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滁州亭醉酒_第1页
欧阳修滁州亭醉酒_第2页
欧阳修滁州亭醉酒_第3页
欧阳修滁州亭醉酒_第4页
欧阳修滁州亭醉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阳修滁州亭醉酒在北宋的文学史上,欧阳修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曾经官居显要,并且能够“以风节自持”,忠直敢言,为人们所敬重。他不仅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史传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而且还参加并领导了风靡一时的诗文革新运动,对于当时和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文学创作给予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欧阳修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父欧阳偃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但是没有应考进士,父亲欧阳观有兄弟四人,虽各有官职,但官运都不大亨通。欧阳观一生只做过两任推官、两任判官,均为低级官吏。欧阳观本来有较多的升迁机会,由于他不肯逢迎上司,竟被弹奏说“殆于职务”。而他对宾客却极为热情,往往倾其所有,款待他们;平日没有宾客时,生活又很简朴。所以,每当欧阳修提起他早年的家境,总是说“寒微”、“贫贱”。最早给欧阳修以启蒙教育的是他的母亲郑氏。郑氏出身于江南名族,而且知书识字。在欧阳修四岁那年,欧阳观不幸病故,没有给家里留下任何财产,全家竟至“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当时欧阳修还有一兄一妹,郑氏只得带着他们欧阳修的叔父,当时任随州推官的欧阳晔。丈夫过世,家贫子幼,郑氏遭受的艰难可想而知。然而这位母亲是异常的坚强和伟大的,她一再用丈夫在世时的风范和政绩告诫欧阳修,力图使儿子成长为自己所期望的那种宽仁方正的人。因为家境贫寒,她买不起笔墨,只好以芦荻杆做笔,以沙土为纸,教他认字。好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早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能有选择地学习。据说十一、二岁时,他在藏书丰富的李姓大户家中玩耍,“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于是悉心揣摩。天圣元年(1023),欧阳修十七岁时,首次在随州应举,首战失利。回到家中,他取出珍藏的旧本韩文,埋头重读一遍,感慨道:“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可是科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发现周围的士子们,竟无人提起韩文!他们津津乐道的,不是西昆体诗,便是杨刘“时文”。原来宋代建国以来,文坛上一直延续着五代的风气,讲求雕章丽句,无病呻吟,格调卑弱。两年以后,欧阳修第二次应举。他通过州试,被荐名礼部。但是在京师的省试中,又被黜落。两度落第,他难免有些沮丧,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结果是向社会妥协认真研习西昆体诗和杨刘“时文”,“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唯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现在的时代,只要是我们想要做点事情,成就点什么的话,那么就必须学会妥协,找到自身与社会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一条中庸之路,否则只能被社会所淘汰而身处社会的正常轨道之外。欧阳修善于机变,而绝非执拗呆板之书蠧。他成功走出了一条遵守规则,之后再改变规则的道路。天圣六年(1028),欧阳修带着自己写的上胥学士偃启,去汉阳拜谒著名的翰林学士胥偃。胥偃极为器重欧阳修,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天圣七年春季和秋季,欧阳修两次参加了国子监的考试,均为第一。次年正月,又参加了礼部翰林学士晏殊主持的进士考试,再中第一名。从此,欧阳修便走入了颠沛流离的仕宦之途。先是在洛阳钱惟演手下做了三年的推官,之后调往京师升为馆阁校勘。在此期间,欧阳修卷入了范仲淹和当朝宰相吕夷简之间的激烈冲突。欧阳修明确的站在范仲淹一边,而当时的左司谏高若讷,却趋炎附势,颠倒是非。欧阳修激于义愤,大义凛然的写了一篇与高司谏书,揭露高若讷的罪责和虚伪,指斥他“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因而被贬至夷陵去做县令。欧阳修虽被贬谪,但是却没有沮丧。这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或许是童年的苦难生活所练就的。欧阳修此时的诗作戏答元珍中尤为体现出其乐观的情调: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这是欧阳修颇为得意的一首七律,代表了欧诗的风格。首联两句,把写意与写实巧妙的结合起来。颔联的“残雪”、“冻雷”,渲染了料峭的春寒。颈联流露了病中离乡索居的感慨。但诗人并不悲观,所以在诗的结尾,还向元珍,也向自己宽解,“咱们都曾在繁花似锦的洛阳作客,即使眼前这野花开的晚些,也无须感叹。宋仁宗宝元年间,西夏族首领李元昊建都兴州,大举犯宋,震动朝廷。康定元年(1040),宋王朝重新启用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此时,范仲淹试图趁机征召欧阳修为掌书记,但被拒绝。欧阳修说:“昔者之举(指支持范仲淹、抨击吕夷简),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可同其进可也。”此处可见欧阳修在政治上坚持操守、进退不苟。然而形势的发展,毕竟使得欧阳修的职位有了变化。其年六月,他奉召复职,又做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可惜好景不长。宋王朝内部的保守势力本来就盘根错节,难以清除,而当他们一旦做了准备,猛烈反扑过来,软弱的仁宗皇帝又急忙顺风转舵。先是朝廷上下出现流言蜚语,诬称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为“朋党”。欧阳修写了有名的朋党论加以驳斥,然而,恶风邪气愈演愈烈,诽谤诬陷有增无已。庆历五年(1045)夏秋之间,京城又传有新的恶毒留言,说是欧阳修同他的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蓄谋侵吞张家财产。这一招又阴又狠,对一向讲究声名的欧阳修来说,这不仅是政治攻击,更是人格的侮辱和诋毁。他百口莫辩,被押到开封府受审,迁延数月。尽管事情不了了之,欧阳修却因此被下放到滁州去做太守。这一年的清秋九月,欧阳修从真定府启程,渡黄河,泛汴水,到滁州去上任。