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_t_819-2002_火力发电厂_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_第1页
dl_t_819-2002_火力发电厂_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_第2页
dl_t_819-2002_火力发电厂_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_第3页
dl_t_819-2002_火力发电厂_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_第4页
dl_t_819-2002_火力发电厂_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L/T 819-2002 火力发电厂 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一、编制的必要性 焊接热处理工作的规范以前一直包含在相关焊接规程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材料应用水平的提高,各方面对焊接热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化。由于相关焊接规程的重点在焊接方面,对焊接热处理只能粗线条地提出一些工艺要求,不能满足工艺和技术方面的需要。,前言,二、标准的地位及应用 定位在与焊接作业相关的热处理作业规范。 本标准是以电力行业焊接工作的主干标准DL/T869-200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和DL/T678-1999电站金属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为基本依托,是服务于并支持它们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标准。,三、章条结构 本规程共8章21条 1个规范性附录 2个资料性附录,第一章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钢制承压管道、部件(包括承压部件与非承压部件)在制作、安装、检修过程中对焊件进行焊接热处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用加热方法对焊件进行的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部件”是个广义的概念,如:压力容器。“焊件”是一个核心词,是指通过焊接的方法制作或连接的部件。不适用于没有实施焊接的部件的热处理、采用机械方法、振动方法、爆炸方法和超声波方法等其他非直接加热的方法进行的去应力处理、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热处理、水工金属钢结构和一般金属钢结构),第二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使用本标准时,在有关引用前述标准的地方,应该按照本标准的要求,使用前述版本或最新版本。 现在,DL/T868-200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和DL/T869-200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马上要出版,6月1日起开始执行,引用时鼓励引用新标准。 注意达成协议的各方(合同)的要求。,1.2.5 台湾地区的认证要求,台湾“标准检验局”(BSMI)为了岛内电子、电机产品的电磁辐射干扰,于1995年5月公布商品电磁兼容性管理办法并于1996年7月正式公告自1997年1月1日起管制复印机等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之后陆续管制信息周边产品、家电与广播音响产品。而“标准检验局”也依据CISPR与IEC的EMC标准,逐渐修订岛内相应标准CNS,例如CNS13438就是信息类产品的标准。岛内申请厂商其产品符合了EMC要求后,便可以依检验单位提供的产品电磁兼容型式试验报告正本一份(含外观及内部结构照片)并加附下列资料:中文使用手册及规格,登录号码(ID)标示位置及式样说明,电路方框图,对策元件及干扰源一览表。再填具申请书后,向所在地检验机构申请,由检验机构核发检磁号码证书。,1.2.4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认证要求,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电磁兼容管理主要是依据1992年公告的无线电波法(Radio Communication Act)。该法于1996年1月1日生效,并于1997年1月1日起强制实施。对信息技术设备产品需符合AS/NZS 3548电磁辐射干扰规定。澳洲在EMC方面管制的架构与欧盟CE-Marking大致雷同,均采用自我认证的方式。依产品标准执行且通过测试后,签署一自我宣告书(DOC)即可。