无为而治” 的隐形管理环境 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课堂一定程度上体现类似小学阶段推行的规章式管理, 其管理空间内的 各个要素 “精心设计” , 管理方式可以用 “有序从严” 四个字加以概括, 教室界限分明, 桌椅排列有 序, 教具井井有条, 规章赫然在目, 学生奉公守法, 坐姿垂直端正, 行为评价常常为品学优良。5这 种 “正规化环境” 人为加剧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违背学生自由、 自然成长规律, 是学前教育管理小 学化的典型特征。表面看来, 这种做法表达了传统中华文化的人文追求, 就是借感性扬善, 借理性 抑弊, 但实际上学前教育是独立于义务教育之外的特殊教育领域。 已有研究表明, 学前教育在理性 管理与感性管理选择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 即 “亚理性管理” , 或称之为 “隐形中立协理” , 其中 65 “隐形” 体现 “以人为本” ,“中立” 体现思想多元并蓄,“协理” 在于去掉 “管” 而凸显学前教育隐形管 理的四大构成要素, 那就是 “非章程、 寡言语、 不硬行、 无惩罚” 。中西管理思想的结合是实现隐性 管理的思想基础, 我国 “无为而治” 的管理理念结合当代美国学前教育的 “柔性管理论” , 即可形成 “无为柔性协理” 的兼容性管理观念, 客观地反映了学前教育管理的本质特征。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提出 “无为而治” , 间接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的教育态度。它启发我们在 行为方式上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 返璞归真, 反对教育中的人为措施, 特别是强制性的规定。 “行 其所无事” 需学前教育工作者以无为的观察者、 无为的听者的身份去谋定善为; 在育人问题上, 强 调让儿童在合适的环境中, 因体验善为而独立、 自勉、 自立、 自主、 自律。美国学前教育的 “柔性管 理” 思想观点与我国先秦时期的 “无为而治” 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内容可以归纳为: 宽容待 童、 精神激励、 惩戒无伤、 体验挫折、 自我修正。 “柔性管理” 精神体现在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管理的 方方面面。 美国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相处十分友善, 老师常常自诩是小朋友团队的一份子, 他们的教 育信念是 “爱在脸上, 严在心中” , 孩子对老师完全没有惧怕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奖惩也十分特别, 充分体现 “柔性管理” 的特点, 一旦发生严重违纪, 捣蛋鬼们会被要求 “time-out” (计时隔离), 将他 们暂时与别的孩子分开, 反思自己的行为。 “sit down” 则是温柔的惩罚, 回答问题全体起立, 答错者 则被要求坐下, 此时孩子谁也不愿意享受这种 “温柔” 。有些幼儿园学期开始时会给老师分发不同 颜色的评价牌, 用于教学活动时给予学生不同等级的肯定评价, 这使得 “肯定” 永远是美国幼儿园 评价体系的主旋律, 其中天蓝色圆牌代表较好、 粉红色圆牌代表好、 紫色圆牌代表更好、 红牌代表 最好, 这种 “精神鼓励” 和每日一份从褒扬角度评价孩子的成绩单, 在给学生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 带给家长莫大宽慰, 学前教育在 “无为柔性管理” 中实现了良性循环。这是我国当前幼儿园管理者 与教师应极力学习与实践的正确理念与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杜威论教育与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2李传永.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 对新课改的启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乔治.S.莫里森.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全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8. 4李晓雯.澳洲教育没有教科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5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9. The Strategy of Getting out of the“Primary Education Tendency”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Guo Yuejin (The Secondary Normal College of Hubei, Wuhan 430205) Abstract: Kindergarten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the education law, and resolutely prevent the“primary education t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