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人历来有风雅精神和兴寄传统,何谓风雅、兴寄?风雅:是诗经确立的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指体现在诗经“国风”“大小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兴寄: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三种写诗方法。“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郑众周礼注引),或“托物兴词”(朱熹晦诗侍说)。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或“兴托”。“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兴寄:由上述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何兴寄手法能为历代诗人所重视?所谓“诗以言志”,诗歌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写,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是不存在的。但不借助于一定事物、不通过具体的形象而直陈其情,也不成其为诗,至少不是好诗。托物寓情正是“兴寄”的基本特点,它能受到历代诗人的普遍重视,并不断有所丰富,就是这个原因。,杜甫,杜甫是名门之后杜甫是晋朝名将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之后;其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最有诗才,他的五言律诗写得尤其好。),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野无遗贤”),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兵车行(xng)杜甫车辚辚(ln),马萧萧,行(xng)人弓箭各在腰。耶(通“爷”,父亲)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n)云霄。道旁过者问行(xng)人,行(xng)人但云点行(hng)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i)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ji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kng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左拾遗是个八品的谏官,不负责某项具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二)、杜甫诗歌的成就1、杜甫诗歌的内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2、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P11)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如兵车行、丽人行。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如秋兴八首。,“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之所独专”元缜,杜工部墓系铭,什么是七律?,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什么是律诗?,押韵: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平仄,七律的平仄有四种:1、平起首句不入韵;2、平起首句入韵;3、仄起首句不入韵;4、仄起首句入韵。,七律类型四(表示可平可仄),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格律诗,句数字数押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对仗平仄,秋兴八首(其一),仄仄平平平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祖父杜审言为唐朝格律诗奠基人。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三十岁以前衣食无忧,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作者简介,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作品集杜工部集,了解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赏析:1、重点字句的理解(见课本);2、押韵:找出这首诗的韵脚。林、森、阴、心、砧3、对仗:找出对仗的句子,并进行解释。4、标出本诗的平仄。,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课文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课文分析,巫山巫峡,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1.课文分析,首联颔联诗作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情怀。,景,首联颔联,描写手法: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上到下,景色:霜凋枫林,巫峡萧森,恶浪滔天,风云接地,意境:壮阔,萧瑟,阴森,作用:烘托阴郁愁苦的情感,因何伤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课文分析,孤舟一系,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课文分析,白帝城高,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想起一生漂泊流离之苦和老病孤舟的现状,忧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情,颈联尾联,意象,情感,丛菊两开孤舟故园寒衣刀尺砧,漂泊流离孤独无依怀乡思亲,诸家评语:1、唐宋诗醇(乾隆十五年御定)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mio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2、清代黄生杜诗说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登高,杜甫,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凄凉,孤独无依漂泊痛苦,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猿鸣,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飞鸟,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品味语言,下,来,景,首联颔联,描写手法:由上到下,景色:天高地阔,渚清沙白,猿啼鸟飞,疾风怒号,意境:雄浑壮阔,肃杀凄凉,作用:烘托压抑愁苦的情感,因何伤感,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情,颈联尾联,意象,情感,万里、客百年、多病独艰难,苦恨潦倒停杯,漂泊流离,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人生苦短,国仇家恨,孤苦无依,人生失意,无酒解愁,更添悲苦,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颈联、尾联表达了几层悲?,悲,万里之悲,常客之悲,多病之悲,孤独之悲,霜鬓之悲,家国之悲,断饮之悲,登高,写景,抒情,首联,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颔联,仰观无边的落木,俯察不尽的江水,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情感蕴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两首诗共同点:,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抒情手法:都是借助景色描写来蕴含情感,从而做到了情景交融,令诗歌景中有情,情含于景,自然而不做作。,?,我们是怎样赏析这首诗的?,景物,意象,意境,情感,直抒胸臆,悲,触景生悲,借景抒悲,直抒悲情,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羞花”杨玉环,“闭月”貂婵,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史诗,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一.诗题解说,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有计划的,精心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五首诗分写夔州至沙陵沿江五处古迹,各首写法不同,但借古迹抒己怀的主旨是一致的。,题解,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咏怀古迹(其三)杜甫,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首联,一个“赴”字将群山写活,连绵群山争先恐后奔赴荆门,似乎要朝拜帝王将相,大有惊天动地之势。对句中指明,前面的群山万壑,江山灵秀只为烘托明妃的出场。景色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颔联对仗很工整,怎么对仗的?效果如何?,名句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一去,独留,紫台,青冢,连,向,朔漠,黄昏,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生离汉宫,死葬异域,颔联,对比,对比,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不幸、孤苦,孤寂、冷落,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出塞之景;思汉之心,【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颔联,昭君出塞,面对的只有无尽的沙漠,即使连死后也无法回到中原,只剩下青冢独对黄昏一“去”一“留”,道不尽的千载哀怨写昭君的经历弄清史实,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西京杂记(葛洪)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颈联,“画图”句重述历史,只有画工曾见过昭君之面,那么君王何在,造成昭君悲剧的直接原因是画工,那么根本原因则是君王。君王昏聩,导致昭君容貌未被赏识,北走大漠,只能在夜月之下,魂魄空归。,画面内容:夜,月,环佩,魂,意境:阴郁,幽怨,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尾联,卒章显志,尾联点明了诗歌的情感怨愤。千百年来琵琶声中飘荡的幽怨之音,分明就是昭君无法排解的沉郁。,述往事的目的?,总结诗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郭曾祈读杜札记“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名杜诗言志,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君王不识昭君面明妃出塞思念故国心不改沉郁怨愤千年未散,古人,今人,君王不识杜甫才杜甫离京心忧社稷心不改沉郁怨愤时刻相伴,借古人往事,寓今人感慨,结合杜甫生平,了解“悲昭君以自悲的写作目的”。,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lin小人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杜甫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和昭君极为相似。,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的寄托,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