所不同的是宣告书必须由澳洲境内的进口商、供货商或制造商签署宣告。另澳洲政府还要求每一澳洲本地的供货商或进口商必须向其执行单位ACA(Australian Communications Authority)登录。按规定做成C-Tick标记,贴于产品适当位置。,第三章 术语,31 焊接热处理 welding heat treatment 在焊接之前、焊接过程中或焊接之后,将焊件全部或局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下来,以改善工件的焊接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是改善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的一种工艺方法。焊接热处理包括预热、后热和焊后热处理。,32 预热 preheat 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一种焊接热处理工艺。33 后热 postheat 焊接工作停止后,立即将焊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300400),保温一定的时间(2小时4小时),使焊件缓慢冷却下来,以加速氢的逸出的一种焊接热处理工艺。,34 焊后热处理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焊接工作完成后,将焊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材料的相变温度Ac1以下),保温一定的时间,使焊件缓慢冷却下来,以改善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的一种焊接热处理工艺。(这是高温回火,目的是为了稳定组织,降低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 要求制订焊接热处理工艺规范的技术人员应该掌握材料的相变温度Ac1 P91钢的进口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的相变温度Ac1偏低现象),奥氏体钢焊后热处理介绍:(1) 固溶处理与稳定化处理 固溶处理工艺为:1050-1100,按1-2min/mm进行保温,然后快速冷却,以保证将合金元素及碳化物等完全固定在晶粒中得到的奥氏体组织状态。冷却多采用水冷。 稳定化处理仅用于含TI、Nb的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其工艺为:850-900,保温2-4h,然后空冷。,(2)去应力处理 对奥氏体钢,一般不进行焊后去应力热处理。若有特殊要求时,当以提高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为主时,进行较低温度的去应力热处理。一般300-350,保温1-2h。对不含Ti、或Nb的18-8不锈钢,不应超过450,以免引起晶间腐蚀。 当以消除对应力腐蚀敏感性为主时,一般850-880,2-3min/mm,对不含Ti、或Nb的18-8不锈钢应水冷到540后再空冷;对含Ti、或Nb的18-8不锈钢,可直接空冷。,第四章 一般规定,4.1人员4.1.1焊接热处理人员应该经过专门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没有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只能从事辅助性的焊接热处理工作,不能单独作业或对焊接热处理结果进行评价。焊接热处理人员包括热处理技术人员和热处理工。,4.1.2 热处理技术人员的职责是:a)应熟悉相关规程,熟练掌握、严格执行本规程,组织热处理人员的业务学习;b)负责编制焊接热处理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等技术文件;c)指导并监督热处理工的工作; d)收集、汇总、整理焊接热处理资料。(考虑到目前电力行业的具体情况,对那些暂时没有取得热处理技术人员资格证的单位,其相应工作可由焊接技术人员代行职责),4.1.3 热处理工的职责是:a)执行本规程,按焊接热处理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工艺卡进行施工;b)记录热处理操作过程;c)在热处理后进行自检。(没有对具体的资格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一般来说,热处理技术人员和热处理工应参加国家或其授权机构组织的培训、考核),4.2安全要求4.2.1焊接热处理作业时应穿戴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注意防止烫伤、触电。4.2.2应遵守施工现场对电器设备、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规定,工作场所应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并设置高温、有电等警示牌。4.2.3采用电加热时,至少应有两人值班;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时,控制室应采取屏蔽措施。