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齐桓晋文之事》教案_第1页
2020年《齐桓晋文之事》教案_第2页
2020年《齐桓晋文之事》教案_第3页
2020年《齐桓晋文之事》教案_第4页
2020年《齐桓晋文之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相关常识; 2掌握课内出现的文言常识; 3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 4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之初,性本善”引出孟子,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解题。 (师生共同回忆齐桓公、晋文公相关常识。) 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4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字词。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保民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 _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保民而王。 2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明确: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 _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3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明确:首先明确文章中的三个波折(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具体见教参第100页)。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4语言特色。 明确: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 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 _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 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5读了课文,你是怎么理解“王道”和“霸道”的? 明确:“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2)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敬爱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爱护 权,然后知轻重 权:用秤称 度,然后知长短 度:用尺量 危士臣 危:使动用法 朝秦楚 朝:使动用法 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少的一方;众: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弱小的力量;强:强大的力量 从而刑之 刑:加以刑法,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树之以桑 树:种,名作动 (3)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所以: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至于: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跟随着 (4)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王说 说通“悦”,高兴 刑于寡妻 刑通“型”,做榜样 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 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反通“返” 可得闻与 与通“欤”,语气词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 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是罔民也 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宾语前置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