河滨南飞的鸿雁,在深秋的霜晨里长鸣而去,使欧阳修产生一种难言的苍凉之感,“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客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他忧愁无奈,辗转难眠。流言的中伤,政治的失败,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一时难以痊愈的伤痛。滁州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地势险峻。五代之时,这一带曾经干戈频繁,历经战乱。但此时却宾客少至,地僻事简,民风淳厚。滁州城四面环山,景色宜人。欧阳修来此后,施政简宽,不求声誉,时常放情诗酒,在遨游山水中追求内心的解脱。滁南有座丰山,山势一面是高峰,三面是竹岭。欧阳修踏着小径找到了丰山紫薇泉的源头,并且在山间筑亭,名为丰乐亭,并写下了丰乐亭记。丰山的西面另有一座景致优美的琅琊山,欧阳修经常携酒往游,流连忘返。山间的清风明月荡涤了他身上的尘埃,酿泉的流水濯除了他心头的烦恼,这山林中暂时的隐逸之趣和他无拘无束的本性甚为契合。他常常哼唱着山歌,和当地老人一起漫步,或在山泉的清响中跟宾客们下上几盘棋。欧阳修陶醉在美酒嘉宾和湖光山色之中,消解掉了负谤遭谪的羞辱,也忘记了自己是一州之长,甚至也忘记了自己刚满四十岁的年龄,自号为“醉翁”。在他酒醒之后,又一口气将 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以及滁人与自己的游乐,挥笔成文,刻在石上,这就是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是欧阳修在滁州生活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不同于朝堂上下的角逐,也不同于在钱惟演手下任推官时的宴饮,而是暂时摆脱了世俗纷扰的一种恬静生活,是欧阳修在他“与民同乐”的理想下所描绘的一幅写生图画。作者的笔触难免有些夸张,但那种和谐优美的气氛与诗一般的情调,任给人以轻松欢乐的享受。而作者那颗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受伤的心,也由此得到些许慰藉。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像澎湃的浪涛和滚滚的潮头,那么欧阳修的这篇散文便像潋滟的秋波和澄澈的纯水,委婉清浅,越发衬托出一种雍容的气度。滁州三年,在欧阳修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他遭贬之后,些许颓唐在所难免,然而却意外地得到一个安稳的环境,并且在山水游乐中发现了生活的另外一番天地。他痛定思痛,总结过去,对于现实的认识更为深刻。不平则鸣的愤激情绪不是没有,然而年轻时候的锋芒和锐气收敛减退了,这一点和宣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则“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白居易有些相似。欧阳修从四十岁起,一直以“醉翁”自称,其中有着对滁州生活的留恋,也有着一种对我的欺骗和麻痹。尽管欧阳修的后半生总是想着归隐,“优游田亩,尽其天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但官职却越来越大,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不论在文坛上还是在政治上。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知礼部贡举。这时的科场,依然盛行着四六时文,尤其是京师国子监的举子,普遍追求四六文用语的新奇怪癖,借以取胜。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等人已经为转变这种文风做出很大努力,可惜都收效甚微。这一次负责进士招录,欧阳修刚好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痛革科场积弊,从而掀起新的文章风尚。这批新进士的含金量相当之高,苏轼、曾巩和苏辙都在其中,占去“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席位。那些写四六文的“名流”们大都落榜了,他们怨声载道,伺机报复,酿成了群体事件。一天清早,欧阳修上朝途中,被这群利益受害者拦住马头辱骂诋斥,连街司逻卒都不能制止。一个朝廷委命的主考官,却于光天化日之下遭到围攻,可见当时斗争的复杂尖锐。甚至还有人搞恶作剧,写了一篇祭文,送给欧阳修。但是,欧阳修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次贡举狠狠地打击了四六时文,不仅“场屋之习,丛是遂变”,而且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次运动中,长期充斥文坛的那种绮靡浮艳的风气一扫而空,古文歌诗得到大力的提倡。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后世奉为正宗,加以继承。另外,我们知道庆历五年(1045)有人举报说欧阳修与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而在治平四年(1067),又有人指责欧阳修同其长媳有暧昧关系。前者的结果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然而这一次是举报者被放逐。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虽然素来仰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有重要位置。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此处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就是欧阳修的艳词。很多崇敬欧阳修的人都在其艳词上大做文章。他们坚持为尊者讳的原则,把自己的假道学标准强加于欧阳修身上,认为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著名的历史学家,是不可能写出那些艳词淫词的,认为是小人把这些艳词混进欧阳修的词集里面“栽赃嫁祸”。 宋代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说道:“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王灼在其碧鸡漫志中也持此观点:“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以下面这首南歌子为例: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有人就认为这首南歌子简直就是风流小生和小情人在无人处卿卿我我亲密的场景,完全无关道德教化,不可能是欧阳修的作品。其实这种酒筵歌席上拿给歌女们唱的东西本来就属于加工成形的艺术品,只是寻开心的,不能把对号入座,当成是欧阳修的个人生活写真。当然,如果有人硬要认为欧阳修是一个喜欢写自传成癖的人,即使在写歌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