拆装热处理加热装置之前必须确认已切断电源;焊接热处理工作完毕应检查现场,确认无引起火灾的危险后方可离开。,4.2.4作业过程中,应对含苯电容采取措施防止苯污染。4.2.4保温材料的性能应满足工艺及环保要求。产品质量应符合GB/T16400-1996绝热用硅酸铝棉及其制品的要求。(对焊接热处理安全工作的一般规定。对有ISO14000、OHSAS18000要求的场合,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和重要。 ),第五章 焊接热处理加热方法与设备,5.1 加热方法5.1.1焊接热处理常用的加热方法有电加热(如电阻炉加热、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工频感应加热、中频感应加热)和火焰加热(如氧-乙炔、高压煤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器”是指带柔性陶瓷护套的电阻加热器。现场用于焊接预热或焊后热处理的所谓的“远红外电加热”其主要的“热”产生于电阻,依靠热辐射和热对流使热作用于工件,而不是靠远红外区的能量对工件进行加热的。市场上销售的真正的远红外加热器由于其加热能力有限,在焊接热处理工作中至多只能用于预热。),5.1.2 中频感应加热宜用于对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的焊件进行加热。 (由于中频感应加热时的集肤效应,会在工件厚度方向上引起温度不均匀,因而对工件厚度进行限制(30mm以下),5.2加热设备5.2.1应满足工艺要求,参数调节灵活、方便,通用性好,运行稳定、可靠,并满足安全要求。(规定热处理设备的一般要求。特别强调热处理设备要参数调节灵活,通用性好,实际上希望设备生产厂家能够统一设备生产标准,配件互换性好),5.2.2设备的控温精度应在5以内。对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其显示温度应以自动记录仪的温度显示为准进行调整。计算机打印的焊接热处理记录曲线与标准记录纸对照,其背景表格的读数误差不大于0.5%。(自动记录仪(指自动平衡电子电位差计)有冷端温度自动补偿装置,而计算机显示器一般都没有,不能准确地显示实际的热处理温度,因而其温度显示的调整应以记录仪为准。)5.2.3焊接热处理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经过校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维修后的计量器具,必须重新校验。,5.3.1 电阻炉加热设备的基本要求是:a)电热元件应合理布置,炉内有效加热区的范围应符合GB 9452-1988 的要求。b)工作温度应满足热处理工艺的要求,有效加热区的温度不均匀性应20。(GB9452按加热炉有效加热区温度均匀性的要求,分为五类,类别越高,对设备要求越低。本标准控制和记录精度按类设备要求 )5.3.2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设备的基本要求是:a)加热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b)当同炉使用多根(片)加热器时,其电阻值的偏差值应不超过5%。,5.3.3 感应加热设备的基本要求是:a)根据焊件的几何形状来确定感应线圈的形状,对管座、接管进行感应加热时,应避免尖角效应。b)感应线圈应采取绝缘措施。c)输出功率和频率必须能满足工作要求,输出功率误差应不超过5%。 (宣贯资料对中频感应器的设计要求做了介绍,目前现场应用较少,如使用时,可以从本资料中查到各种线圈功率、形状等,汇流接线板,水冷却系统等设计要求)5.3.4 火焰加热设备的基本要求是:当使用氧-乙炔加热时,应采用瓶装气体。在乙炔气瓶上应装设逆止阀,防止回火。(火焰加热器(环向或回旋式)的应用简要介绍),第六章 焊接热处理工艺,6.1评定6.1.1焊接热处理工艺必须按照SD340-1989的规定,在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工作中进行评定。6.1.2实际采用的焊接热处理工艺应与所评定的内容一致。(焊接热处理工艺的评定应该在焊接工艺评定时同时进行,本标准只要求实际采用的热处理工艺(特别是热处理加热方法)应与评定内容相一致),6.2预热6.2.1预热方式6.2.1.1预热方式分为局部预热和整体预热。6.2.1.2电加热适用于整体预热和局部预热。火焰加热适用于现场局部预热。6.2.1.3 当管子外径大于219mm或壁厚大于等于20mm时, 应采用电加热进行预热,预热升温速度应符合6.4.4的要求。预热宽度从对口中心开始,每侧不少于焊件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100mm。(对有淬硬倾向的钢(按IIW规定,当HV为350时,即认为有淬硬倾向)进行焊前预热是防止焊接冷裂纹的有效手段 ),6.2.2预热温度6.2.2.1 确定焊件的预热温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a) 钢材的焊接性; b) 焊件厚度、接头型式; c) 环境温度; d) 焊接材料的潜在含氢量和结构拘束度; e) 异种钢焊接时,预热温度的选择应根据合金成分高的一侧或焊接性差的一侧进行选择。6.2.2.2常用钢的预热温度见附录B。(预热温度可以理解为“初始的层间温度”。因此,只要有层间温度要求的,一般应以层间温度的下限值作为预热温度值; 施工条件比较复杂。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比理论计算更高的预热温度 ),(对于一般马氏体钢而言,其预热温度在材料的Ms点附近(过去都讲偏上一点)。 施工中,为了避免焊接热输入过大,造成焊缝组织粗大,并可能出现魏氏组织,导致焊缝冲击韧性性变差等,要求其层间温度不能超过350; 对非马氏体钢而言,则主要考虑焊件的厚度和结构的拘束度。 然而,随着新型耐热钢的出现也开始出现例外, 例如新型耐热钢T91/P91钢的预热温度是(250300)(T91/P91钢的Ms点为370),原因是要求有一定的过冷度,以利于马氏体的形成,现在国际上还有很多新型耐热钢( T/P92、 T/P122等 )都是这种要求; ),6.2.3重新焊接 按要求应该预热的焊件重新焊接时应重新预热。(如发生焊接中断,ASME规范要求,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至少25%的焊缝已焊满;(2)对Cr3%的材料,焊缝应缓慢冷却到室温;对Cr3%的材料,应在焊接中断后,立即进行后热处理;(3)重新焊接前应按要求重新预热。可见,预热只是其中的一个要求,并不是说只要满足预热要求就可随意中断焊接过程了。 因此,需要预热的焊件重新焊接时必须重新预热),6.3后热6.3.1 有冷裂纹倾向的焊件,当焊接工作停止后,若不能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应进行后热。其加热宽度应不小于预热时的宽度。6.3.2 对马氏体型钢(如F12钢或P91钢等)的焊接,如要进行后热,应在马氏体转变结束后进行。(马氏体钢,在焊后均需要将焊件冷却到(90150)的范围,并保温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马氏体转变。否则,马氏体转变进行不彻底,将严重影响焊接接头的性能,特别是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6.4焊后热处理 6.4.1当符合DL 5007-1992中5.0.20.3条、 6.0.2条DL/T752-2001中7.1、7.3条规定,或其他规程、工艺文件有要求时,应进行焊后热处理。(本条是基本原则。对于焊件其焊后热处理的温度必须考虑母材和焊缝熔敷金属的相变温度Ac1。 本节并没有确定读者必须要这么做,这是因为主干标准当时没有规定相应的要求。本标准只能提供一个原则 特别注意,对T91/P91等新钢种按本标准的附录B、C确定热处理工艺时,要满足下述的两个条件:(1)以生产厂推荐的工艺为基本依据;(2)经焊接工艺评定确定 目前进口的P91钢焊接材料中,不同厂商的材料其熔敷金属Ac1温度不同,温度范围为768810 ),标准中引用的两个标准内容:DL5007-1992:5.0.20.3 需进行热处理的焊接接头,返修后应重做热处理。6.0.2 下列焊接接头焊后应进行热处理。6.0.2.1 壁厚30mm的碳素钢管子与管件。6.0.2.2 壁厚32mm的碳素钢容器。6.0.2.3 壁厚28mm的普通低合金钢容器。6.0.2.4 耐热钢管子与管件(第6.0.3条规定的内容除外)。6.0.2.5 经焊接工艺评定需做热处理的焊件。,DL/T752-2001:7.1 对壁厚小于6mm的AB、AP组焊接接头一般不需焊后热处理,对AM及壁厚大于等于6mm的AB、AP组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应按非奥氏体侧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要求进行操作。7.3 对壁厚大于6mm的B类异种钢焊接接头,应进行热处理,其热处理温度不超过低合金钢侧材料的相变温度Ac1。若采用其他规程时,应考虑其他规程对热处理的要求。6.4.2 焊后热处理温度选择应按下述原则综合考虑:a)不能超过Ac1,一般应在Ac1以下3050;b)对调质钢,应低于调质处理时回火温度;c)对异种钢,按合金成分低一侧钢材的Ac1选择;6.4.3 常用钢的焊后热处理温度与恒温时间见附录C。,6.4.4 升、降温速度应按下述原则控制:6.4.4.1 对承压管道和受压元件,焊接热处理升、降温速度为:6250/(/小时)(取焊件mm厚度值),且不大于300/小时。降温时,300以下可不控制。6.4.4.2对主管与接管的焊件(如管座),应按主管的壁厚计算焊接热处理的升、降温速度;对返修焊件其恒温时间按焊件的名义厚度计算,计算方法见附录C。 (对返修焊件,考虑到焊件的实际情况,引进了“名义厚度”计算升降温速度;对返修焊件,考虑到焊件的实际情况,引进了“名义厚度”计算升降温速度 ),6.4.5 在制定焊后热处理工艺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对有再热裂纹倾向的钢种,焊后热处理温度应避开敏感温区,升、降温时,应尽快通过温度敏感区,且避免在此温度区间停留。b)对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种,焊后热处理应采用快速冷却的方式。 c)冷拉焊接接头所用的加载工具,必须待焊接热处理完毕后,方可拆除。(第二类回火脆性是指:在450550或更高至650左右温度回火时,钢材出现的脆性,又称为高温回火脆性),第七章 热处理工艺措施,7.1温度测量7.1.1 根据加热方法,可以选用接触法或非接触法测定焊件温度。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电阻炉加热一般采用接触法测温;感应加热可以采用接触法测温,也可采用非接触法测温;火焰加热一般采用非接触法测温。7.1.2 接触法测温一般采用热电偶、测温笔、接触式表面温度计等。非接触法测温一般采用红外测温仪。,7.1.3 热电偶测温应按如下要求:(a)应根据热处理的温度和仪表的型号选择热电偶。宜选用防水型的铠装热电偶。热电偶的直径与长度应根据焊件的大小、加热宽度、固定方法选用。(b)热电偶的安装位置,应以保证测温准确可靠、有代表性为原则。对于管径大于或等于273mm的管道,测温点应在焊缝中心按圆周对称布置,且不少于两点;水平管道,测温点应上下对称布置;分区控温时,热电偶的布置应与加热装置相对应;当用一个热电偶同时控制多个焊件时,该热电偶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焊接接头上。,(c)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进行预热时,热电偶应布置在加热区以内,同时,还应使用其他方法检测坡口处的温度。(d)热电偶固定采用储能压焊的方法,安装时必须保证热电偶的热端与焊件接触良好,热处理结束后应将点焊处打磨干净。(热电偶的固定方法主要有储能点焊、不锈钢片焊压、螺母焊压、短铁丝焊压、铁丝捆扎等。本标准推荐采用储能点焊热电偶的方式固定热电偶,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必须注意,对易淬火钢,采用任何焊压方式都是不允许的),(e)在安装热电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感应加热时,热电偶的引出方向应与感应线圈相垂直。 2)热电偶冷端温度不稳定时,必须使用补偿导线,必要时应采取补偿措施。热电偶与补偿导线的型号、极性必须相匹配。,7.2加热范围与加热装置的安装7.2.1加热范围7.2.1.1 对承压管道及其返修焊件的加热,宜采用整圈加热的方法,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3倍,且不小于60mm。同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周向和径向的温差。(必须至少有11.5倍壁厚的均温宽度,方可保证工件均匀热透。所以,均温宽度靠一定的加热宽度来满足 )7.2.1.2 主管(或壳体)与接管的加热,宜采用环形加热的方法,加热宽度应不小于两者中较大厚度的3倍。,7.2.2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器的安装7.2.2.1 安装加热器时,应将焊件表面的焊瘤、焊渣、飞溅清理干净,使加热器与焊件表面贴紧,必要时,应制作专用的夹具。加热器的布置宽度至少应比要求的加热宽度每侧多出60mm。7.2.2.2 当用绳形加热器对管道进行预热时,坡口两侧布置的加热器应对称,加热器的缠绕圈数、缠绕密度应尽可能相同,缠绕方向应相反。,7.2.2.3 对水平放置的直径大于273mm的管道或大型部件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宜分区控制温度。7.2.2.4 用一个测温点同时控制多个焊接接头加热时,各焊接接头加热器的布置方式应相同,且保温层宽度和厚度也应尽可能相同。7.2.3感应线圈的安装 感应线圈安装时,应避免匝间短路,且应避免剩磁。,7.3温差控制与保温7.3.1 焊接热处理恒温过程中,对承压管道,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点间的温差应小于50;对压力容器,在加热范围内最大温差不宜大于65。7.3.2 焊接热处理的保温宽度从焊缝坡口边缘算起,每侧不得少于管子壁厚的5倍,且应比加热器的安装宽度每侧增加不少于100mm。7.3.3 焊接热处理的保温厚度以40-60mm为宜,感应加热时,可适当减小保温厚度。对水平管道,可以通过改变保温层厚度来减小管道上下部分的温差。,7.4火焰加热工艺措施7.4.1 用火焰加热进行热处理时,应根据焊件大小选择喷嘴型号与数量;当使用多个喷嘴时,应对称布置,均匀加热。7.4.2 火焰焰心至工件的距离应在10mm以上;喷嘴的移动速度要稳定,不得在一个位置长期停留。火焰加热时,应注意控制火焰的燃烧状况,防止金属的氧化或增碳。7.4.3 火焰加热应以焊缝为中心,加热宽度为焊缝两侧各外延不少于50mm。火焰加热的恒温时间按每毫米焊件厚度保温1分钟计算。加热完毕,应立即使用干燥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第八章 质量检查与技术文件,8.1质量检查8.1.1 焊接热处理升温前应进行下列核查:a) 加热及测温设备、器具是否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